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教学活动】南京清明调查1

【教学活动】南京清明调查1

清明节调查报告

调查时间:4月4日上午九点

调查地点:普觉寺公墓

调查目的:了解清明节相关的祭扫习俗,以及今年第一年将清明节作为法定假日,对市民来说有哪些变化。

调查内容:4月4日上午7点我们乘车出发,九点终于到达了普觉寺。普觉寺门前的那条路不宽,两旁摆满了卖鲜花、纸钱等祭扫物品的摊位,加上前来扫墓的人太多,各种车辆停在两边,交通显得很拥挤,出现了摩肩接踵的场面。但在武警部队人员的维护下,现场秩序还是很好。
进入墓园,来来往往的人更多了,扫墓的人中有几岁的孩童,有白发苍苍的老人,也有年轻的小伙子,但大部分还是40-60岁的中老年人。不知道是不是刻意注意了着装,前来祭扫的人的大多穿的是黑灰色的衣服。阴冷的天气,暗色系的衣服,白色的菊花,这些让整个墓园笼罩着一种悲凉的气氛。
一路上,我们碰到的很多都是一家三代人一同来祭扫的,带了鲜花、纸钱、香炉、蜡烛、甚至还有饭菜。在有的墓地上还放了一瓶酒,大概这个人生前很喜欢喝酒吧。我们注意到了墓碑的后面有时会刻一些字,有的是后人对已故者的思念,有的是对故人一生的评价,还有的是家谱。在调查途中,我们还见到了一位老人独自坐在墓碑对面,墓碑上只放着一个香炉,一点点地烧着。和一家人一起来祭扫相比,这场景多少显得有些凄凉,尽管说扫墓本身就是件凄凉的事。但老人一个人的背影的确让我们看得很心酸。我们上前和这位老人聊了起来。在交谈中知道他已经八十岁了,但精神看起来还很好。他说他让子女们先回去了,自己还想一个人留下来再陪会老伴。我们问他是不是每年都来,他回答道两三个月就来一次,而且家离这还很远。我看了下墓碑,他的夫人是01年去世的。距今已经七年了,很难想像这七年里老人是怎么生活的。不过从交谈中知道子女们对他都很孝顺。我不忍看老人的眼睛,那里面会有怎样的心酸与沧桑呢。再回头看老人的时候,老人已经在扫墓碑四周的灰了。
这次调查,给我印象最深的是文明祭扫的主题。首先是“天堂邮局”的设置。听工作人员介绍,这是第一年设置的,目的就是保护环境,文明祭扫。她告诉我们,以往每年大家来扫墓时总会边烧纸钱边念叨些家里的近况,而现在通过寄一张明信片,把心里想说的话通通写在明信片上,投进“天堂邮局”里,而这些信最后都会被统一用碎纸机碾碎。这样既不会污染环境,也可以让祭扫的人表达对故人的思念之情。而这些明信片可以到工作人员那免费领取。
第二个是“纸钱换鲜花”,祭扫的人可以把带来的纸钱去换取鲜花,这样做也是为了保护环境,宣传文明祭扫。不过尽管初衷是好的,但这么多年的传统不是一下就能改变的。或许对青年人来说纸钱换鲜花很容易接受。但对那些注重传统形式的老人来说,他们就明显不愿意了。不过我们也不能责怪他们的固执保守,毕竟这些传统在他们的心里已经根深蒂固了。而且在一定程度上我们还得感谢他们,感谢他们保留并延续了这些传统。如果没有他们的固执保守,我们的传统可能消亡的更多、更快。
第三个是铁桶的使用。也正是考虑到很多人更愿意用烧纸钱这种传统方式,工作人员提供了很多铁桶。祭扫的人交些押金就可以领取一个这样的小铁桶。别小瞧这样的铁桶,它不仅保护了环境,也为工作人员清扫墓地提供了方便。
针对第一个清明假日,很多人都持赞成态度。以前没有假期,他们只能提前抽空来祭扫,而如今清明节成了国家的法定假日,他们有充裕的时间,带上老人孩子,一起来祭扫。祭扫完,一家人还能聚到一起吃个团圆饭。虽然大多人都认为现在的祭扫更多的成为了一种形式,但就算只是一种形式,他们也希望能延续这种简单的形式。毕竟虽然扫墓是一种形式,但扫墓人对已故者的思念之情绝不是一种形式。


