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后素描
李博实 编著
光明网-书摘 2009年5月1日
求学观
不可否认,有一些“80后”在上学时没有明确的目标。他们的理想被老师和家长教育得千篇一律:我以后要当科学家、我以后要当老师、我要上大学……实际上,“大学”和“科学家”对年纪尚幼的他们来说只是一个单纯的词汇,因为“上大学当科学家是件很了不起的事情”。每当他们给出类似的答案的时候,就会被老师或者家长夸赞:“有出息,有理想!”
他们在自己考大学的时候甚至不知道选择什么专业,不知道每个专业要学什么,将来能做什么,因为他们都把精力用在了高考上,都用在了学习上,根本就没有涉足过社会。太多的功课压得他们喘不过气来,一切都沿着家长、社会制定的路线前进。
在大学里,每次上课总是提前坐在了教室前排,记笔记也不分青红皂白一律工工整整地记录下来。他们认为逃课是不上进的表现,并觉得自己从不逃课的行为难能可贵甚至非常崇高。这种人完全就是在用读中学的思维读大学,能学到的东西恐怕比中学也多不到哪去。
大学的教育方式虽然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大学生心理已经从过去那种自觉状态变成一种自由状态,而过度的自由必然导致无所事事,直接后果,就是在虚拟环境中寻找寄托,特别是假期、双休日等业余时间成了他们自由放纵的天地。
当学历和文凭只被“80后”们当做是就业的基本条件并不满足于这一纸文凭时,考取各种资格证书则是提高自身竞争力的一个极其重要的标志。于是,公务员、外语等级、计算机水平、律师证、会计证、驾驶证和电子技术、汽车维修等各种考试都成为“80后”竞相追逐的目标。
就业观
中国上世纪60年代出生的人,是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成长和发展的,所以他们基本上沿用计划经济的思路来处理他们的生活和工作问题。70年代出生的人,承上启下,但受父辈兄辈影响很大,也不想在工作中太折腾,特别是看到父辈兄辈的工作不稳定,更加珍惜自己的稳定工作来之不易。80年代出生的人在变革的时代中成长,懂得机遇和努力的重要,在对待工作时开始强调个人价值,养家 口不是他们选择工作的唯一目的。
他们一般不愿意空谈什么远大理想,对于不满意的工作,可以忍耐一时,但忍不了长久,一看不好,根本不“伺候”,自己去另寻自己的路。
“80后”们是在竞争中长大,他们知道,怎么样在竞争中生存。但因就业压力大,有的带着“先就业、后择业”的想法去找工作,对工作抱着“干得开心就干,不开心就走人”的无所谓的态度,有的一旦有了工作压力,就想辞职。在很多“80后”的心中,他们觉得花一些时间找一份适合自己的工作比盲目地坚持一份工作更重要,最关键的问题是要了解自己,并且应该把选择就业的主动权掌握在自己手中。
“80后”说,并不是不论从事何种有劳动报酬和经营收入的社会职业就都是就业,就业必须得有自己的空间。他们不会为了薪水而委屈自己去做自己不愿从事的职业。更多的“80后”喜欢有挑战性的工作、可以实现自我价值的工作。
“自由的空间”,“快乐的心情”,这是很多“80后”对心目中理想工作的希冀。他们认为,工作中是否有乐趣,与老板和同事相处得是否愉快,这些都是评价一份工作好坏的重要指标。渴盼“宽松自由空间”,这样的想法在“80后”人群中比较普遍。
在一家外企上班的程光说:“快乐不快乐,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工作环境。在我心中的理想职场,人际关系很简单,人们可以平等地交流,年轻人可以被尊重、被关注。公司要尊重年轻人自由发表观点的权利。我们有质疑的权利,公司就应当给予我们质疑的途径。比如,公司设立了内部网络论坛,还有老板信箱,说是让员工畅所欲言,为公司提出意见和建议。但是,论坛却采用实名制,这就让我觉得非常‘虚伪’。”
都市生活节奏快、压力大,然而,在紧张的工作中,“80后”依然坚守自己“快乐”和“自由”的领地。外在环境带来的心理感受,甚至决定了他们是否愿意继续这份工作,而“不开心”则成了很多“80后”选择跳槽的理由。对于以往的那种言论,像什么“朝九晚五,收入不少,社会地位还算高”,“冬天有暖气,夏天有空调,一天三顿饱,每天洗个热水澡”,“80后”并不认同,他们最终敲定工作的理由,往往更随性、更简单。
