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清)杜文澜 辑:古谣谚(一百卷)

(清)杜文澜 辑:古谣谚(一百卷)

(清)杜文澜 辑,中华书局.1958

[ 本帖最后由 耿羽 于 2009-11-7 01:07 编辑 ]
附件: 您所在的用户组无法下载或查看附件

TOP

楼主未传上 代楼主上传~

TOP

【内容简介】辑录古代民谣和谚语的专书。清代杜文澜辑。全书100卷﹐其中正文85卷﹐附录14卷﹐集说1卷。书前有刘毓崧在咸丰辛酉年(1861)写的序。

《古谣谚》把大量古籍中保存的上古至明代的谣谚汇编成集﹐在宋代以来同类书中堪称集大成之作。书中的谚语主要是关於农事活动﹑气象占验﹑地方风土﹐以及各种社会生活经验等的作品。所收的一部分谚语和大部分民谣﹐都直接与歷史人物或歷史事件(包括农民起义)有关﹐或是赞美颂扬﹐或是讽刺揭露。童谣则多为预言或直接揭示某些朝代的兴亡﹑歷史人物的成败﹐以及社会战乱﹑自然灾变的前兆或验证等等。

《古谣谚》辑录古代谣谚﹐以作品初作之时是否发乎语言为主要标准。对於歌谣﹐它根据古代有徒歌与合乐的分别﹐只收属於徒歌的谣﹐对於谚语﹐它兼收“彦士典雅之词”和“传世通行之说”。

《古谣谚》全书所收作品按其性质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大量的不同时代﹑不同地区流传的百姓﹑郡民﹑时人﹐以及各种劳动者和少数民族的作品﹐这类作品属於民间文学的范围﹐它们具有较重要的价值。如《春秋左氏传》所引讽刺败军之将华元的《守城者讴》﹐《续汉书?五行志》所引《顺帝末京都童谣》(“直如弦﹐死道边”)﹐《海防辑要》所引《漳人为俞大猷戚继光语》(“俞龙戚虎﹐杀贼如土”)﹐《辍耕录》所引《至正丙申松江民间谣》(“满城都是火”)等。另一类是古代帝王﹑名臣﹑文人﹑僧道等个人的创作﹐还有一些依託於古人和传说中的鬼神等的作品(这些依託的作品编入附录)。如《穆天子传》所载穆天子与西王母相互赠答的谣﹐《论语?微子》所载《楚狂接舆歌》﹐《战国策》所载《荆轲易水歌》﹐《史记?高祖本纪》所载刘邦的《大风歌》﹐《明史?方孝孺传》所载方孝孺的《绝命词》等。这一类作品不是民间文学﹐它们的思想倾向和精华与糟粕存在的情况﹐也是各不相同的。

《古谣谚》在作品正文之外兼收异文(列於附註)。对於每一作品产生﹑流传的原委﹐原书引用时有关的上下文﹐以及某些作品“应验”情况等﹐一一予以叙录﹐或加以考辨。如关於明末李自成起义民谣各种异文产生和传播的经过﹐两广瑶族反对官府谣有关的地理情况﹐苏州民众颂扬清官况钟的始末﹐汉末荧惑星降为小儿传出童谣的情形﹐《芝麻谚》有关的民俗观念等等﹐都有所记载﹐提供了不少有用的资料。

刘毓崧为本书写的序言﹐关於谣谚颇有一些精闢见解。《古谣谚》“凡例”17则﹐论述了古代谣谚的本义﹐分析了古籍中谣谚的种种名称和创作时的复杂情况﹐确立了比较严格的辑录标准和编选原则。其中一些分析和论述对於瞭解古代谣谚面貌具有参考价值。该书第一百卷集中了古人关於谣谚的论述80多则﹐其内容涉及谣谚的定义﹑特点﹑谣谚的科学价值和政治作用﹑古代关於採风的记述﹐以及统治阶级对歌谣的诋譭等等﹐是歌谣谚语研究的重要资料。

《古谣谚》中的作品按照所採书籍的性质﹐依经﹑史﹑子﹑集先後为序﹐因而时常割裂和颠倒某些谣谚在歷史上出现的顺序﹐也给读者使用该书造成某些不便。另外﹐辑录者对於宋元以来戏曲﹑小说中的大量谣谚不加辑录﹐对作品中的迷信思想不予评论﹐还称农民起义为“贼寇”等﹐这都反映了他的阶级立场和思想局限。

《古谣谚》原刻为曼陀罗华阁丛书本﹐1958年中华书局据原刻本出版了周绍良校点的排印本。

TOP

谢谢斑竹啦

TOP

谢谢楼主,我要了。

TOP

感谢!

