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别具特色的乌孜别克婚俗

别具特色的乌孜别克婚俗

新疆民俗文化系列之

别具特色的乌孜别克婚俗

来源:伊犁新闻网 日期: 2009-05-07





一场秋雨过后,伊宁市已经有了料峭的味道。当人们在丝丝寒意中纷纷拉紧自己的领口,抵御寒风时,伊宁市一座不起眼的小院却显得暖意融融。这里将举行一场传统的乌孜别克族婚礼,就请跟随记者一起去感受那别具特色的婚俗吧。

看点一:再现传统别样风韵

婚礼的主角自然是幸福的小两口———新郎米尔克里木和新娘买吐鲁拜。这场乌孜别克族传统婚礼得以展现要归功于自治区文化厅社会文化处、自治区艺术研究所的调研组。

领衔本次调研活动的自治区艺术研究所研究员、疆内著名的艺术界学者、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家周吉告诉记者,我国目前已确定并公布了国家级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共计518个项目。国家文化部通过大量的调研发现,在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中,我国有10个人口较少的少数民族并未将本民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申报。

周吉说,在新疆,俄罗斯、塔塔尔、乌孜别克等三个民族就属于没有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民族。此次由自治区文化厅社会文化处处长马迎胜、新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中心主任李季莲以及周吉率领的调研组来到伊犁,就是想以米尔克里木、买吐鲁拜的婚礼作为平台,从中收集有关乌孜别克族原生态的民风民俗,并对此次乌孜别克族的民歌进行录音取样,为即将申报的乌孜别克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民歌“埃希来”、“叶来”进行基础调研。

这样一来,米尔克里木和买吐鲁拜的婚礼就被赋予了别样的风韵和非凡的意义。

看点二:场面热闹程序繁复

10月29日上午,记者来到了新娘买吐鲁拜的娘家。院门口停着两辆披红挂彩的马车,赶车的两位大爷还在细心地收拾着挂在马头上的大红绸缎,一派喜气洋洋的景象。自治区艺术研究所的摄像师正在忙碌地拍摄婚礼细节;收拾一新的房间里,调研组正在对乌孜别克族送亲歌进行录音采样,熙来攘往的人们忙着准备婚宴,记者也开始了紧张的采访与拍摄。可是让记者感到奇怪的是,这里却不见新娘的踪影。

记者找了一位新娘家的亲戚询问后才明白:乌孜别克族婚礼上,新郎、新娘在婚礼举行的前一天是不能住在自己家的,要分别住在自己直系亲属的家中。婚礼当天,新郎也不会上门迎娶新娘,而是由新郎家的直系亲属代表新郎从新娘居住的亲戚家迎娶,然后再返回新娘家举行迎娶的仪式。

新郎的哥哥米尔克米力告诉记者,原先的乌孜别克族婚礼前后要举行一个星期,现在已经简化了很多,即使这样,整个婚礼全部办完还是需要3天。婚礼是十分隆重的,仪式一般在女方家举行。新郎、新娘要穿上崭新的民族服装,新娘还要蒙上面纱。这天要宰羊、煮肉、做抓饭,准备丰盛的乳制品。客人们要为新婚夫妇赠送礼品和生活用品,帮助他们建立新家庭。

在举行婚礼的这一天,新郎和新娘的父母分别出来招待前来祝贺的亲朋好友和来宾。客人们大都要向新郎的父母祝贺,同时也要向新郎和新娘祝贺,希望他们相亲相爱,白头偕老。这天下午,新郎的妹妹也前来参加,女方家要用隆重的礼节欢迎她,在她进门时,要铺上一块长布,并要将糖果分给跟随她来的孩子们。

米尔克米力继续向记者介绍,婚礼第一天的婚宴都在女方家中举行,男女宾客会在不同的时刻前来道贺。一般男宾在上午前来赴宴,女宾在下午赴宴。

13时左右,远远的两辆马车结伴而来,新娘终于在婆家亲戚的簇拥之下“千呼万唤始出来”。和汉族婚礼的红地毯不同,乌孜别克族婚礼为新娘铺的是鲜艳的艾德莱丝绸。新娘买吐鲁拜身穿漂亮的乌孜别克族新娘嫁衣,羞赧地低着头在兴高采烈的亲人们中间款款走来。此刻,在买吐鲁拜家小院里,已经坐满了德高望重的女宾们。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