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海經之神話系統研究
撰文者:許瑞誠/東海大學中文系
神話雖由於人們的幻想所構成,但這種幻想不是毫無根據的,而是有現實生活做基礎的;它的種種解釋和描述雖不免荒唐可笑,但決不是純意識和心理的活動,而是客觀現實和生活鬥爭的反映。
此種說法如同Bronislaw Malinowski所提出的理論一樣認為神話是社會現實與信仰的認可;S.Freud甚而認為神話與夢一樣,是潛意識的恐懼與欲望的反映。G.S.Kirk清楚表明,神話除了具有傳統口頭故事的基本性質之外,還可能具有多種不同的形式與功能,作為世上各式各樣的解釋,以及對所疑惑的事物作多方面的探求與安慰,也還為心智和情感提供多種信任與支持。人類盡用一切豐富的想像和幻想將人民現實生活中的不滿足寄託於神話之中,此外在種種勞動的生活經驗裡,為求鼓舞自己的工作熱情和勞動規範而創造諸神推動自己勞動的意念,有著不少的變異形體的出現,如羽民國的人身上生羽翼,鸛頭國的人有翼、鳥喙,在海中捕魚,杖翼而行[1]。原始人看見水鳥捕魚,非常便利,不禁發生羡慕之心;《博物志》載奇肱國的人“能作飛車,從風遠行”[2]便是因不滿足而幻想的具體化。
屏東崁頂基督長老教會牧師劉清虔[3]認為神話是散文的敘述,被認為是發生於遙遠的過去的真實可信的事情,然而王充曾以山海經為『虛妄之言』,郭璞卻主張怪物實有說加以反駁。就融合眾說杜而未所言的神話『並非全是虛妄,也並非全為事實』。假若全是虛幻,那山海經的內容和易經說卦中的月象很相似。穆天子傳、楚辭、神異經、十洲記、洞冥記等,都似響應山海經的論調,亦有人認為此論說應是互相影響抄襲而成。
那麼,不少原始民族也有類似的月亮神話,譬如,新西蘭島的土人和南亞的巴都島土人,都有與山海經如出一徹的月亮神話。類似的神話散佈於大洋洲各地,在當時明顯地交通不便之下,是難以作出傳訊與抄襲的工,因此不難令人猜測當時的共同天象,即是如此。
所以在中國神話裡也記錄了不少待人尋覓的工作,然而現存古代神話資料最多的著作是山海經,裡頭記載的年代是由戰國初年到漢代初年的紀錄,尚且不討論何地所產,但其中所紀錄的部分神話人物已漸漸在現今的考古工作中實有所聞,在山海經中的大人與小人正一一經由現今考古發現而證實,但對大人與小人的描述我們可以說是上古人民加以渲染所造成的,但對於這些想像題材的來源可以說是有所本的,並非全是虛妄,當然不僅考古的工作進行,就連中外許多的人物故事描寫中也有同樣的題材,這些縮型的小人國和巨型的大人國,活躍於各大洲的每一角落,也不僅令人對這小人國和大人國的存在加以確信。
就山海經的地域而言,蒙先生認為是古代巴蜀地區的人所作的,袁珂先生認為是古代楚國或楚地人所作的。不論山海經記載的到底是何地的神話,總之當中的小人國在歐洲、東南亞一帶也都有著相似的傳說;大人國也在希臘神話和北歐神話中出現,這些縮型和巨型的描述不單只在中國本區發生,也流傳於全世界各地。
因此,神話故事中的縮型和巨型不僅是當前熱門之話題,影響後代的文學的題材內容,也提供了志怪小說最原始的創作素材,也因此話題在不斷討論的聲浪中日益茁壯,形成現代科幻文學創作中常用的題材。
