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台湾六堆客家传统礼俗(转帖)

台湾六堆客家传统礼俗(转帖)

原帖地址:http://www.kj0797.cn/showtopic-1554.aspx

祭祀礼俗

客家人数千年来,历经丧乱,艰困播迁,而仍能团结相亲,守望相助,子孙繁衍,拓展进取,究境靠的是什么呢?是一种什么力量吸引客家人,共信共守,以滋养生息呢?这种力量是维系全族的精神信仰。这信仰在世界各民族都是靠的宗教,而客家人靠的是大家共同遵守维护的礼俗。客家人以对天地祖先圣贤的祭祀来代替宗教,完成人生寻求精神寄托的伟大使命,这在世界文化史上,是一个独有的创制,值得每一个客家人自豪。

祭礼为人生寄托的中心,而所有公私祭祀,其崇拜对象都是有来历、有意义的。如祭天之隆重与普遍,乃由于天与人之吉凶祸福息息相关,尤其农业社会,收成丰歉,要靠天,因之婚丧喜庆,小孩出生,均须拜天,以天为生命寄托的中心,而构成天地人合一的和谐精神。

客家人传统所供奉的神有(1)土神:乃最先开发地方者,表示饮水思源与注重生产。(2)门神:乃注重家宅平安的表示。(3)灶神:最先发明熟食之人,表示重视卫生。(4)农神:表示重视农业生产。其他祭祀的对象,均为历史上有伟大功绩,伟大人格的人物,如孔子、关公、岳飞、文天祥、郑成功、韩愈(内埔有全省唯一的祭祀韩愈的昌黎祠)等,他如有功乡梓的先贤,忠义可风的先烈,均立庙致祀,藉以激发人们的仰慕之情,以发扬道义,敦厚风俗,鼓励向善。

客家礼俗中,对于祖先特别重视,除掉四时八节的祭祀之外,还有墓祭祠祭,有要事出外远行,必先拜祖先,新娘入门,必先拜过夫家祖先,方为家中成员之一。新谷登场,必须荐于祖先而后敢食。所谓「事死如事生」,差不多把祖先当作一位有意识的主宰,活的大家长,一方面以我们自身来源的祖宗来作寄托,一方面复将这寄托推及于天下,由亲而疏,由近及远,条贯分明,这种精神的崇高伟大与平易近情,可以此美世界其他各大宗教,可以说是仁孝的宗教。

孝道的提倡,身教重于言教,因此,不管居家或出外,供奉祖先牌位,按时祭奠,晨昏献香,便愈觉其重要性。藉此可以启发子女的孝敬心理,培养子女爱护家庭的热情,示子女以为人处世要饮水思源,荣宗耀祖为本,所产生的影响是至深且远的。

简单的木制祖先牌位,可于客厅悬空搭一小架,恭书「x (姓)门堂上历代祖先之神位」贴在正中,旁书对联「祖功垂福泽、宗德衍家声」横额书「祖德流芳」,备好各种陈设,如小型香炉、烛台等。年节拜祭,晨昏奉香,遇上家中较大的事件,也都备置果饡,上香礼拜祝告。子孙从小身体力行,耳濡目染,必能敦亲睦族,克尽伦常孝道。

祭祀最重要的,是要敬要诚,所谓「祭如在,祭神如神在。」在形式上一定要极敬与诚之能事,方能「诚则灵」,得到天之护佑,先贤先烈之沐化,列祖列宗之庇荫。所以凡是参加祭祀的人,一定要克敬克诚,心神专一。还有祭器的陈设,祭品的丰盛整洁,祭乐的典雅感人,仪式的肃穆隆重,也是「诚」「敬」的表现,不能忽略。

