打印

[张万]西安古民居现状的调查与思考

[张万]西安古民居现状的调查与思考

西安古民居现状的调查与思考

张万


中国民俗网  2008年6月7日


  芦荡巷姚家大院的大门。

  

  古色古香的高家大院。


  人们常说,建筑是城市的名片。而散落在古城小巷中的一座座古民居,在政府抢救性保护下,正获得“重生”。据了解,政府已投入7000多万元将西安80多座古民居以城市总体规划的形式完整保护下来,这些民居的保护,对促进西安经济、增强文化活力、创造地域特色文化景观、塑造西安立体化形象有重要意义。正像一位市民说的那样:“我希望我们的古民居,能像钟楼、大雁塔一样,成为我们西安的标志。”
  浑厚、沧桑、历史……这些大气的词汇常常不自觉地和西安相连,由城墙、钟楼等组成的城市表情也显得格外辉煌和庄严。可当您乘闲暇之机走进北院门144号高家大院,或是来到化觉巷老安家大院时,古老的西安一定会“递”给您另一番别致优雅的感觉:火红的灯笼、精美的木雕、泛黄的老照片,将您从闹市中解脱出来;这里的一砖一瓦、一窗一棱、或是一角屋檐,似乎都在向您诉说着一个个古老的故事,令人驻足,耐人寻味。散落在古城小巷中的一座座古民居仿佛就像古都西安一双双会说话的眼睛。让人们在追忆中感受时光的脚步,在尘封的老宅中体会时代的变迁。长安寻梦,让我们从西安的古民居开始。首批保护名单


  现状 有80多处古民居
  留住记忆让西安成为有故事的城市

  化觉巷老安家、高培支旧居、光明巷14号院……一个城市是靠房子说话的,而这些散落在西安大街小巷的古民居正是将西安历史链接起来的纽带,它们如果一旦断裂,西安的记忆将变得空白和残缺。
  据市文物局提供的有关资料显示,西安传统民居大部分是明清以来的土木建筑,随着城市建设和经济的高速发展,城市现代化进程的加速以及人口的增加等,传统民居的数量在日益减少,保存下来的已屈指可数,城墙区域内的传统民居大多集中在北院门、东木头市和柏树林地区,其他的呈星星点点散落在城区的街巷内。在2006年被列入第一批保护名单的化觉巷231、232号和西羊市6号等85处民居中,纯公产占37%,公私混合占12%,私产占51%;保护院落为34处,占41%,单体保护48处,占59%。大部分建筑已经破烂不堪,岌岌可危。有些住户因为居住面积日益狭小,加之水、电、暖、气、厕等原因,正准备拆除正在居住的传统住宅,新建多层住宅,以扩大使用面积,改善和满足自身居住条件。
  西安市规划局局长和红星介绍,西安北院门和三学街两片明清历史文化街区是西安立法保护的街区,代表了两种不同的风貌特色,其中蕴含了自隋唐以来的历史文化信息,是弥足珍贵的,现存的传统民居基本是清末民初时期的建筑,是西安关中民居的典型代表;历史文化遗产来自历史积淀,一旦受到破坏,就不可能复得。保护优秀的历史文化遗产,是关系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大事。
  西安传统民居是承载着古城西安城市记忆的既有物质文化遗产也有口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载体。它反映了古都西安独特的地域气质与丰富的人文情感。传统民居建筑本体是物质文化,建筑所寄居的人所具有的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生产生活方式、家族渊源等等,所蕴含的信息都是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和红星局长说:“保护好古民居不仅能提高人们的文化修养,还能激发对祖国的热爱。西安再把这些古民居都蚕食了,还有谁来?一个城市是靠房子说话的,它的建筑风格、环境特色都是重要的组成部分。要做到传统与时尚、人文与现代相融合,西安古民居的保护尤为重要。作为历史文化名城的西安,保护好这些古民居,才能让西安成为世人向往的有故事的城市。”


