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年身份证明变迁
2008年10月14日00:00 来源:
人民网-《人民日报》
[晒家乡][留言墙][博客][播客][拼图][照片]
|
【百姓故事】
2004年3月29日起,我国正式开始换发内藏非接触式IC卡智能芯片的第二代居民身份证。
|
|
北京有600万“新市民”。据统计,目前北京的流动人口九成以上在京居留半年以上,五成在京居住5年以上,平均来京时间接近6年,举家迁移的比例超过四成。
|
|
截至2008年6月底,全国机动车保有量超过1.6亿辆,取得汽车驾驶证的有近1.15亿人。
现在,北京平均每1.46个家庭、每5人就拥有1辆汽车。
|
|
从新中国成立初期到 1978年,全国因私出境平均每年7000人次,2007年一年全国出境居民就达8132多万人次。与我国签署互免签证协议的国家目前已达66个,这个数字在1978年仅为3个。
|
|
【影像记录】
上世纪70年代末
大上海车不多
上海街头常见的只有公共汽车。而现在,越来越多的私家车,已经使驾驶证成为重要的“身份证明”。
资料照片
|
|
上世纪90年代初
街头快照
黑龙江省牡丹江市,一位年轻姑娘在街头拍证件照。
张克非摄
|
|
2008年7月15日
万本护照无人领
北京市出入境管理局的工作人员在展示自2000年起申请了却未来认领的1.3万余本护照和港澳通行证。
董世彪摄
|
|
2008年8月1日
申请居住证
深圳一名打工者在派出所递交申请居住证材料。此后1年,“一证多用”的居住证将覆盖当地所有外来流动人口。
车 炎摄
|
【编者的话】
封闭到开放的路标
30年间,我们完成了“乡土中国”到“开放中国”的历史跨越。这些“身份证明”的变迁,悄然诉说着新时期中国社会与公民权利的前行
出门在外,拿什么证明你自己?
多数人第一反应是:还用说吗,身份证!
静心思量,就在30年间,证明我们身份的这个小小物件,经历了多么巨大的跨越——
30年前,我们出门总不得不带上一张介绍信;30年前,绝大多数中国人不敢想象自己会跟驾照、护照扯上关系。今天,从农村到城市、从国内到国外,中国人的脚步越走越远,中国人的自由流动已成常态。
曾记得,20世纪80年代以前,全国通行的身份证明只有一种:介绍信。薄薄一纸,离了它,出门、办事寸步难行。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固守乡土的人们有了频繁流动的需要,封闭的管理模式开始动摇。1985年,一人一证的居民身份证制度开始在全国推行。
更便于个人使用和社会管理的身份证普及,“盲流”和“收容遣送”成为历史名词,暂住证和居住证成为人们生活在异乡的证明……普通中国百姓,拥有了前所未有的流动权利。
今天,尽管户口仍是户籍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人们对变革固有户籍管理制度的呼吁和努力从未停歇:城乡二元的户口体制正在突破,城市户口所附加的利益价值逐渐松动。
今天,随着中国经济实力的提升、对外开放的扩大,护照走进越来越多普通中国公民的生活。一个民族,更加紧密地拥抱世界,一个时代,更加坚定地走向开放。
那时,出门必备介绍信
本报记者 梁昌杰
今年56岁的郑卫国,曾是湖北省黄梅县文化馆馆长,提起介绍信,勾起了他的回忆。
“那个年代的中国人,没有介绍信寸步难行。1971年,黄梅县文化馆有机会去武汉参加文艺演出放电影,同事小袁老家在武汉,我们就让他拿着介绍信带着胶片去了。没想到小袁把介绍信揣在兜里,洗衣服时给洗坏了。正巧遇上工人纠察队,小袁拿不出介绍信,被当作‘黑户’给纠察去,单位领导赶去才把他接出来。”
1985年之后,身份证逐渐普及起来。然而为了保险,那几年郑卫国出门还是会同时再开一张介绍信。1987年,他们去武汉参加一个戏剧节,就多亏了一张介绍信才避免流落街头,因为稍微正规一些的宾馆都必须有介绍信才让入住。“哪里像现在,带着一张身份证就够了,出行办事都方便!”