婚姻礼俗

客家人对于男女一向持平等互敬之观念,「男大当婚,女大当嫁」时,为人父母者
均遵照传统嫁娶礼法,循规合矩,心谨必慎,祭天告祖,来完成儿女的终身大事。

客家人对结婚之意义,注重「二姓好合」与「承先启后」之意义,结婚成为贯通横面之异姓家庭与纵面的祖宗与子孙之大事。客家婚礼行礼于天地与祖先神位前,象征人伦与生命之完整意义,比之新式的换戒与证人,只重法律之意义;或在牧师前结婚,只重宗教意义的婚礼更为隆重。

向来客家人对于各大小事皆以遵礼如仪是尚,婚姻大事尤其慎重,时至今日,虽见简略,但其婚礼仪注之大原则仍不容废弃,传统的六堆地方之男婚女嫁,务需经过议婚、过定、送日子、亲迎等四过程。兹将其过程及婚后之归宁礼俗分述于后:

【议婚】

男子年达廿四,女子廿左右,而且彼此年岁相当,便由媒说合。在议婚之前,双方彼此打听,或是男子设法去「偷看」女子。然后,择日由媒人陪同,男方父母及男当事人至女家相亲,若双方对于彼此的第一印象均无异议,女方便写妥年庚,由媒人送交男方合婚。年庚的格式,多数人仅用一张略小于信封大小的红纸,其书写方式如下。




黄姓



中华民国三十八年十月十七日寅时瑞生



坤造




将年庚置入信封或礼袋内,交与男家。男家接受女子年庚后,依旧俗供奉于神案上,禀告祖宗,三日间家中平安无事,六畜(指鸡、鸭、牛、羊、猪、犬)照常,无打破碗碟之事,即认为吉兆,乃决定进行此件婚事。男家再将男女二人的生庚八字请算命先生占其「生相」,推算其中有无冲克,即是合婚,俗称合八字。八字合妥后,若认为吉利,立即进行探亲,所谓探亲,是双方都到对方的邻居或亲友处,探问对方对当事人的性情及家世,并问明有无痼疾。探问期间,如一方发现对方有不合意之处,乃借词家宅不安,或问卜不吉,八字不合等予以婉辞。反之,双方都满意,即约定订婚,俗称过定。而且由媒人居间妥协,言明聘金。礼品若干,通常女家将聘金之全数用之于购置嫁妆,或给与新娘。

【过定】

过定日期多系由择日师(看日先生)择吉,复由两家同意而定。是日,媒人陪同男家的人,包括准新郎,人数合为双数,通常为六人、八人、或十人,携带部份聘金、礼饼、金饰物品、及香烟、五色糖、槟榔、金香烛炮等物,同往女家。过定时先付一部份,其余待至送日子或亲迎时付清;盖原有﹁完聘﹂之礼,现在省略而纳入送日子或亲迎之中。礼饼为大圆饼一份,其数量视女家之需要及男家经济而定。金饰物品为戒指二枚、项链一条、或有手镯、手表。

其过定仪式为准新娘着新装,由全福妇人引带出堂,捧甜茶敬客,旋即回房。稍候,再度出堂收茶杯,此时男方将戒指、项链、手镯等金饰物,放置茶盘上,由准新娘收回。按着,男方主婚人用红包妥聘金之一部份,置一托盘上,交由媒人转交给女方主婚人,女方收下聘金,表示已经答应将女儿许配给对方。女家随之设筵招待午餐,这顿筵席费用乃由男方负担,故男方需送女方桌席礼,此外亦备托盘礼、和牵新娘礼,送给女家负责担任该项职务的人。

午餐毕休息片刻,男方来客准备回去,女方即收下礼饼及各食品,但必须退还少许。另外,女家亦同赠礼物,如金戒指、西装料、衬衫、长裤、皮带、皮鞋、毛巾、肥皂、牙刷等。女家将所收的礼饼分赠亲友,以告知家中的姑娘已经订婚,俗谓分饼。受赠的亲友吃了饼就得预备添妆礼物,于结婚时送给新娘。男家方面也将女家退还的饼赠送戚友,惟数量少,范围有限,止于至亲的亲朋而已。