在山海經中的縮影角色因身體的異常發育往往與長壽有著特別的聯繫,就是因為異於常人故具備了異於常人所擁有的特性。
禹治理洪水因為曾經遊歷九洲土地,故廣聞奇事,與助手伯益同寫了一部『山海經』,現簡略介紹這些小人的傳說:
1.《山海經》裏關於小人的記載
《山海經--大荒東經》記載『有小人國,名靖人。』
《山海經--大荒南經》記載 『有小人,名曰僬僥之國。』又寫道:『有小人,名曰菌人。』
《山海經--海外南經》記載『周饒國在東,其為人短小,冠帶。』
2.《搜神記》裏關於小人的記載
《搜神記》卷十二記載:『王莽建國四年,池陽有小人景,長一尺余,或乘車,或步行,操持萬物,大小各自相稱,三日乃止。』並同時記載有一種小人叫『慶忌』,寫道:『慶忌者,其狀若人,其長四寸,衣黃衣,冠黃冠,戴黃蓋,乘小馬,好疾馳。』
3.《列子》裏關於小人的記載
《列子﹒湯問第五》記載『從中州以東四十萬里得僬僥國。人長一尺五寸。東北極有人名曰諍人,長九寸。』
4.《神異經 》裏關於小人的記載
《神異經 西荒經》『西海之外,有鵠國焉,男女皆長七寸,為人自然有禮,好經綸拜跪,其人皆壽三百,其行如飛,日行千里,百物不敢犯之。為畏海鵠,過輒吞之,亦壽三百歲。此人在鵠腹中不死,而鵠一舉千里。』
5.《別國洞冥記》
漢朝郭憲的《別國洞冥記》中載:『勒畢國人長三寸,有翼、善言語戲笑。因名善語國,常群飛往日下自曝,身熱乃歸,飲丹露為漿,丹露者,日初出有露計如珠也。』
6.《史記》和《法苑珠林》中關於小人的記載
《史記 大宛列傳第六十三》括地志云:『小人國在大秦南,人才三尺,其耕稼之時,懼鶴所食,大秦衛助之,即焦僥國,其人穴居也。』
7.《法苑珠林》一書,內容佛學經典豐富,包含中外佛學理論,向來被視為佛教百科全書。《法苑珠林﹒卷八》引外國圖云:『焦僥國人長尺六寸,迎風則偃,背風則伏,眉目具足,但野宿。一說,焦僥長三尺,其國草木夏死而冬生,去九疑三萬里。』[4]
8.《山海經海經新釋卷一》裏關於小人的記載
《山海經海經新釋卷一》記載『齊桓公獵,得一鳴鵠,宰之,嗉中得一人,長三寸三分,著白圭之袍』。
9.《南村輟耕錄》裏關於小人的記載
《南村輟耕錄》是元朝的陶宗儀所寫。其中第十四卷中說:當時有人賣人臘,陶宗儀一瞧,見那人臘身長只有六寸多一點[5],眉毛、眼睛與人無異,連小便都有。並相傳這小人是幾年前外國貢獻的,小人死後,才從背後剖開,挖去內臟,經過充填、縫合、烘乾成的。
這種外地貢上的小人,《漢武故事》就說過:以前東郡有人送過一個七寸短人,還名叫『巨靈』。在今日的說法即是木乃伊,認為時有製造木乃伊之技術。
10.《新齊諧》裏關於小人的記載
《新齊諧》作者袁枚(1716-1798),此書又名《子不語》。所謂『子不語』內容實說亂、力、怪、神,。
《新齊諧》第九卷記載道『乾隆四年,山西蒲州修城,掘河灘土,得一棺,方扁如箱。啟之,中有九捆,一捆藏二人,各長尺許,老幼男婦如生,不知何怪。』
<夏太史說三事>一則中載:高郵夏禮谷先生督學湖南,舟過洞庭。值大風浪,諸船數千,泊舟未歲。夏性急,欲趕到任日期,命舵工逆風而行,諸船隨之楊帆。至湖心,風愈大,天地昏黑,白浪如山。見水面二短人,長尺許,面目微黑,掠舟指擼,似巡邏者。諸船中人俱見之。風定日出,漸隱去也。
