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七彩云南·魅力昆明] 历史与空间:寻根四大发现 解秘景颇族

历史与空间:寻根四大发现 解秘景颇族

  

历史与空间:寻根四大发现 解秘景颇族

作者:莲子 文章来源:香港文汇报 更新时间:2010/4/21 11:56:20

     
       景颇族是云南少数民族,也是一个跨境而居的民族,在缅甸称为「克钦」,印度称为「新福」,越南称为「滇颇」,全球景颇族约200万人,国内主要分布在云南德宏,国外在泰国、马来西亚、新加坡、日本、美国等国有少量分布。

  李向前是景颇族人的儿子,儿时的他,常常听外公说:「你是太阳鬼的子孙。」为了寻根,李向前历时七年,四次跋涉,行程五六万里路,从青海湖日月山到青藏高原,终于,他找到了景颇族的源头——景颇人是炎帝的子孙,从西安、宝鸡、青海湖、西藏、四川,最终,在云南德宏扎下了根。

  农历正月十五,是景颇族人脚板发痒的日子,目瑙纵歌节隆重开场,早早便在广场上竖起了四根巨大的目瑙柱。音乐响起,景颇人的祭师「瑙双」戴上犀鸟嘴与孔雀羽毛镶嵌的帽子,迈方步进了场,身盛装的景颇男女老少便跟鼓点跳了起来。舞步不难,但万人集体舞,还要舞出云纹、雷纹,跳几天几夜不会累,且阵脚丝毫不乱,这便令人称奇了,这大概是世界上人数最多、阵容最大的集体舞。

  在这样的场合初识了景颇族,耳中满是进行曲般的鼓点锣声,眼前旋转银饰、筒裙,还有长刀的斑斓色彩,久久仍有余音绕梁之感。我开始对这个民族产生了好奇和兴趣。

  我认识了李向前,他是景颇族敬重的文化学者,当过军人、记者,退休以后,开始研究景颇文化。从2002年至2009年,他通过抢救收集景颇创世史诗《目瑙斋瓦》和《孔然斋瓦》,历经四次寻根之旅,行程五六万公里,通过考察青海日月山、西藏邦达、陕西宝鸡、红山文化遗址、三星堆文化遗址等,他有了重大的惊人发现。

  发现一:景颇族是开盐矿的人。日月的图案被赫然刻在高耸入云的目瑙柱上,景颇人都知道自己的祖先是从日月山来的,但日月山又在哪里?2002年7月,李向前率寻根团来到了青海湖的东部,这里堆石山,上方用白色石头垒起,并用甲骨文写「日月山」三个字,与景颇族的目瑙示栋标志相吻合。

  目瑙纵歌,意即「欢聚跳舞」。景颇族创世史诗《目瑙斋瓦》里这样描述,在很古很古的年代里,只有太阳神的家族才会跳太阳目瑙,一次,太阳神邀请地球上的万物前往太阳宫参加「章目瑙」(太阳王宫的舞蹈),地球万物推举会飞的鸟类应邀参加。李向前寻根至青海湖西部的鸟岛时,果真看到了古书中描写的那百鸟齐鸣、漫天飞舞的盛景。

  在青海湖边,李向前还发现了一个出产盐的湖泊叫「茶卡盐湖」,据景颇文史记载,景颇族的族名义释为「开盐矿的人」。景颇族说「某某背盐去了」,意即此人逝世了,这一辞义在中国、缅甸、印度、泰国等全世界的景颇族中通用。日月山、盐湖,都印证了景颇族与青海湖的渊源。

  发现二:景颇族是炎帝的子孙。《目瑙斋瓦》里提到的太阳神究竟有何所指?景颇族把炎帝称为「太阳王子」。2004年的第二次寻根考察,李向前直奔西安,在宝鸡的炎帝陵,李向前了解到炎帝又称为太阳神、神农,他还发现了景颇族与华夏民族的种种联系——景颇族至今还保留一些古老的药方,被称为「太阳药」,而炎帝恰恰是最早会使用草药的人;景颇族至今还保留祭天神、地神,跳傩舞、面具舞、用纹身邪捻鬼等习俗;炎帝是最早种「狗尾巴米」(即小米)的人,而小米在景颇族中有重要的意义,不仅要种植小米做水酒,用于红白喜事;新人成婚之时,斋瓦(祭师)还要唱吟景颇史诗,并把狗尾巴米拴在茅的中间,让年轻人不要忘记历史;老人去世时,也要用小米送魂,意喻魂归北方。这些印证都在昭示,景颇族与华夏民族的一脉相承。

  发现三:景颇族是红山、半坡文化「活化石」。寻根途中参观红山文化遗址时,发现一件出土文物——单孔玉笛,标注这样的文字「不知是什么乐器,不知如何吹奏,该文物是七千多年的历史了。」李向前一看,乐了,这不是景颇族的独有乐器「吐良」吗?至今,景颇族仍然会吹奏这种古老而独特的乐器。

