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湘西自治州22个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简介

湘西自治州22个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简介

土家族织锦技艺代表性传承人 叶水云,女,土家族,1967年出生,祖籍龙山,现居凤凰县沱江镇。

    她12岁时跟随其姑婆土家织锦工艺美术大师叶玉翠学习土家织锦,1983年进入龙山县织锦厂,随同叶玉翠进行土家织锦整理抢救工作,1988年考入凤凰县职业中专美术专业,留校工作至今,多年来为土家织锦传承发展甘于奉献,所创作的作品被中国国家博物馆、中国艺术研究院、湖南省民族博物馆、美国哈佛大学、湖北美术学院以及张仃先生、黄永玉先生收藏,1996年,荣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联合授予的“民间工艺美术家”称号;2002年,被吉首大学聘为客座教授;2005年,被中国艺术研究院聘为民间艺术创作研究员,同时,被评定为湖南省十大艺术门类杰出传承人,获湖南省民族民间工艺美术杰出成就奖;2006年,被评定为中国织锦工艺美术大师、第五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2007年6月,被国家文化部认定为土家族织锦技艺国家级传代表性承人。



土家族织锦技艺代表性传承人 刘代娥,女,土家族,1955年12月出生,湖南省龙山县苗儿滩镇捞车村人。

    她12岁时便跟着祖母彭妹学织锦,长期从事土家织锦的搜集、整理与创新,其生平和作品已入编《中国非物质文化通鉴•杰出传承人卷》。主要代表作品传统图案织锦、新织锦服装、壁挂等2010年获中国首届非遗博览会展品奖金奖和传承人展示纪念奖,成为湖南省获得的唯一金奖。2007年3月,她被湘西州人民政府认定为“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民族民间文化遗产传承人”;2007年6月,被国家文化部认定为 “土家族织锦技艺国家级传代表性承人”。



土家族打溜子代表性传承人 罗仕碧

罗仕碧,男,土家族,1931年出生,湖南省永顺县麻岔乡人。

    他13岁跟伯父罗玉轩学习五人溜子,由于天资聪颖加之勤奋好学,学艺不久就能熟练地参加乐班演奏。罗仕碧尤以唢呐见长,他吹奏的唢呐,音色高亢、明亮,特别是循环换气技巧更是运用自如,成为当地的王牌唢呐手。1957年元月,罗仕碧参加全省农村群众艺术观摩汇演大会,他演奏的五人溜子《将军令》、《安庆》获优秀节目二等奖,1959年3月进京参加全国第二届民间音乐舞蹈观摩汇演大会,被评为优秀节目。先后带有弟子罗庭林、罗庭友、曾宪柯、王成照等。2008年1月,他被国家文化部认定为“土家族摆手舞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



土家族打溜子代表性传承人 田隆信

田隆信,男,土家族, 1942年6月11日出生于湖南龙山县坡脚阿木湾。

    他从小受到土家族文化的熏陶,5岁学会咚咚喹,8岁学会打溜子,精通土家族语言,擅长演唱、演奏土家族民歌及各种土家民族乐器。他先后搜集了土家族溜子曲牌120多个,表演的打溜子节目先后到波兰、美国等国家演出,还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到北京国家大剧院演出。其代表作品有《锦鸡出山》、《毕兹卡的节日》、《岩生佐阿》等。2006年7月他被湘西州委、州政府授予“德艺双馨文艺工作者”称号;2006年12月被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授予“中国民间文化杰出传承人”称号;2007年3月被湘西州人民政府授予“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民族民间文化遗产传承人”称号;2008年1月,被国家文化部认定为“土家族打溜子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



土家族摆手舞代表性传承人 田仁信

    田仁信,男,土家族,1933年出生于湖南省永顺县大坝乡双凤村。

他从小受到摆手舞这一民族民间艺术的熏陶,6岁就跟父亲田万发、爷爷田富贵学跳摆手舞。他表演的摆手舞动作古补,原始气息十分浓郁。同时,田仁信也注重对摆手舞的传承,先后带有弟子田朝发、明孔等。1953年他代表湘西州到长沙参加少数民族文艺汇演,1956年9月上北京参加全国少数民族文艺汇演,将土家摆手舞首次介绍到全国。2000年,永顺县文化局请他给毕兹卡艺术团演员教摆手舞,使艺术团走出了湘西,使土家族摆手舞得到了推广。2002年,永顺县在北京中华民族园举办土家社巴节,田仁信又担任摆手舞领舞参加演出,并接受了凤凰卫视等电视台采访。2008年1月,他被国家文化部认定为“土家族摆手舞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



