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平武发现神秘民俗“庆坛”

平武发现神秘民俗“庆坛”

                    平武发现神秘民俗“庆坛
                                         作者:田明霞 新闻来源:绵阳日报

       本报讯 昨(11)日,国内知名民俗学者、人文地理学专家焦虎三专门约见本报记者,向记者介绍了流行于平武县清漪江流域的“庆坛”民俗文化。据焦虎三介绍,在前不久进行的民俗考察中,他们发现,“清漪庆坛”民俗文化活动保存较为完整,在民俗学上具有唯一性和较高的学术研究价值。“清漪庆坛”融入了更多羌文化的因素,这对于研究庆坛文化以及羌文化的变迁都有较高的人文价值。而有关方面也正在研究,拟将“清漪庆坛”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

  今年初秋,焦虎三等4名民俗学者组成的考察组,在我市平武县清漪江流域徒步进行民俗文化调查时发现,清漪江流域至今较为完整的保存着传统的“庆坛”民俗文化,又适当融入了羌族藏族文化的诸多元素,十分原始古朴。

  据专家调查,目前,“清漪庆坛”分为上坛(含中坛)、下坛两大部分,其中上坛有20个章节,下坛则有12个章节。考察组成员还走访了该地区现存在着亲系祖传(师传)关系的“清漪庆坛”传承人10余人,他们年龄最大的是83岁的王和成,最小的刘兴发也48岁了,还有两个女性分别是65岁的吕昌秋和60岁的韩世珍。考察组成员在这些传承人家里,还看见了保存完整,种类系统的祖传法器。这批传承人均能将此进行完整的演绎。

  据悉,平武县清漪江流域在历史上是古羌族分支“白草番”故地。2003年,该流域部分乡已改为羌族自治乡。位于清漪江的锁江羌族乡和北川羌族自治县仅一山之隔,清漪江流域为平武县羌族群众的主要聚居地,目前,该流域居住着4万多名羌族同胞,约占全国羌族总人数的七分之一。该流域的“清漪庆坛”流传至少已经5代以上,在此地域内有较深厚的群众基础,每年农历三、六、九月仍在以集中表演的形式演绎。

  如今的清漪江流域,羌式民居吊脚楼遍地而起,极具民族特色。但“清漪庆坛”目前在传承中面临着对外影响力不够,传承人年龄普遍偏大,后继无人等等问题。专家们认为,建立“清漪庆坛民俗文化保护区”,确立“清漪庆坛”保护点并授予“清漪庆坛传承地”石碑等,开展“清漪庆坛”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已迫在眉睫。

  据介绍,庆坛是流行在中国四川、重庆、贵州等地民间的一种驱鬼逐疫的祭祀仪式,其历史可以追溯到商周时期的巫文化和楚文化,具有浓烈的羌、氐文化背景,庆坛仪式的传承,保存了大量的历史、文化、民俗信息,具有极高的研究价值。

文章来源:福客民俗网

[ 本帖最后由 twlijz 于 2009-10-24 10:11 编辑 ]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