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市长成“文化符号”,行不行?

市长成“文化符号”,行不行?

市长成“文化符号”,行不行?
字号: 2013-6-25 8:15:00 来源:福客网综合 点击: 26 次

  
  市长成文化符号有点“不文化”
  
  三晋“文化符号”评选市长暂居第一,这听起来有点怪怪的。
  
  一者,从古至今,堪为山西“文化符号”意象实在太多,若论人物,有晋文公重耳、大将军关羽;若论景观,有龙兴之地晋祠、佛教圣地五台山;论特产品牌,则有山西老陈醋、汾酒等。而耿彦波,“区区”一个市长,他身上究竟承载了何种文化意涵,使他能够跻身山西“文化符号”候选人之列,且遥遥领先?二者,所谓“文化符号”,是经过时间洗涤之后沉淀下来的文化精华,是某种意义和理念的载体。也就是说,文化符号是要经得住时间的洗涤冲刷,才能名副其实。耿彦波1976年参加工作,从政履历不过三十几年,说三十几年就经过了历史沉淀,显然过于牵强。
  
  质疑耿彦波“文化符号”候选人的身份,并不是说官员就不能成为文化符号。其实,海瑞、包拯就在历史沉淀与文学演绎中,成为了文化符号。他们以刚直的性格与清廉的为官作风留名青史。而耿彦波,虽然也以质朴实干的风格名动一方,在大同市长任上也曾因对市政改造有功深受老百姓爱戴,并因此出现过“万人含泪送别市长”的感人画面,但在现代政治文明视角下,这是一个人民公仆的应有之义。
  
  文化符号,必须能够承载足够的文化分量与鲜明的地域特色。一提山东孔孟,人们就能想到儒家文化;一说四川峨眉山,人们就能想到佛教文化。其实,全国类似的“文化符号评选”也早有先例。譬如之前“陕西十大文化符号”评选,排在前几名的是兵马俑、西安城墙、秦腔等。很显然,这几种文化意象很能体现陕西文化浑厚古朴的地方特色。再比如“洛阳十大文化符号”,河图洛书、二里头遗址等都淋漓尽致地展现了洛阳作为中华文明源头之一的历史真实。反观这次“山西十大文化符号”评选,若耿彦波市长最终被“收录”“文化符号”,还真有那么点“不文化”的况味。(王言虎)
  
  市长成“第一文化符号”的多重解读
  
  现任市长当选“第一文化符号”,多少有些唐突,有些蹊跷,有些质疑。
  
  了解市长的文化作为和政绩者认为名至实归,不选市长内心过不去;而不了解的人很自然想到了评选潜规则,让领导高歌猛进一路夺魁,也是时下不少地方的惯用做法。不过,抛开这些,市长获“第一文化符号”很有必要进行文化解读,其背后蕴藏的文化现象和文化心理耐人寻味。
  
  市长当选“第一文化符号”,首先,说明人们对文化资源转化为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认可。该市长是一位做官与做文化结合得恰到好处的“两栖式官员”。伴随着持续10年之久的争议,通过经营城市,他成功地寻找到了经济与文化的“黄金分割点”。不仅为榆次市、大同市和太原市的历史文化保护和建设作出了很大的贡献,也让老百姓通过对人文遗存的文化保护获得了实实在在的物质好处。文化对于老百姓而言,不仅是提高文化素养的记忆教材,不仅是停留在历史时光隧道中的抽象符号,更是能够看得见摸得着的文化现存,文化不仅是用来陶冶人心的素材,更是用来过日子的硬通货。
  
  其次,文化需要活生生的活态而不是静静地老去。“多留遗产,不留遗憾”,“修旧如旧”就是该市长的古城保护性开发精髓,因此我们才看到了他主持的“王家大院”和修复了气势更加恢弘的“常家庄园”,才看到了有中国最大的县衙,中国保存最完整、最精美的城隍庙,中国北派最大的城市古典园林群落……中国著名民俗文化学者冯骥才评论道:“耿彦波的成功之处,是他一方面将这些历史遗存很好地保护起来,一方面又把它们开发为一种具有长远意义和巨大效应的旅游资源。他把这两方面结合得很好,达到了互动与双赢。”
  
  再次,老百姓喜欢肯干实事的官员。该市长在上任之初就表明:第一,着眼长远,做好规划,绝不为了眼前利益牺牲长远利益;第二,做事要经得起考验,宁挨一时骂、不挨千秋骂。他是这样说的,后来他也是这样做的。耿彦波做事追求效率,为此常常不按常规行事。他也因其“白加黑”、“5+2”的工作方式,曾多次晕倒在工作岗位上,当地民众也有称耿彦波为“耿黄牛”。市长为老百姓干实事,老百姓当然推崇他了!(魏青)
  
  不妨理性看待市长
  
  领跑“文化符号”评选
  
  一提到山西,外省人最先想到的应该是老陈醋、晋祠、晋商等等独具山西风味的概念,这是历经千百年形成的厚重历史积淀和文化传承,无疑很“山西”,入选“文化符号”无可争议。然而,太原市长入选“十大文化符号”,并且以超越第二名两倍多的高票数领跑于该项评选,难免令人费解。
  
  俗话说“一千个人眼里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对于“文化符号”,公众自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大家之所以以狐疑的眼光打量市长领跑山西“文化符号”评选活动,主要还是因为其心中有疑虑得不到解答,譬如主办方的评选标准是什么,是否官本位思想作怪,投票有没有猫腻,该项评选是想探寻公众眼中真正的文化符号,还是借机向领导致敬?这些问题得不到满意的答案,质疑声就不会灭绝。
  
  当前社会信任度降低甚至陷入信任危机是不争的事实,对于新闻事件,公众往往缺少些理性与宽容,已然习惯性地产生质疑,这些质疑也是表达其真实诉求,无可厚非。况且,对待文化符号,理应多些敬畏与严肃,多些杂念与功利,莫让现代消费之风玷污文化的贞洁。
  
  然而,在质疑之外,也应该多些理性的声音。正所谓“没有无缘无故的爱”,耿彦波市长高票数领先评选活动并非偶然。翻阅其资料可知,其向来注重保护和传承地方性历史遗产,也曾因为文化保护作出的杰出贡献荣获2011年“中华文化人物”称号。这在当前一些官员片面追求经济效益而导致古建筑被大量毁拆的情况下,尤为难得。“皮之不存毛将焉附”,若是代表历史文化积淀的物质遗产都没有了,还谈何文化符号呢?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投票结果也折射出民众对干实事官员的认可与渴求。
  
  作为保护历史文化遗产的倡导者和力行者,耿彦波市长在相关方面切实做出了成绩,本就值得肯定。再说,文化本就应该多元化,如果真是当地民众心声民意的真实反应,市长高票数领跑“文化符号”评选,又有何不可呢?(陈甲取)
  
  微言酷评
  
  “山西省十大文化符号”评选活动自3月15日启动以来,赢得了社会各界的极大关注。截至6月23日下午5时整,暂时排在第一位的是太原市长耿彦波,他的票数达到了1540236票。排在第二位的则是由太原市晋祠博物馆报送的晋祠,票数已经达到468116票。此外,还有山西大院、晋商、黄河、关公、老陈醋等。(6月24日《新民晚报》)
  

编辑:半塘

本文转载自:福客民俗网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