土家族摆手舞代表性传承人 张明光

    张明光,男,土家族,1938年4月出生于湖南省龙山县农车乡农车村。

他从小生长在摆手舞之乡,师从土家梯玛秦恩如先生,掌握了土家族大摆手的全套歌舞内容及其仪式。他多次应邀去长沙、吉首、张家界等地授徒传艺。2005年4月,他被龙山县人民政府聘为民族民间文化遗产保护工程专家委员会委员;2007年3月,被湘西州人民政府授予“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民族民间文化遗产传承人”称号;2008年1月,被国家文化部认定为“土家族摆手舞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



湘西苗族鼓舞代表性传承人 洪富强

洪富强,男,苗族,1936年出生,湖南省保靖县葫芦镇米塔村人。

    他9岁时开始跟随其爷爷、婆婆学习苗鼓。他长期生活在苗乡,从小就接受苗族文化的熏陶,苗歌、苗舞、绝技、武术样样都会,对于苗族鼓舞更是情有独钟,花鼓、迎宾鼓、猴儿鼓等传统苗鼓他不仅烂熟于心,而且多年来授艺带徒不遗余力。2003年,经过对苗族“八合拳”的深入研究,将其套路运用到苗鼓当中,他创立了“八合鼓”。“八合鼓”一方面体现了苗族民间舞蹈的轻松、活泼、优美,另一方面还体现了“八合拳”的舒展、刚劲。近年来,经洪富强教传的鼓队有百余支,弟子约3000多人。2008年1月,他被国家文化部认定为“湘西苗族鼓舞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



湘西苗族鼓舞代表性传承人   石顺民

石顺民,女,苗族,1943年出生,湖南省吉首市人。

    他从小酷爱苗族鼓舞 ,1959年被选送吉首县戏剧学校学习,1961年转入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京剧团当演员 。1988年3月任吉首市文化馆苗族鼓舞辅导老师至今。石顺民表演的苗族鼓舞,以湘西苗族人们的生活生产动作为基础,不仅继承了传统的苗鼓套路和技法,而且把舞蹈技巧动作和传统动作融合在一起,有了较强的技巧性,与传统鼓舞表演相比,内容更加丰富,动作更加优美,节奏感更强,难度更大,观赏性更高,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 。其代表作有《 庆丰收 》、《 迎宾鼓 》、《 团圆鼓 》等 。1964年12月她参加了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的全国少数民族业余文艺观摩演出。1986年8月在新疆乌鲁木齐的第三届全国少数民族体育运动会上,她技压群芳,获得鼓舞表演第一名,被国家体委 、国家民委誉为全国“苗族鼓王”称号。2008年1月被国家文化部,她认定为“湘西苗族鼓舞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



湘西土家族毛古斯舞代表性传承人 彭英威

彭英威,男,土家族,生于1933年,湖南省永顺县大坝乡双凤村人。

    他三岁就开始跟父辈学演土家族毛古斯,对土家族毛古斯的一整套表演和演出程序了如指掌,1997年在全县“舍巴日”活动中由他领演的毛古斯粗犷豪放、刚劲激昂,让人们领略到远古时代的原始艺术,被称为永顺县土家族毛古斯的掌门人。彭英威注重对下一代的培养,先后带有弟子100余人。2002年,永顺县在北京中华民族园举办社巴节,彭英威指导演出了毛古斯,受到专家及学者的好评。2004年,彭英威指导的土家族毛古斯舞,在南昌国际傩文化周演出中获金奖。2006年被永顺县人民政府评为土家族毛古斯传承人。2007年3月被湘西州政府评为为土家族毛古斯舞传承人。2008年1月,他被国家文化部认定为“湘西土家族毛古斯舞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



辰河高腔代表性传承人 向荣

向荣,男,土家族,生于1935年,湖南省泸溪县人。

    他从7岁开始就跟随父辈学习辰河高腔,11岁即登台表演,几十年的演艺生涯,使他成为目前为数不多的通晓辰河戏“全堂故事”的老艺人,人称“戏菩萨”。向荣挖掘整理的《辰河高腔目连全传》,为辰河高腔剧种留下了丰富的文字资料。1998年他改编、导演的《目连救母》被特邀参加法国巴黎秋季艺术节和西班牙木偶节演出。退休后,他仍积极为辰河高腔戏剧事业的传承寻找出路,期间整理辰河戏高、昆、低、弹曲牌400余支,各类资料20余篇,为辰河高腔艺术的传承任劳任怨,鞠躬尽瘁。2008年1月,他被国家认定为“辰河高腔代表性传承人”。



