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清史稿》

《清史稿》

史部之

清史稿

郑任钊


 发布时间: 2008-03-03 07:54 光明日报




  《清史稿》,赵尔巽等撰,记载清朝史事的未定稿纪传体史书。

  赵尔巽,字公镶,号次珊,清末任东三省总督。1914年,袁世凯下令设置清史馆,聘赵尔巽为馆长,缪荃孙、柯劭忞等为总纂,另设纂修、协修、提调、校勘等职,先后参加编写工作的有一百多人。1917年后,由于政局动荡,经费艰窘,工作几乎停顿。1927年,赵尔巽病逝,柯劭忞代之。赵尔巽死前决定将大致完成而未经总阅修订的“史稿”付印,在袁金铠和金梁负责下,至1928年北伐军入北京前夕,共印刷一千一百部。金梁私携其中四百部往东北,加入和抽换部分内容后发行,此即所谓“关外本”(关外一次本)。当清史馆同人发现金梁私改原稿后,又将留在北京的原印本修订重印,即为“关内本”。后来金梁又对“关外本”作了删改增补,即为“关外二次本”。

  《清史稿》(关外二次本)共五百二十九卷。体例上有所创新,如志设交通、邦交,列传设畴人、藩部、属国,表设军机大臣、疆臣、藩部等,皆为前史所无。

  《清史稿》成于众手,彼此照应不够,其本又为未经总阅修改的史稿,因此体例不一,繁简失当,错误百出。由于编写者大多为清朝遗老,《清史稿》粉饰清朝统治,反对辛亥革命、反对民国,对反清的史事和人物多加贬斥。1930年南京国民政府因其立场反动明令封禁。

  尽管缺陷很多,但《清史稿》所据史料丰富,汇集整理了清代各朝实录、圣训、会典、档案等,对目前的清史研究仍有价值。(郑任钊)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