【送日子】

有些人于送日子时即包括完聘礼。约于迎娶前一个月光景,男方将择日师择定书明的于归吉课,由媒人送至女家,以迎娶日期征求女家同意,并另具币仪赠送。该于归吉课乃男家请日师择定男女两家于婚期前所需准备的,以及结婚进行中之各项礼节的日期时辰,连同男女生庚排成天干地支,俗称日课,或日子单。吉课上列明「裁衣开剪」、「安床」、「开容」、「出阁」等之时辰,并指明须忌避的岁数的人。

【亲迎】

甲、亲迎前的准备:男家先粉刷布置新房,依吉课上之时辰合帐、安床,在新床之前上方悬挂八卦织物,用以驱邪压忌。结婚前一日,送阿婆肉至女家,再由女家转送女之外祖母,是为一大片生猪肉约二十台斤。又备牲礼敬外祖,即是祭拜新郎母亲之娘家的祖先神位,祭物有鸡、猪肉、红蛋、鱿鱼、红龟板、糖果、以及酒、茶、香纸、等物盛于梯内,由乐队、彩旗前导一路吹打前往乐队篇八音队或是现代乐队,新郎本人随同前往然香礼拜,祭拜后将红龟叛及糖果分送在场的小孩吃。同日亦祭拜自己祖先,谓之敬内祖。昔日备办的牲礼敬物甚多,光复后,逐渐改进而形简单。接送阿婆肉及敬外祖、敬内祖,乃具有饮水思源及感恩之意义。有的于同日深夜,另备牲礼祭拜天公众神,俗称「宗神」,所谓宗神,乃是因奶曾向天公众神许愿,称为「起神」者,必须完成的祖祀,若无起神则无须完神。
女家则积极准备嫁妆,依于归吉课上择定的裁衣时辰,请裁缝师开剪新衣;开容时辰请族中全福妇人为之绞拔脸毛。结婚前一日,先将粗重的木制家具送往男家,以免临时仓促难以安排。新娘的妆奁多数为日常的实用物品,奢侈品极少。
乙、亲迎是日:两家厅堂皆张灯结彩围上桌帏,准备礼节宴客等事宜。清晨,男家备牲礼,用枢抬送女家祭祖,另备红包十个,俗称十礼,计有开剪礼、开面礼、梳头礼、点烛礼二份、厨官礼、花仪、箩隔礼、姊妹礼、及充聘礼等,随同牲礼送至女家。敬女家祖先后,女家收下牲物,用以烹煮待客。

其后,新郎由媒人及男性同行二人陪同,于早餐之前乘车往女家,同行是同往迎亲的人,其中一人必为长者。迎娶的人抵达女家时,被迎至厅堂坐定,敬茶敬烟或槟榔,斯时女家的亲朋贺客早已齐集,乃开筵宴客,虽然是早餐请客,场面亦大,请客都在自己家中,在院子或门前空地,搭帐蓬设临时宴客场所。于是宴中,一厨官端两枚去壳的鸭蛋给新郎,新郎需用筷于截开鸭蛋而后食之,或请同行分吃,义取团圆,而新郎得给该厨官一个红包。餐毕等候行礼及上花车的时辰,通常是午前上车,俾使男家中午宴客前抵达男方。此时,新郎在女家由一人带领,向来宾中之长者亲人敬烟认亲,受烟之长者得给新郎红包,而新郎本人亦身备数个小红包,送给向他敬烟的小孩。

新郎新娘皆穿西式礼服,即新郎着西装,新娘着白色长礼服,手捧鲜花一束,新娘并在发上插一朵鲜花。依吉课上的时辰,新娘由全福妇人引至正厅,一对新人燃香祭拜,并行点烛敬祖礼,然后向父母告别,父亲(即主婚人)给新郎红包,随即上车。花车在鸣炮声中启程,女家向车后拨水,祝女儿好命,新娘则自车中掷出纸扇,由其弟拾得。花车后有新娘之弟妹及女性同行随行送嫁。嫁妆祖婆鸡、五种、拖青等随之而去。同行中,新娘之妹辈持鲜花两束,及内盛数十朵小鲜花之花篮送至男家。其中祖婆鸡为雌雄各一,红布束足,带往男家置新房床下,次日放出时,看两鸡谁先后,以兆生男生女;五种为五谷类,各包以红纸,表示五谷丰登,子孙繁衍之意;拖育用龙眼树枝以为避邪,抵男家拋之于门前屋顶上。

