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李华英】来自西域的“怀孟”穆斯林

【李华英】来自西域的“怀孟”穆斯林

                                                                                                    来自西域的“怀孟”穆斯林
                                                                                                                   □ 李华英
  1990年,河南焦作辖区的沁阳市水南关村在对年久失修的清真古寺进行复建的过程中,在古寺地下挖出了一通古碑。其后,河南省文物局、沁阳市文物局等单位邀请多方专家、学者对其进行考查。这通最后被鉴定为元初创建清真寺时嵌入壁龛之内的古碑的出土,是河南焦作回族史上的一件大事。作为此碑考证全过程的知情人,笔者感慨颇多。其后,笔者对焦作回族地区进行了一次专访,期盼能够追溯其回族历史源头——

  焦作历史悠久,早在8000年前的氏族公社时期就有人类居住。但由于其在清朝之前一直分属不同地区,因此,知名度很小,以至在它跻身于地级市之列后,其地理位置在全国范围内仍鲜为人知。不过,由于该地区与史书中经常提到的怀庆、孟州两大古郡关系密切,所以只要一提“怀孟地区”,凡是知道这两个古郡地理位置的人,就马上知道焦作地区确切的地理位置了。

  在元代,今焦作地区即有穆斯林居住。但一直以来,各地穆斯林的分布状况不尽相同。以今沁阳市为例,尽管其穆斯林人口仅有一万多人,但他们并未聚居一地,而是散居于自治街、老南关、水北关、崇义等街道和村落。而孟州的回族穆斯林却集中在全市唯一的回族村——桑坡。不过,总的来说,与其它回族聚居地一样,焦作地区的回族穆斯林“大分散、小集中”、“围寺而居”的居住格局始终没有改变,居城者自成街道,居乡者自成村镇。

  今天的焦作地区是一个多民族杂居地区。根据最新统计,全市有回、满、壮、土家等32个少数民族,人口共有7.2万多人。其中,99.1%的少数民族人口为回族穆斯林。这说明回族是焦作地区继汉族之后的第二大民族。据考证,自从“西域回回”将领曷思麦里于1231年率部进驻怀庆、孟州之日起,焦作地区就成了回族人繁衍、生息的地方。经过近800年的时间,焦作穆斯林在相互依存的过程中所产生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对当地回族文化的传承必然产生巨大的影响。因此,凡是到过焦作穆斯林社区的人,都不难发现,这里有着浓郁的民族特征。如果你在街头漫步,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各家各户醒目的阿文门楣;如果你驻足谁家,其室内最引人瞩目的,莫过或苍劲有力、或龙飞凤舞的阿文条幅、中堂对联;如果你留意他们间的对话,你则既会听到诸如“顿亚”(今世)、“疏米”(倒霉)、“乃随卜”(福分)、“讨白”(忏悔)、“白尔开提”(吉祥)等阿拉伯语词汇,又会听到诸如“乃玛孜”(礼拜)、“朵斯提”(朋友)、“杜世曼”(敌人)“古纳海”(罪孽)等波斯语词汇,还可以听到诸如“口唤”(认可)、“知感”(感谢)、“口道”(品尝)、“归真”(逝世)等由汉语异化而来的“经堂语”词汇。这一带的穆斯林大多浓眉大眼,隆准(鼻子)突出。他们中的老年人大多腰板直挺,银须垂胸;青年人大都体魄健壮,热情豪爽,颇具西域回回风采!

  焦作地区的穆斯林之所以既能顽强地生存下来,又能永葆自己的固有特征,原因固然很多,但是归根到底,是因为他们那种融阿拉伯-伊斯兰文化和中华文化为一体的回族文化在其中起了作用。

  尽管回族穆斯林在意识形态方面与深受儒、释、道影响的汉民族有所不同,但是汉族所崇尚的中庸、慎独、仁者爱人、大公无私、助人为乐、四海之内皆弟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道德观念常被回族同胞称道。而回族同胞信守的敬主爱人、命人行好、止人干歹、敬老爱幼、讲究卫生、与人为善、乐善好施、两世吉庆等伦理道德也常被汉族同胞所推崇。值得欣慰的是,回汉两族的传统道德,有的原相表里,有的相辅相成,有的并行不悖。这些建立在追求“真、善、美”理念基础上的传统道德相得益彰,对汉族同胞包容来自域外的回族人,对回族人立于中华民族之林,无疑都是极为重要的思想基础。

  焦作回族同胞与当地汉族的不同之处,还表现在姓氏方面。以沁阳水南关村为例,全村中除少数人家取李、张、王、郭等汉姓外,绝大多数人的姓氏都留有阿拉伯名字的痕迹。比方说,村里的“丁”、“马”、“拜”、“买”、“丹”、“闪”6大姓就有可能分别是阿拉伯名字“努伦丁”、“马吉德”、“拜达韦”、“买斯欧德”、“丹布尔”、“闪瓦里”的缩写。无独有偶,孟州的桑坡回族村中,也有许多穆斯林仍在沿用回族特有的姓氏。这在有人用当地的24姓氏编成的歌谣中可见一斑。这首朗朗上口的歌谣为:“丁白张,买拜王;郭马姬,闪哈杨;李卢艾,袁麻庞;彭摆沙,满刘尚”。这里的回姓不仅包括了水南关村6大回姓的大部分,而且还另有“白”、“哈”、“艾”、“麻”、“摆”、“沙”等。这些回族姓氏有可能分别是阿文名字白德尔、哈米德、艾哈迈德、麻希尔、摆图泰、沙巴尼或其它阿文谐音名字的缩写。如果说这些穆斯林大都与曷思麦里率领的“西域回回”大军有血缘关系,绝不为谬。

  当今的焦作地区,还曾是中国培育宗教学者的一个重要摇蓝。历史上跻身于中原“四杆大旗”之列的马长清阿訇,以及近代誉满全国的穆斯林学者庞士谦阿訇,都生于斯,长于斯。此外,全国各地的穆斯林莘莘学子云集于此求学者也大有人在。其中,被列为中国“四大抗战阿訇”的哈德成和马松亭两位大阿訇,就曾分别由上海、北京远道而来,受业于博爱县西关和孟州市桑坡村。
文章来源:中国民族报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