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端午节:综合信息汇集贴

中国端午节申遗不受韩国端午祭影响

2009年05月29日 14:48 来源:中国广播网 



    5 月28日,中国最大内陆淡水湖新疆博斯腾湖金沙滩景区,一位小朋友在停靠岸边的龙舟旁玩耍。当天是中国农历五月初五,中国传统节日端午节,各地民众举行吃粽子、赛龙舟、描雄黄、插艾草、戴香包等丰富多彩的节日活动。2008年,中国将端午节纳入国家法定节假日,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端午节民俗进行保护和传承。中新社发 刘新 摄



  据中国之声《全球华语广播网》12时18分报道,本月27号,也就是中国传统端午佳节的前一天,中国正式启动"端午节"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程序,并由湖北省代表中国向联合国递交申报表。目前"端午申遗"已进入初评阶段。请听来自湖北台的报道:

  湖北本次申报的遗产名称为中国端午节,由湖北秭归县的屈原故里端午习俗和黄石市的夕赛龙舟会、湖南汨罗市的汨罗江畔端午习俗,江苏苏州市的苏州端午习俗四个部分内容组成,申报材料有三省联合打造,端午节迄今已经有2500余年历史,它由驱毒避邪的节令习俗衍生出各地丰富多彩的祭祀、游艺、保健等活动,主要有祭祀屈原、纪念伍子胥、插艾蒿、吃粽子、龙舟竞渡等,各地活动只是略有不同,尤其以湖北省秭归县黄石市最有代表性,这也是为什么端午申遗工作以湖北为主体的原因,针对大家普遍关心的韩国申报成功会不会影响的问题,记者采访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任江清河。

  江清河:韩国端午节有它的特点,在韩国的申报中,它也承认端午节来自中国,所以我们共同来保护端午节这样一个文化现象这是对人类共同作出的贡献,相互之间是不排斥的,应该说中国申报端午节有一定的把握性,中国那么多人口共同多一个节日,在文化上影响范围是比较广的,历史也是比较久远的,包括海外的华人共同过端午节这样一个节日,联合国应该把这个文化遗产进行确认然后加以保护。

  提起端午节申遗,就一定要提到四年前沸沸扬扬的中韩"端午节"申遗之争。2005年,韩国"江陵端午祭"被公布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

  然而,韩国江陵端午祭毕竟已经在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里占有一席之地。中国当年为什么落后一步?时隔多年,中国再一次拿出和韩国一样的"端午节"题目去"申遗",能不能成功?我们下面连线中央台记者张庶卓。

  主持人:在当年韩国申报端午祭的文本当中,第一句话就是端午节原本是中国的节日,传到韩国已经有1500多年了,既然我们是端午节的正宗,为什么在申遗上反而落后韩国了?

  记者:首先我们了解一下相关的规定,就是每个国家每年只允许向联合国申报一个非遗项目,已经公布了70个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名录,我们国家有四个,其中包括古琴、昆曲、新疆维吾尔木达姆和蒙古族的长调,由于我们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项目非常多,大家都知道我们国家节日特别多,像春节、中秋节、端午节、重阳节等等,所以我们在申报节日的时候应该说排得比较后。

  主持人:韩国早在2005年就已经端午申遗成功了,我们现在再拿同样的题目申遗还有成功的可能吗?

  记者:我认为这个困难不是很大,因为韩国主要申请的江陵端午祭,江陵端午祭是源自中国的端午节,我们申请的是中国端午节而且我们的历史是 2500多年的历史,另外联合国已经批准了世界联合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当中,也曾经有像伊拉克木卡姆还有阿塞拜疆的木卡姆还有中国新疆的木卡姆等等,中国的端午节非常有希望被联合国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名目。