出嫁行列抵男家,即由全福妇人引新娘下车进入新房。中午设筵宴请来宾.以女方送嫁者为上宾,亦在自宅院于作为临时宴客场地。宴客时,多采新式,请新娘之父母同来,以便向来宾介绍新郎新娘以及双方主婚人。然后,新娘由一妇人陪同,在宴客当中;伪女性的长辈亲人在发上插朵鲜花,此鲜花即是同行带来者,从婆婆开始插,但婆婆的花特别大,其余则较小,受插者得放红包于花篮中,通常是五元、十元不等,这是一种新妇认亲的仪式,俗称插花。

送嫁者于午饭后归返女家时,要将盛鲜花之花篮带回,而新郎新娘以及翁姑等四人,得在花篮上悬挂红包,即是钞票,俗称「结衫带」。

因为新娘通常是近午时进房,故拜祖多于午后,依日师择定的时辰行之。拜祖的敬物仅用简单的果物和酒。接着于正厅前,合赠一个红包给媒人,是为谢媒。

新娘中午不得食,除拜祖以及向宾客介绍、插花之外,终日穿著礼服静坐新房内。午宴后,亲朋贺客陆续前来闹新房,向新娘索取红包、香烟、或槟榔、糖果。闹新房时,新娘不得言语,亦不得生气,任由来者戏弄和取闹。

是晚的节目是为「喝新娘酒」,在正厅或院子内摆长桌,桌上有多种的糖果、水果类,首位由主婚人及新郎分坐,其余亲友围坐长桌(自由参加),新娘仍穿著礼服,由一妇人陪见分别依次敬奉槟榔、香烟、甜茶、酒等,新娘来回走数次,亲友即乘机作弄或讲四句之吉辞,边吃边闹新娘,最后,新郎向在座的亲友介绍新娘作为结束。喝新娘酒的亲友得在空杯内放下一个红包,新娘则备有回赠之见面礼,多为各种鞋子或拖鞋,俗称「好位鞋」。

喝完新娘酒,客人离去后,新娘回房,新郎为新娘取下头发上的鲜花,拋之于帐顶上,俗称「下花」。下花之后,新娘始能脱下礼服改穿便装。

【归宁】

多于第二朝、第三朝、或第六朝行之,其中以第二朝回门者居多,因为岳家可以利用前一日请客用的一切器具和剩余的食品,而省却许多麻烦并节省开支。回门时由小舅仔一人前来恭请。中午,岳家设筵款待女儿新婿,以及陪同回门一行亲友。临去时,岳家备米糕、带路鸡、甘蔗等物,让女儿带回去。归宁返来之后,新妇即入厨房祀炊,并开始料理炊事。
以上所述之婚仪习俗,乃是传统六堆客庄的一般中等家庭所通行者,虽然较往昔的原有婚俗简化了些,也渗和了客家以外的各种新婚俗,却仍能证实它是渊源我国固有的六礼---纳采、问名、纳征、请期、亲迎----之遗规。
梦里不知身是客

TOP

生育礼俗

生子满一月曰满月,产妇月中食麻油鸡姜酒补身。十二朝后,要送麻油鸡酒至娘家报喜,娘家则以米、蛋填满酒壶回送,亲戚则多以鸡、猪心腰、补酒等回贺。

做满月要祀神、祭祖,并办酒席宴客。娘家要送婴儿应用之衣服、鞋帽、被褥、金八卦等。过去婴儿于是日剃去胎发,满月以后有做「四月」者,娘家应送来木制椅轿、木马等给小孩坐,叫做「登舆」。到了周年,也有的人做「对岁」,欢宴亲友。