11.《太平廣記》裡第四百八十卷和第四百八十二卷都記述了一些關於小人的故事,說明小人曾經在地球上生存過。如前所言過《新齊諧》中記載的賣臘人一事。
<墮雨兒>
魏時,在河間的王子充家,下雨的時候,有個小孩隨著雨落到院子裡,高只有五六寸左右。小孩們自己說,家在海的東南方,因遇到大風雨,被刮到這裡。
12.中國清朝乾、嘉時期“位高望重”的學者、官至禮部尚書的紀曉嵐,在其所著《閱微草堂筆記》一書中,有二則關於小人的記載。
《閱微草堂筆記卷三》──《灤陽消夏錄(三)》
烏魯木齊深山中,牧馬者恆見小人高尺許,男女老幼,一皆備。遇紅柳吐花時,輒折柳盤為小圈,著頂上,作隊躍舞,音呦呦如度曲。或至行帳竊食,為人所掩,則跪而泣。縶之,則不食而死。縱之,初不敢遽行,行數尺輒回顧。或追叱之,仍跪泣。去人稍遠,度不能追,始驀澗越山去。然其巢穴棲止處,終不可得。此物非木魅,亦非山獸,蓋僬僥之屬。不知其名,以形似小兒,而喜戴紅柳,因呼曰紅柳娃。丘縣丞天錦,因巡視牧廠,曾得其一,臘以歸。細視其鬚眉毛髮,與人無二。
《閱微草堂筆記卷十八》──《姑妄聽之(四)》
吉木薩台軍言:嘗逐雉入深山中,見懸崖之上,似有人立。越澗往視,去地不四五丈,一人衣紫氆氌,面及手足皆黑毛,茸茸長寸許;一女子甚嬌麗,作蒙古裝,惟跣足不靴,衣則綠氆氌也,方對坐共炙肉。旁侍黑毛人四五,皆如小兒,身不著寸縷,見人嘻笑。其語非蒙古、非額魯特、非回部、非西番,啁哳如鳥不可辨。觀其情狀,似非妖物,乃跪拜之。忽擲一物於崖下,乃熟野騾肉半肘也。又拜謝之,皆搖手。乃攜以歸,足三四日食。再與牧馬者往跡,不復見矣。意其山神歟?
13.《夜雨秋燈錄》[6]
清代筆記《夜雨秋燈錄》作者宣鼎,記載『廣東澳門島,有姓仇名端貿易商人,經常去各國做買賣。一日,遇颱風,幸避一島灣,風息後,船老大因力憊看船,仇端登島散步。仇見島中枯樹甚多,大可十圍,樹多孔,孔中有小人居之,人長僅七八寸,有老幼男婦,膚色如栗子皮。』
我們可以發現到《搜神記》和《搜神記》裏關於小人的記載均其行如飛、好疾馳,《列子》、《搜神記》和《山海經》、《史記》同樣提到了焦僥國[7],在上古神話中對小人的單純描寫實則有寄寓著行動迅捷的涵義,但他並不如巨人型態那樣的威嚇,反而在後來的小說中卻從它的形貌認為是珍寶富有價值,或是更以玄虛的感天能力而寫,因身材的過於嬌小反而有長壽的一生,或是更能呼風喚雨的超能力(例如<夏太史說三事>中所述之事),甚至宋元明清海外航運漸漸發達,也發現了海外小人種民族,各個縮型人物環環相扣、連綿不絕。
其實我們在這些作品中不難看見神話中的縮型人物一直是站在提供者的位子給予後代文學家盡以發揮想像力的創造空間,利用同樣的題材創造不同的內容和情節,其實早已不侷限於在這類題材方面,再神話中的九尾狐、花神、水神等種種形象,也都是在這一系列的發展中史的故事內容更有趣味,更為跌宕曲折。但是縮型在這方面即是表現地更有真實面,因為在數篇的故事記載中,似乎也漸漸明瞭了真實小人的存在,此類題材自然也就更為市民文人所傳承。
世界各個民族的傳說中幾乎少不了的是巨人這個重要的角色。從希臘神話『奧得賽』裏英雄爾底修斯在海島上遇到的獨眼巨人,格林童話裏傑克的豌豆與巨人,一直到葛列佛遊記裏的『大人國』,許許多多的故事都描述巨人這樣的生命,就連中國也不失這種傳統人物的延續,中國的神話中也有著和希臘及北歐相似的巨人族。
