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陕西渭南“非遗”传承班招生难

陕西渭南“非遗”传承班招生难

中新网 2011年12月27日 14:16 来源:人民日报  记者 姜峰

  听说中国皮影戏被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了,48岁的皮影艺人魏金全并没感到更多安慰。

  老魏所在的陕西省渭南市华县,皮影团队三四个,一个团队五六人,平均年龄都在65岁以上。8月底,渭南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曾面向全国招录70名“非遗”传人,皮影戏和其他“非遗”项目被列入培训名单。然而,计划招录70人的“非遗”传承班,至今只有不到20人报考。老魏很无奈:“真正喜欢皮影戏、打算一辈子搞皮影演出的人现在不多了”。

  “大手笔”的投入却难唤起广泛响应,发生在陕西渭南“非遗”保护工作中的现实令人尴尬,也让“非遗”传承后继乏人的问题再次提上日程。  

  “预计报考人数500以上,结果却是意想不到的冷遇”

  陕西渭南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丰富,列入国家级“非遗”保护名录的有12项,省级84项,从事戏曲表演、工艺民俗的民间老艺人数量可观。

  为了保护非遗,8月底,渭南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启动了面向全国招录70名“非遗”传人的招生计划,委托陕西艺术职业学院开设专门的戏曲、舞蹈班,安排学校教师和渭南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承人讲授专业课程并进行秦腔、阿宫腔、皮影戏、眉户戏、合阳跳戏、同州梆子等表演类“非遗”项目的培训。

  然而,3个多月过去了,渭南地区仅有8个人报考,后来还有3人退出;直接联系陕西艺术职业学院报考的也只有12人。“预计报考人数500以上,结果却是意想不到的冷遇。”渭南市文广局局长华惠民仍然想不通为何招生遭遇到生源荒。

  是因为手续不规范?“我们承诺为学员申报办理国家中专统一招生计划和户口迁移手续,毕业后颁发国家承认的中专毕业证和派遣证”,陕西艺术职业学院招生就业处处长朱自清说。

  是因为条件不够优厚?根据招生简章,学员入学即签订就业合同,学习期满经考试合格,将由渭南市文广局统一安排到下属渭南演艺集团秦腔团和歌舞团工作,工作满一年后其学费由单位报销(戏曲专业80%、舞蹈专业50%),三年内付完。

  “眼看没人报名,我们将报销部分学费调整为学费全部返还,结果仍然是门可罗雀。”华惠民语带无奈。

  “潼关县秦腔剧团已经凑不起一台戏了”

  陕西艺术职业学院教学楼三层的训练室里,来自渭南合阳县的12岁小姑娘孟媛正在压腿。“家里爷爷奶奶都爱唱秦腔,我也挺喜欢的,爸爸就给我报名了”,孟媛说。

  和孟媛一样,其他几名录取的新学员也正在陕西艺术职业学院接受唱念、形体、身段、音乐理论等基本功训练。“由于远远没有达到70人的指标,我们只好把符合招生条件的新学员插入其他普通班,按课程接受和一般戏曲舞蹈专业学生同样的学习”,朱自清说。“学员基数太小,对他们进行表演类‘非遗’项目的培训,成材率如何不好说”,渭南市演艺集团副总经理李三合表示。

  另一方面,渭南“非遗”传承青黄不接的现象日渐突出,新人招不来,招来留不住。据华惠民介绍,目前市秦腔剧团80多人,最年轻的演员也已40多岁,而县级剧团形势更为严峻,“像潼关县秦腔剧团已经凑不起一台戏了。”

  “老百姓需要传统文化,但从业者也要为自己算笔账”,华惠民一直在为“非遗”传人招生难寻找答案。表演性艺术门类学习周期长,还得下苦功,即便学员顺利毕业进了剧团,也要从跑龙套干起,每个月基本工资只有1000多元,有了十几年的舞台积累才能挑大梁,“社会地位不算高,经济待遇不算好,投入产出不对等,家长不肯把孩子送来学习也就可以理解了。”

  而李三合认为,随着文化事业单位转企改制,剧团演员没有了“铁饭碗”,传统观念的惯性影响,可能也是导致招生难的一个因素。

  “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长久保护根本还在于传承,在于后继人才的培养”,华惠民认为,只有从根本上提升传统文化在老百姓心目中的地位,提高从业者的社会地位和经济待遇,才能让更多的年轻人爱上、学习、传承“非遗”。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