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民间艺人评职称:文化传承“与时间赛跑”

民间艺人评职称:文化传承“与时间赛跑”

民间艺人评职称:文化传承“与时间赛跑”

来源: 浙江在线-浙江日报 作者: 童颖骏

2008年11月12日 05:03:32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



  说到浙江的民间艺术,你会想到什么?

  王星记扇,西湖绸伞,还是黄杨木雕?

  普查发现,浙江的民间艺术不少于6万项,内容涵盖民间文学、美术、音乐、舞蹈、传统手工技艺、人生礼俗等18个类别。

  然而,与许多地方一样,随着城市化步伐的不断加快,民间艺术赖以生存的农耕文化逐渐瓦解。目前,浙江濒危的民族民间艺术项目达到2606项,已经失传或消亡的项目有552项。

  在这样的背景下,当我们解读民间艺人评职称在浙江的探索之路时,可以感受到“与时间赛跑”的紧迫感。如果说民间艺人是文化传承的种子,如何尽快让他们走出后继乏人的困境,意味着如何更快地让传统的文化之树在新时代里生根发芽。

  给民间艺人评职称  让年轻艺人更加有奔头

  10月26日中午,浙江图书馆正门西侧簇拥着300多位读者。

  他们的目光汇聚在一位叫谢玉霞的桐庐老人身上。一张红纸,一把剪刀,不一会,“立体剪纸”法效果显现:可爱的精灵鼠小弟跃然纸上,添加莲藕、心心相印等元素的双“喜”临门惹人喜爱。受此场景感染,不少读者拿起剪刀,开始自创图案。

  这是“十大神剪”之一的谢玉霞最喜欢看到的场面。几年前,桐庐中小学将手工剪纸设为民间美术入门课时,她就曾自告奋勇成为孩子们的老师。

  然而,这位4年前就获得浙江省剪纸艺术终生荣誉奖、上世纪90年代就已凭借高超技艺闻名海内外的民间艺术大师,其“文化身份”最近才正式得到权威认证。

  在记者看到的“杭州市评审取得专业技术资格的民间艺人名单”中,谢玉霞等37位从事剪纸、陶艺、雕塑、刺绣、制扇、评话等专业技术的民间艺术家名列其间。其中,取得中级职称的有36人,初级职称1人。

  引人关注的是,在这些民间艺人中,最年轻的30岁,最年长的已经76岁。

  对于像谢玉霞这样的老艺术家来说,专业职称的评定,除了是政府部门对他们专业技能的一种首肯,更重要的意义在于,“可以让年轻人更加有奔头”。

  据杭州市文广新局局长陈建一介绍,现有的职称评定都是体制内的,规定要求申报者须有单位推荐,要有大专以上学历。可民间艺人大多属于个体,许多人还是农民。因此,今年杭州在现有职称评定规定范围内为民间艺人“破格”评职称,颇有象征意味。

  按照谢玉霞的理解,学习民间艺术的年轻人尤其是农村青年,“哪怕不是科班出身,也应该有追求”。而在他们的成长过程中,“鼓励是不可少的”。

  虽然不像体制内的评职称那样,获得专业技术资格后就可以加工资,或是有相应的物质奖励,但是职称评定的“权威认证”意味,是谢玉霞们更为看重的。

  “民间艺术需要推陈出新,评职称对于年轻人来说,是一种很有效的激励手段。”谢玉霞说,评职称不仅是对艺术家本人的一种认可,更是对他们所从事的民间艺术类别的一种肯定,而对于文化的传承来说,后者显然更为重要。


编辑: 施宇翔

TOP

回复 1# 的帖子

  保护文化传承人体制 为民间艺人首次破格

  先是生了一场病,后来一直没有合适的场次。自从5月结束在朝晖公园的演出后,76岁的张祖春一直处于“停工”状态。

  张祖春所从事的杭州评话,俗称“大书”,是江南评话的一支。用杭州方言说表的评话,起源于南宋。杭州评话系一人说表,只说不唱,用扇子、手帕作道具,以醒木拍桌来加强气氛。有的重说表,擅长表现历史故事,惟妙惟肖;有的重演装,擅长侠义小说,活灵活现。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评话兴盛时,工人们下班后最主要的娱乐项目就是“听大书”。其中,一类是“长靠书”,如《封神演义》、《三国》、《隋唐》等;一类是“短打书”,如《水浒》、《金台传》、《七侠五义》等;一类是“官带书”,如《包公案》、《彭公案》、《施公案》等。

