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硕士研究生开题报告:我的修改建议

硕士研究生开题报告:我的修改建议

硕士研究生开题报告:我的修改建议



(教育现象学 2009-09-19 10:44:48)


标签:杂谈  

论文题目: 《论[url=][微软用户1][/url] “美育代宗教”的可能》

院    系: 教育科学学院
专   业: 教育学原理
指导教师: 刘良华
学生姓名: LQ
学    号: 200705024


2009.9


论“以美育代宗教”的可能

一、问题与方法

(一)选题缘由

之所以选择蔡元培美育思想作为论文的研究主题,是受我的导师的启发。直觉告诉我,这一选题与当前现实教育热点问题有着紧密的联系,比如素质教育问题。深入认识蔡元培美育思想有助于指引我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有一个正确的方向。同时在董标老师的课堂中我获得了一种认识,那就是:不要轻易地讲思想创造,教育变革等主张,因为对很多的问题前人早已有了深邃的思考,并已形成了成熟的思想体系,作为后人更多的是继承与挖掘前人的思想。因此,我想对现实问题的关注应从对前人思想的认识开始。基于这种认识,我非常认同导师给我的建议,以蔡元培美育思想作为我的研究方向。

从何种角度研究蔡元培美育思想,我做了多种尝试。通过[url=]认真[/url][微软用户2] 阅读1979至2008间国内发表的相关性研究论文,我发现虽然对于蔡元培提出的“以美育代宗教”的命题研究较多,但有一些结论似乎与美育或宗教存在的现实出入较大,这促使我对这一问题产生了一定的兴趣。如果仅仅凭兴趣进行一些了解倒是饶有趣味,但要对这一问题进行深入的研究,破解自己的疑问并加以论证我感到信心不足。在导师的启发之下,我开始有了一些思路,于是,最终我决定以‘论“以美育代宗教”的可能’作为我的论文选题。

(二)问题的提出与研究的假设

“以美育代宗教”这一命题提出至今已近百年,尽管中国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这一命题一直受到大多数人的赞同。有学者认为中国教育界内部把这个口号当作了真理。然而,反对者的观点也异常尖锐。如许崇清发表在《学艺》第1卷第3号中的一篇文章中就指出:主张“以美育代宗教”说者有两大谬误,他们曲解了美之普遍性与静观性,遂至混淆美之意识与宗教意识,又复混淆美之意识与道德意识[①]。其实,与其说人们赞同的是“以美育代宗教”说,还不如说人们更愿意相信存在这样的真理:其一,宗教一定是落后的、愚昧的。或者说宗教是一切落后愚昧的代表。宗教的主要功能是教育,随着科学的发展,人类文明的进步,宗教必然走向衰亡,其教育功能必然被取代。其二,美育具有普遍性,它是无利害、超功利的,因此,美育可以去除人我的差别,使人无利害得失之计较。[url=]对此,笔者心存疑虑。笔者以为:[/url]

(1)宗教有其存在的必然性和合理性。纵观当今世界,宗教并没有式微,就是很好的证明。

(2)康德在他著名的《判断力批判》一书中提出了鉴赏判断的四个契机。回答了“审美是什么?”,“美感是什么?”这样的问题。人们普遍的理解是审美是无利害的,或者说,是超功利的,因而美感具有普遍性。但是审美不等同于美育,审美的无利害,超功利如何能赋之于美育呢?

(3)美育与宗教之间并不存在必然的联系。宗教也并不一定是美育的对立面,两者应该可以各自同时独立存在。

以上观点将作为本研究的假设在本文中加以论证。[微软用户3]

(三)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历史研究法。

[url=]论文第一部分采用“历史研究”的方法。笔者通过收集国内不同时期的相关文献,以时间为线索,对材料加以比对,归纳,整理,以期整体展示不同历史时期,不同社会背景下人们对“以美育代宗教”说的种种认识。[/url]

