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民族文化与文化软实力”学术研讨会综述

“民族文化与文化软实力”学术研讨会综述

开发文化资本 提升文化软实力

——“民族文化与文化软实力”学术研讨会综述

  9月20日,由贵州民族学院民族文化学院、贵州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办,贵州民族民间文化青年论坛承办的第二届贵州民族民间文化青年论坛暨“民族文化与文化软实力”学术研讨会在贵州民族学院召开。会议共收到近60篇学术论文,来自省内外30多位青年学者参加了学术研讨会。广大青年学者围绕“民族文化与文化软实力”这一主题,结合贵州民族文化的实际,进行了广泛深入的研讨与交流。

  与会学者认为,经济社会的发展,国家力量的壮大都离不开文化的发展,民族文化在促进社会发展、民族振兴和构建和谐社会、建设生态文明中,承担着重要的历史使命。有学者梳理了国内外文化力的研究,对民族文化如何提升软实力提出较为新颖的观点,一些学者对民族语言、民族文化网络传播、民族精神、文化精神、地方文化、非物质文化等在如何提升“文化软实力”及其实现路径进行了探讨。龚德全《软实力视阈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认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民族文化的根基与精华,是一种极为重要的“软实力”资源,理应成为学界关注的焦点。从软实力构建的视角,探讨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中所内隐的文化力量,所内蕴的文化认同意义,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保护与“软硬”转化等相关问题;曹端波《民族传统文化与软实力》从文化资本的视角阐述了两者之间的内在关系,认为文化不仅能维持该群体的生存、发展,而且能有效协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增强群体凝聚力,维系该群体社会的正常运转。文化作为资本,其本身可以转化为经济资本,促进经济、社会的发展。民族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对于整个民族的发展,保持民族文化主权,增强对外“软实力”乃至提升整体“实力”具有重大意义。

  许多学者还就民族文化的保护与传承问题进行了广泛探讨。大家认为,民族文化与软实力息息相关,如何保护和传承民族传统文化是我们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文新宇《简论我国民族民间文化知识权保护》认为,力争把中国占优势而国际上还不保护或者多数国家尚不保护的民族民间文化纳入国际知识产权保护的范围,提高那些现有知识产权制度仅仅给予弱保护、而中国占优势的民族民间文化的保护水平,就应该是知识产权保护方面形成竞争力、发挥竞争优势的新思路与对策。也有学者对旅游与城市化背景下民族文化的保护和传承进行了探讨。如石坚《民族村寨旅游业模式与民族传统文化保护传承》指出,民族文化如何借着民族村镇旅游得以保护和传承,是民族文化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何莲《谈电视化传播侗族大歌的必要性和可能性》从观众生理心理和电视制作技术等方面探讨侗族大歌有哪些可能被电视化传播的优势,侗族大歌在电视化的传播方式下可以有着怎样更大的展示空间及展示效应,还陈述了电视(特别是未来即将普及的数字电视)对于传播侗族大歌的媒体自有优势。

  贵州民族文化资源蕴藏丰富,如何做好民族文化的田野调查,对于做好民族文化研究,提升民族文化软实力,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青年学者们从人类学、民族学、宗教学等学科的角度,对民族文化的田野调查与理论探讨进行了交流。有的学者对贵州民俗文化、婚姻仪式、传统民居等进行了比较深入的田野调查,并写出较高质量的调查报告。如平立豪《三都自治县交梨乡排月村民俗文化调查报告》对该村寨的历史、宗教信仰、丧葬文化、婚姻习俗、节庆文化、衣食文化、民族工艺、歌谣等进行了详细调查;吴一文《仪式象征与族群认同——苗族三大方言区祭祖仪式之比较》结合丰富的田野调查资料和文献资料,经分析研究认为,苗族这三种祭祖方式在来源、目的,尊重舅姑、尚鼓、用牲习俗、生殖崇拜等风俗方面都具有众多相似性,它们之间应存在同源异流关系,从而管窥三大方言苗族的同源关系和强烈的民族认同意识;邢启顺《文化批评及文化人类学共同文化批评转向探析》认为,人类学也在20世纪开始了文化批评的转向,代表着人类学的后现代转向,文学人类学在这个同一性转向中成为一个交点,使之在文学与人类学的结合处敏感的同时接纳了文化批评的理论与方法。文学人类学的文化批评视野放大了文学批评的纯书面的文化文本,将视觉投向广义的包括非书面的文本空间,也继承了传统人类学通过田野工作进行文化研究的方法,面对广义的文化文本进行文化批评。罗也《面具:人的本体精神具象》认为面具是一种世界性的古老文化现象,它作为人用以同自然和超自然世界进行交际的一种文化符号,贯穿着整个人类发展的历史。屯堡地戏面具作为屯堡民众心目中的神,一直承载着屯堡民众生活的希望和心灵的慰藉。它使得远离家乡,生活在高原大山中的屯堡人得到了一种形而上的心灵慰藉。

TOP

何谓软?硬?
穷得只剩下钱也是软的。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