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大师远去学界同悲,先生千古精神永存——沉痛悼念著名民俗学家乌丙安教授(7.12)

大师远去学界同悲,先生千古精神永存——沉痛悼念著名民俗学家乌丙安教授(7.12)

精神永驻

风范长存


讣告:著名民俗学家乌丙安教授逝世


        我国著名民俗学家乌丙安先生于当地时间2018年7月11日晨6时45分在德国柏林因病逝世,享年90岁。

       乌丙安先生,1929年11月出生于内蒙古呼和浩特,祖籍喀喇沁,蒙古族,辽宁大学民俗学专业教授,中国民俗学会荣誉会长,国际民俗学者组织(FF)全权会员,国际民间叙事研究会(ISFNR)会员;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专家委员会委员,国内外18所大学客座教授。

      乌丙安先生1953年进入北京师范大学,为首届民间文学专业研究生。1955年毕业后在辽宁大学从事民间文学民俗学教学与研究长达45年;1998年荣休后,又在多所大学兼职继续从事民俗学教学与研究长达19年。数十年来,他兼任数届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理事、辽宁省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辽宁省文联副主席;担任中国民间文学集成编委、辽宁卷主编;先后应邀到日、德、韩等多国多次讲学。2002年起,担任我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参与我国村落普查和木版年画抢救等多项调研工作;自2003年担任国家非遗保护工作专家委员会副主任以来,一直参与国家非遗保护工作和住建部传统村落保护工作,参与《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立法起草听证会,主笔编制《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申报书》,提出的若干具体建议被国家有关部门采纳。近15年,他积极奔走在非遗保护第一线,为我国非遗项目申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遗名录/名册出力献策,在我国成功列入《非遗公约》名录/名册的项目中,约有三分之二的项目论证都有他的心血付出与科学审定,为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乌丙安先生是国际上享有盛名的民俗学大家,出版专著十余部,发表论文300余篇。他以《民间文学概论》《民俗学丛话》《中国民俗学》《民俗学原理》《民俗文化新论》《中国民间信仰》《神秘的萨满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理论与方法》《乌丙安民俗研究文集》(八卷本)等一系列具有前瞻性和里程碑意义的民俗学专著,为中外民俗学研究、民俗学专业教学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学理支持做出了引领性的卓越贡献,在当代民俗学史册上,被誉为“我国第二代最富有声望的民俗学家”。乌丙安先生的学术成果曾两次荣获“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优秀民间文艺著作奖”,两次荣获辽宁省政府哲学社会科学成果一等奖。1992年乌丙安先生荣获“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称号;2007年荣获国家人事部和文化部颁发的“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先进工作者”荣誉称号;2018年1月先后荣获“中国文联终身成就民间文艺家”和2017“中国非遗年度人物”两项荣誉称号。

     乌丙安先生毕生关注国家与民族的命运,关注我国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特别是传统文化的弘扬与传播,体现了一个知识分子胸怀天下的责任与担当。他关注文化现实,洞见文化规律,以深沉火热的情怀,坚定忘我的行动,执着无畏的使命感,投身文化实践,唤醒国人对文化传统的关切,呼吁全社会对民间文化实施保护。为在中国社会的快速变迁发展中力挽文化之狂澜,留住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根脉,他俯首甘为孺子牛,一生坚守老而弥坚,勇于奉献,孜孜矻矻,砥砺前行,把一腔心血与才情都奉献给了这一宏伟的文化事业,体现出卓越的智慧,丰硕的建树,崇高的人格精神。他用时光诠释了对祖国文化的热爱,用热血抒写了对民族遗产的深情,堪称民族文化的脊梁。

       乌丙安教授关心后辈,提携后学,甘于奉献,桃李满天下。他以自己独有的人格魅力感染和教育了一代代学生,培养的学生中有许多已成为中国民俗学科的中坚力量、知名学者、优秀教师,得到历届学生的无限景仰和普遍爱戴,在学术界享有很高的威望。

       乌丙安先生是忠诚的教育工作者,是杰出的人文学家,是卓越的民俗学家,也是和蔼可亲的师长。他一生热情奔放,弘毅坚忍,敬业乐群,胸怀坦荡,燃烧生命,其道大光。


       乌丙安先生的逝世是我国学术界和文化界的重大损失!


