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南湖学术沙龙

南湖学术沙龙第十四期

时    间:2007年10月25日(周四)   晚7:00
地    点:图书馆15楼兰墨轩
主办单位:图书馆  文学院
主   题:中国书法精神
学术导师:叶绪民 教授
关 键 词:书法  书法艺术 书法精神
      本次学术沙龙导师为图书馆馆长叶绪民教授,出席的老师有文学院刘为钦副教授和李国华博士。叶教授首先做了主题发言,发言围绕三个方面展开:书法的基本技法、书法之美和书法精神。在第一部分,叶教授详细介绍了书法创作的基本技法,包括用笔、结体和章法三种技法应遵循的原则。笔锋有中锋、侧锋和长锋之分,用笔应遵循提按原则、行与流的原则(涩与滑、急与缓)、直与曲的原则及用墨浓与淡的原则。叶教授以重笔法的唐代书法为例,形象地解释了各种用笔原则的内在含义。谈到结体,叶教授论述了结体中各个笔画之间的主次关系及其形态的欹正、参差,如横忌平、竖忌直等。在章法即书法作品的布白方面,叶教授提出四条主要原则:气脉相通、动静相和、虚实相生、呼应相连。在第二部分,叶教授从用笔之美、结体之美和章法之美三个角度论述了书法之美。用笔关键在于笔锋的力度,其次是笔风,方圆有别、刚柔相济,第三是笔意,即用笔的意味和神韵,下笔有神,达到超越笔法之外的境界。关于结体之美则要注意笔画的俯仰开合,不同字体在结体上有不同的要求,如隶书体要求内紧外松,行书体则游丝牵引等。书法创作的章法首先要讲究气韵,即作品的韵律和节奏,其次要追求神采,即超越作品文字内容而达到的书美的独特境界。第三部分,叶教授重点论述了书法精神。他指出,书迹是人心营造之象,书法作品是创作者心灵的表达。书意则是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紧密相连的,如在书法作品中体现出了儒家思想中的积极进取精神、道家思想中的无为而治精神等。书道则是民族精神的抽象体现,叶教授从四个角度阐述了书法精神与民族精神的关系:书法精神之一为以象论理,这是中国人理性性格的特点,而书法则非常明显地体现着这种理性性格。如“永”字八法中的点为侧、横为勒、竖为弩、钩为踢、挑似策、长撇为掠、短撇为啄、捺为磔的原则便是以象论理精神的体现;书法精神之二为简中见奇,即用简单的笔画线条表达对大千世界的看法,而这种观念正与老子的“大音希声,大象无形”、庄子的“至精无形”这种以简为美的民族审美观念是完全一致的;书法精神之三为整体观念,书法作品讲究整体的气韵,这与中国民族精神中讲究群体的力量,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仁礼观念是一脉相承的;第四,书法精神之四则是书法体现了中国人生命价值的归属,书法成为人的生命存在的原动力。叶教授发言过程中结合自己的书法创作经验列举了不少实例,他系统全面、深入浅出的发言博得了在场各位老师和同学的热烈掌声。
      听取了叶教授的主题发言后,其他老师和在场的同学也显示出对书法的极大兴趣,表达了各自对书法作品及其创作的见解与感受。李国华老师就书法作品布局中字体的横向排列与纵向排列的区别提出疑问。叶教授谈到横向排列符合现代人书写的习惯,纵向排列则更能体现书法本身的韵律。有同学认为书法作品也体现了和谐互补的精神,并就怎样体会书法作品的意境提出了疑问。对此,叶教授认为书法艺术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积淀,欣赏书法作品除了从审美角度观其形以外,还需要对中国传统文化有一定程度的了解,这样才能真正体会到作品的意境。不少同学就图书馆二楼大厅里叶教授的书法作品《沁园春?雪》进行了赏析。在场同学争先恐后地发言,就书法创作及鉴赏提出了各种看法和疑问。叶教授对同学们的问题一一作了点评和解答,并指出书法艺术是中国的国粹,希望大家能将中国的书法精神发扬光大。
      沙龙持续了近三个小时,最后在热烈的气氛中结束。