调查人:陈丹

[ 本帖最后由 xhyhero 于 2009-1-1 23:33 编辑 ]

TOP

南京清明调查2

“普觉寺墓园”祭扫文化观察报告
――南京地区祭扫文化的新变化
邓韵雪

时间:2008年4月4日(清明节)上午9:00-12:00
地点:南京市普觉寺墓园
观察重点:我想通过对墓园环境、人流、物流、墓园管理人员、祭扫的人等项目的观察,主要了解随着社会环境的变化,“清明祭扫”民俗的新变化。

一.观察记录:
1.        人流:普觉寺墓园目前为止大约有4万多座墓位,是南京市最大的公墓。许多市民为避开高峰期而选择提前来普觉寺。据了解,来普觉寺公墓扫墓的人数在3月15日就达到第一次高峰(当天普觉寺扫墓人大约有1万)。按照南京的习俗,人们在新一年扫墓时,会在墓前的石狮子上系上新是红绸子,代表已经前来看过先人。据我们观察,大约已经有7成的墓前已经换上红绸子,说明不少市民是在清明节前就已扫过墓了,这也证实了南京“扫墓赶早不赶晚”的特点。
我们清明节来到这里时,祭扫的人也相当多,但人们秩序井然,通过询问管理人员,我们得知最近扫墓纠纷发生很少。扫墓着大多为中老年人。人们穿着比较随意,只有老年人大都穿着深色衣服。有的小朋友把祭祀的柳枝编成环戴在头顶上,据说这样可以辟邪保平安。祭扫人的表情一般都比较轻松,只有少数人表情严肃悲伤。从扫墓的单位看,是以家庭为主。我们所观察到的,很多都是祖孙三代人,还有一些是父母和他们的未成年子女。
2        车流:我们是乘坐是乘坐扫墓专线到达普觉寺墓园的。扫墓专线大约每5分钟就有一趟,乘客上车也比较有秩序,车厢内并不拥挤。一路上没有发生堵车现象,但普觉寺门口的私家车排成了长龙,车行速度缓慢。普觉寺墓园门前的马路上有一些交警在输导交通。我们还看到通往普觉寺的小路上每隔10米左右便有一名警察在执勤,维护扫墓秩序。据了解,他们来自附近的警官学校。
2.        商贩:通往普觉寺公墓的路两边有很多商贩,他们卖的东西基本相同。主要是鲜花(主要是黄白色的菊花价格为一元一朵)、柳条(价格为一元一枝,主要作用是辟邪,并有俗语说:“今生不带柳,来世变黄狗”、鞭炮(价格为6元到几十元不等)、纸钱、金银锭子、长串花束、还有纸做的麻将、手机、金表等,还有两家商贩卖纸做的别墅与轿车。我们还注意到有一位与祭扫主题无关的商贩,他出售的是“捏泥人”,吸引不少孩子围观,从这里可以看出参加祭扫活动的还有不少儿童。值得注意的是,大多数商贩既卖鲜花,又卖纸钱。而商贩们在墓园前出售烟花爆竹纸钱,确并没有人对其劝导制止。
3.        墓园环境:墓园门口就有醒目的“请勿焚烧和燃烧烟花爆竹”的横幅。墓园内也有6、7处标语,如:“纸扎品禁止入内”、“纸灰可交我们处理,请勿乱倒”、“保护你我生存环境,请以鲜花替代纸钱”.墓园内的广播也不停的提醒人们不可在墓园内燃放烟花爆竹。但我们观察到,私自燃放烟花爆竹的现象还是十分严重。在我们观察的3个小时内,爆竹烟花声不绝于耳,空气中也弥漫着烟火味。但祭扫者燃放烟花爆竹时,并没有管理人园前去制止劝导。我们访谈了一位燃放烟花爆竹者,当问他为什么要这样做时,他说:“清明节也是先人的节日,家人都来看望他们,希望他们也高兴高兴。”
为了维护扫墓秩序和人们的安全,墓园门口停有3台警车和1台救护车。墓园里也经常看到警察的身影。
在墓园的第一个交叉路口处,我们看到有一个“鲜花兑换处”。它的作用主要是提倡人们用鲜花替代纸钱,文明祭扫。但在我们的观察时间内,前去换鲜花的人并不多,只有部分人前去问询。
墓园里还为要燃烧纸钱的人们提供了“环保桶”,只要交20元押金,人们就可以在管理处租到一个。但我们发现,还有相当一部分人直接在墓前或路边焚烧纸钱,路边和墓前经常看到一堆堆的纸灰。清洁人员说,她们每天要在上午和下午清扫墓园两次,但墓园内的纸灰还是很多。由此看来,随意焚烧纸钱的现象还是较为严重的。我们还得知,由于私自燃烧烟花爆竹与纸制品,3月份,普爵士墓园的后山上还发生了一起火灾。我们注意到有的管理人员携带的种铁制的类似拖把的工具,就是用来灭火的。
3. 天堂信箱:我们注意到墓园入口旁有一个“天堂信箱”.我们通过访问管理人员了解到,这个特殊的信箱是今年3月底推出的。普觉寺墓园为人们提供免费的“天堂明信片”,只要人们将想对亲人说的话和墓位地址写在上面并投入信箱内,墓园管理人员将会把信带到相应墓位前,用粉碎机将信件粉碎,寄去对先人的思念。那么这一新的祭扫内容影响如何呢?通过询问,我们得知参加这一活动的人数并不多,每天信箱平均受到十多封信。针对天堂信箱,我们询问了一些扫墓者,他们大多不知道墓园新增了这项服务,但大都持支持态度。
4.        祭扫形式:据观察,人们的祭扫形式基本都比较简单。祭扫程序主要包括:摆放供品(供品主要为水果,菜肴,糕点,柳条,鲜花,香炉等),燃烧纸钱,按长幼秩序鞠躬,小孩子磕头等。人们祭扫时表情一般都比较严肃,有的祭扫者会和先人说话,告诉他们家中现在的情况。由于祭祀完后,墓园管理人员为了维持墓园清洁,会把供品收走。因此人们大多把鲜花花瓣扯下来撒在墓前的松柏上,祭祀完后,水果和菜肴等供品一般都带走了。
6. 墓碑:随着人们观念的变化,墓碑的形式也有了多种变化。墓碑的正面刻着先人的名字、出生和死亡的时间、以及立碑的人与时间。墓碑的正面的名字由红黑两种颜色写成。其中,很多都是姓氏用红色,名字用黑色。还有的姓氏和名字都用红色。通过询问,我们了解到,黑色表示此人已经过世,红色的姓氏表示家族的血脉延续。而姓名都用红色表示此人还在世。人们的墓碑后有的刻上了十字架,有的刻着“佛”字,还有的刻着党徽,表达人们不同的信仰与追求。墓碑旁一般都种植了一颗松树或柏树。据了解,这因为在中国人的传统观念里,松柏代表高洁,又四季长青,种植在墓旁有先人的事迹万古长青之意。现在墓园里不仅有传统的丧葬方式,墓园还有树葬、草葬、花坛葬等绿色殡葬方式。我们问询的大部分扫墓者都表示赞成绿色殡葬。