  主持人:感谢庶卓的点评,再见。
附件: 您所在的用户组无法下载或查看附件

TOP

中国最大内陆淡水湖端午节赛龙舟

2009年05月28日 15:54 来源:中国新闻网 



  5月28日,中国最大内陆淡水湖新疆博斯腾湖金沙滩景区,举行“泛舟博斯腾,玩转金沙滩”大型龙舟赛,庆祝中国传统端午节。来自新疆和硕县的八支代表队参加标准的三百米龙舟竞赛,吸引众多游客。该景区还举办吃粽子比赛、篝火晚会、水上拔河等活动。中新社发 刘新 摄
附件: 您所在的用户组无法下载或查看附件

TOP

图:香港大澳举办端午节河涌游神

2009年05月28日 18:54 来源:中国新闻网 



  五月二十八日是农历五月五端午节,香港离岛大澳三个传统渔业行会等单位按照传统仪轨举办“河涌游神”活动。大澳位于珠江出海口,历史上一直是重要的天然良港与商业、渔业集散地,历史地理文化积淀深厚,亦影响着当地民俗,形成风格独具的民间节庆庆典。图为载有神像的小艇经过岸边棚屋及渔港时,居民、渔民亦焚香拜祭。中新社发 郑祚声 摄
附件: 您所在的用户组无法下载或查看附件

TOP

图:端午节千年“嗦囉嗹”古镇安海踩街

2009年05月28日 18:54 来源:中国新闻网 



  5月28日,在侨乡晋江历史名镇安海举办的端午民俗文化节上,大型古民俗以踩街形式汇集街头,安海“嗦囉嗹”、下山后(“到”左去至加台)狮阵、火鼎公婆、拍胸舞、车鼓唱、扒龙船、花轿迎亲、晋江马队……一众民间艺人轮番亮相,为海内外宾朋献上原汁原味的文化大餐。图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有活化石之称的千年安海“嗦囉嗹”民俗在古镇街头上演。中新社发 傅丹丹 摄
附件: 您所在的用户组无法下载或查看附件

TOP

图:四川数万游人端午节祭奠地震遇难者

2009年05月29日 14:16 来源:中国新闻网 



  5月28日端午节小长假的第一天,数万名游人来到 “四川汶川特大地震一周年”纪念地--汶川映秀镇映秀中学,缅怀地震遇难者,瞻仰灾难遗址,接受爱国主义教育。中新社发 李德全 摄
附件: 您所在的用户组无法下载或查看附件

TOP

图:放河灯迎端午

2009年05月27日 14:46 来源:北京晚报 




张玉军摄




  昨晚,许多居民来到亮马河沿岸点上蜡烛,把自己制作的河灯放入水面,五颜六色,各种各样的河灯在微风吹拂下,仿佛满天的星星,顺流远去,迎接端午节的到来。
附件: 您所在的用户组无法下载或查看附件

TOP

端午节的现代意义

2009年06月01日 11:33 来源:人民政协报

  端午节的现代意义

  李汉秋

  中国传统节日的节俗,有的可以溯源到原始社会,是部落先民的某种遗风。例如,清明节前的寒食,是先民换季改火的遗风;端午节的龙舟,则与水网地区先民对龙图腾的崇拜和祭祀有关。风俗一旦形成便有其相对独立的生命流程,在人类社会的代代流传中,随着生存环境的变迁而不断发展变化,后代人往往模糊了先民遗风的真正动因,而是根据自己时代和地域的生存环境和意识,对先民遗风做出合乎自己逻辑的解说。各地区的“解说”又往往与纪念本地域的先贤挂上钩,形成民间传说。如端午节的龙舟竞渡和包粽子,楚人挂上屈原,吴人挂上伍子胥……经过历代的选择,屈原越来越突出出来,甚至被说成端午节“起源”于营救和纪念屈原。