TOP

南湖学术沙龙第十八期

时    间:2008年3月17日
地    点:图书馆15楼兰墨轩
主    题:中外水生型创世神话比较研究
学术导师: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 向柏松 教授
关 键 词:马克思主义  中国化  马克思主义哲学
      3月27日晚上7点,由文传院主办第十八期南湖沙龙在图书馆十五楼兰墨轩举行。本次沙龙的主题是“中外水生型创世神话比较研究”,由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向柏松教授主讲。出席本次沙龙的有文传院的叶绪民、杨彬、刘为钦等教授。

      首先,原图书馆馆长现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教授叶绪民向大家介绍本期主讲导师——向柏松教授,而本次的主题与向教授一直研究的课题有着密切的联系。随后,正式进入本期话题。

      向教授讲了做研究要注意的问题,他认为做学问写文章第一要有创新,要形成自己的特色,并用自己的经验加以说明。向教授一直致力于水生型神话的研究,对相关资料进行了系统的梳理,包括其发展、演变的历程,得到了学术界的认可。第二应该学会解决问题。在其著作《中外水生型创世神话比较研究》中,解决了洪水神话的起源和分布问题。为什么中国的“气”论思想如此的丰富,西方的“气”论思想在亚里士多德以后就戛然而止?除此之外,向教授还告诉同学们,这篇文章中还包含了许多的哲学思想,涉及文艺、道教、伦理道德、民间信仰等多个方面。   

      接下来,向教授为大家解读了《中外水生型创世神话》的大概内容,这篇文章主要分为三个部分。一、水生创世神话就是天地万物与人类起源的神话。文章的这一部分渊源于五大文明古国的文化,最早的人类文明都是起源于水边。产生水生神话的背景则是人类伴水而居以及早期农业文明的发展。二、广布世界的洪水神话。该部分主要讲述的是人类如何在洪水的毁灭中再生,最后得出洪水神话与水生创世神话之间存在着微妙的联系的结论。三、水生创世神话对古代哲学思想的影响。五大文明古国都形成了水生命的哲学思想,不断加深对水的崇拜。   

      参加沙龙的老师和同学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叶教授提出研究神话的原因,他认为整个人类文明到二十世纪都回归它的文化源头,而研究中国在夏、商、周时期形成的神话对了解中国文化的形成及其真谛有重大的意义。在场的老师和同学还对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中医与西医等问题从不同的侧面阐述自己的观点。   

      最后,叶教授对此次沙龙做了总结,他表示很高兴看到这个话题能引起了大家的广泛思考,认为在看待两个对立观点的时候,不要急于否定,应该看到其包含的合理成分,这样才能在不断的思考当中认清自己的世界观。

TOP

南湖学术沙龙第十九期

时    间:2008年4月23日
地    点:图书馆15楼兰墨轩
主    题:论话语权
学术导师: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 冯广艺 教授
关 键 词:话语权 话语权意识 语言和谐

      第十九期南湖学术沙龙于4月23日晚在图书馆15楼兰墨轩如期而至。本次沙龙由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和图书馆共同举办,学术导师为博士生导师、语言学专家冯广艺教授,主题为“论话语权”。原图书馆馆长现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叶绪民教授主持了本次沙龙,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首席教授彭修银出席参加。