论文第二部分采用“历史研究”的方法。在第一部分的工作基础上,审思“以美育代宗教”说的立论点是否成立,从而论证“以美育代宗教”的不可能性。


[微软用户4] 二、研究的意义

在我国现代化进程中,人们普遍对物质层面的东西关注太多,反映在教育上就是人们的功利意识增强,认为接受教育仅仅是为了将来有个好工作,好收入,好前途,否则读书有何用?现在有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反思这一现象,教育改革的呼声也越来越高,全面推行素质教育已经成为时代的教育主题。本研究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深入了解美育在素质教育中有可能存在的地位和作用;二是对蔡元培提出的“以美育代宗教”说从某些角度进行一些反思。


三、文献综述

(一)国内学者的相关研究

国内学者研究“以美育代宗教”说主要是围绕以下三个方面展开的。

1.挖掘“以美育代宗教”说的本质内涵

感性启蒙论是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一种观点。杜卫在《“感性启蒙”:“以美育代宗教说”新解》一文中提出:蔡元培从他的教育即启蒙观念出发,提出了著名的“以美育代宗教说”,其实质是在感性领域建立启蒙理性的精神,即“感性启蒙”。这种美育思想为20世纪中国美育理论铸就了理论模式和思想方法[②]。为什么要进行“感性启蒙?杜卫解释道:一般讲启蒙都是指理性启蒙,而现代性审美范畴中的“感性”是针对着“理性”来说的。但是,这是西方的传统。在二十世纪上半叶的中国,知识分子面对的现实问题与西方不同,思想文化界的核心任务是感性启蒙;而且,当时中国美学家所处的语境与康德、席勒、尼采所处的语境不同,他们并没有感受到启蒙理性的专制和压抑,而是急切地需要以启蒙感性来反抗传统,重建中国的新思想、新文化、新艺术。因此,围绕着启蒙这个中心课题,不仅哲学家关注启蒙感性的建立,而且美学家也是如此。这就不足为奇了。胡健在他的《以美育代宗教— — 蔡元培美育思想新论》也提出了启蒙观点。不过他的启蒙有另一层含义,即“以美育代宗教”的实质就是试图通过审美教育来培养有高尚情与趣味的独立的人,改造教育,美化人生,美化生活。

有学者认为“以美育代宗教”说蕴含了某种精神,这种精神是西方近代的理性主义,审美主义,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体现了对人的完善的价值追求,为中国现代社会变革提供了审美主义转变和审美主义道路。[③]

还有的学者认为“以美育代宗教”说与“审美救赎论”如出一则。理由是宗教的衰落,意味着某些超自然源泉提供的意义和价值正被疏离,人类已经承担了创造自己的意义和价值的任务。原来并非只有宗教才可以救赎,并非只有宗教才可引人向善。艺术在摆脱了神缚之后,赋予了人类全新的审美的救赎方式[④]

2.揭示“以美育代宗教”说的现实意义

情感慰籍论得到普遍的赞同。赞同者认为,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以及经济的繁荣,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得到了极大的提高,然而人们的精神却进入了荒原。而美育重在陶养人的纯正感情,其影响力较之其他活动更纯洁、更平和、更持久、更深刻。是现代人慰籍情感的最佳选择[⑤]。随后的学者,把“以美育代宗教”上升到很高的高度。如,赵惠霞就认为:美育担负起现代人建构心灵家园的重任。因为它是一种情理自由结合的形式。在认识论中,理性排除感性,才达到正确认识;在伦理学中,理性主宰感性,才成为道德意志;只有在审美中,理性和感性才自由交融、自由把握、自由观赏,从而构成审美心理结构。当这种审美心理建立以后,就成为人的一种内在需求,人就可以超越现实的功利,享受这种精神的快乐。建立在人类感情活动规律之上的美育,对感情之陶冶,如引水之趋下、驱鸟之归林,自然而然,无需强迫。它本身就是人的需要,是人的生活目的。美育建构心灵家园,是一个培植有益感情、消除有害感情的过程[⑥]。在同一时期,这一观点大行其道。如李丕显也有类似的观点。他说:以美育代宗教,通过艺术和审美活动建构人的感性生命和情感寄托,是对现代世界课题的积极回应,是对宗教双重性格的辩证扬弃,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换,在今天仍具有实践的和理论的双重意义[⑦]

