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华东师大举办端午民俗文化体验活动

华东师大举办端午民俗文化体验活动

  中新上海网6月17日电 (刘金玉)
  6月20日,是传统农历佳节端午,6月的第二个星期六也是我国第十个文化遗产日,为了将文化遗产带进校园,传承端午传统习俗,华东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的师生们和长宁区的民间艺术家们在该校闵行校区举办了一系列别开生面的“体验传统文化,亲历手作端午”活动,让同学们亲身体验端午民俗文化,亲历文化遗产传承。
  

坚持多年举办校园端午游园会


  从2009年开始,华师大社会发展学院的师生们在端午举办游园会,至今已经坚持了多个年头,这项活动也已成为华师大文化建设的重点支持项目。今年的游园会从6月初开始通过微信平台、海报宣传招募表演的志愿者,同学们报名踊跃,纷纷表示想参与活动的愿望。参加活动的张丽娜同学说“那年我刚考入华师大的时候,就在校园主页上看到了端午游园会的盛况,觉得华师大真是个特别有文化气息,也特别注重传统文化的传承,我那时就非常想参加这个活动了。今年我和宿舍同学看到了招募海报就立刻报了名,经过选拔我们今天表演的是‘荡湖船’节目,虽然排练很辛苦,但非常有意义!希望这个活动能够一直办下去!”
  

现场体验项目吸引中外学生参与


  端午游园会的现场,在长宁区民间艺术家们的指导下,同学们舞起大龙,荡起湖船,打着莲湘,还有老师女扮男装演起了屈原,为大家点雄黄。同学的载歌载舞为这个连绵阴雨中的端午季增添了阵阵暖意。活动也吸引许多外国留学生驻足观看,而且有的跃跃欲试,拿起莲湘等工具比划起来,在舞蹈老师的指点下竟然表演地像模像样。为了让同学们有更多的民间传统体验,社会发展学院民俗学的同学们根据斗草、簪花、绣荷包等传统端午民俗,结合现代元素和同学们的爱好,设计了一系列端午民俗体验活动。在“体验民俗、手作端午”的摊位上,同学们有的跟着工作人员一起制作簪花;有的不断尝试着各种方法想要得到“立蛋”的技巧;有的跟随老师学习制作精美的荷包,还在荷包里缝进写好的纸条,把想说的话做成荷包送给好朋友。现场还设有“甜咸粽子大PK”的投票板前,同学们争着为自己喜欢的甜粽或咸粽投票。“传统文化是我们走向未来的基点,我们生于斯、长于斯,是我们不可能抛弃掉的文化基因,我们只有让学生在活动体验中深刻地理解了传统文化及其对我们的意义之后,才能更好得适应现代社会、创造当代文化。”华师大社会发展学院副院长、民俗学家田兆元老师说。
  

非遗传承人进校园传授手艺


  今年华师大还请来了浦东的绒绣非遗传承人来教同学们绒绣工艺。她们在现场为同学们展示了精美的绒绣作品,并为大家传授了绒绣工艺,让师生们亲身体验了一回“大家闺绣”的感觉。闻讯而来的师生们,或驻足观看,或举起手机拍照,或亲自上阵绣上几针。此次进行教学的浦东非遗传承人徐阿姨说,“这次非遗十周年的活动,在华师大和才女们在一起,教才女们学绒绣我觉得非常高兴。才女们踊跃参与、一学就会,而且温文尔雅、秀外慧中,学习绒绣以后还有意愿制作自己设计的图样。我们这些老艺人非常感动,觉得绒绣这一项非遗技艺后继有人了。”近期,华师大社会发展学院还将邀请颛桥剪纸等非遗传承人陆续走进校园为同学们传授手艺。
  

在节日氛围里感受传统文化魅力


  在端午节这个传统民俗节日到来之际,华东师大将民间的非遗传承艺术家们请进校园,带领师生们体验传统文化、领略民俗风情、学习民间智慧、添彩校园生活,不仅让大家亲历了传统文化的传承,也为传统文化注入新的生命力。“之所以每年坚持举办大型民俗节庆活动,是为了让学生在节日的氛围里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感悟中华文化的精髓,提升民族文化的自信心与自豪感。”社会发展学院党委副书记黄燕老师说。据悉,为了让这项活动长期坚持下去,今年华东师大社会发展学院和长宁区文化局合作,建立了长宁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基地,并在今年端午游园表演之前进行了授牌仪式。



  注:请在转载文章内容时务必注明出处!   编辑:陈静
附件: 您所在的用户组无法下载或查看附件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