1.《山海經 大荒北經》『大荒之中,有山名曰成都載天。有人,珥兩黃蛇,名曰夸父。后土生信,信生夸父。夸父自不量力,欲追日景,逮之於禺谷,將飲河而不足也,將走大澤,未至,死於此。』
《山海經 海外北經》『夸父與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飲,飲於河南;河渭不足,北飲大澤,未至,道渴而死;棄其杖,化為鄧林。』
由於夸父跑了一天,疲倦極了,加上太陽炎熱的烤炙,便伏下身『飲於河南,河渭不足,北飲大澤。』居然把黃河、渭水都喝乾了,可見他的身材有多高大。
《山海經 海外北經》『跂踵國……其為人大,兩足亦大。』可見這個跂踵國也是巨人國,而最特別的,是他們單用足跡頭走路,不用足跟,所以叫做『跂踵』。
《山海經 海外北經》『博父國,……其為人大,右手操青蚇,左手操黃蚇。』
《山海經 海外東經》『大人國在其北,為大人,坐而削船。』
《山海經 大荒東經》『東海之外,大荒之中……有波谷山者,有大人之國,有大人之市,名曰大人之堂,有一大人蹲其上,張其兩耳。』
《山海經 大荒北經》『有人名曰大人,有大人之國,釐姓,黍食。』
2.《列子 湯問篇 》愚公移山末篇『帝感其誠,命夸、娥二子負二山,一厝朔東,一厝雍南。』
3.《列子 湯問篇第五 》『渤海之東,不知幾億萬里,有大壑焉,實惟無底之谷,其下無底,名曰歸墟。八絃九野之水,天漢之流,莫不注之,而無增無減焉。其中有五山焉:一曰岱輿,二曰員嶠,三曰方壺,四曰瀛洲,五曰蓬萊。其山高下三萬里,其頂平處九千里,山之中間,相去七萬里,以為鄰居焉。其上臺觀皆金玉,其上禽獸皆純縞。珠玕之樹皆叢生,華實皆有滋味,食之皆不老不死。所居之人,皆仙聖之種,一日一夕,飛相往來者,不可數焉。而五山之根,無所連著,常隨潮波,上下往還,不得暫峙焉。仙聖毒之,訴之於帝。帝恐流於西極,失群仙聖之居,乃命禺彊,使巨鼇十五,舉首而戴之,迭為三番,六萬歲一交焉。五山始峙而不動。而龍伯之國有大人,舉足不盈數步,而暨五山之所,一釣而連六鼇。合負而趣歸其國,灼其骨以數焉。於是岱輿、員嶠二山,流於北極,沈於大海,仙聖之播遷者,巨億計。帝憑怒,侵減龍伯之國,使阨。侵小龍伯之民,使短。至伏羲、神農時,其國人猶數十丈。』
4.《國語 魯語》被夏禹殺死在會稽山的防風氏,是天神,也是巨人,祂的一節骨頭就需用整部車來裝載,孔子說:『(防風氏)汪芒氏之君也,在虞夏為汪芒氏,於周為長翟,今為大人。』
齊魯早期神話傳說,都以巨人為神話英雄的祖型,然則這種思想觀念,又是從何而來?即是從淮南子的地形篇中可以窺見,俗語所謂山東大漢辨識奇豪邁形稟的狀寫。巨人神話即是一種代表著崇高神話,一種尊敬的象徵型。
5.張華《博物志》『大人國,其人孕三十六年,生白頭,其兒則長大,乘白雲而不能走,蓋龍頭,去會稽四萬六千里。』
6.堯帝在位時,南方海外有個『大秦國』,博物志說『河圖玉版云,大秦國人,長十丈。』可見這個大秦國也是巨人之國。
7. 伏羲的父親雷神,也是個巨人,祂是人頭龍身的天神,住在東方名叫雷澤之地,由於祂是巨神,所以足跡也很大,有一天華胥氏來到雷澤遊玩,看到大足印,便用腳去踩大足印,就感應而懷了伏羲。太平御覽說『大跡出雷澤』,能踩出大足跡的當然是巨人了。
