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努力建设一流的人文社会科学人才培养基地

努力建设一流的人文社会科学人才培养基地

努力建设一流的人文社会科学人才培养基地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建院三十周年侧记




     2008年4月26日,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在北京房山区举行新院址建设开工典礼。陈奎元等院领导同志为开工仪式剪彩。在经历了30个春秋不平凡的发展历程之后,研究生院迎来了新的起点。一
     在科学的春天里诞生,与改革开放同行。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诞生于拨乱反正和改革开放号角即将吹响的1978年8月,她是经邓小平、叶剑英等党和国家领导同志亲自批准设立、直属于我国人文社会科学最高学术机构和综合研究中心———中国社会科学院的研究生教育和培养机构,也是我国第一所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生院。她的诞生标志着中国人文社会科学高级专门人才培养开始走向正规。
     1977年,中国社会科学院在原属于中国科学院的哲学社会科学学部的基础上独立出来,成为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的国家级学术研究机构。当时,我国刚从“文化大革命”的阴霾中走出来,各项事业的恢复与发展,都需要人才,尤其是在科研领域,高层次专门人才的短缺,直接制约着科研水平的提高与科研成果的形成。中国社会科学院也出现了人才断层、青黄不接的窘境。面对这个现实,以胡乔木为代表的中国社会科学院党组做出了一个重要决策:筹建研究生院,恢复招收研究生。中国社会科学院的领导者们与研究生院的创立者们,筚路蓝缕,执改革之精神、创大业之勇气,为研究生院的建立作出了贡献,付出了心血。
     1978年2月27日,《光明日报》《解放军报》《北京日报》等媒体发布了中国社会科学院招收研究生的消息,引起社会广泛关注。许多有志青年看到招生消息后,欢欣鼓舞,积极挑灯夜战,认真准备应考。同时,中国社会科学院向中共中央宣传部并国务院提交了建立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的请示报告。1978年8月25日,当时的党中央、国务院领导叶剑英、邓小平、乌兰夫、汪东兴等同志分别审阅了中国社会科学院关于成立研究生院的请示报告,一致同意批准成立“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并确定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的任务是为国家的现代化建设培养社会科学理论研究专门人才。
     参加我院第一届研究生入学考试的全国各地考生多达5433名,其中不少青年才俊,考试成绩优异。因此,考试一结束,很多所(系)便向研究生院打报告,要求增加招生指标。研究生院最初向国家计划申请的招生计划是150名,随后几次申请增加招生指标,最后招生录取的研究生共计448名。
     1978年10月11日,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成立大会暨首届研究生开学典礼研究生北京电影制片厂演员剧团剧场隆重举行。典礼由研究生院副院长温济泽主持。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兼研究生院院长周扬在开学典礼上发表了重要讲话。他演讲的主要内容为:办一个什么样的研究生院,培养什么样的哲学社会科学人才;认真读书,独立思考;互相学习,自由辩论。周扬院长明确提出:“我们在思想政治战线上要造就的不但是学者,而首先是战士。”温故知新,研究生院的创办者们发表的真知灼见,他们所确立的办学思想与理念,为我们所奠定的“实事求是、艰苦朴素”的校风,对我们如何进一步办好研究生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将研究生院建成我国一流的人文社会科学人才培养基地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创业之初,居无定所。研究生院创立之时,没有自己的校园,走的是一条先招生后建校园的办学之路。起初,在北京师范大学等多处展转办学。直到1985年新学期开学,研究生院才搬迁到现在的校址———朝阳区望京中环南路一号。