  “起源”当然不是,但中国人民选择屈原,是有丰富人文内涵的。屈原是中华民族第一位伟大诗人,他以自身的高洁人格谱写了伟大诗篇,他以伟大诗篇表现了自身的高洁人格:“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忧国忧民,不仅“太息”,而且“掩涕”,爱得多么深沉!虽被谤放逐,仍眷念故土不忍离去,忧国忧民休戚与共,这就是爱国精神。“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以求索。”追求真理,矢志不移,求索不懈。这样的诗句千年传颂,至今不息,对铸造中华民族的民族性格起到很好的作用。“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坚持高洁的人格,以香草自喻,不做不合理“潜规则”的俘虏。

  屈原精神成了端午节的节魂,以此,端午节又成为“诗人节”,屈原就是诗魂。我们继承端午节的优良传统,发扬屈原的爱国主义精神,端午节前后举办各种层次、各种规模的“端午诗歌朗诵会”、“端午诗歌大赛”,不是既合传统又合时宜吗?

  中国传统节日是在天人协调的主导观念中氤氲化育成的。中国传统文化认为,人类是大自然所化生的,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几十万年的阴阳转化化育人类,人身上有着大自然的密码,人类和自然界有统一性。《易传·文言》就提出:“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人与自然要相互适应,相互协调。中国传统节日基本上是按“天人相应”的精神设立的,与大自然的节律相适应。“节”是天地时气的交合之处,是“天”“地”日月的节奏,那么,也应当是“人”的节奏,是连通自然节律与人生节律的“节点”。大自然有阴阳,人也要讲究阴阳的消长平衡。这种理念明显地体现在传统节日的形成中。

  《礼记·月令》说:“仲夏,阴阳争,死生分,君子斋戒”,这是大自然节律的节点,也应当是人生节律的节点。“端午邻近夏至,夏至是每年中白天最长之日,这日阳气最旺,阳极会伤人,需要避毒。”

TOP

调查显示:65.8%的人认为端午节也做诗歌节

中新网  2009年06月02日 08:13


  65.8%的人认为端午节也做诗歌节

  本报记者 王聪聪

  端午节3天假期,人们都是怎么过的?6月1日,中国青年报社调中心通过新浪网新闻中心,进行了一项有关端午节的千人调查(“80后”占37.1%,“70后”占34.7%)。结果显示,86.8%的人在端午节吃了粽子。

  本次调查显示,在端午节假期里,“宅在家里”的人占60.3%,35.5%的人选择探亲访友,33.9%的人去逛街购物,外出旅游的人占19.8%,仅有15.7%的人参加了端午节相关活动。

  ; 北京市某图书公司职员于波,听说家附近的公园端午节举办文化节,当天就跑过去看,却发现大部分展台都是商家在卖东西,关于端午节的介绍展板前观者寥寥。“国家增加端午节假日,本意是为了传承传统文化,可是除了吃吃粽子之外,我觉得这个假期和其他的也没什么差别。”

  人们怎么看待现在的端午节?调查中,60.0%的网友表示,端午节里传承传统文化的活动太少了,45.0%的人感觉端午节好像就是“粽子节”,36.7%的人认为端午节商业气氛越来越浓了,28.3%的人感觉端午节和其他的节假日也没什么区别。

  此外,也有22.5%的人表示,端午节应该是纪念爱国诗人屈原的节日。

  有网友留言说,端午节不仅是假期,更是节日,是中华民族对优美诗歌、伟大诗人和崇高气节表示敬意的一个节日。

  调查显示,65.8%的人赞同端午节应该是一个有关诗歌的节日,其中21.7%的人表示“非常赞同”。今年端午节流行的短信中,诗歌、对联不少。还有一些网友把自己的“原创”发给朋友们,在小圈子里火得不行。

  来自新华网的评论说:“要让端午多些精神,既要发动民间力量,让各类文化娱乐活动带上端午节的味道,各类竞技比赛要尽可能体现节日主题。政府有关部门也要通过种种方式营造出与端午传统有关的氛围,开展影视、书画、摄影宣传展览,组织诗歌朗诵、演讲比赛。”