      冯教授从四个部分阐述了主题内容:第一,在阐释话语权具有社会政治色彩、官方权威色彩、人文感情色彩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了公平分布、顺利实施话语权的基本条件。第二,在论述了“话语权是全民享有的语言权利,在理论上是平等的,在实践上应争取平等”的观点后,进一步对话语权的四种类型进行了研究:⒈在国家内部,话语权的分布呈“倒金字塔型”。政府职能越大,话语权越大;反之,就越小。⒉在联合国,话语权的分布呈“伞型”。每个国家皆为“伞骨”,一起涌向伞的顶点—联合国。⒊在国家与国家、民族与民族之间在“口字型”的范围内行使话语权。⒋在人与人之间,话语权呈逆向对等,循环往复。第三,阐述了行使话语权的四种现象(滥用话语权、占用话语权、放弃话语权、慎用话语权)与四种导向(正导、误导、强导、祈导)。第四,从语言和谐角度阐发了话语权行使的问题并提出我们应做到:据理力争话语权、正确行使话语权、充分尊重话语权、有效保留话语权。最后,冯教授提出,树立公平、正确、平等的话语权意识,从而得以有效行使话语权,是和谐语言的基本要求,有必要进行深入研究和总结。

      冯教授的精彩发言引起了教授和同学们之间的热烈讨论,讨论话题涉及话语权的平等与言论自由、传媒话语霸权、加强濒危语言的保护、语境与语义的关系、语言霸权主义等诸多领域。学术火花激情飞扬、现场掌声连连。沙龙持续了近两个半小时,结束时同学们仍意犹未尽,继续与各位教授探讨。同学们表示,通过此次沙龙,他们对话语权有了更深的了解,对树立公平、正确、平等的话语权意识,如何有效行使话语权有了更清晰地认识。

TOP

首席教授彭修银讲解《读书的三种境界》

首席教授彭修银讲解《读书的三种境界》
记者:马燕 发表时间:2009-09-18 23:35:20  人气:1897

     17日晚7时,图书馆十三楼兰墨轩迎来了本学期首次南湖学术沙龙。沙龙由原图书馆馆长叶绪民教授主持,文传院首席教授彭修银主讲,主题为《读书的三种境界》。

     彭修银教授从三个大的方面分析了读书。他说,读书的第一种境界是修身。中国文化博大精深,真善美是文人们追求的最高境界,每一本著作中都体现了一种精神境界以及当时的文化背景。孟子的书体现的是修身,也充分诠释了善的含义。

     读书的第二种境界是做学问。例如《马克思资本论》,学生在阅读之初会感到枯燥和迷茫,但若将读书的过程看作是做学问,静心潜读,则有利于了解不同的知识体系,从而达到一种“真”的境界。

     读书的第三种境界是审美。了解一本书写作的时代背景和深刻的文化内涵,并能从审美的角度看待问题,是读书的最高境界。彭教授以《红楼梦》为例,引伸了“审美”境界的意义。

     彭教授认为,在人们健全的人格中,“认识”、“功力”和“审美”是三种互相依存的关系,作为学者,需修养深厚、精神高尚并具备一定的审美趣味。

     针对学生在阅读方面存在的问题,彭教授就如何选择一本适合自己的书发表了个人见解。他说,同学们在有限的时间里广泛阅读中外艺术类、历史类书籍,寻找不同文化之间的共同点,在加深阅读记忆的同时逐步养成的思维方式,将达到历史和思维的结合,历史和逻辑的统一。因此,学生读书时不应只局限于本专业的书籍,适当的选择非专业类的书籍去阅读,更有利于拓宽知识面、完善知识体系。

    沙龙最后,彭教授结合自身的读书经验与同学们展开了讨论,文传院09级研究生们提问积极,发言踊跃,现场气氛较为活跃。

    “每个人做事的目标都是一种境界,静心读书才会有深刻的体会和思考”,叶绪民教授这样总结本次沙龙。他说,做任何事情都要在思考后才会有所得,希望09级研究生们利用好有限的时间,树立正确的读书观。

TOP

南湖学术沙龙第二十四期

时       间:2008年11月13日
地       点:图书馆15楼兰墨轩
主办单位:经济学院 图书馆
主       题:乡村旅游与民族地区新农村建设
学 术 导 师:张英 教授
关   键  词:旅游经济 新农村建设 环境保护