大多数“80后”都刚刚走进职场,在他们看来,“敬业”指的是“要敬重职业技能”,和老一辈人讲究的“以厂为家”并不是一个概念。“80后”大多是独生子女,他们更期望实现的不是国家利益、集体利益,而是自我价值的实现。
“80后”的就业心理如今正日渐趋于市场化,他们已从旧的观念中走出来,不再追求铁饭碗,不满足于一份报纸、一杯茶水就能过一早上的工作。更多的“80后”敢拼、敢闯、敢于像蚂蚱一样跳来跳去。不安于一份固定薪水的稳定工作,逐渐成为“80后”在就业时的集中体现,他们信奉“跟着感觉走,紧牵住梦的手”,直到找到既适合自己、又有前途的工作为止。
他们在心理上更加倾向于实用主义,注重有用性,追求自由和个性,追求前卫与时尚。他们自信而不谨小慎微,不少“80后”性格有自恋的特点,更加追求被认可、被肯定,用自我的高度膨胀来疯狂地工作。用高超的工作技术证明自己的能力。
“80后”边玩边工作的“玩家”很多,他们完全没有所谓“为某某事业献身”的概念,他们“玩”得很投入,“玩”得很开心,并获得了很好的回报。他们成功的原因,除了天时、地利、人和之外,全身心地喜欢他们做的事情是最为关键的因素。因为真的喜欢,“80后”可以面对一次又一次的失败,却从未想到要放弃。
爱情观
在“80后”眼里,爱情不需要勉强,不需要承诺,更不需要一生一世,爱情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随时发生。
闪婚现象有人说是“80后”的普遍现象,它体现出一代人追求的生活方式观念,是给自己带来幸福的一种捷径,或者说是物质经济生活快速聚集的手段。
“我们结婚吧!”
“好啊。”
“你是说真的?”
“如果你是真的,我就是真的。”
三天后,他们真的结成了伴侣。从第一天晚上到结婚,相处不过l3个小时。甚至,当办理手续的工作人员需要他们各自填写对方姓名的时候,两人才异口同声发问,“嗨,你叫什么名字?”
他们认为 ,“闪婚”更趋人性化、理性化,如果两个人在一起很开心,就无须耗时旷日持久地考验,可以速战速决;而如果两个人在一起不开心,就没有必要去勉强维持,也可以选择“闪离”,这样的离婚,其实比没有爱情的白头偕老要道德得多。
社交观
“有事您说话”是他们在社交中最爱说的一句话。他们厌恶复杂的人际关系,喜欢直截了当。口渴,会自己冲出去只给自己买一瓶水,你要喝?你要喝你说嘛,你不说我怎么知道你要喝?一个在70年代出生的人请了一帮“80后”的新同事回家吃饭,从买菜、洗菜、做饭到收拾,这帮年轻人个个袖手旁观,没有一个主动提出帮忙。“70后”愤慨了,这帮小孩怎么这么没眼色?可是“80后”的人不理解,这是你家,你要我们帮忙你直说,你不说我怎么知道你要帮忙?对“80后”讲话千万不能拐弯抹角,客套在他们眼中就是虚伪。他们非常不愿意猜测别人话语中的潜台词,也最不喜欢别人的暗示。如果你希望知道“80后”是否能够与你协作或者是做一些其他的事情,最好的办法就是直接询问他的意见。如果“80后”一旦把你当做朋友了,他们就会对你坦诚相待,在每一件事上彼此扶持。“80后”同样乐意付出,乐于奉献。
“煲手机粥”、发短信、QQ、MSN和E—mail,占据着“80后”生活中极其重要的位置。而网上交友,自然也就成为“80后”进行社交的一种重要手段,因此人们给那些整天躲在屋子里面上网的人取了个外号:“宅男、宅女”。
“老是待在家不觉得腻么?”若拿这样的问题去问“宅男宅女”,你可能得到一个统一的答案:“怎么可能!时间都不够用!”在家做什么?无须正襟危坐地看书,躺着煲电话粥,在花盆里孕育新的生命,省钱又有意义。
“80后”们理直气壮地认为:一个人的生活应该随性一点,不应该背有太多的负担,不一定要有妻子、孩子、房子、车子,但一定要有理想,一定要活得有价值。他们向往过简单的生活,不需要有繁文缛节来约束。他们对世俗不屑一顾,更不会让他人的观点和看法左右自己的生活,他们有自己追求的风格和品位,说他们叛逆也好,不懂事也好,这就是“80后”的人,率真坦诚,从不遮遮掩掩,不虚伪做作。
(摘自《可爱的80后》,中国长安出版社2008年12月版,定价:32.8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