土家族梯玛歌代表性传承人 彭继龙

彭继龙,男、土家族,1949年11月23日出生,湖南省龙山县内溪乡双坪村人,其父彭武庚是家传20多代的老梯玛。

    他从小生活在土家族聚集的地区,深受土家族文化的熏陶,10岁就跟着父亲彭武庚跑堂,15岁时学艺出师。1993年11月他首次参加中国湖南龙山土家族摆手节,表演梯玛歌,1998年签职,正式成为梯玛掌堂师。长期以来,彭继龙始终不忘向民间艺人学习,搜集和发掘民间文化资料,尤其对梯玛歌研究颇深。彭继龙传承的梯玛歌内容丰富,表演形式古拙、原始,以其独特的形象博得了专家学者及观众的一致好评。2005年,龙山县委县政府为彭继龙颁发了龙山县文学艺术突出贡献奖,并评他为“全县优秀民间艺人”。2008年他被命名为“土家族梯玛歌省级代表性传承人”,2009年5月,被国家文化部认定为“土家族梯玛歌国家级级代表性传承人”。

湘西苗族民歌代表性传承人 陈千均

陈千均,男、苗族,1943年1月出生,湖南省吉首市丹青镇吉鱼村人。

    他从小就受到纯朴的苗歌熏陶,13岁便开始登场唱歌,1964年被吉首市白岩乡新村老歌师陈祖品收为门徒。他歌路甚宽,对不同的山歌苗歌曲调十分熟悉,特别擅长风俗歌、情歌、生活歌等,比兴贴切,通俗易懂,尤其爱巧用双关语,对歌时“见子打子”。陈千均深入生活,积极搜集各类优秀民间歌谣、谚语、故事、笑话等,吸取民间歌谣的营养,再加些提炼,取其精华,形成自己风格,进行广泛传唱,在当地产生很大影响。由陈千均本人演唱,搜集整理的《拦门歌》、《丧葬歌》、《情歌》、《生活歌》、《时政歌》先后入选《湘西歌谣大观》、《吉首市民间歌谣集成》。目前他完成了《湘西苗族歌曲分支——仡佬苗歌》的收集、整理工作。1989年他被中国曲艺家协会湖南分会评为优秀民间艺人,2009年5月,被国家文化部认定为“湘西苗族民歌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



土家族咚咚喹代表性传承人 严三秀

严三秀,女、土家族,1954年9月出生,湖南省龙山县靛房镇人。

    严三秀从小就会演奏咚咚喹,技艺娴熟,享有盛誉,所演奏的“咚咚喹”、“巴列咚”、“呆都哩”、“乃哟乃”、“拉帕克”、“毕取业”、“张打铁”、“米屎颗颗”、“呔呔嘟呔呔”、“唉啰啰”等曲牌,家喻户晓,不少已载入书本,形成教材。严三秀制作的咚咚喹乐器,作为纪念品被许多专家和学者收藏。2008年12月她被湖南省人民政府命名为“土家族咚咚喹省级代表性传承人”;2009年5月,被国家文化部认定为“土家族咚咚喹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



踏虎凿花代表性传承人 邓兴隆

邓兴隆,男、苗族,1949年9月出生,湖南省泸溪县踏虎乡人。
   
    邓兴隆6岁随母亲黄贵兰学凿花,12岁后得到著名凿花大师黄靠天的不断指点,技艺大增。1993年至1997年在泸溪县第二中学职教部任凿花专业教师,培养了大批剪纸人才,在这期间他先后创作了大小凿花作品300余件。主要代表作有《新嫁娘》、《苗山春早》、《百鸟图》等等,其作品被各家博物馆收藏。2000年他被湖南省剪纸研究会和湖南省群众艺术馆评定为“剪纸艺术家”,2009年5月,被国家文化部认定为“踏虎凿花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



