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第二期“IEL国际史诗学与口头传统研究讲习班”综述:报告二

第二期“IEL国际史诗学与口头传统研究讲习班”综述:报告二

  2010年10月18下午(13:30-15:30),朝戈金研究员(教授)做了题目为“20世纪史诗学术简史”的精彩讲座。与会者的人数约达一百余人,与会者大都是从各地的高校和研究机构纷纷来到现场的专家和学生们。
  首先,朝戈金研究员(教授)简要地介绍了该讲座的重点和要点问题。讲演生动幽默,唤起了与会者的共鸣。
  在他看来,谈国际史诗学时候,加以关注的应是那些基于本民族史诗传统,同时对国际史诗学理论提出某种观念性的,革命性的创见或一般性理论的、学术阐释性的观点。而那些介绍性的、分析性的、主要基于自身学术传统的研究成果,尚未被列入到这一国际史诗学术史的案例范畴之内。
  从国际史诗学的层面看,将把这些研究成果可以归结为两大板块:一是,对一般理论的研究(对史诗性质、特征进行做界定或定义);二是,对史诗作品进行的社会历史学的、语文学的考证,或者乃至于历史学、考古学等多种方法的结合研究。
  其次,朝戈金研究员(教授)简单回顾了20世纪之前史诗研究的学术源头和发展历程,并简要地梳理了在学术史上具有突出贡献者的学术业绩及他们的主要著作。
  从古希腊至中世纪:主要有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诗学》),塞尔维乌斯・奥诺拉托斯和马克罗比乌斯等学者(包括他们的相关著述)。
  中世纪的研究:提到的有伊西多尔(《词源学》,6世纪),苏伊达斯(10世纪),狄奥梅德斯,比德,维达(《诗艺》,1527),特里西诺(《诗学》,1528-1563),安东尼奥・明图尔诺 (《诗的艺术》,1564),卡斯特尔韦特罗(《亚里士多德〈诗学〉诠释》,1576),塔索(《论英雄史诗》,1594)等学者(包括他们的相关著述)。
  17和18世纪的法国:提到的有芒布隆(《论史诗》,1652),拉潘(《诗学感想集》,1674),布瓦洛(《诗论》,1674),勒・博叙(《论史诗》,1675),伏尔泰(《论史诗》,1733)等学者(包括他们的相关著述)。
  英国王政复辟时期及以后:提到的有霍布斯(《〈荷马史诗译本〉序》,1675),德莱顿(《英雄诗辩》,1677),马尔格雷夫(《诗歌论》,1682),海利(《论史诗》,1782),凯姆斯(《批评的成分》,1762),布莱克威尔其人(《荷马生平及著作探究》,1736)等学者(包括他们的相关著述)。
  18和19世纪的德国:主要有歌德、席勒(《论史诗和戏剧诗》,1797),谢林(《艺术哲学》,1802),黑格尔(《美学》)等学者(包括他们的相关著述)。
  此外,他还对施密特的研究和拉德拉夫的田野工作给予了高度的赞同和评价。
  其三,朝戈金研究员(教授)重点评析了20世纪史诗学领域里最为卓然超群的十几位学者之学术业绩及他们的代表著作。
  (一) 他认为,丹麦民俗学家奥利克(Alex Olrik,1864-1917)所提出的《民间叙事的史诗法则》(Epic Law),是比较重要的。按照奥利克的说法,他所谓的那些法则可以通用于所有的文类样式(如萨迦,Saga)中。这些法测,有开篇的法则,结尾的法则,重复法则,对照法则等。在他看来,有些少数民族研究者所提出的黑白形象之对立原则,很接近于奥利克的对照法则;这种法则现象体现在于《江格尔》、《水浒》等文类的形象塑造上。此外,他还强调了与此相应的在寻求人类思想足迹的某些共同特征的学术案例中具有重要意义的故事形态学及母题索引等研究方法。