由于医药的发达,婴儿死亡率降低,生儿育男已非难事,时至今日除了做「弥月」仍盛行之外,「做四月」、「做对岁」之习俗已日趋没落,少人举行了。

乡中多数聚族而居,无论贫富,每家新生男孩(添丁)者,均于农历元宵在村中庙会中做「新丁粄」,分送亲友。


寿庆礼俗

古俗男女自三岁生日起至六十岁,所有诞辰都叫做「小生日」,很少公开举行庆生做寿的,只有家人加菜略示庆祝而已。六十一岁年届花甲(下寿),才可祝寿。富有家庭也有摆筵席宴请亲友的,出嫁女儿要办礼物──包括寿衣、寿杖等祝寿。当然前一天少不得要祭祖敬天拜神,宴罢,家人戚友轮流拜寿。时至今日,庆寿的人减少了,连七十一岁(中寿),八十一岁(上寿)的生日,都少人铺张宴客了,只有至亲人等,三五桌简单祝贺而已。
冥寿:凡先人在六十一岁以前逝世的,子孙必须为先人做「冥寿」,方式与做阳寿一样,不过要准备一些冥间用品,举行祭祀而已。这就是「事死如事生」的传统美德。


敬天崇祖

中国宗教生活的内容,从文化现象上来看,是有着高度复杂性的。一般的说,可归于儒、释、道的三教为主,在民间则以混和,三教合一,不易区分了。其中道教的色彩可能要浓厚一些。中国人的宗教情绪并不强烈,且始终维持着多神信仰。其中对于天和祖先的崇拜,则既普遍;复深远,还远超出于一般信仰之上,故而人们相信生人在世,若能多做好事,多积善德,死后必得好报。至于对社会民族有大功劳的人,则已成神而受到膜拜。「积善之家,必有余庆」,一个人的行状,不祇影响其本身,更对家族的兴旺,子孙的祸福夭寿有着深长的关系。这便是公元前1700年以前的龙山期出现的敬天与崇祖的信仰,历久而不变。这种信仰,简单易行,殊少迷信,是教人「饮水思源」报恩崇德,让人自觉「源远流长」,有「根」,有「永生」的盘石般安定的精神,也赋予子孙知道感恩,知道自尊,知道修身与行善的安顿自己的心与维系社会秩序的广大力量。所以它是一种切实、合理、有意义的伟大的信仰。

在今日六堆客家人的生活中,这两种中国最早的宗教信仰仍维系不坠。年节的奉祀祖先,祭拜天神;清明的扫墓,慎终追远;日常生活上父母对子女的关顾,子女的多能勤奋上进,一般的文化水平较高,社会风气良好,或应归功于有此良好传统之故。有文化历史的国家都很重视传统,保存良好的传统,不是守旧,更不是顽冥不灵,犹如真理永远就是真理,我们是更当爱惜自己传统的。

敬天

在上古时代,人类才有智慧,对大自然,由警惧而敬畏,遂以为宇宙间事物,冥冥中有神主宰,于是对日月星辰,山川风雨,乃至社(土地之神)稷(五谷之神)祭祀以求保佑。其后氏族部落合并,形成国家雏形,各族原有的图誊敬拜,也转进为超迹象的敬天。天的观念出现于西周,在商代先有上帝的观念。(按耶教之「上帝」系明末来华的传教士,自中国古书中找得,借用的)。称至上神为「帝」或「上帝」。上帝表示帝的所在为「上」。祂是天地间与人间,包括农产收获,战争胜负,殷王(商人的王)祸福的最高主宰。上帝有祂的帝廷,帝廷中有日、月、风、雨等自然神为官。卜辞中有对日、月、风、雨等的仪式和祭祀的记录。上帝的地位崇高,人间的王不能直接诉请于上帝,须先请求故世的先祖,先祖才能直接晋谒上帝,并转达人王的请求。殷王祈求时,必先举行祭祀的仪式,但真正享祭的是先祖,不是上帝。因之,殷人的帝,可能是先祖的统称,或先祖观念的一个抽象。

