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河南大学2011年民俗学招生介绍

河南大学2011年民俗学招生介绍

河南大学2011年硕士生招生专业目录说明

根据教育部《关于印发2011年招收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管理规定实施细则和招生简章的通知》,结合我校实际,对我校2011年硕士生(包括学术型研究生、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与招生专业目录相关问题做如下说明。
一、招生规模
我校2011年预计招收研究生2200人左右。各专业招生名额将视考生初试和复试成绩确定。
二、报考条件
(一)报名参加国家组织的学术型研究生全国统一招生考试的人员,须符合下列条件:
1.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
2.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愿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品德良好,遵纪守法。
3.考生的学历必须符合下列条件之一:
(1)国家承认学历的应届本科毕业生;
(2)具有国家承认的大学本科毕业学历的人员;
(3)获得国家承认的高职高专毕业学历后,经2年或2年以上(从高职高专毕业到2011年9月1日,下同),达到与大学本科毕业生同等学力,且符合招生单位根据本单位的培养目标对考生提出的具体业务要求的人员;
(4)国家承认学历的本科结业生和成人高校应届本科毕业生,按本科毕业生同等学力身份报考;
(5)已获硕士学位或博士学位的人员,可以再次报考硕士生,但只能报考委托培养或自筹经费的硕士。
自考生和网络教育学生须在报名现场确认截止日期(2010年11月14日)前取得国家承认的大学本科毕业证书方可报考。
在校研究生报考须在报名前征得所在培养单位同意。
4.年龄一般不超过40周岁(1971年8月31日以后出生者),报考委托培养和自筹经费的考生年龄不限。
5.身体健康状况符合国家和招生单位规定的体检要求。
(二)专业学位研究生全国统一招生考试的报考条件按下列规定执行:
1.报名参加法律硕士(非法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入学的全国联考,简称“法律硕士(非法学)联考”的人员,须符合下列条件:
(1)符合上述(一)中的各项要求。
(2)在高校学习的专业为非法学专业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法学门类中的法学类专业[代码为0301]毕业生不得报考)。
2.报名参加法律硕士(法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入学的全国联考,简称“法律硕士(法学)联考”的人员,须符合下列条件:
(1)符合上述(一)中的各项要求。
(2)在高校学习的专业为法学专业的(仅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法学门类中的法学类专业[代码为0301]毕业生方可报考)。
3. 报名参加工商管理硕士、公共管理硕士、旅游管理硕士、工程管理硕士、工程硕士中的项目管理、教育硕士中的教育管理、体育硕士中的竞赛组织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考试的人员,须符合下列条件:
(1)符合上述(一)中第1、2、4、5各项的要求。
(2)大学本科毕业后有3年或3年以上工作经验的人员;获得国家承认的高职高专毕业学历后,经5年或5年以上,达到与大学本科毕业生同等学力的人员;已获硕士学位或博士学位并有2年或2年以上工作经验的人员。
4. 报名参加除法律硕士(非法学)、法律硕士(法学)、工商管理硕士、公共管理硕士、旅游管理硕士、工程管理硕士、工程硕士中的项目管理、教育硕士中的教育管理、体育硕士中的竞赛组织外的其他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考试的人员,须符合上述(一)中的各项要求。
除工商管理硕士、公共管理硕士、旅游管理硕士、工程管理硕士、及工程硕士中的项目管理、教育硕士中的教育管理、体育硕士中的竞赛组织外,其它各学科(类别)、专业(领域)均可接收推免生。
三、报考信息填写基本要求
为确保报考信息的正确性和完整性,考生网上报名时要认真填写各个栏目,特别是学院代码、研究方向代码、考试科目代码等。为了确保我校能将考生复试通知(每年3月下旬发放)、录取通知书(每年7月初发放)等及时寄到考生手中,请考生务必在“通讯地址”栏内写准确本人的详细地址。如果考生的复试通知和录取通知书不需要邮寄,请在“通讯地址栏内只写‘自取’即可”。我校的应届毕业生或教师报考我校请在“通讯地址栏内写‘本校学生自取’或‘本校教师自取’”。
2011年1月1日-14日,考生凭网报用户名和密码登录研招网下载打印《准考证》,我校不再给考生寄发《准考证》。
四、复试环节有关要求
考生复试时需交验身份证、毕业证、学位证原件(应届生需交验身份证、学生证原件并提供学校教务部门开具的应届毕业生证明),以供资格审查。骗取考试资格者,一经发现,立即取消复试资格,并通知有关单位进行处理。
同等学力加试的科目,是在考生初试合格后复试时进行。
五、参考书
我校研招办不提供邮购参考书业务,参考书由考生自己准备。(河南大学出版社至善书局备有各科参考书,该书店地址为开封市河南大学明伦校区新闻与传播学院楼东头、外语学院对面,邮编:475001,电话0378-2861003)
需要往年试题请与四方电脑复印部联系,地址为河南大学明伦校区南大门外东60米路北,邮编:475001,电话0378-2863984。
六、动态信息与联系电话
建议考生登陆河南大学研究生院网站下载电子版招生专业目录。招生专业目录中,带“☆”的专业同时具有博士学位授予权,带“★”的专业系我校自设专业,具有博士学位授予权。请考生及时关注河南大学研究生院网站(http://yjs.henu.edu.cn),有关我校研究生招生的各种信息均在此网站公布。
我校各研究生培养单位的联系人及咨询电话均在各单位的招生专业目录中注明。研招办招生咨询电话为0378-2869091(工作日每周二上午8:30——11:30咨询)。

