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读书报 日期: 2009年4月22日
书博会专刊•齐鲁文化之旅
张炜:有根就有立场
■本报记者 舒晋瑜
--------------------------------------------------------------------------------
致富、享乐是人性中基本而强大的追求,物质财富和科学技术是容易得到有效积累的,但是属于思想文化艺术范畴的东西,却是世界上最难积累、最不容易延续和发展的。所以我们必须读书、必须强化人道的力量,通过读那些历久弥新的经典巨著,去寻找和靠近那些伟大的灵魂,汲取人类最宝贵的经验、最深沉的力量。
张炜简介
张炜,山东龙口人,原籍栖霞。1975年开始发表小说、散文、文论等作品。1982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曾在省档案部门做过四年历史档案资料编研工作,现为专业作家,系山东省作家协会主席,万松浦书院院长。著有长篇小说《古船》、《九月寓言》、《柏慧》《家族》、《外省书》、《能不忆蜀葵》《丑行或浪漫》、《刺猬歌》等,中篇小说《秋天的愤怒》、《蘑菇七种》、《瀛州思絮录》等,短篇小说《玉米》、《声音》、《一潭清水》等,散文《融入野地》、《夜思》、《筑万松浦记》等,诗集《皈依之路》、《家住万松浦》等。有《张炜自选集》(6卷)、《张炜文集》(6卷)、《张炜文库》(10卷)等多种文集出版。部分作品译有英、法、日、德等多种外文版本。
4月11日,有幸在山东淄博剧院聆听山东省作协主席张炜演讲的听众,不下千余人。据淄博市新华书店鲁女士说,因为张炜的到来,《芳心似火》一再脱销,《刺猬歌》、《永恒的自语》、《在半岛上游走》等张炜的多种著作也成了抢手货。由于前来买书的市民太多,出乎预料,以致供不应求,只能建议热心的读者迟些日子购买。
张炜为齐国故都淄博所写的《芳心似火》,迷住的众多读者,却不仅仅限于淄博。因为他的谈齐,不是清言,而是为了议论当世,是为了观照今天。几乎在每一篇文章里,张炜都把过往的历史与当下的现实加以对照,发出他个性的思想者的声音。这位在文坛上活跃了30年的著名作家,著作近千万言,《古船》、《九月寓言》、《刺猬歌》等作品在当代中国文学史中不可忽略,然而《芳心似火》的出炉,令评论家们刮目相看:在作者全部的文字中,还从来没有以如此迷人的、平易近人却又美丽绚烂如织锦的关于人类生存思想的表述。这表述是如此地清晰圆融,如此地朴素,如此地切近,如此地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
“齐国兼并莱国之前,我属于莱国人,后来我就属于齐国人了。带着对自己的古国、对这片土地的深厚情感、对它神秘的向往,我的写作才有动力。我从龙口到济南的路上,经常看到一座座黑色的大丘。当地朋友告诉说这是还没有挖掘的齐国国王的坟墓。这个地方太了不起了。后来读了很多关于齐国的书,知道它当时不仅是在整个中华版图上,而且是全球文化经济政治最发达的国家。随着历史的变迁,现在成了淄博这个地方。淄博人把文化的视野打开,纵横关照之后,再去看我们脚下的土地,就会感觉大为不同了。我们也许会发现最值得自豪的东西,同时获得珍贵的历史经验。”张炜对于生养自己的一方土地,满怀深情。他认为,齐国的灭亡是一种必然,在富裕和奢华的后期,由于贪欲得到不可遏止的发展,淹没了精神的力量,整个社会的道德伦理秩序遭到了破坏,民众没有情怀,国家没有追求,尽管其物质极度发达,但最后还是被物质所累———所以书的副题就是“兼论齐国的恣与累”。恣就是放纵享乐,过分的恣也就累。金钱买不来能力,金钱也买不来思想。“齐国为什么能够成为五霸之首?又为什么盛极而衰?稷下学宫又是怎么回事?今天我们怀念齐文化,就是要细致地、全面地研究,而千万不能将齐国的一切都当成好东西全盘接受下来,特别要接受它深刻的历史教训。今天深刻认识临淄独一无二的文化背景,不仅是一个地区的幸事,而且还具有伟大的世界意义。”在淄博剧院的大讲堂上,张炜以齐国从强盛到覆灭的历史为例,说明不可遏止的物质贪欲将毁灭美好的世界,而国民积极的精神追求却能够极大地平衡一个倾斜的世界。
