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承仪]开创我国民族史学研究新境界

[承仪]开创我国民族史学研究新境界

开创我国民族史学研究新境界  

———记我院重点学科中国民族史学
承仪



     中国民族史学是我院传统优势学科,在学界享有较高声望。2002年,该学科被确定为院重点学科。学科负责人、民族所研究员罗贤佑介绍说,重点学科建设工程启动之初,该学科成员即专门召开研讨会,研究制定了学科建设规划。规划强调,要在以往的研究基础上,发挥自身优势,深入开展综合性研究,不断开拓新的研究领域,力争在一些前沿领域取得突破性进展;牢固树立“精品意识”,以出精品为始终不懈的追求目标,努力创造出一批史料翔实、论述严谨,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兼有的高质量高品位的研究成果;在兼顾个人研究的同时,更着力于集体研究课题,力争创出新的“拳头”产品,产生较大的社会效应。依照这一规划,通过五年多的辛勤努力,学科在“出人才,出成果”等多个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受到学界的肯定。五年多来,学科成员在继续进行族别史、断代史、民族关系史等传统领域研究的同时,还不断扩展新的研究领域,基础理论研究取得长足进展。在中国边政研究方面,学科成员在深入研究、充分讨论的基础上,合作完成了“中国历代边政通论”课题项目,推出150万字的专著《中国历代边政通论》,将我国边政研究及边疆民族研究推向一个新的高度。民族专史研究方面,学科在积极开展民族物质社会生活史、民族经济史研究的同时,确立了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民族地理学的理论和方法”,发表了多篇重要研究成果。跨境民族研究是近年民族史研究的又一重要热点,学科积极开展相关研究,编辑出版了《天骄伟业———成吉思汗与蒙古汗国研究纪念文集》《跨国苗族研究———民族与国家的边界》等专著,受到学界的高度关注。以往民族史研究多侧重于古代民族史,而对近现代民族史研究注意不够,学科加强了这方面的研究,确立了院重点课题“近代民族主义思潮与藏区的社会转型”以及多项有关课题,取得了一定的突破。民族志研究方面,学科确立了院重点项目“中国古代民族志”,编写出一套中国古代民族史志,还加强了对台湾原住民史志的研究。国内有关少数民族史学史的研究一直非常薄弱,学科成员利用少数民族语文优势,积极开展民族古文献与少数民族史学史研究,推出了一批有相当影响的科研成果。建立一支高素质的科研队伍,是学科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学科多次召开专门会议,明确学科成员的专业方向和发展目标,时时加以把握与督促。学科特别重视对年轻科研人员的培养,采取支持承担课题、支持在职攻读学位、加强学术交流等措施,促进青年研究人员成长进步。目前,学科下设北方东北组、西北组、西藏组和南方组等4个业务组,有在职研究人员19人。其中研究员7人,副研究员7人,助理研究员5人;具有博士学位者14人,在读博士研究生1人。人员构成比较合理,学历普遍较高,整体学术水平与科研素质较高;每个成员均具有独立从事科研工作的业务素质和能力,自身研究方向明确,都承担着集体或个人的研究课题。
     课题研究是学科建设的关键一环,在学科全体成员的共同努力下,各项课题研究进展顺利。目前,学科已完成院A类重大课题“中国历代边政通论”、“《蒙古秘史》研究”,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跨国境苗族研究”及民族历史数据库项目。此外,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民族地理学的理论和方法”已完成大部,年底可按时结项,院B类重点课题“近代民族主义思潮与藏区的社会转型”、“中国古代民族志”亦按计划顺利进行。院重点教材项目《民族史纲要》现已完成工作总量的三分之二。在课题研究的基础上,学科成员推出了专著21部、译著1部、论文集3部。专著有《近代壮族社会研究》《清代民间宗教与乡土社会》《跨国苗族研究———民族与国家的边界》《云南稻作源流史》《文化与艺术:中国少数民族头饰文化研究》《中国西南民族社会生活史》《日本涉藏史:近代日本与中国西藏》《西藏近三百年政治史》等。学科成员还发表论文173篇、译文3篇、其它文章43种。五年多来,学科积极开展各种形式的学术交流活动,进一步扩大在学界的影响。自2002年以来,定期举行中国民族史学术报告会,由学科成员报告学科前沿动态及课题进展情况;开设“民族史论坛”,邀请国内外知名学者做学术报告,进行学术交流。为了扩大学术交流、促进学术发展,学科还主办或合办了多次学术研讨论,较大规模的有“中国历代边政问题学术研讨会”、“中国民族史研究的回顾与前瞻学术讨论会”、“中华民族的形成与发展学术研讨会”、“国际辽金契丹女真史学术研讨会”、“纪念翁独健先生诞辰百年学术座谈会”、“中国边疆民族历史与文化学术研讨会”。学科与国内外许多相关学术机构及个人保持着密切的学术联系,学术互访及其他形式的交流不断。在基础建设方面,学科也取得了较大的成绩。申请确立了院重点课题“中国古代民族志”,对古代民族资料分门别类地进行资料的搜集、整理,编写资料汇编;开展民族历史资料文献、研究数据库建设;定期编印《中国民族史研究动态》,报告当年民族史的发展及相关重大问题;创建“中国民族史研究”网站,以互联网为平台,开展多种形式的学术研究活动。罗贤佑表示,下一阶段,学科将努力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首先,鉴于“卫拉特蒙古史”、“东北民族史”、“回族史”及“契丹文历史文献”等“绝学”,由于后继无人已趋于式微,要吸引和补充新生力量以使其振兴;其次,采取切实措施,完善课题验收制度;再次,运用多学科的理论和方法,深入开展跨学科综合研究;最后,进一步扩大国内外的学术交流,开创民族史学研究新境界。(承仪)
     
     


文章出处: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
本网发布时间:2008-7-8 10:13:53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