天之所以可敬畏,是因为天是超乎人之地位的,有主宰、有权能,可以对人类施行赏罚,人既然敬天,便不能无祀,以求能与天通,故对于祀天非常虔敬。古时的祀天,冬至在南郊,夏至在北郊,只有天子可以主祭,其他的人都不可冒滥祭天。

上帝是周人的至上神,商人的至上神与先祖之间纠缠不清。到了周人,自殷人夺得了天下。殷人所深信的天命不变的信仰变了。上帝没有使殷人永居王位,这是说,天命可以改变,天命靡常。同人虽取得王位,也一样不会获得上天特别的钟爱,永保天下。可是天威可畏,周人要想永保天下,惟靠人王之能修德了。周公、召公对成王的训戒即是:殷鉴不远,要敬德修身,以求天命之长久。由是开启了中国传统的重德精神。

用人创造的天的观念,与殷人帝的观念有所不同。但涵摄了帝的主要内容,而天与元祖之间,也有了清楚的限界。从此以后,帝的观念渐渐被天的观念取代了。

孔孟以后,这个理念顺看雨路发展;一成了天道观念,乃以天人关系为基本架构的宇宙论。一方则保有上帝性格,普遍保存于民间信仰,成为「各人头上一方天」的天。

今日六堆家庭中,仍多有天公(神)神位。逢年过节,有的则初一、十五,甚至每晚都要上香奉茶。过年时,在神位两侧贴上「魏魏乎天德」「浩浩然神功」的对联,来赞扬天之伟大。发生了什么疑难大事,或许愿、发誓、多以天公为对象,请天公作证。祭天公最隆重的要算结婚前夕的一次了。新郎在大婚前必须打着印有姓氏的大灯笼、旗子、锣鼓喧天去敬外祖,敬伯公。到了结婚前夕,于子时(夜晚十时)夜
阑人静时,必定虔虔敬敬,敬拜天公,求天保佑,一方面深省这终身大事;结婚不祇是一己私事,更关系家庭与社会,也就增加了责任感。现代西方式的观念,误以为结婚只是男女双方的私事,人既生存在社会家庭之中,便不可能遗世独立,也就没有绝对的私事了。不能求得全体的和谐,对个人、对社会都不会有好处的。


崇祖


中国人的崇祀鬼神,祈求赐福,原希望能使阴阳调和,而得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子孙繁衍,六畜兴旺。因之阴阳哲理成了中国人的宗教信仰和社会生活的本源,另一方面,孔子说:「敬鬼神而远之」、「非其鬼而祭之诏也」。而主张践行「仁道」,孝顺和敬畏则是践仁的入门,崇祖更成了孝的延续,是儒家将之伦理化、教孝、教慎终追远,各人拜自家祖先,仪式简易而隆重,繁文褥节的宗教遂演变成最简易,少迷信的宗教活动,也成了培养道德的重要凭借。

祭天祀祖,出于报本反始之义,礼记上说:「万物本乎天,人本乎祖,此所以配上帝也,郊之祭也,大报本反始也。」祭祖先,一方面是「志意思慕之情」,一方面又因报恩之义。苟子便说:「礼有三本,天地者,生之本也。先祖者,类之本也,若师者,治之本也,无天地恶生?无先祖恶出?无君师恶治?三者偏亡焉无安人,故礼上争天,下争地,尊先祖而隆君师,是礼之三本也。」

据甲骨文的记载,殷人对他们的祖先,真作到了「事死如事生,事亡如事在」的地步。殷人对祖先的看法,以为他们虽然死了,但精灵依然存在,与活的时候完全一样,还增加了一种神秘的力量,可以降祸授福于
子孙,厚葬的原因在此。自周天子将祖先配于上帝和天,各诸侯自然也特别注重祖先的祭祀。遂使敬拜祖先的礼节日见普遍。其后周朝的重视宗法,于是祭拜祖先,在人们的精神生活上,就超于一切敬拜之上了,这便是崇祖敬宗,以及各族姓祠堂家庙发展的由来。