  本次调查中,网友对适合在端午节举行的活动也提出了建议:82.6%的人首选划龙舟等传统运动,民俗活动以73.6%的支持率紧随其后,66.9%的人选择了端午文化节。接下来的排序依次为:祭祀活动(42.1%)、诗歌大赛(39.7%)、传统经典阅读(27.3%)、对联大赛(16.5%)。 (中国青年报)

TOP

回复 98# 的帖子

我觉得节日的内容是继承的好也好,不好也罢,商业气氛也未必是不好,它可能只是传统文化的一种边缘化而已,只要大家通过节能够舒缓一下自己平时紧张的神经能够过上哪怕一天轻松的不同于平时生活的日子就好。呵呵,这只是我自己的一点微小的想法而已,还望各位批评指正!

TOP

端午节该祭谁?

www.zjol.com.cn  2009年03月26日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 佚名

  【编者按】即将到来的5月31号,是农历五月初五,我国传统的端午节。最近几年,因韩国"江陵端午祭"申报联合国世界遗产事件,端午节一度暂别无人问津的冷遇,成为人们关注的传统节日。日前,苏州宣布,将在端午节正式举行"伍子胥大型祭祀活动",以宣传"伍子胥起源说"的端午节,这引来一场伍子胥屈原的端午之争。

  虽然传统文化日渐式微,但这次的端午之争,却迅速在社会上引起极大关注,人们普遍对"伍子胥端午说"说"NO!"。其实,端午节纪念谁,历史早做出了选择。虽然端午起源说有好几个版本,但几千年来,在端午节纪念伟大爱国诗人屈原的习俗,早已深入华夏炎黄子孙的心中,不容争议。苏州要公祭伍子胥无可厚非,但不能打着幌子,去改变端午祭屈原这个"文化共识"。应放弃无益的争议,让端午节回归文化本位,传承发扬端午文化,让端午节重新成为凝聚中国人的强大精神支柱,而不再是政治经济等的"附属物"。  

  起因:苏州端午公祭伍子胥
  去年7月份,国家文化部启动申报国家级非物质遗产工作后,苏州专家提议,苏州应该把端午节申报上去,因为有确凿记载证明,端午节是起源吴越之地,是人们为了纪念苏州建城鼻祖伍子胥而形成的节日。今年年初,文化部公布名单,全国1315个申报项目中,已经遴选出了第一批501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推荐名单," 屈原故里端午习俗"(湖北省秭归县)、" 汨罗江畔端午习俗"( 湖南省汨罗市)和" 苏州端午习俗"( 江苏省苏州市)都进入了该名单。

  苏州日前对外宣告,要在5月31日当天,大张旗鼓举办端午节的庆祝活动,公祭伍子胥,以"确认"端午节乃起源于春秋时期吴国大夫伍子胥的被害。据苏州市沧浪区委宣传部一位副部长介绍说,"这次公祭除了读祭文、表演歌舞、划龙舟等内容外,还将在现场展示苏州人过端午节的情况。今年是苏州端午节成功申报国家级非物质项目第一年,我们要让更多的人了解和支持它,使端午节向世界文化遗产靠近。"

  苏州的这种行动,简直就是要宣告天下,端午"祭主"应该是伍子胥而非屈原,这引来了广泛的批评和争议。

   争论:端午节姓"屈"还是姓"伍"?   

  "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事实上,关于端午起源说的争议一直都没有停息过。

  苏州科技大学历史系教授戈春源说,加上伍子胥,中国的端午一共曾纪念5个人,只是因为千年来,屈原名气太大,人们渐渐把端午作为纪念屈原的节日。"苏州应是端午节的重要发源地之一,赋予端午节纪念意义的人物首推伍子胥,而不是屈原,两者要相差二百年左右",戈春源说。戈教授认为,龙舟竞渡起源于纪念伍子胥,他的主要依据是,东汉邯郸淳在《曹娥碑》上说,每年农历五月初五,浙江上虞人民要迎涛而上,迎接"伍君",而所谓的"伍君"便是伍子胥。