我是“北京新市民”
北 柳
苏琪是一名电脑程序员,在北京生活了8年。她一口地道的京腔,对京城好玩有趣之地了然于胸。
每次回家,亲戚都羡慕地说:“妮子啊,你现在是北京人,不简单。”苏琪便呵呵笑两声,这其中,有点自嘲和无奈。
到北京第二年,苏琪想打听办户口的事,兴冲冲去派出所询问。工作人员懒洋洋地问:“在北京连续3年,每年纳税达到80万元了吗?”苏琪诧异地摇头。
“或者,你能证明自己是一个近3年纳税总额达到300万元的私营企业主?”苏琪依旧摇头。“回去吧,像你这样的普通北漂,全北京好几百万。”
没有户口,排遣不了心中的漂泊感,总觉得自己少一个“身份证明”。固执的苏琪对这几年户籍制度改革的新闻分外关注。第一次听说手中的“暂住证”可以换成“居住证”,凭这个所谓的“北京绿卡”,可以“在购房、子女入托、入中小学等方面享受本市市民待遇”时,苏琪欢欣鼓舞。可是,直到今天,苏琪还是买不了低价的“两限房”,买不起高价的市场房。而她同样拿着“居住证”的同事,还在为在北京上学的孩子既不能在北京高考、没学籍不能回老家高考的事犯愁。
司机那会儿很吃香
本报记者 纪雅林
在太行山麓的一个小城,刚满52岁的李建平是一家机关单位的司机。他的“驾龄”,算到今年整整28年。
说起老李开车,还得从他父亲说起。老李的父亲,新中国成立前是个修汽车的学徒工,建国后考了驾驶证,开了十几年卡车。在父亲的带动下,老李一家这辈子都在跟汽车打交道:大哥是交警,小妹在运输公司工作,自己和妻子都在交通局。
有的时候,老李会给年轻司机讲起自己当年的经历。那时候可不像现在,谁想学车就能学,必须要单位批准,调到车队才有资格,跟着师傅学三年,再考驾照。而有驾照,就意味着好工作,很让人眼热。“那时候物资不丰富,当司机走南闯北,见多识广,还能捎回什么饼干啊、毛料啊之类的紧缺货,周围人巴结都来不及呢。”回忆起自己“辉煌”的年代,老李咂咂嘴,“如今时代不同了,只要想学车,花上个把月就行。”
30年来,从东风“解放”,到“130”工具车,再到“213”吉普、桑塔纳2000,现在是凯美瑞,老李开的车越来越“高级”,不过这些都是公车。去年考取驾照的儿子小李,正打算给家里买辆小车,让开了一辈子公家车的老爸也开开自己的车。
“外国变近了,世界变小了”
周 路
中联国兴书画院的徐磊因为职业原因,经常出国交流。30年前第一次办理护照的情景,他还记忆犹新。
“那时候,出国可是件大事。先得去公安局排队领表,一天只发20多张表,第一次去一看,领表的人排成长龙,傻眼了,没有领到表。第二天我6点多就去了,还是没领到。第三次起了大早,半夜3点就起床去排队,才终于把表领了出来。”
过了这关的徐磊还不能松劲,接下来还要面对:单位审批证明、境外邀请材料、经济担保证明、办理公证、提交翻译材料诸多手续和审批程序。“前前后后50天,拿到出国护照时,只有一个感觉,累!”
2002年,徐磊再办护照时就不同了。“这一次,从填表、拍照到受理还不到10分钟,不到5天就收到护照。现在办护照更是方便,不用再填写登记卡了,出国就跟去趟外地差不多。一个感觉,外国变近了,世界变小了。”徐磊说。
【改革步伐】
30年户籍制度变迁
1984年 《国务院关于农民进入集镇落户问题的通知》中,持续已久的严格控制城镇户口的规定第一次出现松动,允许农民进集镇落户,但仍明确规定户口松动的范围“不含县城关镇”。
1985年7月 《公安部关于城镇暂住人口管理的暂行规定》,第一次对离开户口原籍地的公民提出了必须申办暂住证或寄住证的规定,开始有条件地允许公民自由迁徙。
1985年9月 全国人大颁布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居民身份证条例》,开始要求年满十六岁的公民办理身份证。
1997年6月 《国务院批准公安部关于〈小城镇户籍管理制度改革试点方案〉和〈关于完善农村户籍管理制度的意见〉》,以及1998年8月《国务院批转公安部关于解决当前户口管理工作中几个突出问题的意见的通知》,都先后程度不同地放宽了城市户口的管理。但这些政策并未普遍执行,尤其在许多大城市。
2002年 十六大宣布取消二元户籍制度,并逐步执行。截至目前,全国有12个省市实行了这项制度,农村人和城里人拿上了一样的户口。
2004年1月1日 《中华人民共和国居民身份证法》开始实行,同年开始换发第二代身份证,计划五年内全面完成换发。这使中国的户籍管理向信息化管理方向大大推进了一步。
资料整理:朱佩娴
1984年 允许农民进集镇落户
1985年7月 有条件允许自由迁徙
1985年9月 年满十六岁要办身份证
1997年6月 放宽城市户口管理
2002年 逐步取消二元户籍制
2004年 开始换发二代身份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