       乌丙安先生精神永驻,风范长存!

辽宁大学乌丙安教授治丧小组

2018年 7月12日




       说明:治丧小组接到乌丙安先生子女柏林来电,乌丙安先生遗体近日将在德国柏林安葬,与其夫人同一墓地,届时将在柏林举行以亲属为主的素朴葬礼,故不在沈阳举行追悼告别仪式,望周知并见谅。


=========================



       乌丙安先生是世界级著名民俗学家,出版了一系列具有前瞻性和里程碑意义的民俗学专著和文章,为民俗学事业的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在当代民俗学史册上,被誉为“中国第二代最富有声望的民俗学家”。

乌先生发表期刊目录


[1]乌丙安 ,唐呐.让真实的故事戳穿伊凡的鬼话——批判苏修反华作品《阿穆尔故事》[J].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78(05):140-145.
[2]乌丙安.戏曲古源辨——对《先秦古剧考略》一文的意见[J].戏剧艺术,1978(04):137-144.
[3]乌丙安.近代蒙古族著名作家尹湛纳希[J].中国民族,1979(02):43.  
[4]乌丙安.民间小戏浅论[J].戏剧艺术,1981(01):95-103.
[5]乌丙安.满族神话探索——天地层·地震鱼·世界树[J].满族研究,1985(01):42-47+36.
[6]乌丙安.简论神话系统[J].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6(02):24-28.
[7]乌丙安.论满族兴起时期的天灵观——满族信仰民俗研究之一[J].满族研究,1987(03):65-73.
[8]乌丙安.柳田国男故乡行[J].日本研究,1987(04):83-87.
[9]乌丙安.民俗与现代化的思考[J].民俗研究,1987(04):1.
[10]乌丙安.评《中国民俗学发展史》[J].中国图书评论,1988(03):35-38+163.
[11]乌丙安.日本神话学三个里程碑的主要代表人物[J].日本研究,1988(03):64-69.
[12]乌丙安.比较民俗学的崭新篇章——评《千里同风录》[J].日本研究,1988(03):75-77.
[13]乌丙安.民俗语言学的创建与拓荒——评《民俗语言学》[J].民俗研究,1988(04):21-24+78.
[14]乌丙安.萨满世界的“真神”——萨满[J].满族研究,1989(01):65-76.
[15]乌丙安.比较民俗学的崭新篇章——评《千里同风录》[J].民俗研究,1989(01):96-98.
[16]乌丙安.中国占卜习俗研究在德国——兼评庞纬博士著《中国灵签研究》(1985年)[J].民俗研究,1990(01):14-17+9.
[17]乌丙安.《岭南十二枝花》序[J].广西师院学报,1990(03):71-72.
[18]乌丙安.致“民俗学基础理论研讨会”的公开信[J].民俗研究,1991(04):3-4.
[19]乌丙安.《苏东坡百诗百俗解》序[J].咸宁师专学报,1992(01):31-32.
[20]乌丙安.“要把秾华饰暮春”——庆祝钟敬文先生90寿辰暨学术活动70年[J].民俗研究,1992(03):94-99.
[21]乌丙安.生态民俗链和北方民间信仰[J].民俗研究,1994(01):25-30.
[22]乌丙安.论中国北方各民族的通婚习俗[J].民间文学论坛,1994(03):9-18+58.
[23]乌丙安.《神秘的清宫萨满祭祀》序[J].满族研究,1994(04):44-45.
[24]乌丙安.满族发祥的摇篮——新宾满族家族民俗背景探查[J].民间文学论坛,1995(03):6-16+43.
[25]乌丙安.乌丙安教授的贺信[J].民俗研究,1995(03):6.
[26]乌丙安.论当代中国民俗文化的剧变[J].民俗研究,1996(02):1-5.
[27]乌丙安.一部填补了民俗学方法论空白的好书——评江帆著《民俗学田野作业研究》[J].民俗研究,1996(02):102-104.
[28]乌丙安.论当代中国民俗文化的剧变[J].民主,1996(05):28-30.
[29]乌丙安.论当代中国民俗文化的剧变[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6(02):74-77.
[30]乌丙安.填补了民俗学方法论空白的好书——评江帆的《民俗学田野作业研究》[J].中国图书评论,1996(06):53-55.
