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魏家庄汉墓出土诸多文物 墓主为士以上贵族

魏家庄汉墓出土诸多文物 墓主为士以上贵族

魏家庄汉墓出土诸多文物 墓主为士以上贵族

中国新闻网 2009年07月31日 13:48 来源:济南时报 






图一:汉墓中发现的铜质印章 本版照片均由记者 张勇摄






图二:从墓中发掘出的五铢钱币 图三:铁釜






  魏家庄汉墓出土诸多文物

  同一墓中出土铁剑、铁釜、青铜镜和印章等重要文物 考古人员判断墓主人至少为士以上贵族

  时报7月30日讯(记者赵言民 实习生 孙文龙)一下、两下、三下……今天下午4点半左右,在魏家庄片区考古现场,一名考古人员小心翼翼地清理着一座汉代砖室墓。此前,墓葬中已发现一个铁釜。现在,考古人员又在墓穴内发现了一段较长的铁锈痕迹……

  铁剑出土

  今天下午3点多,记者赶到魏家庄片区万达工地考古现场时,考古人员正在对这座汉代墓葬发掘中。记者看到,墓葬离地面约2米多深。在墓葬的西南角,有一个直径约35厘米的铁制器物已露出身子,足还埋在土里。经考古人员初步判断,该铁器为釜,是汉代炊具。

  随着考古人员的慢慢清理,下午4点多,墓葬北头塌落的青砖逐渐被清理掉。考古人员陆续发掘出土了一些铜钱。

  随着考古工具的不断挪动,铜钱不断出现,10枚、20枚,铜钱越来越多。

  清理中,考古人员手中的工具,“不小心”碰到了墓葬东侧的一块地方。工具被碰了一下,考古人员再挖,发现有点铁锈的痕迹。

  考古人员开始更加小心。

  一个小时过去了,痕迹越来越明显,一个长约1米、宽约5厘米的深褐色器物露了出来。

  下午5点40分左右,“深褐色”的东西被取出,原来是一把铁剑。经历2000多年的腐蚀,铁剑已十分脆弱,从中断成了两截。从该剑的形状上,依然能够看出该剑当时制作的十分讲究,剑柄的造型十分清晰,剑箍为青铜制作,虽然已经生出铜锈,但依然看出质地优良。

  据考古专家介绍,济南水位很高,历经2000多年,该铁剑还能保存到今天的样子,说明该剑的制造工艺很高,也反映了当时冶铁技术高度发达。

  匕首、青铜镜相继现身

  考古人员的动作越来越轻,墓葬的北头、中部不断有铜钱被发掘出来。经现场的考古人员确认,这些都是汉代的五铢钱。记者看到,这些方孔铜钱上的“五”、“铢”两字十分明显。

  随后,考古人员在墓葬的中心位置附近发掘出土了一个直径约10厘米的青铜护心镜,在青铜镜的西侧,又发掘出了一把长约40厘米的匕首。

  下午6点多,考古人员开始继续清理墓葬坑西南角的铁釜。6点20分左右,铁釜终于出土。记者看到,这个铁釜为三足,铁釜直径约35厘米,总高约45厘米,釜的两侧还有两个长约七八厘米、宽5厘米左右的釜耳。

  印章“认出”墓主人

  在出土的文物中,还有一枚铜质的印章。

  记者看到,该铜章印面为方形,边长约2厘米,上面的字体刻得很深,布满了铜锈。

  考古人员从现场初步推断,该印章应为私章。考古人员表示,经过进一步的清洗处理后,将能够辨别出章上的字,届时,墓主人的姓名也将会告知世人。

  考古专家告诉记者,从该墓现有的出土文物看,该墓的主人很可能为士以上的汉代贵族。

  记者还从现场了解到,今天的发掘过程中,从其他墓葬中也出土了如汉代陶罐、明清时期的瓷器等文物。

  延 伸 阅 读

  早期的釜

  汉代先民日常所使用的炊具中,铁釜占有很大的比例。但由于铁器因锈蚀而不易保存,更因为汉代形成了以模型明器为死者随葬的时尚,考古发现的铁炊具为数甚少,常令研究者为之抱憾。

  汉代印章

  汉私印在西汉初年,短时内仍保持秦印的风格。汉私印在形式上不象官印那样,受典章制度的严格限制。印形、印文、装饰上有较多自由。印文人名后面往往有“之印”或“私印”和“之私印”等字。

  另外,汉代袭官印制度,只是诸侯王用印也称作“玺”,列将军印称“章”,并依据官职大小,对印章的形制作了更严格的规定。

  五铢钱

  汉初,币制混乱,所铸的各种铜币承袭秦制,文虽仍称半两,但实际重量远较半两为轻。各种铜币大小、轻重、成色也很不一致。另一方面,民间私铸者多,钱质恶劣,更增加了币制的混乱,严重影响了社会的生产和交换,也不利于国家的统一。