六堆的家庭认为没人祭祀的祖先,必定是家道衰亡或没了后代的人,可怜成了饿鬼。

由于重视祖先,过去六堆的祭祀公尝最发达,同一房的子孙,大家醵资买田,以先祖的名义称为某某公祭祀公尝。田以廉宜租谷放给族中较穷的子孙耕种。收息一方面作祭祖之用,一方面也作奖学、济贫等慈善事业。到了年底或年节更有「均息」,每一份会可分得数斤豚肉之息金,足以为年节家中祭祀之用。这种尝会,各族都很普遍,一方面维系了同族的情谊,一方面济贫,另方面则作了奖学或慈善之事,极有互助合作,提拔后进,福国利民的精神。

六堆客家的大厅是恭奉祖先的地方。祖堂上最普遍的对联是「祖德源流远」「宗功世泽长」。上头的横幅是「祖德流芳」。正是源远流长,绵延不绝,绝非譬如朝露,一时幻象的人生。祖牌神案下头是后土神位,但也有不少家庭付之缺如。不过灶神是绝不缺少的。厨房里必定安奉灶君神位。其名联是正中:「司命灶君神位」,右联为「有德能司火」,左联是「无私可达天」。

一个家庭的大事,如迁入新居,喜庆事,子女之名登金榜,年节等都必定祭祖,敬天公和敬灶君。结婚时,新郎除敬拜自家祖先外,更要到母亲外家和祖母外家敬祖,祭祀后的牲礼,必定奉上一大臂,谓之「阿婆肉」。

中国文化建基于人生修养,其基本则在家庭。由推己及人,然后贤人、圣人,最后则上通天德,中国人以道德心性修养来代替了宗教,而崇祖敬天正好是最合适的制度。
梦里不知身是客

TOP

丧葬礼俗

人死后之丧祭之礼,客家人所以特别重视,乃由于生者对死者无尽悠久之情谊。所谓「事死如事生、事亡如事存。」事死送死之所以当大事,乃表示我们对于死者的情谊,有达于幽冥,生死不逾,而传之久远,而使生者与死者之精神永不分离,维系生命之源远流长,从而促进人与人之间的情谊,而生命得以安顿,家族得以繁衍,人生得以有所归宿。

曾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可谓孝矣。」客家人素重孝道,故对于慎终追远的丧葬礼俗,做得十分周到,哀戚严肃,且二百年来遵守古礼,少有变动。

当尊亲病危时,远亲近邻,纷纷前来探视,家人如有远出的,必尽可能赶回省视,以尽孝思。弥留时,由近亲壮男健妇,为其洁净身体,换穿洁净衣服,抬至厅堂左边,首内脚外,不挂蚊帐,此即古体所谓「寿终正寝」。然后剃发或绾发、穿寿衣。

当尊亲始卒,一面举哀、一而焚烧冥纸(银纸)。死者脚尾要供奉插有筷子一双、鸭蛋一只的饭,叫做「脚尾饭」,(或设置瓦油灯一盏,叫做「脚尾灯」),在未殓以前,亲属日夜轮流看守,以防虫鼠啃伤,和狗猫跳抓。祖堂中祖牌、神位等或取下、或遮蔽。神桌上供奉纸制的临时牌位「魂帛」。同时派人向至亲好友报丧。大门口贴上「忌中」或「制中」的白纸条。择定出殡时日之后,赶印讣闻向戚友报丧。

