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羌族史诗令人震撼

羌族史诗令人震撼

羌族史诗令人震撼(图)

2009-05-21 09:11:00 来源: 南方日报(广州) 






民俗专家震后在四川走访了羌族释比




  本报讯(记者/李培)“从天上唱下来,唱到山上。从山上唱下来,唱到地上。”近日,中国文联副主席、著名作家冯骥才在电话里向本报记者朗诵起这段来自羌族的诗歌,它出自日前由中国民协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首发的《羌族口头遗产集成》。这本100万字的巨著,分为《神话传说卷》、《民间故事卷》、《史诗长诗卷》、《民间歌谣卷》,收录羌族口头文学最精华的部分,堪称一部完整的羌族史诗,其中大部分作品是首次公开发表。

  与此同时,一本由民间文艺工作者在地震后深入灾区调查编写而成的《濒危羌文化———5·12灾后羌族村寨传统文化与文化传承人生存现状调查研究》也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首发。书中首次披露了羌族文化面临的危机。昨天,冯骥才以及西南民族大学教授贾银忠接受本报记者采访。

  整理羌族史诗神话

  “西方人认为中国没有史诗,只有神话和歌谣,但经过我们努力,关于羌族一个民族的完整史诗被整理出来。”冯骥才说,《羌族口头遗产集成》中,四川民俗学者李明多年前在汶川找到了一个67岁的释比,从他的口中将这段羌族史诗整理成文,这段珍贵的资料被中国民协专家重新编录出版。

  冯骥才说,这段史诗一开头就唱着“从天上唱下来,唱到山上。从山上唱下来,唱到地上。”接着就讲述,神将儿子派到人间,然后教给羌族人怎么种树、怎么生活……“羌族从神灵崇拜到整个精神世界,有与汉族不同的一套体系,都记录在这段史诗里。”

  冯骥才透露,中国民协正在积极帮助北川方面整理一份羌族文化的电子档案,包括羌族的信仰、服饰、节日等民俗生活。

  调查震后羌族民俗

  为了完成羌族民俗震后调查,西南民族大学教授贾银忠带着70多名志愿者大学生,几乎走遍了四川省境内的所有羌寨,为大地震幸存的共69位羌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一一做口述和笔录,积累了非常珍贵的一手资料。调查中,贾银忠发现,汶川萝卜寨经验最丰富的释比之一———92岁的张良福在大地震中遇难。

  “羌族没有文字,文化主要以口头遗产传承,主要依靠羌族的释比来传承。”贾银忠说,由于多年来释比被当作“巫师”,影响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申报,“直到2008年,汶川还没有一个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不过在大地震后,四川省已经加紧了羌族文化传承人的申报,包括羌年、羌族羊皮鼓舞等濒危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有了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

  贾银忠告诉记者,他在调研中发现,每年五月初五是羌族的唱歌节“瓦尔俄足节”,其发祥地———茂县曲谷乡河西村西湖寨在大地震中严重受损,“村中的4个祭祖塔,以及瓦尔俄足节的主要活动场地仙女塔都严重受损,村长说修复大概需要2万元,可至今仍没有筹齐。”贾银忠说。

  调研中,贾银忠找到了羌笛的国家级传承人80岁的何克志,发现了一段有趣的故事。“上世纪60年代,他作为羌笛的代表艺人,进京为毛主席、周总理演出过。”何克志告诉贾银忠,地震前他花了几年心思制作的100多支传统工艺羌笛毁于地震,“但令人欣慰的是,他现在收了一个年轻徒弟”。
附件: 您所在的用户组无法下载或查看附件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