[31]乌丙安.民之瑰宝 族之精魂──评《东北民族民间美术总集》剪纸卷和刺绣卷[J].美术之友,1996(04):42-43.
[32]乌丙安.朝鲜巫俗与满蒙巫俗的比较研究[J].民俗研究,1996(03):56-62.
[33]乌丙安.民之瑰宝族之精魂——评《东北民族民间美术总集》剪纸卷和刺绣卷[J].中国出版,1997(02):60.
[34]乌丙安.朝鲜巫俗与满蒙巫俗的比较研究[J].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02):94-98.
[35]乌丙安.增强民间文艺的精品意识和保护意识[J].民间文学论坛,1997(02):3-7.
[36]乌丙安,柯杨,陈勤建.著名学者评《山东省志·民俗志》(二)[J].民俗研究,1998(04):99-101.
[37]乌丙安.古代文化资源的现代化效应——嵩山文化的跨世纪随想[J].民间文化,1999(04):62-64.
[38]乌丙安.中国文化史研究的新开拓──读《中国近代文化史》[J].中国图书评论,2000(02):46-47.
[39]乌丙安.走进民俗的象征世界——民俗符号论[J].江苏社会科学,2000(03):39-53.
[40]乌丙安.民俗学理论创新的必由之路——民俗学百年反思[J].江苏社会科学,2001(01):10-11.
[41]乌丙安.论生态民俗链——中国生态民俗学的构想[J].江苏社会科学,2001(05):103-107.
[42]乌丙安.关于《论俗信》一文引文注释的指正[J].民俗研究,2001(04):203-204.
[43]乌丙安.论生态民俗链——中国生态民俗学的构想[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03):83-86+91-1.
[44]乌丙安.圣洁时辰0点01分——沉痛哀悼百岁宗师钟敬文先生逝世[J].西北民族研究,2002(02):14-18.
[45]乌丙安.女神文化的立体性研究——评《中国女神》[J].民族艺术,2002(03):214-217.
[46]乌丙安.评《民间俗信与科学文化》[J].民俗研究,2002(03):164-167.
[47]乌丙安.寻根知本 本固枝荣[J].寻根,2002(05).
[48]乌丙安 ,向云驹 ,潘鲁生 ,赵屹.中国民间文化分类[J].中国民族,2003(05):21-22.
[49]乌丙安 ,姜文祥 ,攀宇 ,高立民 ,王善民.村落民俗普查提纲[J].中国民族,2003(05):23-27.
[50]乌丙安.20世纪日本神话学的三个里程碑[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04):94-98.
[51]乌丙安.萨满文化的全息解读——简评郭淑云著《原始活态文化——萨满教透视》[J].社会科学战线,2003(05):276-277.
[52]乌丙安.“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保护”的由来和发展[J].广西师范学院学报,2004(03):5-11.
[53]乌丙安.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文化圈理论的应用[J].江西社会科学,2005(01):102-106.
[54]乌丙安.唤醒记忆:重新装点五彩缤纷的年节[J].美术观察,2005(03):14-15.
[55]乌丙安.文化记忆与文化反思——抢救端午节原文化形态[J].西北民族研究,2005(03):77-80.
[56]乌丙安.唤醒记忆:重新装点年节文化空间[J].西北民族研究,2006(01):154-156.
[57]乌丙安.烟花爆竹的文化震撼[J].花炮科技与市场,2006(01):28.
[58]乌丙安.妙峰山香会文化空间研究的新贡献——读《妙峰山:北京民间社会的历史变迁》后写给作者的一封短信[J].民间文化论坛,2006(04):43.
[59]乌丙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界定和认定的若干理论与实践问题[J].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01):11-21.
[60]乌丙安.民俗文化空间: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重中之重[J].民间文化论坛,2007(01):98-100.