丧家至市买棺材回来,丧家男女要举哀至大门匐伏迎棺。作法事完毕,抬入厅中,择定时刻入殓。殓前要洗尸换寿衣,棺内荐以草纸或茶叶和殉葬物品,然后抬尸安放,丧家男女环跪棺旁哀号,这叫做「亲视含殓」。再由法师作法事毕,由工匠用大铁钉分在四角钉牢,叫做「封棺」。封棺后,停柩在厅,傍置灵位,请行家做「旗旛」,为三尺多长的布条,男绿女黄,上面剪些花纹,写上死者姓名生卒年月日,系在一支带竹叶的小竹竿上,一直要用到除灵。

丧家富有的,必向纸扎店定制纸扎冥器,所有床帐被褥衣裳鞋帽,和日常用具,无不维妙维肖。

积习相沿,父母丧多数请和尚或尼姑来「做功德」,念经做法事超渡亡灵,日数多寡,量力而为。

祭奠在死后第六天叫做「首六」,和第七天叫做「首七」举行(现在多缩减日期提前举行)。除丧家家祭外,戚友或致送祭品奠仪,或亲临吊奠,都应及时行之,方不失礼。灵堂用白布联缀成闱,遮蔽灵枢,叫做「孝闱」,孝子长日躲在孝闱内陪伴灵柩,叫做「苫块」,不饮酒、不吃肉,仅以粗食充饥,每当吊客祭奠完毕,孝子麻衣芒鞋执杖俯首弓身匐匐门前叩谢。

一般人家,出殡多在「首七」左右学行,望族世家,出殡前一日,要邀集族戚或知名之士先拟好「谥法」恭送到丧家,叫做「迎局」。普通人的谥法,男人由族长合拟,女人由外家拟定。

出殡当日先「成服」,家族一律穿上孝服,子女儿媳孙儿女要穿麻衣,即是「披麻带孝」,一般亲属是白布衣,家祭和公祭都在启灵之前举行,祭仪行三献礼,戚族姻亲均在前一夕备祭品送来,在此时致祭。其余亲邻朋友,亦多于此时来吊祭拈香,孝子孝孙则匐伏一旁回礼,妇女则在旁哭泣。礼毕,即鸣大炮竹三响,便盖上棺罩出殡了。

开吊前,要礼请有地位的人来「点主」,就是孝子背了木主,跪在柩前,由主祭者手执新毛笔沾了株砂高唱:「天地开张,日吉时良,点王为主」(唱到这句,即用朱笔在「王」字之上加一点使成主字。)继唱:「世代永昌。」便算礼成。孝子孝孙则在下面匐伏叩谢出丧的行列依次为铭旌、谥法红纸金字,挽联花圈等,香亭、遗像亭、乐队、僧尼、木主、香炉、灵柩、送葬者居后。另外有一人提篮在先头撒纸钱,沿途有两堂路祭,一为族祭、一为戚祭。第二路祭完后,孝子孝孙要回头向送葬者跪谢,并请止步,除至亲人外,一般送葬者即行解散。出殡时孝子和眷属应俯首弓身,沿途哀号,充分表现哀毁备至,就是执绋亲友,也要绝对缄默,表现戚容:连路人也要在路傍侧立,不得喧笑。

柩到墓地,先祀「后土」,然后奉安人穴,再由僧尼做法事,使动土掩埋,埋毕设祭,男妇冉绕墓三周。并将魂帛斗内五谷,撒于墓上,又取墓土一块,放入斗内,名为「返主」。

回丧之后,便在家堂中设置灵坛,正中供死者遗像,谥法,还有木主,前面是香炉烛台,或是一盏常明灯。

媳妇每天要在灵前上饭,供洗脸水,烧冥纸,早晚两次,一直做到百日除灵。

人死之后第七天叫做头七,再过七天叫做二七,以此推算,至第七个七天叫做七七。七七完了之后,便做「百日」,这日设祭后便除灵除孝。把手臂上带的麻衣布块除下,与纸扎的灵坛等一起焚化。丧事至此结束。

第一次墓葬之后,经三年五年,就择吉开墓,拾骨入金瓮中,找寻吉地,择日安葬,墓地之大小精简,丧家量力而为。

资料来源:六堆客家乡土文化资讯网
梦里不知身是客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