TOP

希望哪位大侠把《民谣里的中国》的传上来就好了。

TOP

《民谣里的中国》基本信息
作者:田涛,1966年生,山西省万荣县人。1983年入南开大学学习,后在该校获历史学硕士、博士学位。曾在美国威斯康星大学进行学术访问。主要从事中国近代文化、社会史研究,撰有《国际法输入与晚清中国》(济南出版社,2001年)、《李淑同》(台北立绪文化事业有限公司,2001年;河北教育出版社,2003年)。另主编、参编著述数种,发表论文20余篇。现为天津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副教授。
出版社:山西人民出版社
页码:282 页
出版日期:2004年01月
目录:
导言 属于民众的记忆
以娱乐为主题:文学意义上的民谣
民意与妖言:民谣与社会政治
作为教化的工具:民谣与文人
还原大众精神:民谣与历史重构

第一章 走进百年
千年流变
盛世的终结
交会时代

第二章 激变
关于咸丰的预言
骚动
革命的时代
天国悲歌
故事没有完

第三章 洋世界:沾染与对立
西洋印象
洋烟歌
两个世界之间
屈辱与抗争:心态解读
红灯照:蒙昧时代的冲突

第四章 阿Q的年代
裂变中的社会
革命与辫子风波
物质的变迁
变与不变:女性的视角

第五章 动荡岁月
兵祸与匪患
道德的失落
贫民社会一瞥
流离之歌:南洋、西口与关东

第六章 吾乡与吾族
鬼子来了
苦难岁月
觉醒与抗争
两种不同的感受

第七章 乡村里的革命
灰暗的乡村
基层结构:劣绅政治
败落年代
翻声的日子

结语 一点说明
附录 本书征引歌谣出处

TOP

《民谣里的中国》导言:
             属于民众的记忆
相信大家打开这本书的时候,多数人都会想起那首充满亲情的江南童谣:
摇啊摇,
摇到外婆桥,
外婆夸我好宝宝,
又有团子又有糕。
……
在这一刻,清脆的童声从耳边飘过,宛如初夏晨曦中一束明丽的阳光,透过河面的氤氲和树影的婆娑,照射进我们最深的那一层心田,恬静而温和地抚慰着我们的灵魂。
它让我们想起从前的日子,那种为我们的祖先世世代代重复,但却永远不曾写进历史教科书的日子。多少年了,我们在这种乡土温情中长大,又把这种温情传递给自己的后代。它延伸了我们的生活,也延伸了属于大众那绵长的记忆。
让我们走进民谣,打开这一段记忆。
以娱乐为主题:文学意义上的民谣
我们熟知的童谣,其实只是民谣的一部分。在一般的文学意义上,通常把流行于民间、由民众口耳相传的短篇韵文称做歌谣,其中能唱的是歌——诸如民歌、儿歌;另一类不能唱只能说的是谣——诸如民谣、童谣,童谣往往又被包含在民谣里。不过,需要说明的是,尽管我们可以给民谣下一个文学上的定义,但事实上,谣与歌之间经常很难划定一个具体的界限。
民谣可以被看成一种文学,但却不能用传统的文学经验来衡量它的长短——在传统的士大夫眼里,学术与文章或者是延续道统的载体,或者是经邦济世的工具,无意义的民谣显然不合乎这一标准。因此,一般读书人对于民谣,大多视之为鄙俚芜杂。曾经倡导了新乐府运动的大诗人白居易,把自己的诗歌定位为抒发民众与社会的疾苦,以贩夫走卒能够吟诵而欣慰,但即使在他耳中,乡野与市井之音也不是清雅可听的:“岂无山歌与村笛,呕哑嘲哳难为听。”这里所表露的,不仅是知识阶层对民众文化的鄙薄态度,也反映出文人趣味与民众精神世界的隔阂。以知识传承者和创造者自居的士大夫,把劳心与劳力视为一道天然的沟堑,不屑于承认文人世界之外任何文化产品的价值,借此来维护他们对知识的垄断。在文人的话语霸权下,作为乡土社会朴素意识的民谣无从登上大雅之堂,只能长久地附着在街头巷尾,以其原始的形态作为民众生活的点缀,在岁月的侵蚀下循环往复地经历着自生自灭的轮回。
民谣并不是依据严格的文学规范打造出来的精神产品,也远非一种精致的和成熟的艺术。就文学角度而言,民谣讲求的主要是两点:趣味与音韵。民众在生活中任意撷取片段的内容,觉其琅琅上口,又满足了某种特定的情绪需求,就成为约定俗成的诵读词句。本性上追求趣味的民谣,是大众闲暇时的娱乐品。具备了趣味,也就具备了流传的基本条件。正如风雅唱和之作是文人的玩物一样,民谣事实上是民众的玩物。
清末民初,北京有一首以地名连缀而成的民谣:
东直门挂着匾,界边就是俄罗斯馆;
俄罗斯馆照电影,界边就是四眼井;
四眼井不打钟,界边就是雍和宫;
雍和宫有大殿,界边就是国子监;
国子监一关门,界边就是安定门;
安定门一甩手,界边就是交道口;
交道口跳三条,界边就是土地庙;
土地庙求灵签,界边就是大兴县;
大兴县不问事,界边就是隆福寺;
隆福寺卖葫芦,界边就是四牌楼;
四牌楼南,四牌楼北,四牌楼底下
喝凉水;
喝凉水,怕人瞧,界边就是康熙桥;
康熙桥不白来,界边就是钓鱼台;
钓鱼台,没有人,界边就是齐化门;
……

TOP

肯定是好书,可惜钱不够啊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