[61]乌丙安.思路与出路: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热潮中的中国民俗学[J].河南社会科学,2007(02):1-6.
[62]乌丙安.非物质文化遗产理论研究的奠基石——评王文章主编《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J].艺术评论,2007(03):4.
[63]乌丙安.带徒传艺:保护民间艺术遗产的关键[J].美术观察,2007(11):8-9.
[64]乌丙安.中国民俗文物学的创新与开拓——评《中国民俗文物概论》[J].民俗研究,2008(01):257-265.
[65]乌丙安.中国神话学百年反思(上)[J].民间文化论坛,2009(01):9-15.
[66]乌丙安.中国神话百年反思(下)[J].民间文化论坛,2009(02):5-15.
[67]乌丙安,吴效群.机遇还是挑战: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中国民俗学发展[J].河南社会科学,2009,17(03):1.
[68]乌丙安.21世纪的民俗学开端: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结缘[J].河南社会科学,2009,17(03):1-4+218.
[69]乌丙安.《孟姜女传说》口头遗产及其文化空间——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孟姜女传说》评述[J].民俗研究,2009(03):5-11.
[70]乌丙安.当前中国民俗学会的学科建设任务[J].神州民俗(学术版),2010(02):4-6.
[71]乌丙安.民俗日历:唤醒传统节日的文化记忆[J].新湘评论,2011(02):60-61.
[72]乌丙安.中国春节:祭典与庆典严密组合的传统行事[J].江西社会科学,2011,31(01):18-22.
[73]乌丙安.对贯彻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的两点建议[J].西北民族研究,2011(02):14-15.
[74]乌丙安.把技艺原汁原味地保存下来[J].中华手工,2011(10):55.
[75]乌丙安.《民俗研究》百期感言[J].民俗研究,2011(04):5-7.
[76]乌丙安,孙庆忠.农业文化研究与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乌丙安教授访谈录[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29(01):28-44.
[77]乌丙安.年俗与年画的故事[J].神州民俗(学术版),2013(01):8-10.
[78]乌丙安.关于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基本思路和模式的思考[J].四川戏剧,2013(07):19-22.
[79]乌丙安.民俗文化遗产保护中的文化修复与维护[J].中原文化研究,2014,2(03):5-8.
[80]乌丙安.都市民俗学研究的意义、内容及方法探讨[J].民间文化论坛,2014(04):45-50.
[81]乌丙安.两性民俗学发生论:两性关系与难以控制的婚姻习俗模式[J].韶关学院学报,2015,36(01):1-5.
[82]乌丙安.中国社会转型中传统村落的文化根基分析[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32(05):5-17.
[83]乌丙安.中国民俗学会荣誉会长乌丙安先生贺《民俗研究》创刊三十周年[J].民俗研究,2016(01):161.
[84]乌丙安.民俗日历唤醒传统节日的文化记忆[J].公关世界,2016(08):21-23.
[85]乌丙安.手工技艺和人类共存亡[J].中华手工,2016(07):20-21.
[86]乌丙安.工匠的规矩与准绳[J].中华手工,2017(05):100-101.
[87]乌丙安.“年”和“春节”的渊源与变迁[J].共产党员(河北),2018(03):63-64.
[88]乌丙安.年非节日而是“节期”[J].小康,2018(07):6.
[89]乌丙安,胡玉福.“俗信”概念的确立与“妈祖信俗”申遗——乌丙安教授访谈录[J].文化遗产,2018(02):1-7.

