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藏历年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以拉萨习俗为主体

藏历年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以拉萨习俗为主体

藏历年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以拉萨习俗为主体


哲蚌寺于藏历初八举行新年传召法会

    记者日前从拉萨市文化局了解到,具有悠久历史和深厚文化内涵的拉萨藏历年,已经获批进入区级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拉萨目前获国家正式批准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达6大类16项,数量居全区第一。
   拉萨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有16项
    记者从拉萨市文化局了解到,拉萨目前获国家正式批准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达6大类16项,数量居全区第一。据市文化局副局长于占平介绍,拉萨非物质文化遗产申报工作始于2006年,虽然起步较晚,但非物质文化遗产挖掘、申报和保护工作走在全区前列。目前拉萨已建立起“国家、自治区、市、县”非物质文化遗产四级名录,拥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6大类16项,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8大类44项,均位居全区第一。
    藏历年已有2100多年历史
    据拉萨市文化局副局长于占平介绍,相传大约公元前一百年前,西藏便出现了根据月亮圆缺及星辰转动,推算四季之分和日月之时的“白玛”老妇历算法。当时西藏雅砻地区每当春暖花开之际,人们便聚在雅砻亚桑举行庆祝新春的“亚桑节”,根据记载当时藏王布德恭嘉也会到附近神山转悠。经过多次重复,这种活动逐渐形成了一种定期的庆祝活动,成为藏历年之始。
    到公元十三世纪,在萨迦王朝统治年代,把元月定为孟春,把元月一日定为新年之始,史称“杰波洛萨”,意为国王新年。由于历史上吐蕃王朝分裂以及不同地域气候差异等原因,还有些地方存在十月、十一月、十二月过年的习俗,但到了元月一日(藏历),各地的人们还是会在百忙之中抽出一两天的时间来庆贺藏历年,并且其过年的主体内容基本没变。”于占平对记者说。
   申遗以拉萨习俗为主
    于占平告诉记者,藏历年节各地有所差异,但主体内容以拉萨习 俗为主。从旧年最后一月中旬开始,人们便开始准备过年吃、穿、玩、用的东西。这时起,每家每户都要培育青稞青苗,准备青稞酒、卡塞德卡”、竹素切玛”、鲁过”等。旧年最后一个月的二十九日上午,人们把灶房打扫干净,在门窗上挂新的帘布,屋里铺上新的卡垫,还要在打扫干净的灶房正中墙上或者房梁上用干面粉撒很多白粉点,叫“亚色”,并画上“八宝吉祥”图案。傍晚,各家要吃面疙瘩“古突”,晚上要举行“骨朵甲”仪式;三十日把糖果等饮食摆在主房的佛龛前作为贡品,同时还要在灶前供一份“卡塞德卡”等贡品。
    初一是藏历年最重要、内容最丰富的一天。早晨鸡叫头遍后,主妇们便起床到附近水源处背回第一桶净水,每家派人到山顶煨桑,各家各户的桑炉里也腾起桑烟。主妇们回家后把煮好的“观颠”送给还在睡着的全家老幼喝,起床后大家一起吃“智土”,之后穿上节日盛装到“竹素切玛”前共同祝贺新年;一大早,哲噶”会挨家挨户地闯门祝贺新年,随后大家会带上哈达等,到附近寺庙朝拜,太阳出来时,每家都有两个人带上青稞酒和“竹素切玛”到各村相互拜年。回家时,全家人聚在一起吃午餐,喝酒、唱歌、跳舞,欢聚一堂。
    初二,开始外出请客或互相请客,从此藏区各地普遍唱藏戏、跳锅庄、果偕和弦子舞,通宵达旦尽情歌 舞;初三,各家都要举行更新经幡的“脱索”活动,并在附近山顶上煨桑;初四至十五,一般都是新年的娱乐活动,内容丰富多彩。其中元月十五日下午,有一种特别的锅庄,叫“扎西杰”,表示新年结尾。之后各家会把新年贡品卸下来,各自开始准备投入新一年的工作。
    2009年1月27日,西藏日喀则僧俗群众在寺庙朝佛。当日是藏历12月1日,是西藏日喀则地区藏历年大年初一。清晨人们来到井边取新年第一道水,把吉祥的“切玛”(糌粑与酥油等混合而成的食品)洒向空中,到寺庙供灯朝佛,期盼新的一年里吉祥如意、风调雨顺。
    藏历年极具文化艺术价值
    据了解,藏历年是西藏民俗文化、古代文化、宗教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研究西藏文化发展以及民俗风情、意识形态等都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对继承和弘扬优秀民族传统文化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同时,藏历年是民间文化活动,保留着众多的民间艺术、体育竞技、民间手工艺的原生形态,其独特的服饰和饮食文化等不仅体现了藏族人民的艺术审美观和养生意识,还记录着藏民族的形成发展史,折射出深厚的藏文化内涵。
    另外,藏历年极具凝聚力,能够营造安定、祥和的氛围,能够增强西藏各族群众团结友爱、互相帮助的传统,对构建和谐西藏具有很大的推动作用。拉萨藏历年已经获批列入了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目前,正在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部门将力争使具有丰富文化内涵和优良传统的藏历年得到更好的保护与传承。


本文来源:文化传播网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