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曼尼莎汗陵
木卡姆艺术传承人
近日,“南疆四地州首届旅游纪念品大赛暨展示展销会” 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喀什市举行。别具民族风情的十二木卡姆表演成了展销会的一大特色,明快的旋律、高亢的歌声、优美的舞蹈、如痴如醉的表情,寄托着新疆少数民族同胞对生活的礼赞和对幸福的憧憬。
4月22日,记者到达木卡姆的故乡——莎车县,开始了一段寻访木卡姆的旅程。
阿曼尼莎汗:
一首宁静悠远的歌
十二木卡姆与阿曼尼莎汗(1526—1560)这个伟大的名字是紧密相连的。正是阿曼尼莎汗,用毕生的心血浇灌了十二木卡姆这朵维吾尔族艺术之花。
带着对这位传奇女性的敬仰,记者来到了莎车县的阿勒克鲁克(意为“黄金之地”),这里是叶尔羌汗国的皇家陵园,阿曼尼莎汗就静静地安息在这里。
叶尔羌汗国是东察合台汗国吐虎鲁克· 铁木尔汗的后裔萨亦德于1514年创立的,其疆域包括今天新疆大部及邻近的一些地区,建都叶尔羌(今莎车县)。
据《乐师史》记载,阿曼尼莎汗从小就酷爱音乐和诗词。13岁时,她在家中偶遇微服私访的叶尔羌汗国国王阿不都热西提汗。这位同样酷爱音乐和文学的国王被阿曼尼莎汗美丽的容颜、即兴创作优美诗词的才华和精湛的木卡姆弹唱技艺深深吸引,随后与她喜结良缘。
成为叶尔羌汗国的王妃后,在阿不都热西提汗的大力支持下,阿曼尼莎汗邀请当时著名的玉素甫·喀迪尔汗等一批乐师、歌手和诗人,对木卡姆艺术进行了整理和改革。阿曼尼莎汗等人排除了守旧势力的重重干扰,对深藏于民间的木卡姆艺术进行了精心规范和整理,并吸收了维吾尔族民间歌舞的精华,使木卡姆艺术的内涵和表演形式更加丰富。尤其可贵的是,阿曼尼莎汗以其天才的文学禀赋,选取古代诗人的优美篇章,将木卡姆由过去充满宗教色彩、陈旧晦涩的诗词,转变成洋溢着维吾尔族人民生活气息和真情实感的诗词。经过整理和改革后的十二木卡姆艺术,集音乐、舞蹈、演唱、文学和生活习俗于一体,旋律优美、朗朗上口,充满着维吾尔族人民对生活的挚爱和对幸福的向往,深受广大民众的喜爱。
据阿曼尼莎汗陵的工作人员介绍,为了满足各族人民凭吊阿曼尼莎汗这位十二木卡姆艺术大师的愿望,县政府于1992年修建了该陵园。
通向陵墓的小路,两侧布满了苍松翠柏。陵墓蓝白相间的穹顶在阳光的照耀下熠熠生辉,洁白高大的廊柱、嫩绿色镂空的窗子,一切都那么高贵典雅并富于民族气息。
拾级而上,走进纪念陵。正中间停放着仿制的阿曼尼莎汗棺椁。抬头可见穹顶下方写有阿曼尼莎汗当年亲手整理的十二个木卡姆的名字——拉木克木卡姆、且比亚特木卡姆、木夏乌热克木卡姆、恰尔尕木卡姆、潘吉尕木卡姆、乌扎勒木卡姆、艾介姆木卡姆、乌夏克木卡姆、巴雅特木卡姆、纳瓦木卡姆、西尕木卡姆、依拉克木卡姆。这12支木卡姆套曲,是当年阿曼尼莎汗按照天文学的规则整理成的。每一个木卡姆又由大乃格曼(大曲)、达斯坦(叙事诗)和麦西热甫(民间歌舞)3个部分组成。
在“潘吉尕木卡姆”几个大字下面,有一幅阿曼尼莎汗演奏弹拨尔的彩绘画。据说,当初13岁的阿曼尼莎汗与阿不都热西提汗第一次见面时,她演奏的就是潘吉尕木卡姆。阿曼尼莎汗画像下面,用汉字和维吾尔文字写着:“阿曼尼莎汗是人所共知的天仙才女,和阿不都热西提汗的爱情举世无双,十二木卡姆犹如十二颗璀璨的星星,她的美名啊如史诗般被后世传扬。”
2005年12月25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巴黎总部宣布了第三批“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名录,“中国新疆维吾尔木卡姆艺术”榜上有名。那一年是阿曼尼莎汗离开她心爱的十二木卡姆的第445年。经历了近500年的风沙,她亲手整理出的人间音乐瑰宝终于一代一代地传承下去,带给各族人民美的享受和幸福的召唤。
木卡姆文化传承中心:
几多欢喜几多愁
走出阿曼尼莎汗陵园,步行大约20分钟,就到了莎车县最大的广场——木卡姆广场。广场的正中是两块呈“八”字矗立的大型石壁,石壁上的浮雕是艺人们纵情演奏和舞蹈的情景。大型石壁的对面,“木卡姆文化传承中心”几个醒目的大字映入眼帘。传承中心主体呈半圆弧形,以咖啡色和白色为主,顶端金黄色的穹顶直插云霄,在阳光的照耀下熠熠生辉。
在木卡姆文化传承中心,记者见到了代主任伊力哈姆·热义姆和现年68岁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木卡姆艺术传承人玉素甫·托合提。