  (二) 在他看来,鲍勒(C. M. Bowra)对世界史诗传统的大规模总结,颇为引人注目。甚至,他(鲍勒)的学术影响被渗透到了洛德、弗里等人的著作和引述中。他认为,鲍勒的代表性著作,应该有两部:《从维吉尔到弥尔顿》(1954)和《英雄诗歌》(1952,1961)。鲍勒的研究,是基于“文学学”视域的,传统式观点的研究方法。因而,鲍氏的史诗研究的分类带有杂乱无序的特点。接而,他介绍了鲍勒所分类研究的十五个章(节):如有,1英雄的诗歌,2行为或行动的,3英雄,4基于现实或真实的背景,5技术或技巧,6技术化,7叙事的样式或办法,8特意的创编,9场景的幅度或篇幅,10传统或流布,11歌手,12传统之内,13英雄的外在变化,14英雄诗歌和历史,15英雄诗歌的衰落等。
  (三) 他进而谈到了作为“伦敦史诗讲习班”的创始人和坛主哈图(A・T・Hatto)的学术业绩,又对由他所主编的两大卷成果《英雄及史诗诗歌传统》(Traditions of Heroic and Epic Poetry, The Modern Humanities Research Association,London, 1980, 1989)做了简单的介绍。其中,较为重要的应是哈图为该两大卷成果而撰写的那篇长序。他还认为,该讲习班的学术活动至今仍有相当的代表性,尤其是在学术范式的建立和热点问题的追踪上,体现了20世纪60年代史诗学术的水平。最后,从学术史上的一种推进涵义出发,对哈图的学术贡献给予了很有分量的评析;即,哈图是个把传统式的、文学学的研究方法向现代史诗学转化的代表性人物之一。
  (四)在他看来,日尔蒙斯基是个20世纪中叶最为活跃的学者之一。他不仅是全苏的著名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家之一,而且又是中亚史诗的资深研究者;还不仅是国际哲学和人文科学刊物的积极投稿者,而且还与查德威克合作并出版过关于突厥史诗的重要著作。进而,他对日尔蒙斯基给予了“当时最有国际化的、超越俄苏传统的充满气质的学者”之高度评价。此外,还提及到了鲍顿、波佩、弗拉基米尔佐夫等人的关于蒙古史诗方面的相关研究。
  (五)在他看来,集中体现米尔曼・帕里的学术思想的还是由他的儿子出版的那本十七章论文集(1971年),该论文集里包含了帕里的关于特性形容词、句法、口头创编和比较研究等方面的初创宏图。
  (六)他认为,洛德的著作中最主要的还是他的那本《故事的歌手》。该书基本涵盖了洛德的学术思想的主要方面;比如,“程式、主题或典型场景和故事范型”等结构性概念或单元的提出就是充分反映了这一点。接着,又介绍了《故事的歌手》的新版本(包含有由纳吉写的长篇导论和CD光盘)。此外,他还对帕里―洛德和弗里的学术研究作了精当的辨析。换言之,帕里和洛德的贡献多是对口头史诗进行解剖的结构构成或传承运作方面的工作;弗里的拓展主要是如何接受或欣赏口头诗歌的表演方面的工作(《如何阅读口头诗歌》)。
  (七)他接而提到的是古典学家--纳吉,并对他的中译本著作―《荷马的诸问题》做了简单的介绍。
  (八)他较为详细地介绍了弗里的学术生涯及晚近业绩的情况。他认为,在国际史诗研究的某些衔接上,弗里很出色地做了非常重要意义的一件事情,这和由哈图撰写的两大卷的后语中的那个承诺相吻合的。还有,弗氏的突出贡献,应是大词,传统指涉性,演述场域等方面的理论拓展。
  在他看来,洛德还不是站在民间歌手立场上研究口头传统的,而是从研究对象的外在场域之立场上关注并研究了口头传统。而弗里努力做到了对研究对象的内在场域的视角转化。他受到讲述民族志和演述的理论的影响,把表演作为实践,放在一个场域中来进行研究和解析的;因而弗里所强调的是更加宏观的,过程的,完整的表演。简言之,在口头传统的研究领域里,弗里的晚近成果的确代表了当今的、国际性的和先进性的学术前沿。
  此外,还提到了沃尔特・翁和芬尼根等所作的人文学科方面的贡献和业绩。