研究生院建立后的头十年,是艰苦创业的十年,是不断探索的十年,也是取得了辉煌办学成就的十年。从1978年到1988年,研究生院共招收了11届硕士研究生,计2028人,此外,还招收了两届研究生班,授予硕士学位共1598人。还有59名博士毕业生获得了博士学位。后来活跃在我国政界、学界、企业界的许多著名校友,大都是在这段时间毕业的。另外,经过不断探索,成功地摸索出了一条科研机构办研究生教育的模式。这是与开始于1978年的我国的改革开放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可以说,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的成立,本身就是改革的产物。从全国范围看,她也是“春风第一枝”!正如胡绳院长在研究生院建校十周年庆祝大会上所指出的,研究生院办学十年,正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确定改革开放政策的十年。我们科研机构办教育,并且建立我国第一所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生院,这本身就是改革的产物。研究生院以自己的实例证明了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确定的“实事求是、解放思想”的路线是非常正确的。
  研究生院的第二个十年,虽在1989年政治风波之后有过暂停招收硕士研究生三年的经历,但总的说来,这十年是研究生院的一个持续稳定发展的时期。在党委领导下,研究生院进一步坚持正确的办学方向,注重研究生的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教学,注重研究生的思想政治工作。办学机制逐步健全,并探索和形成了符合中国社会科学院特点的“集中办院、按所设系、分片教学、统一管理”的办学体制和办学模式。此间,随着招生规模的逐步扩大,培养结构也做出了相应调整:以培养博士研究生为主,硕士研究生与博士研究生的比例约为4∶6;院系关系进一步理顺;经过改革,财政拨款体制逐步理顺;适应社会需要,拓展办学思路,大力发展继续教育,举办研究生课程进修班,发挥了研究生院在高级专门人才培养中的积极作用,扩大了研究生院乃至社科院的影响,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办学条件进一步改善,建成了学术报告厅和留学生楼;获得了招收外国留学生的资格,学校的国际化程度得到极大提高;对外学术交流得到开展,尤其是与日本国际交流基金的合作,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图书馆硬件设施与软件建设取得了很大改善;教学管理进一步规范化,编辑出版了近20本研究生教材,产生了较好的社会影响;学位授予与管理制度进一步规范,建立了学位论文开题报告制度、导师论文答辩回避制度、评选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制度,机制进一步健全;建立了学位考试的题库,较好地开展了在职人员以同等学力申请硕士学位工作;探索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研究生培养机制和模式,发起并多次成功派遣在校博士生到基层挂职锻炼,特别是1997年应中共重庆市委、市政府之邀,派遣39人的博士服务团到重庆挂职,一年后有10位博士服务团成员被选留在重庆市工作,经过十多年艰苦努力,博士服务团的这些成员已经成长为重庆市许多重要岗位的主要领导,为重庆市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也为母校增了光添了彩。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江泽民同志在建校二十周年时题词:“把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办成一流的人文社会科学人才培养基地”,使全院上下备受鼓舞,为研究生院的更大发展指明了方向。
  研究生院发展史上的第三个十年,是我国研究生教育快速发展的时期。在这种形势下,新一届党委明确提出了“建设、发展、改革、提高”的办学思路,并根据江泽民同志的题词精神制定了新的发展规划,提出了建立一所新校园的设想和计划。此间,研究生院招生规模进一步扩大,在校生人数由1998年的500多人,发展到2008年的1500多人。