  但在大多数国人看来,端午节仍应当姓"屈"而不姓"伍"。端午节是因纪念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而发展起来的。提起端午,很多人自然而然地想起屈原。一个流传甚广的传说是,诗人屈原忠贞爱国,为满朝奸邪所不容,楚怀王不辨忠佞,将屈原贬至南方荒蛮之地。报国无望之下,屈原抱石投入汩罗江。屈原死后,人民自发地纪念这位爱国诗人。为使诗人免于鱼虾的啃啮,人民在端午那天向汩罗江大量抛撒糥米粽子。端午节吃粽子的习俗也由此而来。

  湖南汨罗屈原纪念馆馆长徐蔚明表示,端午最早起源说有六种,但这并非关键。端午节上古时代就已存在,原本为民间水乡祭龙祭神的习俗,自爱国诗人屈原抱石投江后,人们开始自发地纪念这位伟大的爱国诗人。正是因为纪念屈原,端午节才成为整个华夏民族的节日,这是历史的选择,无需争议。不能因为某些地方的利益之争,去改变这个传统的"文化共识"。

  有人指出,屈原是中国第一个世界文化名人,独创"骚体诗",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位伟大的诗人,其品行高洁,遗世独立,坚贞不渝的爱国情怀为后世敬仰;而综观伍子胥的一生,除了帮助吴王建立了苏州城之外,其人生使命可归结为两个字:复仇--为自己的家族向楚国复仇。撇开端午节纪念谁背后的利益盘算,单从"文化共享"这点说,端午姓"伍"姓"屈"并不重要,关键是看通过端午节要张扬的是什么精神。那自然是屈原的爱国爱民精神。

  应该说,端午祭屈原,在中国有着更为广泛和根深蒂固的群众基础,有着深厚的情感内涵和文化底蕴。
  批评:公祭伍子胥何必扯上端午节?  
 桐人在《公祭伍子胥没必要扯上端午节》一文中说,该如何来看围绕端午节起源问题所发生的争执及其中的是非?首先要弄清楚争论背后的关注所在。从有关言论不难发现,有三种眼光同时参与了对这一问题的追问:一种是历史考证眼光,一种是文化传承眼光,还有一种是现实功利或商业眼光。

  从历史考证的角度看,端午节究竟是如何起源的,乃是一个关于历史的学术问题,在这个问题上,应当持开放态度。对此,文化人类学可以给我们提供合适的理解路径。不过,端午节起源于屈原投江说,乃是全体中国人的一种集体信仰,已历经上千年的"文化选择",在今天并不能够"想改就改"。

  我们可以以历史考证为据,说端午节的形成有多少多少历史要素的共同参与,但是,在这些要素中,哪种要素是主要的,却又有必要相对确定,否则,它所破坏的,将是一个国家民族相对均一的历史文化认同,引发历史文化意识上的混乱。

  如果是从以上两种眼光考量端午节的起源、生成和流传以及相关的争论,我们可以从中进一步丰富对历史文化传统的认识,有利于继承和发扬优秀文化遗产。

  然而,苏州准备祭拜伍子胥及由此引发的端午节问题争论,其用心和旨趣,明显又并不在学术考证,甚至也不在文化传承,而更多是在受现实功利所左右,而且主要又是商业功利。从有关报道来看,此次苏州公祭伍子胥及由此引发的争论,并不简单只在学术范围内展开,而是一种官方行为,背后有地方政府乃至地方民众的利益与情感因素搀杂其间。苏州这样大张旗鼓地宣称端午节起源于当地历史名人伍子胥,有人认为其动因不过是"文化搭台,经济唱戏",是以此提升苏州的知名度,从而便利苏州旅游和经济开发。