注:(1)以上说明若与教育部、河南省有关2011年招生精神不一致的,以教育部、河南省有关文件为准。(2)请各位考生及时关注2011年最新研究生招生动态信息。



文学院2011年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招生专业目录

河南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学科始建于1923年,历史悠久,积淀深厚,冯友兰、郭绍虞、范文澜、任访秋等一批名师先后在此辛勤耕耘。本学科基础雄厚,拥有中国语言文学硕士一级学科和省重点一级学科,设有中国现当代文学、中国古典文献学两个博士点及中国语言文学博士后流动站;在教学方面,文学院拥有国家级特色专业1个,国家级教学团队一个,国家级教学名师1人,国家级精品课程2门,省级精品课程3门,省级教学名师2人。
文学院是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河南大学黄河文明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的主要依托单位,还拥有河南省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开放研究中心、河南省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中心、文艺学研究中心等多个省部级研究机构和省部级的经典文献数字化实验室,以及语言研究与语言规划研究所、河南地方戏曲研究所、比较文化与比较文学研究所等校级重点科研机构,具有强有力的学科支撑平台。
文学院有一支具有创新精神的学术团队:教授35人,副教授61人,博士60人,包括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获得者1人、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专家1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4人、省管优秀专家5人,省级学术带头人5人,省级创新人才1人,省级中青年骨干教师6人,省级特聘教授3人,黄河学者3人,校级特聘教授5人。在科研方面,文学院成果丰硕,近五年来发表论文927篇,其中核心期刊论文172篇,出版专著96部,获国家及省部级奖22项;近五年来,文学院教师承担国家社科基金项目25项、全国高校古籍整理项目7项、全国优博论文作者基金项目1项,省部级项目23项,科研经费充足。
文学院的师资力量、科研创新和人才培养水平在河南省均居于领先地位,在全国同类高校中居先进行列。

招生学院名称:文学院(学院代码:005)             联系人:李国平               学院招生咨询电话:0378-2815689
学科、专业名称(代码)
研 究 方 向       
030304民俗学
01民间文学与民俗
02民俗学与文化人类学
       
考试科目:①101思想政治理论
②201英语一
③619阅读与写作
④825文学综合基础(含古代文学史、现代文学史、文学理论基础)       
复试笔试科目:       
民间文学与民俗学       
同等学力加试科目:       
①外国文学
②现代汉语       
参  考  书  目
初试参考书目:①《中国古代文学史》袁行霈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②《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钱理群等著(北京大学出版社)    ③《文学理论教程》童庆炳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
复试参考书目:①《中国民间文学史》高有鹏(河南大学出版社)②《中国现代民间文学史论》高有鹏(河南大学出版社)③《民俗学概论》钟敬文(上海文艺出版社)④《文化论》马林诺夫斯基(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
竹林青青,微风徐来

TOP

黄河文明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2011年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招生专业目录

河南大学黄河文明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以下简称“中心”)是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是目前国内惟一的以黄河文明与沿岸地区可持续发展为研究对象的国家级综合性研究与咨询机构,中心特色鲜明,优势显著。
中心主要以黄河文明的伟大复兴与沿岸地区可持续发展作为研究目标,把黄河文明的承传与发展、沿黄地区制度变迁与经济发展、黄河生态与可持续发展作为主要研究方向,借助省部共建高校河南大学的优势办学资源,通过整合经济、地理、历史、文学等研究力量,依托区域经济学、人文地理学、中国古代史等博士点和地理学、应用经济学、中国古代史、中国文学等博士后流动站,努力构建多学科交叉的“黄河学”科研平台,并致力于博士后、博士研究生、硕士研究生和其他高层次专门人才的教育培养。
中心已初步形成了一支以博士为主体的高学历、高职称、知识结构互补、富有开放性和创新性的研究队伍。现有专职研究员15名,兼职研究员29名。其中,中国工程院院士1名,俄罗斯科学院院士1名,海外研究员6名,博士生导师22名,教授35名,博士学位获得者24名。
中心成立以来,高度重视教学、科研工作,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苗长虹教授主持的《经济地理学》课程2009年获批国家级精品课程。几年来,中心共出版著作60余部,其中包含一系列黄河研究专著,如科学出版社“十一五”重点选题图书《黄河文明的历史变迁》丛书,《辉煌历程——庆祝新中国成立六十周年重点书系》之一的《黄河开发与治理60年》等;发表学术论文400余篇,其中SSCI源期刊3篇,CSSCI和CSCD源期刊354篇;承担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8项,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14项,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重大招标课题11项;提交政府报告33份;获得省厅级以上奖励31项,其中国家级奖励3项;主(承)办国内外学术会议9场次;出版学术刊物《黄河文明与可持续发展》辑刊(第一、二辑)。相关研究对黄河文化的历史形成与发展及其对社会现实的影响进行了深入细致的梳理,对以黄河文化为背景的人文文化与民俗文化做了深入挖掘;对可持续发展理论和评估方法进行了完善;深化了黄河中下游地区生态可持续发展互动关系的理解;提出了区域发展研究的创新视角和领域;为地方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决策咨询服务平台。




招生学院名称:黄河文明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 (学院代码:024)     联系人:李亚婷        招生咨询电话:0378-2826115
学科、专业名称(代码)
研 究 方 向:
030304        民俗学
01民间文学理论研究
02文化创意产业与民俗资源研究
03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

考试科目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
②201英语一
③649中国现代文学、中国当代文学、写作
④875民俗学、民间文学
       
复试笔试科目
民间文学与民俗       

同等学力加试科目
①中国文化史
②哲学

参  考  书  目
①《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温儒敏等(北京大学出版社)
②《中国当代文学》洪子城(北京大学出版社)
③《中国民间文学史》高有鹏(河南大学出版社)
④《中国现代民间文学史论》高有鹏(河南大学出版社
竹林青青,微风徐来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