    十一月十三日晚七点,第二十四期“南湖学术沙龙”在我校图书馆兰墨轩如期举行。此次沙龙的主题为“乡村旅游与民族地区新农村建设”,主讲导师为经济学院副院长,中国少数民族经济专业硕士研究生导师,中南民族大学重点骨干教师张英教授。近年来主持了国家民委社会科学重点项目《西部大开发与湘鄂渝黔边特色旅游区建设研究》、湖北省教学研究项目《加入WTO与“国际金融”课程教学改革研究》和《民族院校金融学教学研究与思考》等项目。沙龙由原图书馆馆长现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叶绪民教授主持,出席沙龙的还有经济学院院党委黄平书记、院长张跃平、郭广迪教授、李天华副教授、教学能手范小仲等。
    旅游经济(Tourism Economy)是指由旅游者的旅游活动引起的,旅游者同旅游企业之间以及旅游企业同相关企业之间的经济联系。旅游企业为旅游者提供相应吃、住、行、游、购、娱等服务,而旅游者给付一定报酬,从而形成了旅游者与旅游企业之间的经济联系。旅游企业为安排好旅游者的旅游活动,需要同有关其他企业或部门发生经济联系。这些经济联系便构成了旅游经济的内容,它是国民经济运行的一部分。   
    张英教授以“乡村旅游与民族地区新农村建设”为主题的讲座从如下几个方面做了详细的介绍:其一,乡村旅游发展背景。这大致可以分为国际背景和国内背景。从70年代末期到现在划分为发达国家,新型工业化国家和发展中国家。而经济发达度、国民收入、经济水平和质量在其中占主导因素。我们所说的原来改革开放最大的经济动力为三驾马车中的投资和外需,但如今国外需求的下降影响了我国沿海地区的实体经济,海外订单的减少导致工厂倒闭,工人失业,这是我们所处的国际背景;在现在金融危机波及全球的背景下,我国经济发展最缓慢的是农业层面。“三农问题”已经成为我国最难解决、也是最急待解决的问题,而中央文件多以解决农业和农村问题为主,这是我们所处的国内背景。其次,张英教授由上述背景提出两个战略----新农村建设和乡村旅游。十六届五中全会就提出了推进新农村建设,用20个字概括为“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而后,十七届三中全会重谈农村问题。可见,从国家的战略层面上来看,新农村建设为重中之重;在改革开放之前,旅游还不属于产业范畴,之后虽有旅游产业,但此产业并没有被划归到国家产业的目录中去。从旅游看,乡村旅游已被作为了国民经济重点培育和发展的部分。再次,张英教授提醒我们应该注意现有条件--经济条件、时间条件和思想观念条件。经过20年改革的开放,经济条件好转,人们相对富裕;在我国,每年的法定节日由99年之前的一周休假一天改为一周2天。即我们每年总共有大概110天,个别职业----别如教师则更多。因此,这为刺激我们日常所说的“假日经济”创造了良好的时间条件;并且,随着思想观念的转变,人们将越来越重视和偏爱旅游,特别是乡村旅游。最后,张英教授一针见血的指出,我们应该注意乡村旅游民族地区和新农村建设的关系。通过张英教授深刻的讲解,使我们最终深刻的认识到,(一)乡村旅游可以激发农村的生产活力。由于旅游业促进了许多行业的发展,使整个社会就业机会增多。旅游业是一种综合性的行业,它不但能直接向社会提供就业机会,而且能间接地为社会、为民族地区提供就业机会;(二)乡村旅游调整农村的产业结构。农业是我们的第一产业,是支撑国民经济建设与发展的基础产品。在13亿人口中,就有约8.9亿为农民。但我们的人均耕地只有1.2亩,而乡村旅游可以把我国的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结合发展;(三)提高城镇化水平。我国部分大城市的发展可以说赶上了很多发达国家的水平。但要注意“托达罗悖论”。(四)促进新农村建设,保护生存和传承民族文化。从而能为我国的经济建设作出巨大贡献。目前我国乡村旅游的发展相对较晚,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方面,需要大量的投资。自然和人文环境怎么改善,人们应该知道哪些东西最有价值,一直是我们必须要解决的问题。我们将一如既往地坚持发展旅游经济,让人们看到旅游经济在拉动内需、促进经济发展过程中所起的重要作用。
在自由讨论时间里,各位领导、老师和同学就此展开热烈的讨论。综述,我们在发展旅游经济时应该注意:
    首先,中国的基础设施与发达国家相比相差太远,无论是硬件设施,还是软件服务方面都应加大投资力度。必须继续在交通运输、城市规划建设、改善卫生条件、信息服务设施等方面上一台阶才行;其次,森林面积由于过度的滥砍滥伐、沙漠化,珍稀物种的灭绝、垃圾的处理、大气的污染这些环境问题都必须要考虑;再次,服务意识的培养,关系到一个地区旅游市场的兴旺发达,沿海旅游城市无不将此视为重要环节。中国旅游经济发展的薄弱环节之一就是缺乏服务意识,游客所到之处,常常被欺骗和挨宰,导致游客也不爱护当地的风景和设施,乱扔垃圾,乱割乱划,破坏设施,形成恶性循环。优良的服务意识和水平是保持和维护旅游市场健康发展的源泉;最后,我们民族地区新农村在发展旅游经济时,必须注意古文化遗产的保护。
    沙龙持续了两个半小时,最后在一片掌声中圆满结束。