凤凰纸扎代表性传承人 聂方俊

聂方俊,男,土家族,人称聂胡子,1931年6月出生,湖南省凤凰县沱江镇人。

    聂方俊承袭父教,又融汇了凤凰纸扎工艺的众家之长,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聂氏纸扎”风格。其纸扎艺术造型依据传统的“形、体、面、色”四字原则,做工十分讲究, “奇、古、丽、轻”和“粗、俗、野、土”艺术特点造就了凤凰纸扎工艺的独特魅力。1994年,他扎制的“太狮少狮”、“鲤鱼跳龙门”等32件作品被湖南美术出版社收入《湖南民间美术全集美术拾零卷》。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美术馆等20多家专业美术单位藏有他的作品。1999年喜迎澳门回归,他扎制的一条“边城巨龙”进京参加全国舞龙大赛,一举夺得金奖并获得全国民间文艺类惟一的奖项——山花奖。2000年国家邮政局发行《龙年吉祥》有奖明信片“12—5”选中了他扎制的青龙作图案。著名画家黄永玉评价聂方俊的作品是“就造型来看,是全国最好的”。著有论文《论艺在民间》、《探掘、继承、发扬民间传统工艺,为人民生活服务》、《浅谈拓展凤凰纸扎工艺品市场》等,。1995年9月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中国文艺家协会授予“民间工艺美术家”荣誉称号。2009年5月,他被国家文化部认定为“凤凰纸扎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



蓝印花布印染技艺代表性传承人 刘大炮

刘大炮,男,土家族,本名刘贡鑫,1936年出生,湖南省凤凰县沱江镇人。

    刘大炮是刘氏蓝印花布第四代传承人,师从其父刘元成。他12岁进染坊学艺,天资聪慧,对染制技艺有独特的感悟能力,16岁便能独撑门面开刘氏染坊,在传统印染的基础上开拓并创新了部分染制技术和构图方式,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印染技艺。刘氏作品题材广泛,主要有被面、门帘、桌布、窗帘、生活用品及服饰用品、美工作品等,作品色彩单纯鲜明,风格清新淡雅,格调朴素高雅,受到著名工艺美术研究学者张仃教授和著名画家黄永玉先生的高度赞誉,其代表作有《凤戏牧丹》、《凤啄牡丹》、《金鱼戏莲》等等。1985年、1999年他先后赴日本、意大利进行技术交流,曾在北京亚运会期间作为湖南省民间艺人代表参加亚运会开幕式表演。湖南美术出版社出版了他的作品集《刘大炮染匠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他“民间工艺美术大师”称号。2009年5月,他被国家文化部认定为“蓝印花布印染技艺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



苗族银饰锻制技艺代表性传承人 龙米谷

龙米谷,男,苗族,1948年10月出生,湖南省凤凰县山江镇黄毛坪村人。

    他是苗族银饰制作世家第四代传承人,12岁开始学艺,银饰制作技艺娴熟,其作品做工精细、构图别致、创意新颖、款式多样、民族特色鲜明,大部分取材于农村中的自然动植物造型,制作精巧、花色多样,既保留了苗族银饰原始古朴的传统特色技艺,同时又在原始传统技艺的基础上大胆创新,有着十分浓厚的地方风味和民族特色。其制作的银饰代表作品龙公帽和龙母帽先后多家博物馆收藏;著名歌唱家宋祖英在表演时佩戴部分银饰、CCTV十三届青年歌手大奖赛原生态唱法金奖获得者吴娟参加比赛时所佩戴的部分银器均由其制作。2009年5月,他被国家文化部评定为“苗族银饰锻制技艺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



苗族银饰锻制技艺代表性传承人 麻茂庭

麻茂庭,男,苗族, 1954年出生湖南省凤凰县山江镇马鞍山村专职从事银饰手工技艺世家。一家五代人都是专职从事苗族银饰制作的民间手工艺人,家族从事银饰制作已有150余年的历史。

他从小跟父亲麻清文学艺,得到真传。其从事苗族银饰制作已经有32年的历史,精心打造和制作了上万件银饰,其制作的银饰品,构图别致,创意新颖,技艺精湛,既保留了苗族银饰原始古朴的传统特色技艺,同时又在原始传统技艺的基础上大胆创新,因此,有着十分浓厚的地方风味和民族特色。特别是他打造和制作的苗族银饰银凤冠、银花帽、银披肩,在原有传统制作技艺的基础上,进行了饰件的加工和创新,使银凤冠等银饰件更加显得艳丽与华贵,深受广大苗族群众的喜爱。2009年5月被国家文化部认定为“苗族银饰锻制技艺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