  一件红山文化出土文物陶制手镯,至今仍戴在景颇族妇女们手腕间,两者的制作工艺不谋而合。景颇人常说自己逝世后,要回到北方老家,而坟墓也是修成尖顶圆墓。李向前在半坡氏族发现,该处出土的尖顶房子,与景颇族的墓壕形似。李向前的这些重大发现,找到了红山、半坡文化的活化石。

  发现四:地名印证迁徙路线。李向前在寻根考察中发现,不仅西藏有帮达乡、帮达镇,云南德宏的潞西、瑞丽都有帮达;四川有泸定,盈江县铜壁关也有泸定。地名的巧合仅仅是巧合吗?而李向前还通过对比,发现藏语与景颇语竟有三成相似。

  李向前介绍,景颇族有在迁徙过程中将地名保留的习俗。他认为「地名印证了迁徙路线」。至此,李向前绘出了景颇族百转千回的迁徙路线:古代景颇族的先民,首先以西安宝鸡这一带为中心,然后开始往甘肃、青海、西藏、云南一带迁徙,最终在云南德宏一带定居。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景颇族用长刀劈荆斩棘,开辟出了一条南迁之路。
      来源链接 http://yn.wenweipo.com/newszt/ShowArticle.asp?ArticleID=3243

TOP

”  发现三:景颇族是红山、半坡文化「活化石」。 “  纳尼???从东北到西南,迁徙路线漫漫兮!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

TOP

印证一:吐良:红山文化出土文物,景颇族独有乐器,独眼玉制吐良在红山文化出土说明中这样说明:“不知是什么乐器,不知如何吹奏,该文物是七千多年的历史了。”

  印证二:红山文化出土文物陶制手镯,今天在中国56个民族当中,只有景颇族妇女们用银制相同工艺继承下来。

  印证三:日月山。景颇人念念不忘的“日月山”,在青海湖东部,这里堆着石山,上方用白色石头垒起用甲骨文写着“日月山”三个字,与景颇族的目瑙示栋标志相吻合。

  印证四:景颇族得名。在青海湖边有个特大的盐湖叫“茶卡盐湖”,在景颇族的文史记载中,这里曾经是景颇先民开的盐矿,也就是说,当时把景颇族起名为开盐矿的人, “景颇”意思是开盐矿的人。今天印度、台湾叫“新颇”,中国叫“景颇”,真正的准确的景颇口语叫“种颇”,“种”是盐的意思,“颇”是开矿的意思。另外也许当时开盐矿的时候矿里死了不少人,至今景颇族常常说“某某背盐去了”,意思就是说某某死了,但只能说“某某背盐去了”,人们都知道某某人死了。这一含义在中国、缅甸、印度、泰国等国家的景颇族中是通用的。

  印证五:西安“半坡氏族文化与景颇祖先的文化同出一辙。”景颇族老人去世时盖给他的“茏颂”尖头圆房和“茏卡”墓壕与半坡氏族文化的房子和寨壕、家壕是一致的,意思是说:“现在你已去世了,你的魂必须回到祖先那里,这是祖先居住过的北方老家的房子!”

  印证六:地名。西藏有帮达乡、帮达镇,德宏的潞西、瑞丽有帮达;四川有泸定,盈江县铜壁关有泸定;腾冲有高黎贡山,瑞丽有高日家族,高黎贡山的景颇准确称呼为“高日供”,高日是家族名称,供是山的意思。高日家曾经是从高黎贡山下来的,所以景颇族有个习俗就是人从那里来的,就把哪里的地名寨名带下来,地名印证了迁徙路线。
  来源链接 http://www.dehong.gov.cn/culture ... 2/culture-6530.html

TOP

景颇族的来源与青藏高原上古代氐羌人有关。唐代,其先民以“寻传蛮”、“高黎贡人”见诸于汉文史籍,自元、明、清至新中国成立前,又先后出现了“峨昌”、“遮些”、“野人”等名称。新中国成立后,经民族识别,确认为景颇族。

景颇族的先民与古代的氐、羌有关,以前居住在康藏高原南部山区,7-9世纪沿横断山脉南迁。东部景颇在澜沧江以东,金沙江地区;西部景颇在澜沧江以西至缅甸境内。15-16世纪,由于战争大量的东部族人大规模西迁;16世纪后大量移居德宏地区,多与德昂、阿昌、傈僳、汉等民族杂居。现在的景颇族中景颇支、浪峨支、瓦支、喇期支原先是同一民族的不同部落。

景颇族主要有五个支系,即景颇、载瓦、勒期、浪峨(浪速)、波拉。多数地区不同支系的人杂住在一起。景颇支系的语言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景颇语支,载瓦等四个支系的语言比较接近,同属藏缅语族缅语支。文字有景颇文和载瓦文两种,系以拉丁字母为基础的拼音文字,前者创制于19世纪末,后者创制于1957年。
来源链接 :http://www.china.com.cn/culture/ ... ontent_18378516.htm

TOP

这篇文章写的很好,很准确。景颇族乃氐羌后裔,其文化渊源追溯到半坡、红山是完全符合氐羌民族集团的迁徙历史的。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