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非遗普查收获十大发现

非遗普查收获十大发现

                                               非遗普查收获十大发现
                                                        新闻来源:山西晚报   作者:范璐

  从2006年开始,遍访全省,全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终于在这个冬天刚来临时迎来收获的季节。这是我省历史上首次针对16大类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开展的全面普查,全省共搜集非遗线索84583条,发现重大项目135条,并命名了山西“非遗”普查十大发现。昨日,记者采访了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心办公室牛晓珉主任。

  丰富的民间文学稀缺的传统体育

  在普查汇总表中,记者看到这样一组数据:本次普查涵盖16个大类,其中民间文学40306个,民间音乐2412个,民间舞蹈1461个,戏曲795个,曲艺492个,民间杂技289个,民间美术1634个,民间手工技艺4175个,生产商贸习俗1790个,消费习俗4387个,人生礼仪7525个,岁时节令4421个,民间信仰4512个,民间知识5582个,游艺、传统体育与竞技2584个。

  从资源的行政区域分布数量来看,由高到低依次为临汾、晋中、忻州、长治、运城、太原、晋城、大同、朔州、吕梁、阳泉。

  牛晓珉介绍说,我省民间文学、传统手工技艺、传统戏剧、人生礼俗类资源最为丰富;传统舞蹈、曲艺、传统杂技、游艺、传统体育与竞技类资源较稀缺。而从地域分布来分析,晋中、晋东南、晋南等山西中南部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相对丰富。

  普查的高知加盟传承的高龄尴尬

  “非遗”普查是一项系统而繁琐的工作,对普查员要求较高,为完成这一要求,非遗保护中心想出了一个好主意,即与大学的课外实践相结合。就这样,山西大学、山西师范大学、大同大学的研究生、本科生、老师共271人参与到普查活动中,这在国内也属首次。

  虽收获很多,但普查中表现的问题还是常令人遗憾。据介绍,随着很多乡村人口向城市流动,传统的技艺、艺术、民俗缺乏年轻人传承,如武乡县某乡镇的传统拳术,在十几年前的元宵节期间还常举办各村之间的表演、竞赛,但目前已无法维持下去。

  此外,传承人的生存状况也不容乐观。大部分代表性传承人年龄都在五六十岁以上,且生活困难。而因许多传统技艺耗时多、收入低,很少有年轻人愿意学。

  传承人保护是非遗保护的根本。我省目前有72名国家级传承人,228名省级传承人。目前,中央财政的专项经费根据项目保护计划都已落实到相应的代表性传承人身上,以供老艺人带徒传艺、培训讲课。

  完备的名录体系动态的保护构想

  在今年年初北京举行的“非遗”展示大会上,山西“非遗”成果的“生产性保护”做法被中央认可。而这些经验,大都是从本次“非遗”普查的实际经验中来的。

  我省已有了一套保护“非遗”的初步做法。除了已有的建立名录体系,整理、研究、出版工作。最重要的就是要开展“非遗”的生产性保护、文化生态保护,培育民间艺术经典旅游景区和民间艺术产业基地,目前这一做法已经在我省铺开。

  另外,在本次普查过程中,各地都发现了大量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实物,如传统手工技艺中的各种工具、模型等。这也让“非遗”专题博物馆、民俗博物馆、展示中心和传习所的建立提上日程。

       文章来源:福客民俗网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