  事实上,对历史的这种实用主义处理又无处不在,而并非苏州才有。近些年来中国一些城市和地方热衷于"申请世界遗产保护",表面的理由都是珍惜文化传统,但暗地里的算计,也普遍认为乃是为着当地的经济实惠。必须看到,我们有些"世界遗产"在"申遗"成功后并没有得到全面保护,"申遗"成功后对文化资源的过度商业性开发,也给这些遗产造成了不可估量的损害。

  历史文化的留存,关系到一个国家和民族的长远文化利益,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精神生命和灵魂。因此,对于公祭伍子胥这件事,我们不能不说的是,公祭就公祭吧,但是显然没有必要非把它与端午节扯上什么关系。
思考:搁置争议 让文化回归本位

  应该说,围绕端午姓"伍"还是姓"屈"之争,并不是坏事,多些"鲶鱼效应",更有助于国人了解历史,了解中华民族源渊流长的古代文明,从而有效地保护、弘扬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但是,倘若一味地纠缠于争论,非要辩个高低来,则不但于事无补,更无助于对传统节日的保护。正如有关专家所说的那样,端午姓"伍"姓"屈"不是关键,最重要的应实现民族"文化共享"。

  苏州的戈春源教授指出,"其实这次苏州公祭对于全国过端午节都应该是一个启示和提醒,告诉国人别忘记自己的传统节日和先人留下的宝贵民族精神。"现在没有必要太去计较端午节到底起源于哪里,最重要的是如何继承和发扬下去。只是希望礼仪能够稍微简单一些,让市民参与的范围能够尽量大一些。

  就此,中国民俗学会副理事长萧放指出,端午不管姓"伍"还是姓"屈",多些"鲶鱼效应"有助于让更多人了解端午。萧放教授认为,端午无论是为纪念屈原还是伍子胥,从争相申遗的现象来看都是一种好事,对老百姓来说,依照所在地的习俗过节,是件贴心的事。它有助于我们更好了解端午的来龙去脉,加深对历史的认识。

  徐蔚明馆长也希望,不要因为误解甚至因为地方商业利益而将端午节这个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挑起争论大肆炒作,不管端午节起源是那里,传承发展文化最重要。

  各地的端午节,都是农历五月初五,都要包粽子、赛龙舟,价值符号相同。积淀了千百年民族的共同文化内涵,使中华民族具有强大的凝聚力,这就够了。起源只是一种形式,继承和发扬其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并以此形成全民和谐发展的新的推动力,这是纪念的真正意义所在。
   呼吁:继承传统 创新发扬端午节

  端午节曾被称为中华民族"四大传统节日"之一。然而近年来,端午节却在现代国人的生活中遭到了淡化和遗忘。明明是我们自己的传统节日,却成为韩国申报的联合国"人类口头遗产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

  我们该如何留住民族传统文化的根?如何让传统节日焕发生机?假如我们能够像韩国一样重视端午节,在全国各地开展有效的纪念活动,别人还会喧宾夺主并谋取端午节的"永久庆祝权"吗?

  而今,苏州要在端午节举行端午活动,说明国人觉醒并意识到"不应该眼睁睁看着传统节日从我们生活中消失",是一种难得的进步。既然认识到保卫的价值,就要充分挖掘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就要破除传统节日目前处境的尴尬,不再让"吃"成为过节的惟一永恒主题,不再陷入"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的怪圈。

  因此,对于像端午这样的民族传统节日,我们现在首先要做的,恐怕不是单纯的争论和呼吁,而是真正的传承传统,做到"薪火相传",把节日实实在在地过起来。 时代在进步,推陈出新,挖掘节日新元素,增加节日文化娱乐活动,显得尤为必要且紧迫。这就要求我们,对传统节日的精神内涵进行挖掘、整理、包装,将不符合时代要求的"陋俗"淘汰出局。

来源: 中国学术论坛  作者: 佚名  编辑: 童丽莉

[ 本帖最后由 侯法花 于 2009-10-18 13:54 编辑 ]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