二.观察总结:
通过这次观察,我发现随着社会环境的变化,人们的清明祭扫风俗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祭扫形式的简化。由于清明扫墓习俗是约定俗成的,人们很少根据文字记载的规则来祭扫,因此现在随着人们观念的改变,有些仪式被人们遗忘,祭扫的仪式也在逐渐简化。
从祭祀的供品来看,差异较大。有的墓位前供品较为丰富,有食品、酒类、鲜花、柳条等,或是这些供品中的两三种。还有的墓位前只有鲜花作为供品,有的墓位前只有香炉,较多的墓位前有纸灰的痕迹。通过询问,我们发现,大多数的年轻人都赞成用鲜花替代纸钱,认为有利于环保;但老年人则表示反对禁止烧纸钱的规定。从对供品的处理看,也表现出较大的差异性与随意性。以供品中的水果为例。有的祭扫者把水果和纸钱一起烧掉了,有的是把纸钱的灰撒在水果上,有的是祭扫完后把水果带走了,还有的是祭祀完后,吃掉一半水果,另一半水果留在墓位前。当我们问他们为什么这样做时,他们的答案则是:“我们也不知道,看到别人这样做,我们也就这样做了。”从祭扫的仪式看,大都是一致的。基本上是先摆供品,然后鞠躬,再烧纸钱,有的家庭还要求小朋友在墓位前磕头。有的家庭祭扫时几个仪式的秩序有所不同。
2.出现了一些新的祭扫形式。据我们了解,近年南京有许多特殊的祭扫形式,社会反响比较大,如江祭,网络祭扫,秦淮河放花灯纪念等。我着重了解了一下网上祭祀。有的墓园,如雨花台的功德园就推出了网上祭扫活动,并在互联网上专门建立了网上纪念园。人们可以在网上为先人点歌,献花,留言等服务,用鼠标一点,就可以寄托对先人的哀思。这样人们不用亲自来墓园,随时随地都可以开展纪念活动,这对传统的扫墓仪式无疑是种冲击。据报道,近年南京参与网上祭扫的大约有10万人。我们访问了一些祭扫者,他们大多数表示并不反对网上祭扫,但更愿意亲自来墓园扫墓。
3.由于近年是清明节放假的第一年,因此我们关注了一下这一制度对清明节祭扫民俗的影响。据访问,管理员告诉我们近年前来祭扫的人数明显比以往多。很多家庭选择全家老小一起出来扫墓。认为这样可以教育孩子敬爱祖先,全家人也可以借此团聚。通过询问,我们得知大多数家庭把扫墓和踏青结合起来,在纪念先人的同时,也可以享受春光。
我自己认为,清明放假这一措施对清明扫墓这一习俗是有促进作用的。首先,假期为人们提供了时间,为人们实践这一习俗提供了条件;另外,古代人们在清明节除了扫墓外,还会参与一些传统的体育活动,如:荡秋千,踢蹴踘,踏青等。清明节既表达对先人的思念,也表达了对生命的热爱。现在出现清明节假期,参与清明节扫墓与踏青的人越来越多,有助于“纪念先人,热爱生命”这一观念深入人心;第三,清明节放假提高了人们对传统节日的重视,让人们更加注重传统习俗,这对于传承清明扫墓的传统,是有一定帮助的。
   
