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怀群)1977年以前的高平街道(2)
“百货公司”西山墙接着大门,卡车能进去,两只大黄狗看其形象可以把人吃掉。院子很大,靠东靠北是新建的外表现代的平房,组成一个四方大院。正对大门的后门里,卡车能直接把货拉进来。 后院北墙就是城墙,城墙最迟是宋朝建的,当时还存在。
大门西面是早晚门市部,民国时候的三间店铺,很高大。门板非常厚,镶嵌的木柱子突出,青砖做的房墩,木头的门楣,白灰粉的墙。这就是我家的房子,当时每月以1元8角钱租给供销社。早晨7点至9点,下午6点至8点营业,“百货公司”的门开了它关门,或人家关门它开门。日常用品基本都有。
接着,突出了10m左右的大院子,是高平公社所在地。历史上是一个宗教场所的地盘,民国时是乡公所所在。上房在高高的几个台阶上面,一直是大会议室。1967年614武斗事件在这里发生。两边的平房低了下来,只有一个砖台阶。这是干部宿舍,公社书记也就住东面一排的一间房,没有套间。南望,面墙是砖墩白墙,大门楼没有前檐,但有后檐。门外挂着高平人民公社人民委员会、高平人民法庭两块牌子。红卫兵批斗当时的县委书记就在这里进行。每天9点吃过早饭,公社的个别胖胖的干部,拿出一支烟,站在大门外望着街道,威严和法官一样。高平完全小学的学生放学了,学生看见干部异常害怕。大会议室的西面有一个甬道,西面的大三间房,是餐厅和厨房,晚上煮猪肉的地方。干了公家事吃的最好,当干部最有吸引力的点是在这里。公社比供销社突出了三间房的样子,没有人敢说拆迁的话,也没有这样的规划,那时候是不轻易动土盖房的。
人民公社的西面,一墙之隔是在一个高台上的银匠家,没有台阶,有个坡,木板门面,没有大门,进了板门是一个整体的大房子,坐在很大的客厅里可以看见街道里正在跟集的人流,我一直在这里去借学兄的长篇小说,在这里拉二胡,我们每一次见面,能感觉到在进步。《红岩》等小说就是在这里借的。历史上,他们家是靠做银货为业的小镇居民,(银货就是银手镯、银项圈、银锁锁、银铃铛、银耳环、银牌牌),现在是东门生产队的社员。
他们家突出去的房子西面是缩进去两间房距离的高平完全小学,大红色的大门镶嵌在一面极其高大的墙上,民国时候的完全小学都是这个校门样式,有深深的后檐,檐下有明明白白的柱子,红色的,两个耳房的门朝北开着,没有窗户,里面堆着杂物,很长时间没有住过人。一个宽阔的长长的走道两侧就是陈家和刘家私人住宅的墙,这里文雅、肃静,走过需要很长的时间。坐南向北的一座教室出现在走道的中间,门是向北开的,基础有1m多高,是用石头和砖头砌起来的。教室的后背墙全部是窗户。教室的东西是两排房子,有20多间房,一直通到了后院,是老师的住房,也有杂物间。过了教室是一块空地,小操场,有一座相同的教室,是五甲班,又是相同的五乙班的教室。向北是开阔地,种着大葱萝卜白菜,北面就是向南的一排房子、食堂,大师傅的住处。五甲班教室西面20多间房其中的一间房子是向西的一个过道,小汽车可以通行,有台阶爬上去,就是操场,操场一直通到西城墙、北城墙,操场南边是三分之一长的高平街道北面店铺的后院、居民家的后墙。操场里有好几个篮球场、篮球架,有很大的厕所,后来这里全部改成了高平公社所在地。从操场进口过道里出来,北面有两层的一大间楼,楼上住着谁不知道,很神秘的。向北有三间大会议室,实际是赵校长的住房,校长有两个套间。校长室向北,是一排顶到北头的老师宿舍,间有学生的宿舍,住校的学生住在拉通的木板床上。院子对面,是东西向的一排房,房内打了一口井,然后是烧水的房子,学生每天拿着搪瓷缸子去接水,一个水票一分钱打一缸子水,水房里有很大的锅,很大的蒸笼,学生拿的黄黄、窝头、巴巴都发毛了,烧水师傅用蒸笼热一下馍馍。开水泡馍馍,没有盐醋辣椒调料,也没有咸菜,就这样吃,还是很香的。
和操场通道对称的,又是一间房子打通的向东的通道,进去后是并排的两座坐北向南大教室。欧式的蓝色的檐板,是六甲、六乙教室,这里有很权威的女老师,是师范大学毕业的。教室的东面有东西向的一排房,是几位很漂亮年轻的女老师住家的宿舍,还是一家一间。南面有一大块地种菜,一排墙隔开了公社的院子。
六甲教室的北面靠东是五丙教室,开阔地是一个大戏台,演过《赶花轿》,是全体老师演的大型秦腔剧。两棵大槐树至少有上百年了,戏台和槐树其实就是古代玉皇宫的遗存,其他的庙产都拆掉了。这一座学校,整个是玉皇宫的地盘,东边还有文昌楼、魁星楼,这是光绪年间《泾州直隶州地理调查表》记载的,玉皇宫是宋朝至迟是明朝修建,民国时这里就是高平完小。靠着东墙还有一排房子,是老师的宿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