学科建设取得了较大发展,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有11个,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80个,两个专业学位授权点(法律硕士与公共管理硕士)的工作也进展顺利;办学体制进一步理顺,国家教育行政主管部门与北京市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加强了对我院的领导和业务指导;人才培养质量进一步提高,多人先后获得了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启动了“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重点教材工程”,100多本重点教材已经列入了编辑出版计划;法学系编辑出版的全国法律硕士通用教材一经出版便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影响;每年颁发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优质教学奖与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极大地鼓励了广大师生,使教师更加精心施教、学生更加勤奋好学;建立健全了院务会议制度,民主办院、特色办学的思想深入人心;两支队伍建设取得成效;“教书育人,精心培养”的研究生培养思想得到了广大师生员工的赞同;成立了研究生工作处,加强了研究生的政治思想工作;在研究生中开展国情教育与国情调研活动;国际学术交流得到加强,留学生与港澳台研究生的招收人数逐年增加。
  

  
  研究生院自建立以来,在党中央亲切关怀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党组直接领导下,依托中国社会科学院雄厚的研究力量和人才资源,研究生教育和培养事业获得了持续健康发展。
  ——成功地探索出了一条科研机构办研究生教育的模式。可以说,科研机构办研究生教育是我国的特色,也是我国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独特办学体制。科研机构不是大学,主要任务是从事科学研究,科研机构的研究人员的主要职责是承担国家重大科研课题,从事基础理论与对策应用研究。但科研机构汇集了一大批科研人才,人才资源雄厚,如果能够将这种雄厚的科研资源转化为教育资源,那么,科研机构在人才培养方面也能为国家作出自己的贡献。科研机构起初设立研究生教育机构的目的,是为了自己培养所需要的人才,充实科研队伍。但随着科研机构不断补充后备科研力量,科研机构所办的研究生教育机构的社会化程度也日益突出。实践反复证明,科研院所举办研究生教育,是我国从事研究生教育与高级专门人才培养的一个重要且有效的途径。建校三十年来,研究生院逐渐形成了“集中办院、按所设系、分片教学、统一管理”的办学体制和办学模式。研究生培养分两段式进行:研究生院承担公共课的教学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管理,教学系负责专业课教学与导师指导研究生的学位论文写作。学生在校期间,修完规定的学分之后,可以自由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专业深造和开展学术研究。在承担大量国家级研究课题的导师指导下,学生在校期间就能够进入学术研究的前沿,成为人才成长的一个捷径。中国社会科学院作为党中央和国务院的思想库、智囊团和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最高殿堂,承担着基础研究和对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社会领域里遇到的各种现实问题提出对策建议的重任。广大研究生在校期间就参与导师的课题研究,较好地培养了对现实问题的敏感性,能够将理论与实践很好地结合起来。这符合研究生阶段尤其是博士生阶段的学习要以问题为导向的培养逻辑和规律,从而使研究生院成了一个其他任何高校不曾有的才能培养的良好模式。建校三十年来,与一些著名的高校相比,我院毕业生人数虽不多,但成才率却相当高。
  ——师资力量雄厚,学术大师云集。研究生院现任博士生导师436名、硕士生导师495名,一大批蜚声海内外学术界的专家在中国社科院研究生院执教。曾经或正在研究生院担任导师的著名学者有,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学部委员及一级教授:季羡林、陈翰笙、刘大年、吕叔湘、骆耕漠、钱俊瑞、夏鼐、许涤新、于光远、冯至、贺麟、尹达、张友渔;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学部委员:于祖尧、仇士华、孔繁、王仲殊、王庆成、王贵宸、王耕今、邓绍基、刘世德、刘克明、刘楠来、刘魁立、吕大吉、朱寨、朱绍文、何振一、余绳武、余敦康、佟柱臣、吴元迈、吴承明、吴家骏、张炯、张长寿、张守一、张泽咸、张椿年、李琮、李步云、杜继文、杨天石、杨曾文、汪海波、汪敬虞、谷源洋、陈燊、陈栋生、陈之骅、陈乐民、陈启能、陈筠泉、陈毓罴、金宜久、赵人伟、赵凤岐、骆耕漠、徐苹芳、徐崇温、涂纪亮、资中筠、郭松义、钱中文、高涤陈、梁存秀、黄心川、黄绍湘、董衡巽、道布、韩延龙、蔡美彪、戴园晨、瞿同祖;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方克立、王叔文、王家福、史金波、叶秀山、田雪原、刘庆柱、刘国光、刘树成、吕政、汝信、江蓝生、余永定、冷溶、张卓元、张晓山、张海鹏、张蕴岭、李扬、李京文、李崇富、李景源、李静杰、杨义、杨圣明、汪同三、沈家煊、苏振兴、陈佳贵、陈祖武、陈高华、卓新平、周弘、周叔莲、林甘泉、郑成思、郝时远、耿云志、梁慧星、黄宝生、景天魁、程恩富、裘元伦、靳辉明、廖学盛等。这样一批导师队伍,都是我国人文社会科学各专业领域里的领军人物。正所谓:“大学者,非大楼之谓也,大师之谓也”。