3.对“以美育代宗教”说的反思

当代的学者对于蔡元培“以美育代宗教”说也有持不赞同的。冉铁星认为:在目标上,蔡元培是企图用美育取代宗教的情感教育,然而在具体实施的途径上,则注重的是外在的、形式的熏陶和感染,缺乏内在的宗教或美学式的修炼或省悟。其结果可想而知,要么放任自流、形同儿戏、可有可无,要么只能进行一些常规的艺术教育和礼仪教育。对于后一点,不客气地讲,中国古代的《礼记》要比蔡元培的设计深刻、丰富、完备得不知多多少。如此看来,在当时的中国,此种美育是无论如何也取代不了宗教的。[⑧]潘知常认为:事实上,蔡元培的“以美育代宗教”在逻辑上、学理上根本无法成立,只要人类最为深层的生命困惑存在,宗教就必然存在。[⑨]他还认为:一般而言,美育与宗教存在两种关系:其一是实质的统一;其二是层次上的递进。作为两种不同形态,又往往存在着从宗教向审美、艺术和从审美、艺术向宗教的演进。而在这两种关系中,都无“取代”与“排斥”可言。[⑩]有学者针对“以美育代宗教”成为研究热点现象提出来说:今日之重提“以美育代宗教”者,大多只是想强调美育的重要性而已,他们只是将蔡先生的主张当作一个有关美育的话头,而对这一主张的内在理路则未加深思。审美、美育诚然重要,但发展美育却不一定非要代替宗教不可[11]。充分意识到审美在人类精神生活中之重要性是必要的,但进而发展到要“以美育代宗教”则大可不必。这是一个充分平民化了的文化共和时代,人类的整个存在都是有限的,其某一精神领域的文化功能当然就更是有限。谁也没本事包打天下,谁也当不了人类心灵的救主。因此,人类各种精神文化活动———科学、哲学、宗教、审美等,还是和平共处、通力合作的好。其实,“以美育代宗教”说从它被提出的那一刻就引起了激烈的论争,存在着完全相反的观点。姚全兴先生专门对五四时期“以美育代宗教”说之争作了归纳总结。通过姚先生的研究我们发现,前辈学者对“以美育代宗教”说的质疑是多角度的。既有界说与对象的角度,又有异同与范围和借重和利用的角度。

从以上列举的不同观点可以看出,这场争论不会平息,重要的不是得到确定的答案,而是争论本身,因为从中我们能全方位地知晓“以美育代宗教”说的精神内涵,把握其实质。

(二)文献综述小结

以蔡元培先生的声望和地位,“以美育代宗教”说一经提出立刻被许多的学者当成是一个教育命题。然而命题总是具有一个确定的值,要么真,要么假。不同的学者依据各自的学识,背景,从不同的角度对“以美育代宗教”说加以判断,争议不可避免。从1917年蔡元培在北京神州学会的演讲上首次系统地阐明了“以美育代宗教”说开始至今,有过两次争论的高峰。一次在五四运动时期;一次是在1998年国家推行素质教育的政策之时。五四运动时期的学者着眼于文化的变革来审视“以美育代宗教”说,正反观点碰撞激烈,而当代学者主要以历史的眼光和从现实需求的角度去诠释“以美育代宗教”说的新内涵,挖掘“以美育代宗教”说的现实意义,观点大多趋同,且较多持肯定态度。但无论如何,每一次的争议都反映了相应的时代在文化,教育,价值观等领域的诉求。

四、研究的难点

一是有关外围的或细节资料的不足。比如当时别的学者对蔡元培美育主张发表的观点、认识或批判等。

二是进行本研究需要一个宽广的视野和丰富的相关知识背景。它深入到美学、伦理学、宗教、艺术、教育等等知识领域。如果没有这些知识背景的话,势必使本研究缺乏深度。如何在较短的时间内补充大量的相关知识,对笔者来说是一个极大的挑战。

三是到目前为止,笔者对“以美育代宗教”可能性的论证还没有形成完整的逻辑链条,有待进一步的思考、学习、请教。



五、论文的基本框架[url=]([/url]调整中)[微软用户5]