他为着时代演进中丧失的一些传统文化,感到悲观,并且反对听之任之的态度。“就是说,对于美好的传统的丧失,21世纪的知识分子仅仅是痛心还不够,还要有所作为。要有抗争力,总之要力所能及地做点什么。听之任之,任其演化,并且找一些堂皇的理由、制造一些高论,这都很容易;但这样做说到底是不负责任,经不住推敲。汲取美好的传统,是为了以文明抵御野蛮,以现代理性反抗技术愚昧。”
还有多少人像他这样,固执地抱着坚定的信念?他承认自己性格中的倔强。他说,这份倔犟其实在暗中保佑而不是损伤自己,如果要写作的话。“我提防在潮流中走向模仿,始终让自己失去原则性。我希望自己能做自立和自为的写作者,进行独自创作并排除外界干扰。希望自己成为一个冷静和安静的人,这样的人会有原则和勇气。潮流来了,先是站住。有原则的人才能谦虚,而不是相反。要写作,就必须永远警惕那些‘精明’之念,当然也不必装傻。”
他分析齐国人的文化性格,固然有着古今对照。他认为今天的山东人兼有齐文化和鲁文化两种因子,这和全国大部分地区其实是一样的。齐文化比较浪漫,重商,能幻想,有异想天开的气质,胆大,善于发明创造。但齐文化中并不全是好的东西。鲁文化更伟大更崇高,现在人们反而不信它了。齐文化神神道道的,其中又有许多实用主义的部分,所以今天的人很感兴趣。但是齐文化中极坏的东西,比如奢糜和享乐主义,是必须警惕的。
“为什么我的眼里噙满泪水,因为我对这片土地爱的深沉。”艾青的话,适用于每一颗火热的赤子之心。对张炜而言,半岛地区是他来复奔走的地方,那里是他的出生地,对她的批评之剧和热爱之深都是统一的。“我无论如何也挣脱不了这种情感。对我来说,她可能就是全部的世界。这会使我的视野狭窄吗?倒也希望如此,因为能这样闷头生活在那里面反而更好。”他曾这样打过比喻:在文学和思想的浪涌里,做一个人就如同做一棵树,根扎得再深也容易摇动。不过,只要根不拔出来就好。一个人在时代浪潮中,潮来了,人有感情,不可能不为时尚所动,有时在时尚中怀疑自己,质询、盼顾,这个过程就像树一样的摇动,但最后还要站在自己的立场上。像树一样不仅不会死亡,而且还会在风的吹动和梳理下变得更加茂盛。根永远在泥土里,有根就有立场。
在《芳心似火》中,张炜把书生定位为真正的书生、书呆子和读书人中专门来攻击读书人的人。那么他算不算“书生”?张炜的回答坦诚且谦虚:“我读书和立志都不够,所以远远够不上一介书生。不能轻易说自己是书生,其实当个书生在今天既是最基本的要求,又是一个了不起的标准,因为我们荒废的时间太长了,长时间没有系统学习的那种环境和条件。书生要是一个常常忘记了自己的私利去做大事的人。”
常规来说,一个写作者同时也必然是一个勤奋的阅读者。大量的阅读,不能停息的阅读,这是他们的共同特征。这是人类的“疾病”之一,无法医治。张炜说自己也是这样的一个“患者”。在很多的回想和总结中,总有一些书、一些篇目会是印象极为深刻的,它们的名字在这个时刻会倏然跳出。有的会暗淡一些,有的则会彻底遗忘。如果是一个优秀的读者,他对作品的感动、对作品印象的深刻与否,往往不太受教科书的影响。众所周知,让他人强迫自己改变内心的感动是困难的,尽管这样的事情多多少少也会发生;对于一件事或一本书,我们总是因为感动而不能忘怀,这是大致的情形。真正的艺术始终具有直抵人性深处的力量,必会因独特而触目,并进而根植于人的心灵。4月23日是世界阅读日,如何才能推动全民阅读,张炜也有自己独特的见解。他说,致富、享乐是人性中基本而强大的追求,物质财富和科学技术是容易得到有效积累的,但是属于思想文化艺术范畴的东西,却是世界上最难积累、最不容易延续和发展的。所以我们必须读书、必须强化人道的力量,通过读那些历久弥新的经典巨著,去寻找和靠近那些伟大的灵魂,汲取人类最宝贵的经验、最深沉的力量。
“做人做事,如果连一毫米的理想都没有就可怕了!在物欲极度膨胀的全球化环境中,我们一方面要警惕腐朽的东西对人的侵蚀,坚持有所作为;另一面也要正确看待历史发展中必然出现的各种现象,不能过于悲观失望。”张炜说:“读书,是有万利而无一害的大事业。说到阅读,每个人的选择不会一样,这无可厚非。就我个人来说,看得最多的,古代是李白、杜甫、白居易和屈原的作品,近代是鲁迅等作家的作品。如果大家也喜欢读书,我建议还是多读名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