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呼吁大学生读书,也要强化通识教育

呼吁大学生读书,也要强化通识教育

  比呼吁大学生读书更为可行的是呼唤大学的通识教育。大学的“通识教育”是指给20至25岁的青年一种关于人类兴趣的所有学科的准确的、一般性的知识。比如,台湾一所大学的“通识教育”课程有六个方向:生命探索,艺术与美感,社会与文化脉动,科学、技术与社会,文化经典,历史分析。
呼吁大学生读书,也要强化通识教育
2008年12月05日06:53  来源: 我有话说 
    《人民文学》主编、著名文学评论家李敬泽近日在深圳大学与大学生交流时,讲起自己对大学生阅读状况的忧虑,他呼吁大学生要多读书,尤其多读经典作品。

  呼吁大学生多读书,那肯定是没有错。不过这种呼吁实际效果并不好。很多人怀念上世纪80年代大学校园的读书氛围,其实那没有可比性,那时对知识的饥渴是由于之前几十年的封闭造成,而且那时候的阅读是粗放型的,抓上一本就读,也会造成某种知识结构的欠缺。
  
    我曾经看过著名学者甘阳教授的一个访谈,他说中国的大学生入学时并不比美国的差,刚入学时也是两眼放光的,可大学4年毕业后,中国一些名校毕业生的素质甚至比不上美国州立大学毕业生。甘阳认为,双方的差距就在于对人类文明经典的阅读,我们的本科通选课(大课)流于形式,占用了学生大量的时间,却效果全无,而美国大学实行的是被证明有效的通识教育。甘阳说,学生应大量阅读人类文明的经典,吸收几千年的文明积淀,才能培养出深刻的思考能力。

  北大、清华、人大等几年前也开始试行“通识教育”,可是从目前反馈的信息来看效果不好,为什么?我们的大学课程太多了!甘阳曾经为清华大学的本科生开设了名为《莎士比亚与政治哲学》、《美国的自由主义与保守主义》的通识教育课。尽管学生们选修这些课程的热情非常高,但中途退课的却占了上课人数的四分之一,原因是他们没有时间和精力去完成甘阳教授提出的阅读和讨论要求。

  我在大学念书的时候,一个学期上十多门课也是常事,听说现在所谓的无聊通选课还越来越多,我到现在还记得当年有位教授在课堂上发妙论:鼓励大家逃课到图书馆去,因此获得如雷的掌声。

  “通识教育”因课程过多无法真正实行,那些无聊的大课继续占据着大学生们美好而不复在的读书时光,读书人呼吁大学生多读书,真有点像堂·吉诃德大战风车了。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