乌先生报刊集锦


[1]乌丙安. 把俗信与迷信区别开来[N]. 中国民族报,2004-02-20(012).
[2]乌丙安. 民间故事传讲 俗信的价值观[N]. 中国民族报,2004-02-27(012).
[3]乌丙安. 学习保护民族民间文化的国际成功经验[N]. 光明日报,2004-03-10.
[4]乌丙安. 民间俗信存在的合理性[N]. 中国民族报,2004/03/12(012).
[5]乌丙安. 学习国际先进经验 做好遗产保护工作[N]. 文艺报,2004-03-13(002).
[6]乌丙安. 文化保护 立法先行[N]. 人民日报,2004-03-31.
[7]乌丙安. 文化保护 立法先行[N]. 今日信息报,2004-04-02(005).
[8]乌丙安. 解读中国生肖文化[N]. 中华读书报,2005-08-03(011).
[9]乌丙安. 非物质文化遗产认定不能鱼目混珠[N]. 中国民族报,2005-08-12(010).
[10]乌丙安. 烟花爆竹的文化震撼[N]. 人民日报,2006-02-09(009).
[11]乌丙安. 今年春来早[N]. 中国文化报,2006-02-28(005).
[12]乌丙安. 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持面临的挑战[N]. 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6-07-06(003).
[13]乌丙安. 构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体系[N]. 光明日报,2007-02-06(012).
[14]乌丙安. 点燃文化圣火 构建精神家园[N]. 中国艺术报,2008-04-15(002).
[15]乌丙安. 传承人保护日益规范[N]. 人民日报,2008-10-31(016).
[16]乌丙安. 文化生态不需“打造”[N]. 贵州民族报,2009-06-11(003).
[17]乌丙安. 在哪里哭倒长城并不重要[N]. 中国文化报,2009-06-21(003).
[18]乌丙安. 民俗日历:唤醒传统节日的文化记忆[N]. 中国文化报,2010-10-20(003).
[19]乌丙安. 异彩纷呈的民俗文化[N]. 人民政协报,2011-07-11(C03).
[20]乌丙安. 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应有科学思路[N]. 中国文化报,2012-01-06(006).
[21]乌丙安. 手工技艺的民俗故事[N]. 中国文化报,2012-10-12(007).
[22]乌丙安. 大量进入高级别名录的非遗有待重新修复[N]. 社会科学报,2012-10-25(006).
[23]乌丙安. 保护传统木版年画的文化策略[N]. 中国文化报,2012-12-10(008).
[24]乌丙安. 西和乞巧节的依法保护与科学保护[N]. 中国艺术报,2013-08-07(010).
[25]乌丙安. 既要保存“记忆”,也要保护“技艺”[N]. 中国文化报,2013-08-16(003).
[26]乌丙安. 民俗文化遗产亟待修复与维护[N]. 中国文化报,2014-11-07(007).
[27]乌丙安. 如何科学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N]. 人民政协报,2016-06-13(011).
[28]乌丙安. 传统与现代并非对立[N]. 中国文化报,2016-10-19(004).
[29]乌丙安. 传统与现代应该“血肉相连”[N]. 贵州民族报,2016-10-28(A02).
[30]乌丙安. 非遗保护要回到民间、回到生活[N]. 中国民族报,2017-06-09(011).

乌先生部分著作集锦(详细内容见原文



========================


怀着一份思念,追忆一丝缅怀,释放一种心绪,传递一份祝福。


乌爷爷,我想对您说


2017年的9月10日教师节,隋丽老师带着我们研二研三的同学给乌爷爷过教师节,我们在一起聊天,听他讲他的学生时代,任教时期,以及现在的生活,讲到兴起,乌爷爷总是不禁手之舞之足之蹈之。

2017年9月12日,新生报到,我们的workshop 课,是最后一次见乌爷爷,后来一直盼望着乌爷爷能再来给我们上课,听他讲民俗心理学,用类聚的方法做民俗研究,等等等等。

2018年5月,学长学姐的毕业论文答辩时,乌爷爷已经去德国疗养,尚未归国。我们都说,多希望等明年我们答辩时,乌爷爷能够到场,真希望我们毕业的合影里,能有乌爷爷慈祥的笑容.