  张祖春介绍说,新中国成立后,大家还在传统书目之外,新编了《林海雪原》、《铁道游击队》等十多部新书,同样深受欢迎。

  然而,时移世易,随着人们文化生活的丰富和生活节奏的加快,能够花一个月时间来听“从诸葛亮下山到刘备得荆州”的人越来越少,评话表演者和欣赏者慢慢都由各个年龄层次向老年人集中。

  这也正是政府部门所担忧的。杭州市文广新局局长陈建一对记者说,民间艺术尤其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点是活态传承,口口相传。如果活体即传承人一旦消亡,文化遗产也就可能随之消失。所以,保护文化遗产首先是保护这些传人,发挥他们的创造性,而解决这些传人的职称问题,将更有利于传承。

  在多次调研和分析研究的基础上,杭州市文广新局与人事局共同协商,最终决定在现有职称评定的范围内,为民间艺人评职称进行破格。今年4月30日,杭州市文广新局正式发布通告,民间艺人职称评定就此拉开帷幕。

  据介绍,此次职称评定主要以民间艺人的真实才学、成绩和贡献大小为依据。不管有没有工作单位,学历是否达到大专以上,凡符合艺术系列、工艺美术和群众文化专业等领域任职资格条件的民间艺人都可申报。

  张祖春获悉此事后,欣然前去报名,文广新局的工作人员还帮助他搜集申报资料,最终,他被评为三级演员。

  今年秋天,37位民间艺术家陆续拿到市人事局的“红头文件”和杭州市政府颁发的“红本本”专业技术资格证书。“说了几十年的评书,今天终于得到社会认可。”张祖春说,最令他高兴的是,评职称意味着像他这样的民间艺人不再被拒于体制之外。

  增补评审范围“晋升”之困在浙江破题

  为民间艺人评职称,近年来逐渐在浙江得到破题。

  由于职称评定系列增加的权限在国家部委,因此,地方评定的国家规定之外的一些中级职称门类,到了省里就无法“晋升”为高级。而今年杭州评定的意义就在于,将民间艺人的从事专业纳入现有职称评定的管理序列。例如,陶艺、传统金银饰艺、扇面等纳入“工艺美术系列”的评审范围,剪纸艺术、石雕工艺等纳入“群众文化系列”的系列。

TOP

回复 2# 的帖子

  在职称评定时,“不得越级评审”是个原则性的规定。但是,出于培养艺术人才的需要,省文化厅会同省人事厅近年来一同迈出了“改革步伐”。例如,一手打造新雷峰塔彩色铜雕的艺术大师朱炳仁,南宋钱币博物馆馆长屠燕治都已获得文物博物系列研究馆员的高级专业技术资格。

  事实上,2006年底省人事厅发布的351号文件《浙江省专业技术资格评审实施细则》,已被业内人士视作“迈出了很大的步子”。该实施细则规定,申报主体可以为“企事业单位(包括乡镇企业)和其他社会组织”,这也就意味着,民间艺人通过民间的艺术家协会等组织同样可以申报职称。

  今年6月,省文化厅以文件形式,正式将民营文艺表演团体纳入艺术系列的专业评审范围。

  最近,省文化厅又在杭州市等地开展调查,探索属地申报的一些具体操作方法。胡雁说,评定专业技术资格,作为政府提供的一项社会化服务,理应在推动文化发展方面有所作为。

  “事实上,个人申报的口子从2004年以后就逐步打开了。理论上说,有造诣的民间艺人可以向所在地人事部门直接申报,”但胡雁表示,改革的步子之所以不一味求快,关键在于保持职称评定的严肃性和含金量。

  政府代缴报名费小小细节照亮传承未来之路

  在杭州市为民间艺人评职称的过程中,出现过这样的现象,申报初期,即使是文化系统的工作人员上门动员,响应者依然寥寥。

  原来,职称评定申报需要100元的报名费,单位组织员工申报时往往为之代缴,而没有工作单位、有些甚至没有固定收入的民间艺人,100元仍然是个费用。

  获悉这一情况后,杭州市文广新局替没有固定收入的申办者代缴了报名费。这一小小的细节正说明,对于保护民间艺术的“活态传承”来说,职称评定,还仅仅是一个开始。

  以杭州评话为例,目前市曲艺杂技家协会评话艺术团名下的民间表演者一共14人,团长徐天鹄63岁,在其中已经属于“年轻人”。问题还在于,杭州市区内可供这14个人演出的固定场所只有4处。也就是说,当4位老人分别在这些书场说书时,其他人只能“等待”。