  五铢钱始铸于西汉武帝元狩五年(公元前118年),钱重五铢,上有“五铢”二篆字,故名。钱文“五铢”二字,分列方孔左右,通常是右“五”左“铢”。它的标准重量为4克,钱径2.5厘米,厚0.12厘米。它继承了秦半两钱的形制,确立了圆形方孔,内外有郭,并发展成为轻重大小适度的铜质钱币。自汉武帝元狩五年至西汉末年,币制不复改变。

  五铢钱的版式比较复杂,如果官炉、私铸加在一起,大小版别区别均考虑在内的话,目前已面世的版别大约有几百种。

  西汉五铢钱从汉武帝元狩五年始铸,至隋朝的隋五铢止,一直沿用了七百多年。

TOP

魏家庄古墓群:20多座上至汉唐下到宋元(图)


中国新闻网 2009年08月11日 18:01





  考古发掘现场前景为一古窑址,不远处为长方形古代墓穴


  

  宋代三彩瓷枕


  

  宋代白釉瓷枕


  

  铁鼎


  专家缘何对一个出土文物并不算“重量级”的发掘如此重视?

  数十座古墓葬古窑址能否提供明代之前济南城的规模全图?

  考古专家缘何对一个迄今为止出土文物并不算“重量级”的考古发掘如此重视?

  数十座古墓葬古窑址能否为今天的人们提供明代之前济南城的“规模全图”?


  最近,大观园东侧魏家庄片区工地在考古发掘中发现古墓葬的消息成为济南的热点新闻,本报记者在进行了深入采访和调查之后,发现正如济南市考古研究所专业人员 所指出的,此前的很多报道不甚准确,而这让考古人员颇感头痛,因为考古是一项严肃而科学的专业工作,不能有一点马虎,更不能凭外行人想当然的主观臆断,否 则将产生很大的负面效果。上周三上午,在征得济南市考古研究所的同意后,记者终于又获得独家采访的机会,得到了大量第一手准确资料和一系列初步的考古结论。

  7月下旬,济南市考古研究所的考古人员进入魏家庄片区施工工地,正式开始抢救性考古发掘。而对于这个区域的考古价值,市考古研究所事实上从去年就开始关注并进行早期调查了。

  为什么这么早就注意到这片区域呢?市考古研究所所长李铭说,魏家庄片区是我市第一批六大地下文物保护区及范围之一,具体范围为东至顺河街,南至经四路、麟祥 街,西至纬二路,北至经二路。在此片区西侧的大观园以前就曾出土过汉代墓葬,所以从考古学上推测,与其相邻的魏家庄片区也应该有大量古代墓葬,而此次考古 发掘验证了这一判断。对于这个区域的发掘,主要不是看出土文物的多少和珍贵程度,关键在于它是研究济南城市形成、发展、变迁的重要物证,具有不可估量的重 要意义。


  已发掘的20多座古墓,上至汉唐下到宋元,时代跨度很大,说明此区域曾是济南周边具有相当长历史的墓地


  7月20日,第一件文物——— 宋代陶瓷枕出土,预示着魏家庄片区的考古发掘开始进入收获阶段。

  记者在考古发掘开始后不久进入现场,看到了已经清理出来的20多座古墓。据正在现场的市考古研究所技术人员郭俊峰介绍,这个区域已经探知的古墓约40座,已 发掘的有20多座,上到汉唐,下到宋元,时间跨度很大,这说明此区域是具有相当长历史传承的墓地。另外发现的10座古窑遗址,也正在清理和研究中。

  由于天气炎热,工作人员挥汗如雨,紧张而细致地进行着发掘。考古工作的特殊性,决定了考古人员在发掘中只能暴露在烈日下。更麻烦的是济南最近下雨频繁,雨后 的工地一片泥沼。要先把淤泥清理干净,才能继续发掘,而清理淤泥是一件更累人的活。这两种天气恰恰都让此次考古发掘赶上了,但就是这样,考古人员却毫无怨 言,依然兢兢业业地工作着。

  记者在现场看到,很多古墓的面积并不大,最深的距离地面有3米多,大多数土层很浅,这在以前的类似考古中是不多见的。多数古窑遗址的体量也不大。据介绍,只有几座窑址里出土了碎陶瓷片,没有完整器,所以还不能断定这些窑是用来烧制什么的。