8.黃帝戰敗蚩尤之後,竟然有一位巨人想和黃帝爭寶座,山河經海外西經說『刑天與帝至此爭神』,這位巨人就是刑天,實際上,刑天原本沒有名字,因和黃帝爭神座,被黃帝砍去腦袋,才叫做『刑天』,刑天就是砍頭的意思。
9.《聊齋誌異 白蓮教》作者蒲松齡,『途經太行山,山中出一巨人,高與樹等,目如盎,口如盆,牙長尺許。兵士愕立不敢行。某曰:“此妖也,吾妻可以卻之。”甲士脫妻縛,妻荷戈往,巨人怒,吸吞之,眾愈
在夸父追日的故事中,夸父的巨偉多力,其實和希臘巨人族差不多。列子中的愚公移山故事,夸、娥二子也不禁令人聯想到希臘神話巨人族阿特拉斯負地而立的神話,因神之令而奉行其事。再者列子湯問篇中那龍伯國的故事正吻合著《楚辭 天問》中的『鼇戴山抃,何以山之?』傳說。
山海經中的神話大多為人所言虛妄,但在山海經中《大荒東經》和《海外東經》所記的大人國也見於《國語 魯語》《魯語》中吳伐越時,孔子回答吳國使者問『骨何為大?』的緣故-『(防風氏)汪芒氏之君也,在虞夏為汪芒氏,於周為長翟,今為大人。』透過經典的記載,因此在巨型人物說方面也就更加確信了。
不僅在人類記載的書籍中有這樣巨型人物的出現,此外在民族的傳說中也有巨型人物的代表,舉個例子,□族中創造萬物的巨人尼支賈洛,經由蒲麼烈日女神(母)的培養與訓練,便成為一個堅強勇敢的人,通過自己的智慧,使用了武器銅工,進而得到動物的幫助和支持,經過努力,才創造出大地上人類的祖先,動物和植物的祖先。
所以巨型人物廣為被人類所言傳,不論是哪一方,東方或是西方,一樣的雷神均是巨型人物的象徵在希臘神話中的雷神也是巨人,因為太陽神阿波羅的兒子得罪天帝宙斯,被雷神殛死,阿波羅為子報仇,就把雷神殺死了。其實從山海經到聊齋誌異,都有描寫巨人的形象,甚而在多數古籍中還可發現相似之描述,此外對於巨人的描繪仍是處在對於他的一種敬畏感,從巨人型巷道長壽仙聖,都是緊回繞著對於他的一種敬畏。可見,巨型人物的地位在這時間長久的洪流中仍不劇減,在現今中還可見到科幻的應用,在現代這個時代的文學新生者,科幻小說上免不了這兩種巨型人物和縮型人物的角色加入,在中國小說的發展上,神話實實在在提供了人物素材。雖然神話中的巨型角色沒有縮型角色在後代文學中出現地廣泛,但是在最近的科幻小說中,卻又開始以這巨型角色為主角的故事。在這個時代裡,科幻小說尚未走進歷史,但是神話中的巨型角色和縮型角色卻是一直生活在人類的文學作品中。
世界各國的神話傳說與童話中,幾乎都能找到形體異於常人的角色,無論山丘一般高大的巨人,或是比昆蟲還小的侏儒,都是幻想文學的重要原型。根據心理學家榮格(Carl Jung,1875-1961)的說法,神話最能反映人類的集體潛意識,因此我們可以大膽斷言:無論古今中外,人類都有變大或變小的想望。改變形體大小究竟有什麼好處?就變大而言,答案相當簡單。
在古人素樸的物理想像中,形體與氣力自然成正比,因此巨人必定力大無窮,即使移山填海也易如反掌。然而在體能決定強弱的年代,為什麼會有縮小自身的念頭呢?我認為唯一的解釋,就是人類早已體會一項事實:形體愈小則愈靈巧,愈能完成常人無法完成的工作,像是《搜神記》和《搜神記》裏關於小人的記載均其行如飛、好疾馳,動作敏捷;而巨人往往是肩負重大責任的,希臘巨人阿特拉斯負地而立和中國盤古撐天立地的辛苦,所以上古人民並非只是單的幻想,而是一種渴望和讚美的表現。
