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一、培养目标
1、能较好地掌握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拥护党的基本路线,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品德良好,学风严谨,具有较强的事业心和献身精神,积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服务。
2、掌握本学科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门知识,掌握一门外国语,能比较熟练地阅读本专业外文资料并用外文撰写论文摘要,具有从事科研、教学或独立担负专门业务工作的能力;对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有较为深入的了解;具有运用民族语阅读本专业研究资料的能力。
3、身体建康。
二、培养方式
硕士研究生的培养,采取系统理论学习、进行科学研究、参加实践活动相结合的办法。在指导方式上采取导师个别指导和指导小组集体培养相结合的方法,充分发挥导师集体的优势。
学生要通过导师的指导,提高自己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要提倡多思考。导师和学生多交流,并主要在交流中,传授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提倡“精”“博”结合,既有广泛涉猎的兴趣,又有专心一点的意志。
三、研究方向
1、少数民族古代文学研究方向
主要研究中国古代北方各少数民族建立政权时期的汉语文学,重点是北朝、辽代、金代、元代、清代少数民族的诗词、戏曲、小说等的发展流变情况,代表作家及成就,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民族融合对于少数民族文学以及中国古代文学发展的特殊贡献,以及相关的学术前沿问题。
2、蒙古族文学研究方向
在中国少数民族文学中,蒙古文学属于历史比较久远,内容比较丰富者之一。发展中国蒙古文学研究,在国内外都有重要意义。该专业要求研究生在蒙古文学领域有比较宽广的知识的同时,主要致力培养蒙古史诗和《蒙古秘史》研究方向的研究人才。
3、南方少数民族民间文学
主要研究中国南方民族叙事文学(神话、史诗、叙事诗)的传播形态、源流、文本、叙事类型、形象、文化内涵和氛围、艺人现象、艺术特质、百科价值,以及南方民族文学、文化在大中华文学背景下的发展脉络和独特价值等,初步揭示南方民族文学的形态特征和发展规律。
4、西南少数民族口头传统研究方向
主要研究西南少数民族文学中的口头传统部分。口头传统研究是一个跨学科的领域,同时也有相对独立的研究对象,主要涉及西南少数民族族群在现实社会生活中传承的口头传统及其相关的文学现象,包括中国少数民族文学概况及其学术史,口头传统研究的对象、性质、功能、结构,口头传统的主要文类及其文本类型,口头传统与书写传统的关系,口头理论与口头诗学,口头传统在民族传统文化向现代化过渡中所发挥的作用等;同时研究民族文学工作者调查和分析现存各类口头传统事象的理论与方法论。在教学过程中,要求学生针对某一族群的口头传统进行个案调查和研究。
5、萨满文学研究方向
萨满文学是中国北方少数民族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与传统信仰比较接近的一种文学样式。本专业旨在研究中国北方萨满文化与文学的关系,内容主要包括萨满神歌、萨满传说、萨满神话等。
6、少数民族当代作家文学研究方向
当代少数民族文学是中国55个少数民族自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今所创作的书面文学的总和。本研究方向在于指导学生对当代少数民族作家文学作出富有理论价值的观察、思考与研究。须通过文艺学、民族学、文化学、社会学、语言学、美学、心理学等多学科技能的综合训练,使学生对少数民族当代作家文学的发生、发展及客观演变规律有科学的认识,达到对研究对象的准确把握,能够掌握从事本学科学术工作的比较扎实的研究方法。
7、古代经典与口头传统研究方向
1960年代美国学者洛德拓展了比较口头传统研究新领域,揭示了口头史诗传统的创造力量,确立了一套严密的口头诗学的分析方法。洛德的研究表明,史诗研究不再是欧洲古典学的代名词,它已经成为跨文化、跨学科的比较口头传统研究。1970年代后陆续出现的表演理论、民族志诗学等新学说,充分利用了口头传统资料,吸收当代语言学、人类学和民俗学的成果,进行理论和方法论的建构,大大提高了史诗研究的学术地位,使它成为富于创新的领域。本方向的课程将以帕里、洛德、纳吉和弗里等学者的代表著作为线索,以欧洲民俗学史、口头传承研究史和美国民俗学百年史为参照系,阐述口头诗学的基本概念、研究方法和学科形成过程,确定它在西方民俗学历史上的地位,说明它与中国民俗学研究的关联。
四、学习年限:三年
五、课程设置与学分
1、公共课
(1)马克思主义理论课
①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 3学分
② 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 3学分
(2)外国语课 6学分
2、专业基础课
(1)文学前沿(必修) 3学分
(2)文艺学理论 3学分
(3)中国少数民族文学 2学分
(4)中国古代文学史专题 4学分
(5)民族学理论 3学分
(6)民俗学概论 3学分
(7)民间文学相关理论及研究方法 3学分
(8)民间文艺学导论 3学分
(9)中国民俗学史 3学分
(10) 二十世纪民俗学方法论 3学分
(11)民族志写作:口头传统的研究实践 3学分
(12)宗教人类学 2学分
3、专业课
(1)民族融合与中国古代民族文学的发展 4学分
(2)比较文学概论 2学分
(3)蒙古文学史 2学分
(4)蒙古文学关系研究 2学分
(5)蒙古民间文学研究 2学分
(6)口头理论与口头诗学 2学分
(7)南方民族叙事文学 3学分
(8)南方民族文学关系史 3学分
(9)民俗文化学视野中的西南族群文学 3学分
(10)西南族群的口头叙事传统 2学分
(11)萨满文学 2学分
(12)当代少数民族作家文学研究导论 3学分
(13) 古代经典与口头传统研究 3学分
(14) 文化属性与少数民族作家的汉语写作 3学分
4、选修课 6学分
5、社会实践(必修) 2学分
六、中期筛选考核
组织考核小组(由系领导、导师、指导小组成员组成),在硕士研究生课程学习阶段基本结束时对该生的思想品德、课程学习、科研能力进行一次综合考核。 考核小组综合班委会、班主任和导师的意见,签署关于考核等级和奖优汰劣的意见,上报有关部门。 七、学位论文 硕士研究生应在深入调查研究,广泛阅读学科文献资料,掌握学科相关方向最新研究成果和学术动态的基础上,提出论文选题,写出学位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的内容一般包括:中、英文摘要(含3-5个关键词)、目录、前言、正文(要求应有脚注)、结论、中外文参考文献和附录。
学位论文写作时间和字数:硕士研究生用于写作学位论文的时间,应不少于1学年。硕士学位论文一般为3万字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