  李铭通过现场观察和研究初步认为,这些古墓的土层太浅,不符合汉代或唐、宋、元等时期古墓的埋藏规律,而这些古窑遗址穿插其中,年代虽然还不能完全确定,但 从形制等方面看,应该晚于汉代,那么烧窑需要大量的土,是不是古墓上面的土层被取走烧窑了呢?这样的可能性很大。因为这个区域自明代初期开始形成村落,而 这些古墓并没有遭到破坏,说明当时人们是在古墓之上的土层建村盖屋的,之后历代相传。而这些古窑址又应早于明代,从出土的陶瓷碎片分析,大概是宋、元时期 的,主要烧制陶器,所以可以初步推断古窑就近取土的可能性很大。

  对于古窑遗址,李铭认为还有更大的研究价值,那就是这种窑一般都和城镇有着密切的联系。因为陶器主要是供给城镇居民使用的,这也就说明在汉代济南地区就形成了一定规模的城镇。而这正是此次考古发掘最为重要、最需要深入研究的一点。


  出土文物揭示多个朝代生活习俗;随着发掘深入,可能会有年代更早的文物出现;之前一些媒体的不确报道,不是考古人员下的结论

  在济南市考古研究所,记者见到了魏家庄片区出土的部分文物:10多个汉代和宋元时期的陶罐、1件铁釜、1个铁鼎、4个青铜镜、1枚1.5厘米见方的铜印章、100余枚汉代五铢钱和宋元时期的通宝钱、两件宋代陶瓷枕、一把锈蚀严重的铁剑等。

  就这些出土文物,李铭根据初步研究,一一向记者做了介绍。他认为,在所有文物中,最重要的是那枚铜印章。这枚印章顶部为桥形钮,印文共4个字,其中后面两字 为“之印”,前面两个字还没有解读出来。李铭说,这样的汉代铜制印章在济南地区出土的非常少,而在济南市中心区出土还是第一次。虽然现在还不清楚前面两个 字是什么,可能是人名,也可能是官名,但不管怎样,都是非常珍贵的,因为它能告诉我们墓的主人是谁,以及其身份、地位。这种带有文字的文物是判断古墓葬最 为直接、最有价值的证物。

  这次发掘的文物有几件以前在济南地区很少出土,除了上面说的铜印章,还有两件宋代陶瓷枕。两件陶瓷枕中完整的一 件为白釉印花枕,长约20厘米,高10厘米,宽11厘米,两个枕面一侧还有一抹绿色,十分鲜艳。李铭说,这件白釉印花枕所用胎土为高岭土,文饰清晰,线条 流畅,品相完好,可以说是济南地区出土的同类器物中最精美的,也体现出宋代人的审美情趣。另一件为三彩狮子牡丹纹枕,出土时残破,现经整修,基本复原了整 体面貌。这件陶瓷枕的枕面上刻印的是牡丹纹饰,牡丹为红色,周围有绿色叶子,显得很是艳丽。枕身主要的一面为一只堆塑的狮子,形态逼真,富有活力。李铭指 着狮子牡丹纹枕对记者说:“这是一件宋代的三彩器,别看有点残,但价值比白釉印花枕还要高,因为像这样做工精美、色彩保存基本完好的三彩陶瓷枕少有出土。 而且这件枕可能是淄博窑的作品,也就是咱们山东自己的窑烧制的,虽然不是著名窑口的产品,但对于山东考古来说具有更高的价值。这样的陶瓷枕在济南地区出土 是非常少见的。”



  考古人员展示刚清理过的汉代铜薰炉



  

  测量出土铁剑的长度



  

  汉代铜印章



  

  出土的铜镜



  这次出土的几件铁器也引起了李铭的兴趣。他告诉记者,别小看了这些铁器,在汉代,这样的铁器属于高档品,不是一般人能用 的,更不是一般人能享受这样的陪葬品的。这次出土的铁器最重要的有3件。第一件是一柄铁剑,已经断裂为5截,经拼接后测量,其长大约1.15米。虽然剑体 锈蚀严重,但依然能看出质地优良,制作讲究。剑柄的造型还基本清晰,剑箍为青铜制作。从这柄剑上,我们可以推断很多当时的情况,如剑长1.15米,比现在 一般的剑要长,这就说明使用这柄剑的人身材比较高大;根据剑的形制,可初步认定是济南当地制作,如果通过科技手段研究出剑的铁质及其他合金含量,这对研究 汉代时期济南地区的冶炼史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再说铁鼎和铁釜,它们都是汉代时期的生活用具。其中,铁鼎为双耳三足折腹鼎,形状很好。虽然现在看锈蚀严重, 但在当时不是一般人家能够使用的,不是官员,至少也是大户人家,所以这对研究当时的社会生活和陪葬习俗都有重要价值。