然而,不論是哪一國家的巨型人物或是縮型人物,這些都已經在進步的科技中漸漸證明而出實有其事,尚不可靠的是對於人物的渲染與誇張的描述。
如今尚可知道的有出現在40年代的碳黑小人,據《求知世界》報17期羅桂生<兩個小黑人是何種生物?>一文中說:『我家住在廣西漓江畔,離桂林不遠,記得40年代中期的一天中午,太陽高照。我端著飯碗邊吃邊玩,突然在屋後曬短褲的長凳上,看見從布下走出兩個“小黑人”,它們約一寸高,與人體比例相似。全身碳黑,似無穿衣,直立行走。它們走到凳子中央,朝我站著。我舉起筷子,它們一齊高舉雙手。陽光把他們小手指照得清清楚楚。我害怕得很,隨手拾起一塊石頭就朝它們扔去,然後立即跑回屋叫大人出來看,但兩個“小黑人”已無影無蹤了。”』其實所謂的小黑人,在現今的南美洲真實存有此種民族,該民族人數不多,最高只有一百三十公分,在discovery頻道中曾經介紹過此民族。再者是化石的證據,5000年前的12公分成年小人骨骼被發現於墨西哥中部附近的洞窟,發現者是柏林大學的法蘭茲博士。他最先發現地面有一個奇怪的圖案,便試著往地下挖。這一挖可不得了,竟挖出了一些小小小小的生活用品,還有一些小小小小的裝飾品,看起來就像玩具一樣…… 挖到最後,終於出現這些東西的主人,一個小人。這一具骸古約12公分高,重要的是,這絕對不是一個小孩子的屍體,因為骨骼的樣子已經是成人。科學家研究,證實年代約在5000年前。
在巨型人物方面的考古則是在1950年後期,土耳其的山谷地區發現了許多的巨大的骨頭化石。其中的一個人大腿骨化石,長達120公分。經由考古人類學家的計算這骨主人約有五公尺之高。
另一個相似的發現在美國。在印地安人有一個傳說,在很久以前,曾經有一種紅髮巨人族。這些巨人居住在美國內華達州垂髮鎮西南方35公里處,一個叫做垂髮洞的山洞。到西元1911年,礦工在挖掘垂髮洞的鳥糞之後,發現一具巨大的木乃伊,身高達2.2米,紅色頭髮,才引起考古學家的興趣。加州柏克萊大學與內華達歷史學會派出人員前往調查,山洞已經因為開礦造成了破壞,勞德找到了一些印地安人的遺物。接著,垂髮鎮的採礦工程師李德與其他人員測量了挖掘出的一些股骨,發現股骨所屬的那些人,身高可達2~3米。在同一個地方也發現了一些紅頭髮。這些骸鼻直到現在還被內華達州的亨波特博物館收藏。
在現今的科技考古中,已知與先秦人民生活過的人種並不單純,但重點卻在於上古人民誇大其形象描寫,重點仍是在於一個勞動的社會生活當中,必定會有所寄望,因此這巨型人物和縮型人物便在神話中蔓延伸展,由巨型人物寄望著一種偉大孔武有力的象徵;由縮型人物寄望著自己的行為動作更加有效率的表現。它們兩種類型,在古典小說的歷史長河中漫游,不斷地蛻變成長,以不同的型態呈現出豐富的思想內容。
眾多學者一致認為上古神話為雜叢小筆,是屬於無意識的創作,經由口耳相傳到了有文字的出現才將之紀錄下來的,而這些均是以現今的社會生活環境來推論的,但是當時的環境而言,又有誰知道有何種的生物出現?甚或真有山海經中所描述的生物存在?