TOP

现代主义语境下的话剧艺术——记第34期南湖学术沙龙

本站讯(通讯员 黎向梅 黄剑玲)12日晚7点, 第34期南湖学术沙龙“现代语境下的话剧艺术”如期举行。该期的主讲人为我院首席教授彭修银,主持人为原图书馆馆长叶绪民老师。主要嘉宾有武汉市人民艺术剧院副院长冷佳华,武汉歌舞剧院国家一级演员林芳,武汉“月亮化石—实验剧社”主创人郎剑飞,V—DAY武汉组《阴道独白》剧组成员。
    首先, 主持人叶老师简要介绍了主讲人彭修银教授以及到场的特邀嘉宾,并对他们的到来表示感谢。彭教授就此次学术沙龙做了个简短的主题发言,他特别指出此次学术沙龙的特别所在:邀请到了在武汉话剧界资历颇深的嘉宾,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探讨话剧艺术的机会难得。彭教授同时还高度肯定了当代热爱话剧的大学生在条件艰苦,未接受正规专业戏剧训练的情况下,大胆创新、不断突破取得的成就。对于后现代语境下的话剧艺术,彭教授提出自己的见解,他认为先锋派话剧形式与传统话剧相比最重要的意义,在于它使戏剧回归到了感性。感性二字对于戏剧而言犹为重要。
    随后,主持人叶老师就彭教授的发言,引导大家从微观宏观的角度深入探讨,为什么把先锋派这种话剧形式归为后现代主义,它存在的意义是什么,以及后现代主义对话剧创作上有何指导意义等问题。
    期间,V-DAY剧组播放了一段关于他们创作的《阴道独白》话剧在各高校表演情况的短片。观看短片后,冷佳华女士最先发言,她提到了自己观看《阴道独白》这个形式新颖话剧的第一感受就是相当震撼,她感叹大学生无拘无束的艺术想象力和在话剧创作上的大胆突破与尝试,并用“犹如在沙漠中努力寻找一片绿洲”这样一个形象生动的比喻来说明在武汉话剧发展土壤不及经济文化发达的北京,上海等大城市的无奈现实中,热爱话剧的当代大学生仍能积极参与其中。此外冷女士联系到自己参加上海戏剧导演培训与国外优秀的戏剧导演近距离接触的一段亲身经历,谈到先锋派话剧与传统话剧表演形式的最大差别在于先锋派话剧善于拼接,符号性强,能够给予观众极大的想象空间。
    月亮化石主创人郎剑飞,V-DAY剧组成员与嘉宾教授就戏剧艺术的一些问题进行深入的探讨。郎剑飞谈到:“看话剧相当于读者的第二创作,我们需要有多元化,需要有包容性,需要有人性化,需要把外在的东西剥离,更多的凸现人本身提到的原来的话剧形式。”《阴道独白》剧组成员还就他们排话剧的疑惑提了几个问题,如何弥补鸿沟去满足不同需要,为什么在视频上比在剧场上感情弱化了好多,如何转场、接换。几位老师都认真作了解答。林芳老师说到,不管是音乐、美术、艺术,最重要的是节奏,做话剧也要有自己的节奏,坚持自我,寻找最典型形象的肢体语言,要敢于试验。
    最后,彭教授做了交流总结。他指出,这样高水平的学术沙龙机会难得,在话剧艺术家与热爱话剧的高校学生搭建了一个重要平台,对学生们今后的话剧探索与创作给予了很好的指导。他说到:“以最容易理解的方式向大众传播艺术,我们要把最原本的东西丢掉,要越做越像话剧,越做越像生活。”