  重生 政府投入7000万元
  10处西安古民居重现闪耀光辉

  “你看我这个房子的垂花门,它的木雕以及砖结构,都保存得很完整,我们马上就可以搬回来住了,真是做梦也没想到。”正在修复的芦荡巷姚家大院,是姚云郎先生爷爷传下来的清代建筑。由于姚家处在西安中心城区,在旧城改造中一度面临被拆毁。拆掉还是保留,文物专家经过考证后认为,姚家大院的结构、雕饰是典型的清代建筑风格,极具保护价值。2007年,市政府投资一百多万元,对姚家大院进行修复,按历史原貌恢复建筑特色,并对生活设施进行现代化改造。
  姚家大院的“命运”是幸福的,同样“幸福”还有散落西安的80多座古民居,他们或者已经被修葺,或者正在通过各种途径实现“重生”。
  据了解,目前,西安已有80多座古民居以城市总体规划的形式完整保护下来,政府投入7000多万元逐一修缮,现已有10处古民居被修葺。西安市文物局文物处副处长吴春介绍说:针对古城西安存在的传统古民居,相关部门一条巷子一条巷子搞普查,力争把埋在楼群里的传统民居“挖”出来,对凡是有保护价值的,统一进行挂牌保护。
  2005年,西安市政府提出“皇城复兴”的城市发展计划。市领导曾多次指出,唐皇城规划就是要在充分体现西安传统格局、保护历代特色建筑及民居来体现,加大对文物古迹、历史街区和传统民居保护力度,并对传统建筑内部设施修缮改造,赋予其新功能。
  记者从市规划局了解到,市规划局已经开展西安主城区范围的传统民居普查工作,将确定公布第二批传统民居保护名单。2002年西安市政府就公布了西安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将北院门、三学街历史文化街区列入立法保护的范畴。目前,对于历史文化街区和传统民居保护条例草案正在制定当中。另外,为了更好地保护好古民居,西安市第二次、第三次以及第四次城市总体规划(2004-2020年)的历史文化名城专项规划中都将传统民居集中的区域进行了立法保护。在西安市第四次城市总体规划中确定了北院门、三学街和七贤庄三片历史文化街区,目前西安市政府正在对这几处历史文化街区进行抢救性保护。同时,将保护较好的高培支旧居、北院门144号、芦荡巷姚家大院等传统民居分别分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前几日,被市政府列为民居抢救性保护工程的大麦市街38号院,已经竣工开始迎客。
  目前,作为历史文化名城重要组成部分的历史文化街区与传统民居的保护工作全面启动,西安市政府成立了由市政府有关领导担任主管领导的西安市传统民居保护工程办公室;成立由规划、文物、建筑、文化和法律等方面的专家组成的传统民居保护专家组,负责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规划、传统民居的认定、调整、维修方案等有关事项的评审工作,为传统民居获得保护提供科学的、可行的意见和建议。
  “在保护现有传统民居建筑本体的同时,也结合城市发展建设,研究原有的传统民居的空间格局、空间秩序、空间意义、空间机能等方面,并进行了改造创新,使之既能发挥科技发展带来的建筑技术优势、又能保持传统民居的建筑文化,同时满足居民生活需求。西安的古民居是修旧如旧,不是复古,是要通过城市的复兴达到建筑艺术和文化的复兴,修复这些古民居实际上更多的是修复文化,复兴我们的建筑艺术。”西安市规划局和红星局长说。
  在具体的保护工作中,当市政建设和民居保护中发生冲突时,民居保护也被提到重要地位。因此,我们欣喜地看到,当湘子庙街面临拓宽改造时,民居湘子庙16号院仍被完整地保留了下来,且人行道在这里适当变窄。
  市文物局对古民居的保护也异常重视。民居办按照市政府对传统民居保护的精神,提出对于这些传统民居应视同文物加以严格的修缮保护,并结合城建改造,进一步改善水、电、暖、气、厕等基础设施建设,满足原居民的基本需求,从根本上保住这些传统民居并加以传承、充分利用和发展。同时,参照其他省市的工作经验,拟定了我市传统民居保护工作方案。按照文物部门的计划,计划到2011年完成全市传统民居一个轮次的抢修工作,同时适时公布部分传统民居为文物保护单位,为以后传统民居的正常维护以及合理的充分利用打下良好基础。也正是基于各部门在民居保护工作中取得的良好成果,2008年1月1日,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对西安民居保护工作进行了报道。