据伊力哈姆·热义姆介绍,县里在财政紧张的情况下,投资337万元,兴建了木卡姆文化传承中心。该中心建筑面积2834.41平方米,于去年10月竣工,是继鲁克沁镇木卡姆文化传承中心之后,全疆的第二座专门的木卡姆文化传承基地。今年3月21日,他和县里4位木卡姆艺术大师进驻该中心,开始前期的筹备工作。“一切都才刚刚开始,但一切都是新的开始”,伊力哈姆·热义姆说,近年来,县里和乡镇上的木卡姆演出队伍多了起来,还获得了不少奖项。现在,莎车县有400多位木卡姆艺人,其中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承人两位。
玉素甫·托合提对记者说,“现在,我们几个人每天都到中心来。我们的家都在县城,骑自行车也就是10多分钟的路程。大家各有所长,在一起切磋交流。带的学生差不多有30人,我们对他们进行指导,帮助他们提高表演水平。我以前带的3个学生,由于进步得快,现在经常到内地演出!”老人家的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伊力哈姆·热义姆接着说,从2003年起,每个周日,莎车县木卡姆表演组都在县里的几个公园表演。2005年,莎车县成立了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领导小组,县文联成立了木卡姆协会,并举办了首届木卡姆艺术节。同年,在墩巴格乡等部分乡镇职业高中开设了木卡姆艺术传承班。
木卡姆被评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三批“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这让莎车人感到无比骄傲和自豪。2006年,莎车县成立了非物质文化遗产领导小组,并把每年的8月15日定为“木卡姆节”。
值得一提的是2007年4月,莎车县木卡姆传承人吐松尼亚孜·吾休尔、若孜克·阿尤甫,随同温家宝总理赴日访问,在日本东京进行了十二木卡姆表演,获得了巨大成功,受到了温家宝总理的亲切接见和高度评价。
谈起自己被评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经历,玉素甫·托合提自豪地说,“我是2008年3月领取的证书,当时就感受到人们对我的羡慕和尊敬,心里很高兴。从今年开始,国家文化部和财政部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承人每年补助8000元,今年2月我已经领到了钱。县里从2007年开始每月补助400元,我也都能按时领取。国家给我们这样的荣誉和待遇,也让我感到身上的责任重大。我一定要尽自己最大的努力,把十二木卡姆好好地传给年轻人!”
谈起学习十二木卡姆的关键,伊力哈姆·热义姆认为,学习十二木卡姆要具备4个基本条件。“最重要的,是要对十二木卡姆忠诚。要明白这不是儿戏,是祖宗传给我们的宝贝,要当成每天的必修课,而且要坚持一辈子。”说着,他从兜里掏出一个MP3,“只要一出家门,我就开始听,边听边背词。”他又掏出4个小本子,上面写满了乐谱,还有他的笔记。
学习十二木卡姆,还要有较高的文化水平。伊力哈姆·热义姆说,“要很好地学习十二木卡姆,必须深入了解歌词所表达的内容,否则难以深入。但在十二木卡姆的歌词中,掺杂着阿拉伯语、波斯语、察合台语、维吾尔语。这增加了十二木卡姆学习的难度,令很多人望而却步。”
“另外,学习木卡姆还要精通乐器演奏。正式演出时,一个音都不能错,而且要有良好的团队精神。最后,要有很高的演唱水平。木卡姆的演唱声音高、时间长、技巧性高,需要多年的磨练”,玉素甫·托合提接着说,“现在的年轻人不愿意吃苦,满脑子都是挣钱。有个小伙子问我,今天学了十二木卡姆,明天能到巴扎上去卖吗?”
谈起教学生的体会,玉素甫·托合提说,有较好的乐谱基础知识的学生,学习得会快一些,一般两个月下来,基础知识就学得差不多了。而不会乐谱的学生起码要学一年。“我觉得传承问题的关键在于人。我们修了这么好的传承中心,物质条件已经很好了,希望政府能够采取更加有力的措施,引导更多的年轻人参与进来。现在,我一口气能唱4个木卡姆,8个小时不间断地弹唱。”玉素甫·托合提长长地叹了一口气:“但毕竟我们这一代艺人的年龄都不小了,未来是属于年轻人的。”
谈起未来,伊力哈姆·热义姆踌躇满志,“我们商量着,随着中心各种设施逐渐到位,我们要搞个图片展。在我们莎车县,十二木卡姆正式的舞台演出是从1936年开始的,我们要把从1936年到现在的图片进行搜集整理,让人们对木卡姆有一个全面的了解,让更多的人喜欢它、学习它。”
“我们也要进一步地搜集整理散落在民间的木卡姆曲目。民间的木卡姆非常丰富,但曲目有混乱的现象。我们要本着尊重传统、尊重科学的原则,继续整理。现在我们已经整理出了3个木卡姆。”伊力哈姆·热义姆说,这实际上也就是把阿曼尼莎汗当年所做的工作继续下去。
文章来源:中国民族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