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06级民俗学专业博士生举行毕业论文答辩会
2009年5月27日上午,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06级民俗学专业两位博士生举行毕业论文答辩会,答辩会在民族博物馆2层放映厅举行。答辩委员会由5人组成,主席为北京师范大学万建中教授,答辩委员分别为我校民族与社会学院祁庆富教授、潘蛟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孟慧英研究员,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邢莉教授。
参加答辩的两位博士生是黄龙光(彝族)和白永芳(哈尼族),他们都身着民族服装早早地来到答辩会现场,等待答辩会开始。上午八点半,毕业论文答辩会正式开始。答辩会共分两个阶段,前一个阶段主要内容为个人陈述和答辩委员评议、提问阶段,后一个阶段主要由两位博士生针对各位委员提出的问题进行答辩以及答辩委员会进行表决并宣布表决结果。答辩前,由他们的导师邢莉教授分别简要介绍了两位毕业生在校期间的表现、学术成果和社会实践活动等方面的基本情况。然后进入个人陈述,每人限时三十分钟。
黄龙光的论文题目为《民间仪式、艺术展演与民俗传承——峨山彝族花鼓舞田野调查研究》。花鼓舞是彝族的一种仪式上展演的民间舞蹈,该文以峨山彝族花鼓舞的传承现状调查为研究个案,对彝族花鼓舞的起源,民间花鼓舞丧葬送灵仪式过程、彝族花鼓舞艺术展演活动进行历时和共时的考察后认为:彝族民间丧礼仪式是民间花鼓舞的元传承场,彝族社会母性亲属关系是其传承的血缘纽带,民间花鼓会则是其传承的主要群体单位。黄龙光通过PPT的形式展示了其论文的整体框架和思路,田野作业的过程,并播放了自己录制的花鼓舞DV短片。
白永芳的论文题目为《哈尼族女性服饰文化中的历史记忆——一云南绿春县“窝拖布玛”为例》。该文以大量哈尼族服饰习俗为基础,借助民族口述史、汉文史籍、考古资料以及语言学知识,对一个哈尼村落服饰生活、服饰人生、服饰历史进行立体研究。论文在呈现当下服饰面貌的基础上,挖掘了保存在各种人生礼仪中的古老服饰习俗,不仅指出民族传统服饰及相应习俗在个体人生和族群历史中的深刻意义,而且探讨了历史记忆是如何在民族服饰中保存和延续的。 白永芳也通过PPT的形式,对自己的论文进行了简要介绍,并且将民族服饰通过电脑制作手段予以分解,更进一步详细地阐释民族服饰的文化内涵和历史记忆。
各位答辩委员充分肯定了两篇论文在田野作业方面所下的功夫,一手资料非常丰富、翔实,堪称民俗志研究的范例;在语言文字的表述、理论的分析和运用上也各有独到之处。同时各位委员指出了两篇论文在排版规范、参考文献的使用等技术方面存在的不足之处,也针对论文的内容指出了不少需要进一步改进的地方,以及在一些术语的使用、理论观点的创新方面应当注意的问题。
在两位同学针对各位委员提出的问题进行答辩之后,答辩委员会请参加答辩的同学及旁听人员离场,进行投票表决。最后,答辩委员会全票一致通过,建议授予两位同学博士学位。
民俗学专业各届别硕、博研究生以及部分外校、外专业学生旁听了答辩会。
附件: 您所在的用户组无法下载或查看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