土家族哭嫁歌传承人 彭祖秀

彭祖秀,女,土家族,1931年1月出生,湖南省古丈县断龙山乡报吾列村人。

     她从小师承外婆、母亲等前辈哭嫁歌艺人,耳濡目染、口口相传、熟记于心。14岁时常随母亲帮人哭嫁;18岁时,她利用自己的天资聪慧,综合了前辈演唱的各种风格,形成了自己的鲜明特色,在当地颇具影响力。她的哭嫁歌唱词情真意切,不扭捏作态,把骨肉之情、孝敬双新、和睦乡邻等传统美德作为哭嫁歌的主要内容,于教寓理,文学性很强。在演唱过程中,全部采用原始的土家语演唱风格,几十年来,为邻户邻村邻乡邻县的出嫁女帮唱和主唱了300多场次,成为远近闻名的哭嫁歌手艺人。 彭祖秀演唱的哭嫁强调16字诀:“以哭为歌、以歌言情、以情催声、以声感人”。注重语言的天然质朴、品语入诗,常用生活中的细小情节、抒发情感,由此及彼,语多重迭,调多反复,强调情感效果。大多即兴演唱,但结构严谨完整,段落清晰,意思表达通俗易懂、往往给人声泪俱下的感人场面。先后传习、授徒280多人。2012年12月,她被国家文化部认定为“土家族哭嫁歌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



湘西土家族毛古斯传承人 彭南京

彭南京,男,土家族,1942年6月出生于湖南省龙山县靛房镇石堤村。

    他自13岁起就开始学习、表演和传承毛古斯舞,现已从事土家族毛古斯舞的表演和传承达56年之久。彭南京对祖传的“毛古斯”舞蹈技艺情有独钟,深得真传,在传承上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表演风格。彭南京几十年如一日醉心于毛古斯舞的学习、研究和传承,先后授徒彭继金、彭南成、彭南勇、彭英华、彭彩云,继而扩大到有32名村民参加的“毛古斯”表演队,靛房镇九年制学校建立土家族毛古斯舞、土家族打溜子、土家族咚咚喹传习所以后,他在学校长年给学生们传授湘西土家族毛古斯舞。2012年12月,他被国家文化部认定为“湘西土家族毛古斯舞代表性传承人”。

土家族吊脚楼营造技艺传承人   彭善尧

彭善尧,男,土家族,1940年7月15日出生于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永顺县泽家镇沙斗湖村。

    他自幼跟随师傅学习土家族吊脚楼建造技艺,20岁便独自掌墨。他独立设计修建出的吊脚楼造型独特,结实耐用,美观大方。他常被各村寨和周边风景名胜区请去修建吊脚楼,曾在湖南湘西、张家界、湖北恩施、重庆秀山、贵州松桃等地修建数百栋吊脚楼,让吊脚楼作为土家族的民族符号被广泛传播。彭善尧设计建造的吊脚楼形式多样,有“单吊式”、“双吊式”、“四合水式”、“平地起式”,每种样式吊脚楼的建造都体现了他精湛的建筑技术和独特的审美意向。主要作品有:张家界土家族风情园吊脚楼群、老院子、荷花园吊脚楼群、立公桥吊脚楼,湖北恩施土家风情园吊脚楼群。2012年12月,他被国家文化部认定为“土家族吊脚楼营造技艺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 。



苗医药(癫痫症疗法)代表性传承人 龙玉年

龙玉年,男,苗族,1936年10月生,湖南省凤凰县柳薄乡米坨村人,初小文化,是龙家医疗技艺的第十三代传人。

    他13岁起跟随父亲学医,行医至今已60余年。他全面继承和发展了苗族医疗技术的医疗理论、药性理论,经过长期的临床治疗积累,科学地把疾病分为36症72疾,囊括外科、内科、骨科、皮肤科、妇科、儿科。龙玉年治疗疾病有自己的独到之处,对症下药,方法多样,分药物治疗法、推拿疗法、火针疗法、针挑疗法、巫医疗法等。其药方配伍,以手抓确定剂量,治同样的病,视年龄、体量、性别适可而止。龙玉平医德高尚,治病不分尊卑贵贱、亲疏,有求必应,治病耐心谨慎,一丝不苟。龙玉年已收徒授业20余人,已确定龙玉昌、龙玉山为龙氏医技的十五代传承人,其中龙玉山还因医技精堪被评聘为主任医师并任凤凰县中医院院长。 2012年12月,他被国家文化部认定为“苗医药(癫痫症疗法)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



注:湘西州的非物质文化传承人有很大一部分现住在吉首市乾州古城
本帖最近评分记录

TOP

好帖子

TOP

回复 1# 的帖子

好贴!
qq:975025843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