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丽江的清明节

丽江的清明节

丽江是多元民族文化的一个典型。
清明节也是一个窗口。清明节是汉文化的产物,国家法定假日也是针对汉文化圈或受其影响的其他民族而言,当然,过清明的民族在中华民族中是占大多数的,也可算是国家层面的民俗活动。但对不少民族而言,清明节只是一个放假的节日,不兴扫墓祭祀。这在丽江形成一种奇特现象:清明那天,同住一个小区的,因民族成份不同,有的一大早就忙着上山扫墓,有的因祖坟较远,或祖坟在多处地址,那天忙得不亦乐乎,有的长达两三天才能完成这一庞大民俗活动。其他不兴过清明节的民族,这一天只是呆在家里,搞搞家庭聚会,或其他娱乐休闲活动而已。
丽江多彝语支民族,如彝族、纳西族、傈僳族等,也有以属于藏语支的藏族、普米族,历史上以火葬、天葬、水葬为主,这些民族与清明节无缘,但都有自己约定俗成的祭祀节日。如丽江纳西族的扫墓一般是在大年初一早上,或是在家族中有人去世时,复丧仪式时整个家族都一同扫墓祭祀,并无统一规定日子。当然,同一个民族内部因文化影响不同,也有复杂情况,如同是纳西族,以丽江古城为中心的周边地区,风俗习惯与汉制相似,主要原因是这些纳西族多是由汉族移民融合而来,大多仍有家谱存世,现在古城居民中,87%以上的纳西族多为汉族移民融合而成。后随着汉族移民的扩散,汉文化也扩张到坝子周边。
丽江山区、半山区,以及迪庆的三坝乡、西藏的盐井乡,四川的俄亚乡,作为纳西族乡,仍顽强地保留着纳西族古老的传统,尤其是一些边远的纳西村落来说,清明与节日没有多少关联。日出而作,日落而自己 ,放不放假已经意义不大。
传统是条河流,源远流长,但也有消长变迁。改土归流前,丽江以实行火葬为主,即使是外来汉族移民也不例外,都要入乡随俗,就连汉姓都要改成丽江的本土姓氏——和;改土归流后,汉文化占优势,又大力推行土葬,“以夏变夷”,视火葬为野蛮愚昧之象征。由流官强制推行土葬。当时,丽江和线家实行土葬的是束河的和棕顺家,他把母亲去世后,葬在黑龙潭畔的象山顶上,第二年黑龙潭枯竭。群众以为土葬伤天害理,触怒了署神(自然神,与汉族的龙相似,主宰水源、下雨等),要求把坟墓拆毁,后在官府的兵力弹压下才没有酿成大祸。但从中可看出民族文化冲突绝非易事,更不是轻描淡写的融合、共荣共生,有时经历了血与火的洗礼。丽江的土葬以汉族移民为主,即使后来同化成纳西族,仍保留了这一习俗,坝区农业发达区的纳西族也慢慢接受了土葬,时间大致在清末至民国时期。山区的葬俗也发生了一些变化,一些边远地区仍保留了火葬习俗,一些半山区、靠近坝区、城镇的山区则发生了一些变异:大部分仍以火葬为主,但与以往传统不同,依循传统旧制先进行火化仪式,然后把骨灰装入骨灰盒中,再置放到棺材中,举行土葬仪式,再建造墓碑。另外仍保留传统火化的一些村落,近年也举行清明扫墓,但因没有个自分开的坟墓群,一个大家族只是一个火化场,清明那天,也只是在山神树前祭祀一下,再吃顿家族聚餐,也就完事。这样就出现了,同一座山上,因习俗不同,有的家族,扫墓需要一整天,有的只是一个上午就了事,也有的不上山,只是在家里休闲的情况。十里不同天,百里不同俗,一座山上就有不同的风俗,这从一个侧面也反映了丽江特有的民族文化。其实,这在云南,直至西南地区也是普遍的。
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TOP

同一座山,因海拔不同,山上的气候、植被、水系、坡度、温度、湿度也发生了不同变化,这种立体性山地气候与这里的立体性民族文化也是有着内在的一致性。历史性与环境性相互交叉影响,构成了丽江多元文化的共融共生现象,也有融而不合,合而不融,同而不化,化而不同等诸多特例现象。
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TOP

这篇文章让我想起了前年去云南的场景。丽江是我观完三江之后的最后一站。进入丽江的第一印象是干净,整洁,有点现代化!嘿嘿!

TOP

十里不同天,百里不同俗。确实如此,我家在四川,在我住的那片地方,大家对清明的概念就很淡,一般都不过这个节的。扫墓的时间基本都是过年后不久...

TOP

原来少数民族多兴土葬,现在政府又在倡导火葬。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从丽江城镇情况来看,人死后火化已经成为一种普遍现象,但火化后,埋葬习俗仍以传统的土葬为主,看来,约定俗成的传统,一时难以改变。
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TOP

回复 5# 的帖子

同意这个观点,全国很多地方尤其是农村,这种现象十分普遍。
人们还是倾向土葬。有的城里人在家人逝世后,悄悄把遗体运到农村土葬,这就个很好证明。

TOP

引用:
原帖由 代启福 于 2009-4-6 16:31 发表
这篇文章让我想起了前年去云南的场景。丽江是我观完三江之后的最后一站。进入丽江的第一印象是干净,整洁,有点现代化!嘿嘿!
边城小镇罢了。好在空气环境还适合人类居住吧。
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