论“以美育代宗教”的可能

中文摘要
Abstract
导论   
第一节 问题与方法
一、选题的缘由
二、[url=]问题的提出[/url][微软用户6]
三、研究方法
第二节 文献综述
  [url=]第三节 研究意义[/url][微软用户7]  

第一部分 “以美育代宗教”的争议

第一节            五四时期关于“以美育代宗教”说的论争

第二节            当代学者关于“以美育代宗教”的分歧

第二部分 “以美育代宗教”可能吗?
第一节              宗教存在的必然性和合理性
第二节              对美育具有普遍性且无利害、超功利的的质疑
第三节              美育与宗教之间存在必然的联系吗?
[微软用户8]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进度计划
   1. 2009年2-4月搜索整理资料。
   2. 2009年5—6月拟定论文框架,准备开题报告。
   3. 2009年7月-9月分析资料,完成开题报告。
   4. 2009年10月-2010年2月完成论文初稿。
5. 2010年3月—2011年5月修改并定稿,准备论文答辩。
、参考文献
(一)       中文专著类
1.高叔平.蔡元培美育论集[M].湖南:湖南教育出版社,1987.
2.周天度.蔡元培传[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
3.陈学恂,田正平.中国教育史研究:近代分卷[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4.[德] 康德著,邓晓芒译.判断力批判[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5.[德] 叔本华著,韦启昌译.叔本华美学随笔[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
6.陈桂生.教育实话[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7.杨荣国.中国古代思想史[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3.
8.蒋百里.欧洲文艺复兴史[M].北京:东方出版社,2007.
9.陈元晖,陈学恂.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教育思想[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
10.蔡元培.蔡元培教育论著选[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 1987.
11.高平叔.蔡元培全集:第2卷[M].北京:中华书局,1984.
12.高平叔.蔡元培全集:第3卷[M].北京:中华书局,1984.
13.高平叔.蔡元培全集:第4卷[M].北京:中华书局,1984..
14..高平叔.蔡元培全集:第5卷[M].北京:中华书局,1984
15.汝信. 西方美学史论丛续编.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1983. 171.
16.林中泽.宗教史概论.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二)中文期刊类
1.季水河.“品性”塑造与“人性”解放:中西不同的美育观念[J].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5
2.杨伶.蔡元培美育思想述略[J].高校理论战线,2004.
3.伊春.对蔡元培美育思想的再探讨[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4,.
4.潘必新.论美育的使命[J].哲学研究,2000,6.
5.张红.蔡元培美育思想及其在中国近代教育史上的地位[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2,4.
6.杜卫.中国现代美育理论的本土意义和历史局限[J].学习与探索,2004,6.
7.杜卫.“感性启蒙”:“以美育代宗教说”新解[J].浙江社会科学,2003,5.
8.杜卫.我国美育理论研究的现状与前瞻[J].社会科学评论,1995,3.
9.彭公亮.论蔡元培“以美育代宗教”说的精神内涵[J].培训与研究,2002,12.  
10.冉铁星.试论“以美育代宗教” [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3,5.
11.潘知常.“以美育代宗教”:中国美学的百年迷途[J].学术月刊,2006,1.
12.宫成波.“以美育代宗教”的历史文化价值及其当代意义[J].文史哲,2000,5
13.谭好哲.中国现代美育的历史进程与目标取向[J].山东社会科学,2007,1.
14.张家.美育的价值[J].当代教育论坛(学科教育研究),2009,3.
15.王毅.仍需追问的选择:美育还是宗教?[J].天涯,1998,4.
16.王元骧.美育并非只是“美”的教育[J].比较教育研究,2006,7.
17.檀传宝,美育三议题[J].江西教育科研,1997,5.
18.徐碧辉. 美育:一种生命和情感的教育[J] .哲学研究,1996,12.
19.卢善庆. 简论蔡元培的美育思想[J].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0,3.
20.沈鹏.美育的渴求与纯化[J].美术,1998,7.
21.古风.蔡元培美育思想三题[J].人文杂志,1994,2.
22.李祥林.中国近代美育体系的创导者蔡元培[J].文史杂志,1990,2.
23.姚全兴.“五四时期关于以美育代宗教说的论争” [J].美与时代(下半月),2008,
24.程镇海.蔡元培美学选择和美育实践的当代性[J].文学研究,2006.9
25.程镇海.蔡元培美学选择和美育实践的传统生成性[J].宁夏社会科学,2006.6
26.张雁.从国立北京艺专论蔡元培的美育实践[J].美术研究,2005,1.
27.陈瑶.论艺术教育在美育中的作用[J].艺术百家,2005,4.
28.罗筠筠.蔡元培:说美育到死方休的教育家[J]. 现代哲学,2006,2.
29.梁柱.论蔡元培注重美感教育的美育思想[J].高校理论战线,2006,3.
(三)硕博士论文类
1.张正江.中华人民共和国美育的命运[D]. 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博士论文.
2.陈彬.20世纪早期中国美育思想探析[D].华南师范大学,2007年硕士论文.
3.马春影.蔡元培美育思想及其现实意义[D].安徽大学,2007年硕士论文.
4.刘晓峰.王国维与蔡元培美育思想比较研究[D].西南大学,2007年硕士论文.
5.陈剑旄.蔡元培伦理思想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4年硕士论文.
6.罗红.简论蔡元培美育思想[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教育硕士论文.
[url=]总体建议[/url][微软用户9]