  由此导致的问题是,“说书人生活艰苦,收入少而且不固定,因此想来学说书的年轻人越来越少”。

  “成天打牌、打麻将有什么意思?”徐天鹄说,评话对老年人丰富业余生活可以发挥很大的作用。如果政府部门或相关机构能为评话艺术团和老年人集中的社区多做一些“牵线搭桥”的事,相信能够起到“三赢”的作用。

  之前,在媒体的沟通协调下,徐天鹄曾组织团员去河坊街、鼓楼等处演出过,也深受老人们的欢迎。但是热闹过后,缺乏后续的支撑。

TOP

回复 3# 的帖子

  “评职称对我本人来说,是政府对我过去成绩的一种认可,是一种精神鼓励,”获得馆员(群众艺术)中级职称的杭州王星记扇业有限公司孙亚青说,关键“不是为评而评”,而是“打开通往未来的路”。

  一把黑纸扇,集中着制扇人88道纯手工的工序;一口杭州评话,凝聚着说书人口、眼、身、法、步和音容笑貌……这些传统技艺如何真正吸引人,从而使浙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后继有人”,是我们在给民间艺人职称评定之后所要继续深思的问题。

  【相关评论】

  不让绝技成为“绝唱”

  据历史记载,南宋至晚清,杭州城内民间艺术表演非常兴旺,在今天的杭州孩儿巷、竹竿巷一带,经常能看见竹竿舞、舞龙、傀儡戏等比邻竞技的场景,但这样的场景,在今天已很难重见。

  近年来,浙江的民间艺术保护有喜有忧。

  喜的是,在今年国务院公布的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名录510个项目和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147项中,浙江以85个项目再次位居全国第一。之前,2006年6月公布的第一批国家级“非遗”名录中,浙江以44个项目夺冠。

  作为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专家委员会的副主任,知名学者乌丙安十分赞许浙江的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他曾在不同场合表示,我省长兴市几乎每所学校都成立百叶龙舞队,把民族民间文化艺术纳入到教育体系的做法,无疑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最好的传承和保护。

  喜中却也有忧。作为经济强省,随着旧城改造和乡村城市化步伐的不断加快,民间艺术赖以生存的农耕文化在迅速瓦解,许多民间艺术几乎走上不归路。

  传承后继乏人是个大问题。在列入浙江省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承人公示名单的271人中,年龄最大的98岁,最小的41岁,平均年龄65.3岁。

  就在申报公示期间,宁波北仑有近百年历史的民间曲艺“唱新闻”第三代传人顾阿火,以98岁高龄去世,而他唯一的弟子也已68岁,且只能表演片断,不能做到像顾阿火那样几天几夜唱全本。

  不能让绝技成为绝唱!

  为此,30年没招到学生的说书艺人张祖春坚持着,“既然政府推出评职称的举措,我们就响应”;做了32年王星记扇子的孙亚青坚持着,“千年传承的宝贝不能说丢就丢了”,她带领王星记人走市场化道路,开辟满足收藏者需要的高档扇,今年王星记的销售额预计比去年增加50%。

  为此,文化行政管理部门一直在努力。在通过公开登报、网站发布消息等方式下,政府不但动员民间艺人申报职称,还在考虑给评上职称者发津贴等后续综合配套措施。

  令人欣喜的是,浙江省启动民族民间艺术保护工程,对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实施了政府津贴(补贴)制度,公布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基地、省级民族传统节日保护基地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生态保护区试点等工作已经显露成效。最新的喜讯是,在上周杭州举办的2008世界手工艺大会上,杭州精品展区中的展品约80%获奖。

  浸润在深厚民间文化底蕴的基础上,让浙江经济在转型升级中焕发出新的魅力——这是浙江人不可推卸的历史使命,也将是浙江人得天独厚的文化禀赋。

----------over----------

TOP

在民间调查时,发现不少老艺人是文盲。但他们又是大师。

TOP

我常说的一句话:有没有文化和有没有读过书有时候是两回事。

TOP

尤其在少数民族地区更为突出。我去云南民族地区调查时,好多去年评为国家民间文化传承人资格的老艺人大多汉话不会说。户口本上的文化程度上赫然写着“文盲”。当时照片拍下来了,过段时间传上来吧。

TOP

期待英古哥哥赶紧传上来,饱饱大家的眼福,都是珍贵的资料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