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图式差异与翻译的变通
吴泽琼
光明网 刊发时间:2009-09-01 08:00:00 光明日报
不同民族和种族的人在其成长过程中因受到不同的文化传统、社会背景、宗教信仰及风俗习惯的影响,从而形成不同的认知结构和价值观念,这种带有文化色彩的认知心理状态以图式的方式贮存在人们的记忆中,就形成了各具特点的认知文化图式或文化图式。文化图式对翻译具有重要的影响。译者在翻译时要有意识地、积极地进行联想并搜索主观经验中的相关图式,产生激活效应,使目的语图式和源语图式均处于活动状态,产生共鸣,最后以恰当的目的语语言形式进行重构再现,形成译文。但是,由于文化图式的可变性,在特定的语境中需要通过调整和变换图式来传递信息,使语言表达得更加得体合意。
在翻译活动中,不同民族在文化图式上表现为源语和目的语文化图式的异同,具体可分为三种对应关系:文化图式对应、文化图式冲突和文化图式缺省。文化图式对应是说源语和目的语文化图式基本对等,用目的语中的文化图式能够正确表达相关源语文化图式承载的文化信息。文化图式冲突是说源语作者图式与目的语读者图式进行匹配后产生冲突,表达的意思不一致,甚至完全相反,它会导致源语作者和目的语读者按各自的认知习惯来解读文本,从而造成理解上的偏差和错误。不同的文化之间必然存在着差异。因此,英语和汉语两种语言中蕴涵的文化差异有时就会引起文化图式的冲突。文化图式缺省则是指源语作者认知语境中的相关文化图式在目的语读者的认知语境中根本不存在或不完整,因而就会造成理解上的不完全甚至失败。
既然文化图式的差异会导致目的语读者对源语作者所传达信息的理解障碍,因此译者在翻译时不仅要关注源语作者的文化图式,还要留意目的语读者的文化图式,落实到翻译实践中,就是要采用灵活变通的手段改变目的语读者的文化图式,缩小目的语、读者、源语在语境组合方面的间距,引导读者形成相同的语境前提。也就是说,在正确理解源语文化图式的基础上,译者的编码要有利于帮助目的语读者激活已有的相关图式,同时有利于帮助他们建立更多的新图式,这样才能成功达到化解文化图式差异造成的理解障碍之目的。
在翻译实践中,体现变通的具体方法通常有如下几种:
第一、直译加注。这是在译文中补上对源语作者来说不言自明,而对目的语读者必须说明的有关文化背景知识,对文化图式缺省进行填补或文化图式相异进行修正,从而完整地传递文化内涵信息。《红楼梦》第五十八回写到宝玉在路上看到杏树上杏花已落,结满了豆子大小的小杏,因而想到“能病了几天,竟把杏花辜负了!不觉到‘绿叶成荫子满枝’了”。“绿叶成荫子满枝”出自杜牧《叹花》一诗,比喻子女众多。杨宪益夫妇把这个典故直译为“Green leaves make a shadow and the boughs are filled with fruit”,并加注释:Line from a poem by Tu Mu. 由于注释相对不受空间限制,文外加注的变通方法适用于补充说明词语的深层文化蕴含或处理文化缺省比较密集的语篇。
第二、文内增词。译文可以通过在翻译过程中加词的变通方法使原文作者及其意向读者共享的文化图式变得明了。例如:没良心的!狗咬吕洞宾,不识好人心。杨宪益译:You ungrateful thing!Like the dog that bit Lu Dongbin——you bite the hand that feeds you.“狗咬吕洞宾”是一个汉语成语,中国读者一读到它,马上就会联想起不知好歹、恩将仇报的意思。但是,不理解中国文化的外国读者不知道吕洞宾是谁,也不理解这句话的意思。通过加上“you bite the handthatfeedsyou”这后半句话,杨宪益的译文填补了译文读者脑海中的意义真空,在他们的认知语境中建立了一个新的文化图式。由于文内可用于文化介绍的空间有限,应用这种方法时,只能简洁明了地直接道出文化涵义所在,增词数量不可太多。
第三、删除。即删去含有影响理解的文化图式缺省和文化图式冲突的字词,舍去字词的形象,直译其意。删除译法直接道出了原文字词的文化涵义,一方面舍弃原文的形象,另一方面又省去了对文化图式缺省进行填补的繁琐解释,因而方便了读者的理解。例如:三个人品字式坐下,随便谈了几句。译为:The three men sat down facing each other.由于汉字是象形文字,而英语是拼音文字,我们无法在英译时象汉语那样形象地用英语将“品字式”表达出来。从语用语言的角度,“品字式”只说明三个人的座位情况,并无其他用意。因而英译时,译者可以删除原文中的形象,只保留句意。使用这种变通方法处理时,译者要充分考虑原文作者意欲传达的语境效果,如果译者认为原文作者无意于通过字词的形象取得更多的语境效果,那么译者便可以采取删除译法。
第四、归化。是指在翻译时以目的语的文化为依归,按照目的语的表达习惯来传译源语所特有的表达方式。在特定的语境下,归化可以忠实地传递原文的内涵意义,再现原文的语言和文体风格,保留原文的韵味。例如:情人眼里出西施。译为:(a case o f )B e au ty is in the eye of the beholder.“情人”、“西施”在译文中通通不见踪影,而是归化处理为地地道道的英语谚语,有现存的英语谚语可用,以最小的原语文化的牺牲为代价,便可取得最佳的理解沟通效果。
第五、音译。在中英文里,有很多地名、人名、食物名、品牌名以及科技术语等,由于文化图式缺省很难翻译,于是变通采用音译法,即翻译成与其发音相同或相似的词。例如:clone——克隆,montage——蒙太奇,sonar——声纳。还有一些中文译为英文的例子,如豆腐——tofu,饺子—— jiaozi,唢呐——suona 等等。第六、转换和引申。由于认知图式的空间差异,一个词用在不同的语境中具有不同的内涵和译法,因此译者要根据不同的语境作相应的变通。例如:Rockets have found application for the exploration of the universe .译文:火箭已经用来探索宇宙。原文的名词application 和exploration 分别转换译为动词“用来”和“探索”,这样的表达更符合汉语的语言习惯,使译文读起来通顺流畅。(作者单位:湖南财经高等专科学校外语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