  样本 北院门144号
  传统保护与市场开发的契合

  时尚与古老、浪漫与厚重,现在和过去……在具有标本意义的古民居北院门144号院里,这一切都能找到完美的答案。
  高家大院的主人高岳崧,明崇祯年间曾中榜眼,后官至太司,从崇祯皇帝手中受赐此宅。高家大院共有房间86间,目前对外开放56间,大院占地4.2亩,为三院四进式砖木结构的四合院,其主体是明崇祯年间建筑,距今已有400多年历史,1966年高家故居被收归国有,1999年故居被列为“中挪两国重点历史街区保护项目”。
  知道高家大院这段历史的人或许很多,可或许很多人并不知道,在修缮和保护高家大院中做出突出贡献的西安中国画院副院长杨霜林先生。
  上世纪90年代,按照中挪两国达成的协议,西安市将以这几个院落为起点,带动西安市民居保护与开发,从而在钟楼、鼓楼附近发展与古都风貌相匹配的民居旅游。但实际上,民居旅游热并没有在维修之后到来。
  2002年,整修工作基本完毕之后,高家大院面临了二次投入的问题。西安市政府有规定,房子修好了不能有住户,原有的西安市信访局、西安市文化局、西安中国画院等4家单位可以搬回来办公。但是宅院的后期维护怎么办?依靠政府拨款显然很难争取,而且也无法实现宅院的可持续开发。
  西安市房屋管理部门和4家单位协商后提出了一个解决方案:西安中国画院是个文化单位,高家大院是文化遗产,两者可以相融合,其余3家单位搬出大院。高家大院由西安中国画院艺术部出资开发。杨霜林便成为了高家大院的保护与维修的负责人。
  “这个院子要是败落了,那就太对不起子孙后代了。”为了这个信念,杨霜林不惜投巨资接受了这个院子的修复保护。为了保持原有的地砖,高家大院在修缮时将所有地砖编号,并收藏到盒中,甚至不放过一个小碎砖,待所有修缮工作结束再将地砖重新铺设。相比购买仿古砖来说,成本增加了几乎10倍。杨霜林说:“我就是要保持高家大院修旧如初的状态。”
  自从高家大院保护完工对外开放后,不仅带动了北院门周边地区的旅游事业,而且使该地区的文化事业得到了繁荣与发展。据杨霜林介绍,在高家大院保护开发前,整个北院门地区每年的旅游人数约为14万人次,而在高家大院于2004年开放后旅游人数不断增加,仅去年就达到了30万人次。以前曾是些不规整的小摊小店,随着参观旅游者的持续增多加之环境的改善,现在的旅游纪念品店不仅越来越多,而且生意也相当不错,我想,若干年后这里将会成为一条民族、民俗旅游一条街。
  另外,修缮后的高家大院加入了更多的西安地域文化,如秦腔、皮影戏、罐作坊和古装摄影等,使其成为古城西安的一处文化遗产与现代信息有机结合的展示区。在开发利用上也独辟蹊径,为我市传统民居的开发利用提供了重要参考价值。
  虽然游人在不断增加,经营项目也在增多,可据杨霜林介绍现在高家大院并没有盈利,还要投入更多的资金用于二期维修工程。他说:“如果把保护古民居作为赚钱的目的话,那就和原本的意图背道而驰了。”
  “你们看,这个南院的木雕、建筑风格多好,整个院落也如同现在的北院别致。将来两个院落打通的话,高家大院将更是气势恢宏,令人向往。”杨霜林介绍说,近期,大院的二期修复工程(南跨院)即将开始,届时将恢复原来的戏台,恢复当年大院气势如虹的“堂会”。南跨院的恢复将完善大院的整体设想,围绕着“家”这个中心和民俗风情的主题,推出丰富多彩的互动项目,为大院的可持续开发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大院还广泛搜寻民间传统民居、院落的构件,为进一步保护、完善开发做准备。
  如今,西安北院门144号民居丰富的文化价值已经得到国内外专家学者的认可,不少专家认为,民居产业化发展的过程是提供创业机遇、开辟就业空间、吸引商机和资金、促进西安经济长足发展的过程,更是增强西安文化事业的活力、创造新的地域特色文化和景观、塑造优秀的西安立体化形象的过程。
  另外,2003年化觉巷232号院落保护工程从15个国家的46个项目中脱颖而出,获得了“2002年度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文化遗产保护奖”。高培支旧居也从过去“生产戏剧”的地方变成了演出戏剧的舞台。从上世纪80年代以来,这座保存完好的清代院落成为很多影视剧的拍摄场地……这些都为我们提供了一个个范本。

