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讨论】民间信仰与迷信的关系

民间信仰与迷信之间究竟是交集或者谁包含谁抑或是不无关联的问题一时难以厘清,我们所认为的区别应该是从各自不同的观念层次上理解的。

TOP

真的有区分必要吗,十分怀疑

TOP

回复 9# 的帖子:“反迷信”话语的现代起源

作者: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 摘|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06-06-06 | 点击数:1647
         
         沈洁在《史林》2006年第2期上发表文章,探讨了“反迷信”话语的现代起源问题。文章认为,在论述民间信仰的本土语汇中,迟至19世纪末年仍限于沿用“ 淫祀”、“遇迷”、“愚昧”、“迷惑”、“迷妄”等传统词汇。我所见到的较早出现“迷信”一词汉语表达的,分别见于麦仲华主编的《皇朝经世文新编》与陈仲倚主编的《皇朝经世文三编》中。这两部经世文编均成书于光绪二十四年(1898)。《皇朝经世文新编》卷16“外史”类中收入了日本佚名作者的文章《论欧洲现情》,其中使用了“迷信”一词:“何则英驻土耳其大使言,亚儿米尼亚富人不喜狂妄唱独立之说,诚恐刚暴无谋,奋激人士迷信宗教之心,遂以紊世局之精谧也。”这应当是日本人用中文写作的时政文章,在戊戌维新思潮中传入中国。《皇朝经世文三编》上的文章,“迷信”与“宗教”连用,是指同理性主义相对应的信仰世界或者更泛义地指向一种非常的心理状态,基本是一个中性词。这表明,“迷信”一词由维新思想家译介进入现代汉语体系,很可能是经由日语转译的。进入 20世纪,“迷信”一词的使用才逐渐普及开来。

        1902年,梁启超以“中国之新民”署名,在东京出版的《新民丛报》上发表《论学术之势力左右世界》、《保教非所以尊孔论》等数篇论说中多次使用“迷信”一词,并且第一次对“迷信”之所指作了明确的定义。1905年12月《新民丛报》第24期刊载日本人富士川游的《论信仰》一文,似为最早的由中国人翻译的运用德国哲学理性主义的概念工具分析宗教、信仰、迷信等概念的专论。作者指出,在人类理性之外,若“信念” 是出于理外之事,与“吾人之理性上抵触”,便称之为“迷信”。该文经由新知识群体的广泛阅读以及所产生的影响,从“迷信”一词在此后数年间迅速在各类论述中频繁出现这一事实反观,新名词的引进与传播起到了无可置疑的重要作用。此外,“迷信”一词出现于现代中国的历史叙事,西文翻译也是一个可能的来源。(文章出处: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

  文章来源: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2006-5-31 10:09:23
中国民俗学网志愿者工作团队诚邀您的加盟:CFNgroup@qq.com;欢迎关注“中国民俗学论坛”微信公众号,可通过查找“中国民俗学论坛”或“folklore-forum”添加
微信公众号投稿邮箱:folklore_forum@126.com

TOP

回复 18# 的帖子

[沈洁]“反迷信”话语及其现代起源
作者:沈洁|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2-08-24 |
“在许多情形下,“迷信”实质上表达了同“淫祀”话语一以贯之的精英主义立场。在这一脉络里,民众的生活世界与其精神世界永远是处在被上层文化申斥与改造的境遇底下。”
全文版:http://www.chinesefolklore.org.cn/web/index.php?NewsID=10611
中国民俗学网志愿者工作团队诚邀您的加盟:CFNgroup@qq.com;欢迎关注“中国民俗学论坛”微信公众号,可通过查找“中国民俗学论坛”或“folklore-forum”添加
微信公众号投稿邮箱:folklore_forum@126.com

TOP

我反而认为,与其搞清楚它们的定义,不如搞清楚它们作为概念的构建过程。
把概念理解为实然,而忽视它的建构性,就会产生价值判断,重新回到二元划分的立场上,跳不出去。

TOP

顶起
欢迎关注“中国民俗学论坛”微信公众号,可通过查找“中国民俗学论坛”或“folklore-forum”添加

微信公众号投稿邮箱:folklore_forum@126.com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