乌爷爷获得民间文艺学山花奖终身成就奖时,我们想在公众号上推送一期乌爷爷获奖的消息。我和乌爷爷通过微信语音联系,乌爷爷说,你是我的亲孙女,孙女写这个消息,应该是以很活泼的形式,不需要写我的成就,太官方,太正式了,写写活动现场的热闹场景、大家参与的场面就挺好。乌爷爷说我是他的亲孙女时,我内心特别感动,乌爷爷对于我们来说,已经超越了师生关系,从不摆架子,总是和蔼可亲,搀扶着乌爷爷走路时,就像是扶着自己的爷爷,他会讲他的经历,无论是苦痛的记忆,还是快乐的回忆,都让我们动容。

乌爷爷乐观开朗的心态一直感染着我们,说我们学民俗的人,就该首先把生活经营好,还说如果谁有了朋友,带来让乌爷爷把把关。多亲切的爷爷啊。

乌爷爷一直是辽大民俗学的骄傲,何其幸运,和乌爷爷有过这么多接触,何其不幸,您永远地离开了我们。多希望,能再给您过一次生日,多希望,筹备的会议能够如期举行,多希望,您能一直陪着我们,陪着民俗学继续发展。

您是大家乌丙安先生,更是我们大家的乌爷爷。安息吧,乌爷爷,愿天堂里都是欢乐。

——辽宁大学民俗学研究生冯姝婷





民俗学届的泰斗乌丙安老先生,
于今日凌晨在德国柏林去世。
得知这个消息的时候,
沈阳也突如其来的下起了大雨。

因为年事已高,已有90岁高龄,所以这一年他已经不怎么来学校上课和参加活动了,
我们与他的唯一一面,是刚开学的见面会。
他就像一个老顽童一样神采奕奕地又唱又跳,尽全力地向大家展现这个专业是多么有趣。

当时对乌爷爷的感受就和四年前我去听他讲座的时的感受是完全一样的。
全程站立并持续不停地作一两个小时的演讲,年轻人尚且也感到疲惫,何况一位接近鲐背之年的老者?
所以敬佩之余又都是心疼与惭愧,他使我重新定义了专业、坚持与风骨。

可有谁曾想到这一面竟是永别。

这个学期刚开学的时候我加了乌爷爷的微信,
说实话加的有一些迟了,
我还觉得这当不当正不正的时间一时不知该说些什么,
结果还是乌爷爷先说的话:“欢迎丹妮加入民俗学的大家庭”
我赶快向乌爷爷问了好,话语简单却十分激动。
他的朋友圈都是他感受生活的点点滴滴,可殊不知,如此热爱生活的人却无时无刻不在受病痛的折磨,我们只看得到他脸上的笑容,其余却一概不知。

端午节的时候我编辑了信息发给他,他隔了没多久回复给我:“谢谢小丹妮,也愿你全家安康”
因我总以为还会有再聊天的机会,便清理了对话框。却没发现他的朋友圈永远停在了6月25日,我们唯一的痕迹也被我的浑然不觉而清除的一干二净。

回忆便到此为止了,遗憾没有那么多机会与乌爷爷有更多的交集,
不知乌爷爷的那些至亲挚友们,此刻是何种酸楚。

愿天堂没有伤痛。
您的一切我们都将铭记。

——于2018.7.11晚

辽宁大学民俗学研究生金丹妮


2018年7月11号晚上得知乌爷爷的消息,刚开始一度以为是谣言,看到各位老师朋友的回应,确认是事实后内心久久不能平静。雨夜被雨声惊醒,之后再也无法入眠,虽一面之缘,但内心依然波涛汹涌。