  ——学科门类比较齐全,基本涵盖了人文社会科学各个领域。作为我国人文和哲学社会科学学科设置最完整的研究生院,现有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11个:哲学,理论经济学,应用经济学,法学,政治学,社会学,民族学,中国语言文学,历史学,工商管理,农林经济管理;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80个: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哲学,外国哲学,逻辑学,伦理学,美学,宗教学,科学技术哲学,政治经济学,经济思想史,经济史,西方经济学,世界经济,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国民经济学,区域经济学,财政学,金融学,产业经济学,国际贸易学,劳动经济学,统计学,数量经济学、国防经济,城市经济学,法学理论,法律史,宪法学与行政法学,刑法学,民商法学,诉讼法学,经济法学,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国际法学,军事法学,政治学理论,中外政治制度,科学社会主义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共党史,国际政治,国际关系,外交学,社会学,人口学,人类学,民俗学,民族学,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政策,中国少数民族经济,中国少数民族史,中国少数民族艺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发展史,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思想政治教育,文艺学,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汉语言文字学,中国古典文献学,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英语语言文学,俄语语言文学,法语语言文学,新闻学,史学理论及史学史,考古学及博物馆学,历史地理学,历史文献学,专门史,中国古代史,中国近现代史,世界史,中国现代化史,中外关系史,会计学,企业管理,旅游管理,技术经济及管理,农业经济管理,林业经济管理;硕士学位授权点87个,自主设立硕士授权点5个,还有公共管理硕士和法律硕士两个专业学位授权点。根据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等机构多年评估的结果,研究生院综合实力一直在中国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研究生院中排名第一。
  ——人才培养成就显著。到2008年7月为止,研究生院共培养并授予博士学位研究生2574人、硕士学位研究生4198人、专业硕士学位339人,还培养了一大批学有所成的研究生课程进修班学员。这些高级专门人才学成分赴祖国各条战线并迅速成长为国家经济建设、理论建设、学术发展和社会发展的中坚力量。有的已经成为党和国家领导人,有的在省部级领导岗位上担任要职,有的成为学术界的大家,有的是著名的企业家,有的是著名的社会活动家。无论在哪里工作,我院毕业的校友都展现出了社科学子的风采。
  ——广泛开展学术交流,学校的国际化程度不断提高。建校三十年来,研究生院在国内外开展了广泛的学术交流,社会及国际影响力迅速提高。目前,研究生院与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军事科学院、北京大学、复旦大学、厦门大学等国内一流科研或人才培养机构进行了深入的学术交流;与中国香港、中国台湾、日本、韩国、美国、英国、加拿大、俄罗斯、荷兰、瑞士、澳大利亚等国家或地区的多所著名高校开展了学术交流及人才合作培养等项目。1985年,研究生院开始招收海外进修生。1997年经当时国家教委正式批准,开始招收攻读博士、硕士学位的外国留学生研究生,2000年起开始面向港澳台地区招收攻读博士、硕士学位的研究生。目前,已累计培养外国留学生和港澳台研究生一百多名,在读留学生和港澳台研究生近百名。