 

TOP

楚天学者徐杰风趣讲说 ——讲解语言差异的限度与比较研究的方法

本站讯(通讯员  杨逾莹  罗晓   倪力钧)11月4日下午3点在第三学术报告厅华中师范大学博导、楚天学者、澳门大学中文系主任徐杰教授为我校学子带来了题为“语言差异的限度与比较方法”的专题讲座。冯广艺教授和邵丹博士也出席了本次讲座。
“一个纯正的英国人和一个中国人是共同点多还是查差异大呢?他们都是有一双眼睛且对称的,嘴、鼻子、耳朵……不可能哪一种人由于人种差异而不具备这些,他们的不同是在于肤色一些特性上的,所以他们的差异是有限度的。世界上有很多种语言它们间存在差异。但这个差异也是有限度的。”徐杰老师用一个贴切有趣的比喻引出了讲座的内容,吸引了场下听讲座的众多学生。
     徐杰,1963年2月5日生于河南永城。1978年3月至1982年1月就读于河南大学中文系,获学士学位。 1982年3月至1984年12月就读于武汉华中师范大学中文系汉语专业,获硕士学位。毕业后留校任教一年半后赴美深造。先后就读于美国夏威夷大学和马里兰大学。1993 年获美国马里兰大学语言学博士学位后应聘于新加坡国立大学中文系任教。
现为华中师范大学语言与语言教育研究中心(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教授,博士生导师,《汉语学报》副主编,英文版《语言科学与技术》丛书主编,英文版《汉语研究与计算学报》副主编,《语言科学》国际编辑委员会成员。已经在国内外学术刊物发表论文三十余篇。出版有《汉语描写语法十论》(河南教育出版社、 1993 ),《普遍语法原则与汉语语法现象》(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1 )和 Sentence Head and Sentence Structure (英文版《句子中心与句子结构》 Longman 出版社 , 2003 ),另外编著有其他学术论集和教科书多种。
    在讲座中徐教授指出,所谓语言的共性就是不同语言间的共性,个性实际上不同语言的特点,人们第一次认识到语言的个性是在跨地域、跨民族的交流中逐渐认识到的。不同语言的共性是必然的、本质的、不可变的,而特点差异是表面的、有限的、可变的。徐教授在长期研究语言差异问题中提出了“菜单式”语法分析理念,也就是列表进行对比,从共性和特性对比多种语言,在对比中大胆推测出一个“菜单式”表格,解释出所关注语言的差别。这种方法不需要什么高深的理论,便可以此类推比较出多种语言的共性与特性。
    互动环节中,中文专业的学生们提出了许多专业性很强的问题,徐教授一一认真作答。对于“语言差异现象在交流中是否会缩小”他说:“总的来讲在交流中会缩小,但有多少人就有多少语言,因此差异仍然会存在,不会消失。”
    整场讲座历经2个小时后在轻松幽默的气氛中圆满结束,记者据听讲学生了解到,他们认为此类学术性与专业性强的讲座不仅能传播很多知识,还能开阔视野升华思想。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