去年入学的第一课是乌爷爷给我们上的,现在仍然记忆尤新,那是一个周二的下午,我们从自己的家乡赶来报道,有的都未安顿好就直接奔往方圆楼去见乌爷爷。乌爷爷开场就笑称我是被你们周老师绑架来的...当时想着怎么会有这么可爱的老爷子。入学之前只是在网络上看到乌爷爷为了民俗学事业四处奔走,退休多年仍然在坚持做相关事情,我由衷敬佩。从小一直羡慕并欣赏能真正热爱一个东西的人,只要看着他们讲话时眼睛里闪烁的光芒都觉得很享受。所以作为新生被安排在离乌爷爷最近的地方开心的不得了,偷偷拍了不少角度奇怪的照片,很遗憾因为胆小没有勇气上前合张影,事后只敢偷偷的在论坛发篇帖子表达对乌爷爷的喜爱,总想着以后还有很多机会慢慢熟识,谁知是第一次也只有一次。

第二天大家都在忙着整理关于乌爷爷生前的一切,群里面在一直发照片,照片一蹦出来就看到他在笑,他怎么那么喜欢笑啊。前两天看到他朋友圈里晒着逛花卉市场,和孙子外出游玩的动态,就随手转发给朋友说,希望以后可以活成乌爷爷的样子,一生都那么热爱生活,活像一个老顽童。落笔至此,难掩悲伤,脑子里全是开学那天他给我们讲课的情景,倔强的老头子硬生生站着讲了两个多小时,贴着桌子离我们很近的讲给我们听,时不时的还要来上那么一段,笑称,学民俗的都得有两把刷子。我记得那天他穿着灰蓝色条纹的衬衣精神抖擞...

虽然记忆不多,但记忆里全是你笑的样子,以后想起来,是民俗学大家乌丙安,也是我们大家最爱的乌爷爷。乌爷爷,有幸能认识您很开心,一路走好...

——辽宁大学民俗学研究生张丽丽


与乌爷爷的缘分,来自于民俗学,来自于辽大。

两年前的我,还不曾见过乌爷爷您,只读过您写的《民俗学原理》一书,但这本书却为我打开了继续求学、进入民俗学的大门。

第一次见到乌爷爷的心情,根本无法用言语能形容的出,任何修饰都过于微薄。那时,自豪地向同窗炫耀“我们民俗学可厉害的一位老师,今天来给我们讲课喽”!惭愧,怎么能将您当做炫耀的“资本”?

2016年下半年的Workshop,您多次进入我们的课堂,为我们讲读民俗心理学。在与爷爷的接触中,发现您是一位幽默风趣,干劲十足,可爱的“小老头”。当年88岁高龄的您,在课堂上畅想自己如果再年轻点该多好,可惜“88倒过来还是88”,在座的我们听到您说的话都“哈哈”大笑起来。我们也希望时光倒流,跟着您一腔热血地大干一番。
2017年的教师节,隋丽老师、邵凤丽老师带着我们一群学生去看望您,席间聊天,您还关心过问了我们几位同学的终身大事,这些谈话又将您悠悠地带回到刚去大学读书的那个年代。您就像是我们家里的爷爷,孩子们缠着您多讲些故事,而我们怎么听都听不够!

前段时间,也就是五月份左右,我负责在辽大民俗学公众号上推送您的学术研究,翻看与您的聊天记录,您亲切的呼唤我为“小娟”,顿时热泪盈眶。当时,您一再地跟我确认内容等细节,您的不苟与严谨深深地令我所钦服。而那时候,您一定饱受病痛的折磨吧!

昨日惊闻您已仙逝,至今仍不敢相信。沈阳昨夜又突降暴雨,您听!连上天都在为您惋惜,哭泣。我们的心情更是如此,我们想念您,愿乌爷爷您在天堂安息!