三.附录:部分访谈提纲
访谈提纲一:祭扫者访谈提纲
您好!我们是南京师范大学的学生。我们正在做一项关于清明祭扫文化的观察,想请问您几个问题。
①您是和家人一起来的啊,请问您为什么带孩子一同前来祭扫呢?
②为什么选择烧纸钱呢?∕您为什么选择鲜花呢?
③您觉得墓园环境怎样?
④您为什么选择普觉寺呢?价格是多少?
⑤和您原来的祭扫方式相比,您现在有什么新变化吗?
⑥现在有些人接受绿色殡葬,如树葬,草葬,您对此有何看法?您觉得自己能接受吗?
⑦现在清明一般都放三天假,您除了扫墓外还有没有其他打算,有没有想过去旅游?
⑧您觉得现在清明放假对您扫墓有什么影响吗?如果有,请问是什么?

商贩访谈:
您好!我们是南京师范大学的学生。我们正在做一项关于清明祭扫文化的观察,想请问您几个问题。
①请问您都有些什么商品?什么商品卖得最好?
②您今年有什么新商品吗?
③这几天人多吗?一天什么时候人数最多?
④您看现在人们扫墓有什么新变化吗?

管理人员访谈:
您好!我们是南京师范大学的学生。我们正在做一项关于清明祭扫文化的观察,想请问您几个问题。
①今年人数和前几年相比,有增加吗?如果有所增加,大约增加了多少?
②有无扫墓人中有无发生争执?有无违反规范的举止?有无发生火灾?
③大家是否遵守规范,在指定地点焚烧纸钱?如果有人违反规定,你们会上前劝导吗?
④最近您每天的工作时间是多少?有加班吗?
⑤据您了解,近年是传统方式扫墓的人数多还是绿色扫墓的人数多?
⑥据您了解扫墓人有何变化?(人数有无增加?方式有无变化?人员结构?)

[ 本帖最后由 北极星 于 2008-12-30 22:32 编辑 ]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