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李济宁】《赵城金藏》流传始末

【李济宁】《赵城金藏》流传始末

《赵城金藏》流传始末

作者:李济宁

发布时间:2009-05-10 07:48 来源: www.ccdy.cn



        
    保存在国家图书馆的《赵城金藏》是金代民间刊刻的一部大藏经,也是历代刊刻大藏经中流传至今最早最完整的大藏经,已成海内外孤本,与《永乐大典》、《四库全书》、《敦煌遗书》一起被誉为国家图书馆四大专藏镇馆之宝。此书出于民间,民女崔法珍为报佛恩而断臂募集资金,在众人努力下,三十年方刻成。这部藏经也被誉为年代最久远、版本最珍奇的藏经。

    何为《赵城金藏》

    所谓《赵城金藏》,是指刻于金代(1115—1234年)的《金版大藏经》(系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官版木刻汉文大藏经,简称“金藏”),因供藏于山西省赵城县(解放后并入洪洞县)广胜寺而得名。《赵城金藏》的宝贵之处,在于它保存了另一部大藏经《开宝藏》的基本面貌。《开宝藏》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佛教经典,刻印于宋代开宝年间,因为保存不善,只有很少几卷残存。《赵城金藏》刻版时,是先把《开宝藏》反过来贴到木板上,然后照刻。因此,刻下来的赵城藏经版和《开宝藏》几乎一样,共有682帙,每帙十卷,每一卷由多块版粘成,绝大部分是每版刻23行,每行14字。每版版端小字刊雕经名简称、卷次、版片号、千字文号。部分经疏和经录的版式有所不同。每卷经首加装释迦说法图一幅,图的右上角刊“赵城县广胜寺”六字。有的经尾还刊刻了题记,这些题记对推测这部藏经的历史具有重要价值。全部的大藏经中,还包括了一批元代补版。《赵城金藏》在元代曾经多次修补经版,那幅著名的扉画,即雕刻在元代时期。广胜寺僧人到大都请印经卷后,运回赵城县,在庞家经坊加配扉画并拓裱装帧成现在的样子。另外,大藏经中还配补了一批明代补抄的经卷。

    据史书记载,《金藏》的发起者为山西潞州长子县百姓崔进之女法珍。她幼年即好佛教,十三岁时,为做功德,断臂化缘雕造佛教大藏经。法珍募缘刊经的过程中,得到晋东南等地区广大信众的支持,许多善男信女舍家产、卖儿女助缘刊经。更有甚者,为表示对佛教的虔诚,燃臂燃指,刳眼割肝。经过30余年的努力,方始刊成。刻藏地点就是金代解州的天宁寺。大定十八年,法珍将大藏进贡朝廷。皇帝敕令中都左右街十大寺院僧众,香花迎经。法珍被赐许出家为尼。大定二十一年,法珍又将所有经版运到中都,共计168113版,6980卷。
虽然《赵城金藏》产生于金代,但由于种种原因,致使其“养在深闺人不识”,直到1933年春,上海高僧范成法师来广胜寺访察时才发现了它,这部沉默于广胜寺700余年之久的国宝得以重见天日。《赵城金藏》的发现轰动了海内外,吸引了不少人前来探访。

    蒋唯心就是其中之一。1934年,他只身来到广胜寺考察,前后40多天,他将大藏经全部展阅一遍,逐卷做了记录,经过多方面研究考证,最终认定这部藏经为金代刻印,又因在赵城广胜寺发现,故定名为《赵城金藏》。同年12月,蒋唯心将研究心得撰写成著名的《金藏雕印始末考》(刊载在《国风》杂志第5期)。第二年,这篇文章又印制了单行本,并附多幅《赵城金藏》的图版。

    颠沛流离 几经辗转

    《赵城金藏》的消息公布后,在国内外的学术界引起了轰动,各媒体都相继报道它的发现经过,并介绍其罕见的史料价值。因为这是一部过去不被学术界知道的大藏经,上海影印藏经会还联系拍摄了其中一些过去其他大藏经未曾入藏的经典,于1935年影印成《宋藏遗珍》发行。

    不料,轰动之后接踵而来的是麻烦。1937年,蒋介石指示当地军事首领李默庵,把经书全部运出广胜寺保存。当时广胜寺的住持力空和尚以“赵城藏属于赵城全县所有”为由,予以拒绝。

    然而,动荡的时局不再容许经卷过安稳的日子。1938年2月,日军占领赵城,广胜寺据日军占领的道觉村仅一公里。为了大藏的安全,寺里的僧人将全部经卷转移到“飞虹塔”内封存。1942年春,日本政府派遣“东方文化考察团”到赵城活动,并扬言要在5月2日上飞虹塔游览。为了保护《赵城金藏》,力空法师立即向八路军求助。在当时的太岳军区政委薄一波的指示下,军分区、县游击大队和僧众配合,于4月27日夜紧急将《赵城金藏》运出。在接下来的5月反“扫荡”中,地委机关的同志背着经卷,在崇山峻岭中与敌人周旋。由于战斗频繁,行军携带不便,深恐散失,这些经卷被藏在山洞、废煤窑内,派人看管。由于煤窑矿洞渗水潮湿,部分经卷受潮发霉黏结成了一根根的炭棒。

    抗日战争胜利后,晋冀鲁豫边区政府决定将《赵城金藏》交由北方大学保护。然而1946年国民党进攻平汉线,北方大学转移到山区,经卷遂全部转移到太行山区的涉县,存放在温村的天主教堂内,北方大学校长范文澜派张文教随行看护。在保护经卷的过程中,张文教劳累病倒,经卷后交太行行署代管。直到1949年北平解放后,华北人民政府电令太行行署将《赵城金藏》运至北平,交由北平图书馆(现今国家图书馆)收藏,藏经才结束了其颠沛流离的命运。

    历时17载的修复

    1949年4月30日,当4330卷、9大包《赵城金藏》运抵北平时,人们难过地发现,由于多年保存条件恶劣,多数经卷潮烂断缺,粘连成块,十之五六已经不能打开。

    于是,政府拿出资金,从琉璃厂专门调来数位富有经验的装裱老师傅对藏经进行修复,历时近17年,终于在1965年完成,为中国文献修复史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在《赵城金藏》入藏北京图书馆后,图书馆方面一直在努力找回散佚的经卷。抗日战争前后,陆续从书铺掌柜的手中收购了192卷。新中国成立后,经私人收藏家捐赠收回了159卷。

    《赵城金藏》共有6980卷,6000多万字。目前国家图书馆已收藏保存4813卷,全世界只此一部,因而被视为稀世瑰宝。

    1984年,在任继愈的主持下,中华大藏经局以《赵城金藏》为底本,整理并出版了《中华大藏经》(汉文部分),使稀世珍宝《赵城金藏》得以广泛流传。

[ 本帖最后由 马衣努 于 2009-11-14 21:01 编辑 ]

TOP

回复 1# 的帖子

就文化保护的目的而言,抗战时期金藏在大后方的“保护”命运,真让人难以说清对还是错。

TOP

还真不知道有《赵城金藏》,太小白了,谢谢介绍了解了一下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