  (九)在他看来,劳里・杭柯是个一名出色的比较宗教学家,智力深广的学者。他还介绍了杭柯的简单学术业绩;最初,杭柯曾有过在中国从事史诗研究和搜集的计划,但后来从中国转到印度,出版了两本大的书。他又接着介绍了杭柯的这两本书中的一本。他认为,杭柯在概念的界定和研究对象的分类等方面见解独到,眼光犀利。比如杭柯的史诗的分类,有插话式的,分类单元性的,递进性的,戏剧式的史诗等。在观察的层面上,杭柯提出了宏观和微观,超宏观等研究的视角问题。他还评述道,杭柯对史诗的定义很有包容性的,甚至超越了很多学者的一般性界定和定义。比如,史诗是超级故事,是文化范例的叙事,是由一些特殊化的演唱者来表演的,具有相当长度的,表达充满了力量,内容是极端重要的,民族认同的来源和资源等。他认为,杭柯的界定,虽然有强烈的芬兰色彩,但是也有很重要的参考价值。
  此外,他再次强调了杭柯的“大脑文本”的概念。据他的生动描述,“大脑文本”是指在歌手脑海里的预知性的,潜在性的,流动性的虚拟存在。(举例了一个演唱艺人的表演经历的情况)
  (十)他对劳里・哈维拉赫提(Lauri Harvilahti)的学术业绩做了简单的评点。在他看来,劳里・哈维拉赫提是个杰出的中青年学者;兴趣广泛,懂多种语言。
  (十一)他认为,德国的海希西曾经在内蒙东部地区做过田野工作,但他对蒙古史诗研究的突出贡献还是在于他的关于母题的研究之上。比如,结构主义的要素解析就体现了海希西的学术功底和优越的素养。
  此外,他还提到赖希尔、如斯・可內夫(语词的沟通)、胡莫诺夫,涅克留多夫等学者的同时,并作了比较简要的评析。接着,还提及到了印度史诗研究的发展趋势和西班牙语圈子的史诗研究等问题。
  接着,他注重强调了学术史的解读问题。他认为,学术史的解读应始于对学者的学术背景(生活背景和知识背景)的仔细观察,因为这样的观察和研究有助于对学术史的深入研究和宏观把握。
  他又强调了史诗学的关键词方面的问题;如有,口传史诗(oral epic),史诗创编(epic compose),史诗集群(epic cycle),诗章(canto),歌与歌手(song and singer),口头传统(oral tradition),文本(text),语境(context),语域(register)口承性(orality),本文性(textuality),互文性(intertextuality),程式(formula),程式句法(formulaic diction),程式频密度(formulaic density),特性形容词(epithet),头韵(Head-Rhyme, 蒙古语作 tologai holbolta),步格(meter),平行式(parallelism,蒙古语称之为jergechegülül),跨行(enjambement),主题或典型场景(Theme or typical scene),故事范型(story-pattern)等。
  最后,他加以强调了史诗学研究中的比较方法和一般性的或普遍性的理论问题。因为,这种研究的现实依据来源于它自身的特定性,即源自于对学术史的整体把握和宏观思考。
  交流与互动:(15:45-17:00)
  讲座结束十分钟后,由主持人尹虎彬研究员掀开了本次交流与互动之序幕。在交流和互动中,师生们迎来了热烈的探讨和活跃的沟通,气氛浓郁。师生们围绕理论的一般性建设、术语概念(民族史诗、超级故事和大脑文本)、史诗演述的记忆和传播(音节拉长和补充)等问题提出饶有兴趣的话语线条的同时,使会议的学术氛围愈加浓厚。赖希尔教授和朝戈金研究员就师生们的提问逐一进行做了犀利而精当的解答。探讨纷纷踊跃,同时交流和互动的潜在效果已远远超出了在场的气氛和氛围。(阿拉德尔吐整理,尹虎彬审校)

来源:中国民族文学网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