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第十期非遗所思】大戏曲相比小戏曲反而有更多束缚?

【第十期非遗所思】大戏曲相比小戏曲反而有更多束缚?

(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 文/王先)2015年6月3日(周三)晚上19:30-22:00,重庆邮电大学移通学院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的成员小组在非遗办公室成功举办第十期读书沙龙。李祥林教授的《民俗与中国戏曲》是孟令法老师为学生们所选读的文章。文章主要讲了要研究中国戏曲应该从民俗入手的原因和方法。
    19:30师生十人围桌而坐,开始了今天的互动。孟老师首先为同学们解释了何为戏曲(戏剧和曲艺),并简绍了人们常见的一些戏剧和曲艺(京剧、川剧、黄梅戏、越剧、花鼓戏、相声、琴书、皮影戏、木偶戏等)及其特点。
    “大戏曲相比小戏曲反而有更多束缚”孟老师说,看到同学们惊讶的表情,孟老师为同学们解释道:大戏曲一般为世界级或国家级非遗,其传承人一般由国家“养”,他们上台表演为的是表演,而小戏曲表演为的却是生计,观众便是其衣食父母,所以必须与时俱进,进行创新。大戏曲受到国家保护的同时,在行政体制上也受到了一定的束缚。在剧院观看戏剧时观众已然不同于过去的“勾栏瓦肆”、“草台班子”,人们已经没有随意品评的自由,这让表演者听不到观众的心声,难以进行改善,这也使戏剧与观众有了距离感。
    21点左右孟老师便用他的电脑放了大概十多种多钟戏曲艺术(京剧、昆曲、越剧、粤剧、黄梅戏、秦腔、瓯剧、京韵大鼓、徐州琴书、湖南花鼓、山东快书、四川清音等),让同学们从听觉、视觉的角度感受中国传统戏曲的魅力。让同学们高兴的是最后十分钟,孟老师放了台湾《霹雳布袋戏》,这是一部用木偶为人所拍摄的一部木偶戏。

[ 本帖最后由 孟令法 于 2015-6-23 23:00 编辑 ]
习华夏精神之真味,开中华学术之新貌,传万世宝典之美文,继仁德大师之楷模,从空山细雨之逍遥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