  ——办学条件不断改善。研究生院的软实力迅速发展的同时,硬件设施建设也获得了巨大的进展。从建校之初的居无定所,到1985年现校园的建成,实现了研究生院校园建设的第一次跨越;随后又根据教学发展的需要,建成了学术报告厅、留学生公寓、运动场等,进一步改善了办学条件;校园网的建成与办公自动化水平的提高,适应了信息化时代的办学需求;2000年,在李铁映同志及中国社会科学院党组的支持下,国家发改委批准了研究生院关于新校园建设的立项。2008年4月26日,研究生院房山区良乡高教园区新校园的开工建设,标志着研究生院正在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
  

  
  就在研究生院全体师生员工准备迎接建校三十周年之际,良乡新校园于2008年4月26日奠基开工了!这也许是历史的巧合,但这个巧合却预示着三十而立的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正站在了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
  根据研究生院“十一五”发展规划,研究生院新一届领导班子成立之后即研究和提出了“治理、经营、建设、发展好”研究生院的新思路。在这个基本思路的指导下,研究生院将按照“把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办成一流的人文社会科学人才培养基地”的要求,以人才培养为中心,以加强教学科研和管理两支队伍建设为支撑,以校园建设、教学与重点教材建设和育人工程等三大工程为重点,以深化管理体制改革为突破口,经过全院上下的持续努力,积极开创研究生院研究生教育和科学研究工作的新局面。
  ——着力建设好良乡新校园。研究生院良乡新校园坐落于北京房山区良乡高教园区内,占地610多亩,由教学科研区与后勤配套区两部分组成。设计招生规模为3000人。一期工程预计在2009年底完工。一期工程完成之后,研究生院将尽快争取上二期工程。随着良乡新校园的建成,研究生院将形成现校园与新校园并存的办学格局,全日制在校生与学校的行政部门将迁入新校园,现有校园将主要用于留学生教育、专业学位教育、英语和汉语培训教育和继续教育的办学场所,这将极大地改善研究生院的办学条件,较好地解决办学的硬件设施制约瓶颈,为进一步扩大招生、实现研究生院更大发展奠定坚实基础。一所现代化新校园的建成,完善的学校后勤配套设施,设备先进的数字化图书馆,便捷畅通的校园网络,将为我院一流人才的培养提供良好的物质基础。在新校园的建设过程中,研究生院将在社科院领导及有关职能部门的坚强领导下,严格管理工程质量,按照校园建设的总体规划与设计要求,按期完成工程建设。
  ——逐步扩大招生规模。过去的三十年,研究生院招生规模一直较小,因此每位导师平均一年还不能招收一名研究生,有的学科和导师甚至几年才能招收一名研究生。随着导师队伍的逐步扩大,招生规模相对较小的矛盾日渐突出,师生比例失调现象十分严重。研究生院的导师大多是国内外知名的专家学者,许多导师还是所在研究领域里的学术大师。如果一位导师一年招收一名研究生,据此测算,研究生院办学规模至少应为3000~5000人。因此,随着新校园的建成,随着办学条件的全面完善,进一步扩大招生规模将提上议事日程。
  ——调整培养结构,增加培养专业硕士学位生的比例。我国产业发展和人才市场对需求结构的变化,深刻地影响着研究生的就业及其市场的变化。研究生院培养的研究生虽然得到社会各界的普遍认可,不存在就业难的问题,但从发展的角度看,实际上也面临着结构调整的挑战。如果不适应进一步发展的需要进行科学调整,“皇帝的女儿不愁嫁”的优越感很可能不久就成为过去。因此,需要做出培养结构上的调整。博士生的培养既要更加充分地体现我院特色,重点培养我国人文社会科学发展的高端人才,又要充分反映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着力培养高级政治家、理论家、企业家和社会名流。硕士生的培养目标则应向两个方向转变,一个方向是继续重点培养各个领域的专业后备人才,另一个方向则是各行各业急需的高级专业实用人才。因此,我们要调整硕士学位培养结构,要从目前的科学学位硕士生培养为主逐渐转向专业学位硕士生培养为主。研究生院目前只有两个专业硕士学位点,今后要进一步加大组织和工作力度,积极申请举办其他与人文社会科学应用高度相关的实用型专门人才培养的专业硕士学位招生权,包括MBA、会计硕士、社会工作硕士等,并由此形成一个既符合中国社科院特点、又适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的研究生培养结构。