[①] 许崇清.美之普遍性与静观性—主张以美育代宗教说者之二大谬误[J].学艺,1918,5

[②]杜卫.“感性启蒙”:“以美育代宗教说”新解[J].浙江社会科学,2003,5

[③]彭公亮.论蔡元培“以美育代宗教”说的精神内涵[J].培训与研究,2002,12


[④] 阎建国.“以美育代宗教”与“审美救赎论”的现实代启示[J] .求实,2006,3

[⑤]宫成波.“以美育代宗教”的历史文化价值及其当代意义[J].文史哲,2000,5

[⑥] 赵惠霞.美育与心灵家园的建构——论蔡元培“以美育代宗教说”的当代意义[J].哲学研究,2002,9

[⑦] 李丕显.“以美育代宗教”的现代意义[J].文史哲,2002,4

[⑧] 冉铁星.试论“以美育代宗教” [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3,5

[⑨] 潘知常.“以美育代宗教”:中国美学的百年迷途[J].学术月刊,2006,1

[⑩]潘知常.“以美育代宗教”:中国美学的百年迷途[J].学术月刊,2006,1

[11] 薛富兴.再论“以美育代宗教”———兼与李丕显、赵惠霞先生商榷[J].汕头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6


[微软用户1]错误,移到引号内。


[微软用户2]请删去,学术论文最好避免使用形容词。


[微软用户3]您似乎不知道如何提出“问题”与“假设”。请删除这段话,转换为:

    笔者面对的问题是:
蔡元培提出的“以美育代宗教”是否可能?
    与之相应,笔者提出的假设是:
    美育不能代宗教。

在提出问题和假设时,最好在格式上分别另起一行,以便读者能够清晰看到您提出的“问题与假设”。


[微软用户4]建议改换为:
    本研究采用历史研究法:第一,先考证“以美育代宗教”提出的背景。第二,再重点讨论蔡元培的“以美育代宗教”的内涵。第三,接下来论证“美育不能代宗教”。笔者论证的主要依据是援引康德的“美学观”(主要参考《判断力批判》)。同时参考学术界对“以美育代宗教”的批判成果。


[微软用户5]去掉。


[微软用户6]问题的提出与研究的假设


[微软用户7]不必谈“研究的意义”,请删除这一节。


[微软用户8]请将这部分调整为:

第一章        “以美育代宗教”的提出
第二章        “以美育代宗教”的内涵
第三章        “以美育代宗教”的批判


[微软用户9]

    根据您的思路,我重新做了调整,请参考我在“批注”中提的建议。

    感觉还是需要考虑“以美育代宗教”的提出(即历史背景及原因),于是,论文的提纲调整为:

第一章        “以美育代宗教”的提出

第二章        “以美育代宗教”的内涵

第三章        “以美育代宗教”的批判

    您的参考文献中有很多有价值的文章,尤其是当时的批判文章以及现在的研究生学位论文,请多阅读。


                                         刘良华



来源:作者博客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