  展望 引入资金和文化教育并重
  让古民居成为西安的另一张名片

  受风雨的侵蚀,古民居日渐脱落的雕花木刻,越来越多裂缝的出现……虽然西安一些古民居得到了很好的保护,可仍有一些古民居由于得不到及时的保护和修缮仍处在风雨飘摇中。
  东木头市88号院的李师傅介绍说,他家居住的就是一座清代光绪年间的建筑,已被文物部门挂牌列入保护对象。随着时代的变迁和自然环境的影响,这些年来,院落的许多地方开始出现脱落、裂缝等现象。这几年来,李师傅为了保护这座古民居,几乎每年都要自己掏钱进行一些维修。为了尽量保持着古宅院的原貌,现在李师傅越来越觉得有些“无能为力”了,他认为个人在资金上难以保证是一个原因,更主要的是在维修保护技术上遇到了较大的难题,因为一些维修人员根本就不懂古民居,所以就只好是简单做些“修补”处理,有时不但起不到保护作用,反而还可能带来反作用,所以他希望能够尽快得到专业部门的保护维修。
  我市的传统民居一般属于砖木结构,经过了几十年、上百年的风吹雨打之后,不少已呈风雨飘摇之势。又由于它大多在结构设计、卫生设施等方面都不能完全满足人们现代生活的需要,因此很多居民多已迁出,居民数量稀少。
  据西安市规划局局长和红星介绍,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需要持续不断的资金保障,从历史文化街区的长远保护与发展来说,政府应每年拨出一定的经费用于历史文化街区的日常维护费用。多方募集,鼓励境内外和民间投入。西安的文化遗产保护在以政府投入为主的同时,同样鼓励境内外机构和个人的资金投入,并且也接受个人和其它组织的捐赠。另外,鼓励广大市民提高古民居保护意识,就如何保护好古民居“请”市民踊跃参与,积极建言献策。
  另外,从城市规划中要能让古民居的居民过上现代生活,如在保护修复中把上水下水、天然气、通信等现代生活设施统一加入城市管网,这样就保证了一定数量的居民居住。有专家称,现如今一个旅游境地的吸引力就在于以自身为背景,与地方民俗自然融合成一个整体所体现出来的“人气”。如果居民越来越少,民居势必会成为博物馆性质的参观点,也就失去了其应有的参观者。要保持传统民居的吸引力,同时满足居民的生活要求,可以允许其在房内进行适当装修,满足其对现代生活的需求。不论是内在装修还是建造新的房子,都应挖掘老屋中的精髓部分,包括与自然的和谐、建筑的尺度等等。
  高家大院的保护与开发负责人杨霜林认为:传统民居的保护开发应当遵循以下几点:发掘一个,整理一个,保护一个,开发一个,利用一个,使其能长久得以存留。首先,建立健全相关法律政策,在政府的监管下,鼓励、吸引民营资本参与传统民居、古宅保护,谁开发谁受益,这样可以解决保护经费的问题;其次,通过传统民居、古宅保护,充分挖掘地域内的民俗文化,带动传统民俗文化等相关传统文化的保护。如方言土语以及民俗、服饰、饮食等方面所特有的文化现象;再次,通过对古建筑及周边环境的装饰,修旧如初,还以其真,使之恢复建筑旧貌,让城市历史和文化得以延续和展现,体现城市新的风貌及传统格局,切实达到保护的目的。另外,可以推动地域内的经济良好转型。树立样榜,为探索西安传统民居与古宅保护提供可行、可贵的经验。最后,提升老百姓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及保护意识,提高他们在传统民居保护中的参与能力,因为他们是民居的主人,是传统保护的主体,从“娃娃抓起”加强青少年传统文化教育。
  “我希望我们的古民居,能像钟楼、大雁塔一样,成为我们西安的标志。”姚家大院的姚先生正打算和其他古民居主人一道,编写一本书,介绍西安各家宅院的特色建筑和其中蕴藏的历史故事。
  世事变迁,物换星移。我们无法阻挡时间河流的流淌,惟一能做的就是把握现在。如同在面对一座座西安古民居优雅地“老去”时,我们无须再去追问过往的变迁是非,而希望现在更多的人能把目光投向它们,关注它们,让已得到保护的古民居继续绽放光芒,让仍处在风雨中的古民居尽快得到重生,让这些古民居成为西安的另一张闪耀名片。
       (来源:西安日报)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