  对于出土量最大的铜 钱,李铭说:“这些铜钱看起来不起眼,其实非常重要。这对墓葬的年代有着直接的确证作用。我们通过对这些铜钱和其他各类文物进行综合研究分析,可以确定这 片墓葬的准确上限时间和下限时间。这是一个严肃、严谨和科学的考古研究过程,并不像之前一些媒体所报道的,称这个墓是东汉的,那个墓是宋代的,那些话并不 是我们考古专业人员说的,因为不经过后期的细致研究,谁也不能轻易下定论。我们现在已经发掘出的古墓上到西汉、下到元代都有,但具体哪座墓为哪个年代还要 具体研究。随着发掘工作的逐步深入,可能还会有年代更早的东西出现。”



  魏家庄考古发掘对研究济南城的沿革有重要意义;古窑遗址与济南城关系密切,古窑聚集在如此狭小的区域,有力说明了当时的济南城就在不远,而且已经形成规模

  就在记者将要发稿时,考古工地又传来消息,在8月9日最新发掘的一座汉墓中,出土了几件重量级文物:1件铜薰炉、1件铁鼎和5个陶罐,另外在腐烂的棺木下面 还发现铺有一层汉代五铢钱,其中最为珍贵的是铜薰炉。铜薰炉分为上下两部分,上为薰炉,镂空,有花纹;下为一圆形铜盘,直径大约有30厘米,薰炉与铜盘可 以对插,连接后成为完整的铜薰炉,高度约为20厘米。

  李铭说,这样的铜薰炉在济南地区属首发现,属于十分珍贵的汉代文物,也由此可以判断 墓室主人身份不低。可能是高级别的官员,至少也是大户。他说,这件铜薰炉如果是汉代时较为流行的博山炉,价值就更高了。因为在两汉时期,博山炉盛行于宫廷 和贵族生活中,因此可以据此断定这个墓室主人的身份等级。还有铁鼎和陶罐,在汉代也不是普通人家能用来陪葬的,也能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墓室主人的身份。而 且,根据出土文物综合判断,这座古墓应该是西汉晚期的。

  李铭对记者说,根据出土的随葬品尤其是9日的新发现,可以基本确定魏家庄片区古墓 群的规格较高,应该属于当时身份等级较高的人的大型墓地,且墓主的身份和周边的城镇有关。这片古墓数量之多,年代跨度之长,在济南市中心地区考古发掘中可 称第一,其中发现汉墓数量也是济南第一。看汉代古墓的形制,没有大型墓,大都为砖室墓,但规格也不是最低的,属于平民墓中规格较高的;大多数墓为南北向, 方形,可以看出当时的风俗也是“头枕南山,脚蹬北水”,和后来差不多,这是汉代时期济南丧葬习俗的准确物证。其次就是那些古窑遗址,如此规模的集中发现, 这在济南市中心地区也是第一次。窑与城市有非常密切的关系,而这么多的古窑在这么小的范围内,其生产量需要大量的消费,所以这就有力地说明了周边肯定有城 镇,也说明当时的济南城就在不远,而且已经形成了一定规模。魏家庄西面的大观园地区,以前也曾出土过汉代墓葬,和这一片区这次的新发现应有密切关系,但因 为魏家庄以前是人口居住稠密地区,所以从未进行过考古发掘工作。这次发现的古墓基本没有被盗过,这是非常有价值的一点。因为没被人为扰乱过的古墓葬可以告 诉我们更多的原始信息。以前在解放桥附近也出土过类似的古墓群,说明这两个地方都在济南老城区的外围,都是古代济南的主要墓葬地,这也对确定那时济南城的 范围有很大的帮助。

  最后,李铭总结,这次考古发现,其整体价值远远大于出土文物的价值,最主要的就是对我们研究济南城在汉代时的位置有非 常重要的参考价值。过去我们知道,有城墙的济南城是在明代开始形成的,而在此之前济南城的具体位置在哪里,人口、经济及其他情况则知道得很少,这些需要我 们通过更多的考古发掘来证明。而此次发掘,虽然不能完全解释我们的问题,但还是具有非常高的价值,而且这一区域值得我们做更深层次的发掘和研究。


  链接
  魏家庄周边发现的古墓

  1954年,魏家庄以西的大观园发现一处汉墓。该墓共有4个墓室,其中南墓室东西长6米,南北宽3米,门楣上有浮雕羊头,四壁均雕有图案。顶为藻井形。该墓早年已被扰乱,随葬品所剩无几,其中陶器居多,一种是高岭土白陶,一种是灰质陶。

  1969年至1973年间,魏家庄北侧的中刘家庄在防空干道工程中发现晚商墓葬区,面积约6000平方米,从墓中出土了一批商周时期较完整的陶器和青铜器。

  □撰文/本报记者 赵晓林 摄影/崔 健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