  ——改革研究生培养体制,进一步提高培养质量。学校的产品是人才,老师的水平决定学校的水平,学生的地位决定学校的地位。我们有一大批在国内外学术界享有盛誉的导师,这为研究生院培养高质量的人才提供了现实的基础。目前关键的问题是如何将这样优质的科研资源转化为教育资源,充分发挥导师在培养研究生过程中的积极性。教学相长,同时,教与学也是一对矛盾。如果导师能够严格施教,学生能够用功学习,两者相得益彰,自然就能够获得良好的效果。三十年来,我们培养了一大批杰出人才,说明我们的培养模式是成功的,我们的教学质量是很优秀的。但也应该看到,在建院之初,全国有资格招收研究生的高校不多,大批英才汇集我院,他们大多数是因“文化大革命”而耽误的优秀人才,可以说,他们本来就很优秀了,研究生院又为他们的成才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舞台,使他们如虎添翼。如今,国家对高等教育的投入不断加大,随着一批研究型大学的崛起,高等院校的竞争也日益激烈,对优质生源的争夺也日益明显,没有本科生教育,是研究生院的一块短板,这会直接影响到研究生的生源质量。所以,加快研究生的培养体制改革,一方面是吸引著名高校的优秀生源来研究生院就读,另一方面建立激励机制,鼓励研究生们刻苦学习,早日成长。研究生培养体制的改革将涉及以下内容:改革招生制度,加大复试环节考核成绩占录取成绩的权重,将优秀生源招至研究生院;扩大招生宣传,扩大研究生院在高校学生中的影响力与知名度;建立奖学金与助学金制度,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创造性;对优秀授课教师进行奖励;对研究生的优秀科研成果进行奖励;对现行的课程体系进行改革,建立以就业市场为导向的课程教学体系;建立严格与完善的学位论文写作与评审制度;切实落实导师是研究生培养质量第一责任人的制度;奖励优秀博士学位论文。
  ——积极推进研究生重点教材建设。在中国社会科学院院长陈奎元和其他院领导的关心下,在财政部的大力支持下,研究生院于2004年正式启动了“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重点教材工程”。这是研究生院人才培养史上的一件大事,得到了中国社会科学院各所局和有关部门以及我院广大导师的积极响应和大力支持。目前已经立项的百部研究生重点教材进展顺利,大多数教材编辑人员正在按照教材的统一编写要求,紧张有序地进行研究与编撰工作。目前已经有一批教材正式出版投入使用,并产生了良好效果。这些教材的研究与编写是十多年前就曾着手进行研究生教材编写出版的新发展。当时编写出版的研究生教材中,有的曾多次再版重印,有的还被教育部列为向全国高校推荐使用的研究生教材。研究生院是全国高校中较早地进行研究生教材建设的学校,这也是研究生院研究生教育和培养质量较高的重要基础。
  ——加强两支队伍建设。职工队伍建设直接关系到人才培养质量。研究生院大部分导师分布在社科院各研究所,研究生院承担的主要任务是学生的政治思想教育与日常生活管理以及公共课与公共选修课的教学工作。过去,我们较重视管理队伍的建设。这样做对于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发挥了积极作用。但经验表明,仅仅抓好管理队伍建设是不够的。还必须重视教师队伍建设,包括研究生院属下的教师队伍建设。因此,党委提出了两支队伍建设的要求,即既要建设好教学管理、行政管理与后勤服务管理队伍,切实树立为学生服务、为老师服务、为校友服务的思想,为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提供基础性保障;还要着力建设一支规模适度,高质量,能够较好承担研究生公共课、公共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教学任务的教师队伍。
  回顾过去,成就辉煌,展望未来,前程似锦。我们有理由相信,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党组的领导下,在国家教育行政主管部门与北京市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的关心与支持下,在研究生院党委的正确领导下,在全院师生员工的共同努力下,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一定会再接再厉,勇于创新,开拓进取,在前辈们所创造的光辉业绩的基础上,按照“治理、经营、建设和发展好”研究生院的基本思路,团结向上,开拓进取,不懈努力,再创辉煌,进一步把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办成一流的人文社会科学人才培养基地!(研究生院供稿)

文章出处: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
本网发布时间:2008-9-23 15:43:25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