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从“灵则信,信则灵”说开去

从“灵则信,信则灵”说开去

从“灵则信,信则灵”说开去

□ 张雪松

《中国民族报》2009年8月11日




  近日,笔者在武当山道教学院讲授宗教人类学课程,教学的同时也有所感悟。人类学研究者一个非常重要的精神就是,善于用远方他者的目光来重新审视自我,在异域文化中重新反思本民族的文化。因此,西方人类学家特别注重研究最异于西方现代文明的原始部落社会的文化。反观中国传统宗教文化,当中也有很多迥异于西方宗教文化之处,而被西方人说得最多的一个话题,可能要数许多西方人认为中国人的信仰带有很大的功利性,所谓灵则信,信则灵,与西方基督宗教“虔敬”的传统不同。

  的确,中国人有句老话,叫做“无事不登三宝殿”,心有所求,才到庙中求神拜佛,等心中的愿望实现了,便再去“还愿”。如果所求没有实现,难免对庙里的神仙有些微词,这里的神仙“不灵”,觉得自己找错了庙门,于是再换一家庙“另请高明”。而在西方社会,虔诚的基督徒则一般不会这么干。他们会觉得无论荣辱贫富,命运如何,都是上帝的安排。圣经当中有一个关于约伯的故事,说的是约伯是世界上最虔诚信仰上帝耶和华的人,同时,他也受到了上帝的嘉许。魔鬼撒旦不服气,他对上帝说:“约伯怎么会无缘无故地敬神呢?还不是因为你保护他和他的家,保护他的一切,他的幸福由你所赐,要是你伸手毁了他的一切,他还会敬奉你吗?”于是上帝和魔鬼打了一个赌,上帝允许撒旦夺去约伯的财产、亲属和健康,看约伯有何反应。结果,约伯始终保持了对上帝的忠诚:“我赤身而来,也要赤身而去。耶和华赐与我生命,也要收取我的生命。我永远歌颂耶和华。”

  有些西方神学家把信仰分成两种,一种是所谓“客观的信”,比如火是烫的,我相信把手放进去能烧坏了,客观事实如此,不由得你不信;另一种是所谓“主观的信”,比如在一般人看来,一艘破船是无论如何也不能渡过波涛汹涌的大海的,但是信徒就相信它能带自己到彼岸,这是主观的信。神学家们认为只有主观的信,才是真的信仰,因为客观规律、客观事实本来如此,不需要“信仰”。

  相对来讲,中国人的信仰更加“理性”,但这并不能因此就说中国人不虔诚,带有投机主义心理。中西方不同的信仰观缘自于中西方宗教文化的内在差异。西方基督宗教主张“上帝造人说”,上帝是创造者,而人类是被造物,因此上帝对人类有绝对的权威,所以约伯说“耶和华赐与我生命,也要收取我的生命”,对上帝的任何安排都没有异议,荣归主怀才能得到最后的不朽。而中国传统文化讲究“三不朽”,要立言、立功、立德,对人民作出重大贡献的帝王将相、神仙皇帝等,都会得到后人永远的纪念与祭祀。香火不断,是中国人和中国神仙不朽的外在表现。而人民之所以会历代不断地祭祀一位神仙或是历史人物,是因为他或她曾经显灵解救了老百姓,解决了老百姓的疾苦。在中国人心目中,神仙只有“灵”,才算为老百姓真正做过好事,才真正值得祭祀、值得信仰。因此,灵则信、信则灵,并非香客们仅仅为了一己之私而功利性地拜拜,而是有着深刻的中国传统伦理道德内涵。

  宗教人类学注重各种宗教文化之间差异性的比较,但我们不能停留在表面现象上予以褒贬,而应该更深层次地挖掘造成表面差异的原因。

TOP

葛言卡老师说,有人会问:你相信耶稣是神的儿子吗?你可能说:哦,我相信耶稣是神的儿子,葛言卡老师说:你说你相信,好像你相信很重要一样,好像你不相信耶稣就不是神的儿子了。
不管信不信,它都是存在的。
芸芸众生,不知自苦
站高的笑话站低的
不知谁在上面笑着看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