這些始終是個謎,但是就依靠著現今考古的發現,山海經中的物種有的是真實存在過這世界上的,例如現今發現的小人和巨人的遺骨,又從這一點出發,筆者則有獨特的見解,在當時所使用的文字其實真得是有所侷限的,由文字的發展沿革,我們都知道所造出來的『初文』並不多,在現今的古籍中早有證實,『左傳』經過學者的研究計算左傳中所使用的文字不如現今的多,只有萬把字罷了!那更早以前的紀錄也就更不用說了,當然是更少了。然而說是無意識的創作,筆者則認為它應該也是有意識的創作,只是當時的文學技巧不如現今的進步,所以也就少了鋪排的功夫,單行的記載乃由於文字使用的限制,更何況許多學者也都提出了神話乃是人民的一種冀望的表現,是現實勞動生活的呈現,但在神話中卻也看得出上古人民的思想內容,要是說無意識的創作,我反覺得是上古人民有意識的創作,只是因為文字當初,尚未成熟,所以才認為說是無意識的創作,人是有思想的動物,既然有所作為應該算是有意義的事,我們通常太過以自己週遭的生活而去定論未知已故的事件,但是現今仍是個謎。
山海經中的生物已被生物學家認為是物種多樣性的紀錄,只是現今缺少實際的證據,但在今日的記載中,確實有人曾見過如同山海經中<羽民國>般的模樣,如同鳥人。然而單純得紀錄,卻得見上古人民的思想內容,筆者以鄙見的見解認為是有意識的創作,只是限於文字技巧的不成熟而使無法完全表現出來,但此論點仍僅供參考罷了!
注釋:
[1]見《山海經·海外南經》、《大荒南經》
[2]見《博物志》,但《山海經·海外西經》奇肱國下郭璞注亦有此文。又郭璞《山海經圖贊》“奇肱國贊”雲:“妙哉工巧,奇肱之人!因風構思,制作車輪。” 是《博物志》本據《山海經》,而今本經文逸之。
[3] 現任台南神學院兼任講師。
[4]這裏將小人說成“長三尺”異於其它書中所載焦僥國人都只有數寸高。
[5] 《太平廣記》一說約三吋。
[6]嘉慶以後到清末,陸續有文言筆記小說出現,宣鼎的《夜雨秋燈錄》同管世灝《影談》、許元仲《三異筆談》、俞鴻漸《印雪軒隨筆》、王韜《淞隱漫錄》一樣,它們或模仿《聊齋志異》,或模仿《閱微草堂筆記》,或兼受兩書的影響,其內容則越來越蕪雜:有的志怪漸稀,而流為煙花粉黛的記述;有的主於勸懲,充滿腐朽的封建說教;有的則純為搜奇獵異的遊戲消遣之作,文言小說遂漸趨沒落。
[7]『焦』 一作『僬』。
參考書籍
(一)書籍
1.李幅清著、馬昌儀編,《中國神話故事論集》,台北市:台灣學生,民80。
2.李察?奧尼爾編著,《靈異大真相2-人和怪物》,文風,民84。
3.袁珂著,《中國神話傳說(上)》,板橋:駱駝,民76。
4.袁珂著,《中國神話傳說(下)》,板橋:駱駝,民76。
5.潭進先著,《中國神話研究》,台北市:木鐸,民71。
6.《中國神話研究》,台北市:新陸,民68。
7.袁珂著,《中國神話史》,台北市:時報文化,民80。
8.杜而未著,《山海經神話系統》,台北市:台灣學生,民73。
9.張智勇、鍾榮、鍾晶晶、劉錫誠、馬昌儀編,《中國神話學文論選萃》<巨人-齊魯神話與仙話的概括>,北京:中國廣播電視,民83年。
10.傅錫壬撰,《山海經》,台北巿,河洛圖書出版社印行,民69。
11.晉干寶撰,《搜神記》,台北巿,新興書局,民63。
12.《列子》,台北巿,商務印書館印行。
13.東方朔著/嚴一萍選輯,《列子》,板橋巿,藝文印書館影印,民56。
14.郭憲著/嚴一萍選輯,《別國洞冥記》,板橋巿,藝文印書館影印,民55。
15.(清)宣鼎撰,《夜雨秋燈錄》,台北巿,新興書局,民77。
16.(元)陶宗儀撰,《南村輟耕錄》,台北巿,台灣商務,民65。
(二)報紙
1.呂應鐘,《台灣時報》副刊,1981年7月27日。
2.《中華日報》副刊,2000年4月20日。
(三)期刊
1.葉李華,<從縮形到微型>,《科幻科學報》164期,2003年4月22日。
来源:360do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