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对话何以可能
──关于创新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思考
王永斌
光明日报 刊发时间:2009-08-04 07:27:50
对话作为人类交流与沟通的一种方式或手段,总是与人类文明的发展史相伴随。从我国古代《论语》中记载的孔子师生之间的对话到古希腊苏格拉底式的对话,乃至现代信息技术引发的虚拟对话,都涉及到人类生存和文明发展的基本哲学命题。现代管理学大师彼得·圣吉把对话引入企业管理,引发了现代管理的革命;巴西著名教育家保罗·弗莱雷倡导在教育领域展开对话,使得基于对话的教育教学成为代表未来教育和人类学习的一种发展方向。当今,我们要繁荣和发展人文社会科学,同样离不开对话。笔者认为,创新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需要从四个方面展开积极对话:与经典文本对话、与现实问题对话、与各种社会思潮对话、与现代科技对话。
与经典文本对话——提供深厚的学科思想底蕴
任何科学创新都不可能建立在空中楼阁之上,只有在继承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才有可能。经典文本,作为人类文明智慧的结晶,其思想意蕴、艺术价值和信息品质早已超越了一般的文本。尽管每个时代都有其取舍的标准,但那些能历经时世变迁而仍然具有某种权威性和永恒影响力的经典文本,蕴藏着强大的生命力,成为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本体,存在于人文社会科学之中,同时也直接影响着对人文社会科学发展轨迹的表述和论断。致力于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要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继续创新,就必须以准确、全面理解经典文本为前提。一方面,通过对经典的研读,可以快速、准确地把握一门学科的主要范式与学科边界,能够清晰地发现该学科发展背后的逻辑,并了解到该学科解决了什么问题,又引发了哪些尚未解决的问题,这一点对于从事专业研究的人员尤其重要。另一方面,通过对经典的研读,在与经典对话中保证了学术的传承,并使创新成为可能。与经典文本对话可以最大限度地扩展我们的思想深度,可以说,阅读的高度决定了思想的深度。正是在此意义上,与经典文本对话可以为我们不断开拓创新提供深厚的学科思想底蕴。
与现实问题对话——提供重要的实践基础
20世纪著名哲学家卡尔·波普尔指出,科学研究是“始于问题并终于问题”的无限循环。波普尔的这个观点同样可以用于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对于人文社会科学来说,问题的作用在于它能导向新的理论发现、激励学术的进步。人文社会科学既然是以改造世界为己任,就应该把研究现实问题同研究的学术性诉求结合起来、统一起来。把研究现实问题同学术性对立起来,甚至认为离现实越远越有学术性是一种偏见,这种偏见同人文社会科学所肩负的使命是格格不入的。正如黑格尔所言,每一个时代都有自己的主要问题。创新人文社会科学,离不开现实的、时代性的问题。既要有强烈的问题意识,创造性地捕捉和解决面临的理论和现实问题;又要以超越的情怀致力于人类精神家园的重建,其内容应该反映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伟大实践,其形式应该为广大群众所喜闻乐见,具有中国特色与中国气派。
与社会思潮对话——提供广阔的学科视域
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一方面同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相联系,不可避免地要受时代经济、政治等状况的制约;另一方面,也同各门科学的发展、人们认识的发展紧密相联,被一定的社会思潮所左右。社会思潮是在一定时期得到广泛传播,对社会生活产生不同性质和不同程度影响的思想趋势、思想潮流。其中,既有顺应历史前进方向的正确思潮,又有与历史前进方向相悖的错误思潮。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层面上并不是当代社会思潮的所有内容都能随随便便地照搬、借鉴的,而是要有分析、扬弃的态度。进而言之,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与社会思潮对话,可以在两个层面上展开:一是正确思想、理论、理念的吸收,二是科学研究方法的引进。当代社会思潮给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工作者提供了大量丰富的哲学研究思想和方法,作为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工作者,在坚持与各种社会思潮对话中,把正确的哲学思想和科学的研究方法吸收过来,相信一定会取得研究的突破和创新。
与现代科技对话——提供技术支撑
当今世界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当代中国正在经历深刻的变革。尤其是高科技、知识经济等新趋向,更增加了人文问题、社会问题的复杂性,需要宽广的视野做全面考察,融合不同学科的理论和方法作出跨学科的应答,这是时代对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提出的新要求。当代信息技术的兴起,为人文社会科学应答各种人文的、社会的新现象、新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中,我们借助先进的科学技术工具,不仅可以改进研究的方式和方法、获取科学研究的信息和资源、处理研究数据和材料;而且可以简化对社会现象中众多数量关系的处理和分析,提高研究的便捷性和精确性,大大节约研究中脑力、体力、时间、经费和设备上的投入,降低科研成本,使人文社会科学资源的培植和利用更加经济、合理、规范和集约化。(作者单位:兰州交通大学社会科学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