——辽宁大学民俗学研究生李文娟

乌爷爷,愿您在天堂快乐!一路走好!
昨天,我们听到这个消息都感到十分震惊,也不敢相信这是真的,健康的您怎么突然离世。现在才知道,您是把最积极乐观的一面展现给我们,把病痛自己承受。

还记得,第一次知道乌爷爷是在大学三年级,那时正在跟李静老师做关于黄河三角洲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项目。当时搜集资料的时候,偶然看到一段关于乌爷爷的视频,您在2015年6月21日《国风端午》中的一段讲话:“遗产日这么发展下去,我可能都合不上眼睛,还有些工作我没做完呢,我还会留个很了不起的遗言。什么意思呢?大有干头!我作为一个老人,就是咱们家里人说话的话,就应该不去糟蹋咱们自己的遗产,就别看不起我们自己的老人,我们的祖先创造的这些辉煌,我们还不认识,还没真正认识。”说实话,当时对民俗学并不了解,对乌爷爷认识也不多,但是,看到乌爷爷哽咽的说这些话的时候,我被触动了,民俗学的魅力就是它所展现出的人文情怀。从那时候,我开始了解民俗学,并最终选择了辽大民俗学作为自己考研对象,我想真正的感受一下老先生的风范,因为乌爷爷,我才真正的选择了辽大民俗学。

还记得,2016年9月份开学时,第一次见到您时的紧张与激动;
还记得,您第一次给我们上课,课前你开玩笑时对我说的:“一看就是干部子弟”;
还记得,2016年12月2日您给我们上的易经卜辞课,您说:“命不能变,运可以改”;
还记得,2017年10月30日,在贵阳民俗学年会的最后一晚,您“收留”我跟杰哥,您牺牲自己的睡眠时间,跟我们促膝长谈到深夜,您告诉我们要:“开开心心过好每一天”,您给我们讲述自己经历的时候,我无比敬佩您的胸怀,经历过人生起起伏伏后的乐观态度多少人都无法企及。

翻看跟您的聊天记录,定格在2018年6月18日的端午节,您给我回复的最后一条微信:“谢谢你的祝福!共享安康,万事如意!”
今日,再看您的朋友圈,更新永远停留在了2018年6月25日,在德国柏林。
愿您一路走好,天堂再无病痛。

      ——2018年7月12日 沈阳  大雨

辽宁大学民俗学研究生李泽鑫


刚不久前学姐告诉我们乌爷爷已经逝去,心里很是震惊,继而悲叹。作为辽宁大学18届民俗学的研究生,我们九月份才开学,之前想着在开学师生见面会上,能目睹乌爷爷真容,能与之交流片刻便是人生一大幸事。但是,这个世间的很多事情都难以预料,乌爷爷突然逝去,震惊之余,更多的是悲伤和遗憾。众所周知,乌爷爷为中国与国际民俗学事业和民俗学专业教学的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在当代的民俗学史册上,被誉为"我国第二代最富有声望的民俗学家",他老人家的逝去这无疑是整个学术圈的巨大损失。作为民俗学的刚入门者,这两天还在拜读乌爷爷的《民俗学原理》,现在继续看这本书心情也是更加沉重。乌爷爷一生的成就,为民俗学作出的卓越贡献,学习民俗学的人和作民俗研究的人,无一不知晓。除了悼念和缅怀这样一位伟大人物,刚入门的我们,能做的就是学习和钻研乌爷爷这一生丰厚的科研成果,将民俗学继续推动发展下去,无论是学习还是工作,更甚是做人的道理,和怎样实现人生价值,乌爷爷都是我们学习的榜样,值得我们永久尊敬和缅怀。

——辽宁大学民俗学研究生刘波


在考研备战的阶段,认识许多同样考民俗学的小伙伴,他们都对乌教授充满了敬意,有的人甚至因为对乌教授的崇拜而选择考辽宁大学,为的就是能在辽大见到乌教授一面,聆听他的谆谆教诲。当我拿到录取通知书是我还暗自窃喜,终于能在开学见到敬仰已久的乌教授一面,那怕只是在新生入学见到一次。但不幸的是他永远的离开了我们,带着他作为我国第二代最富有名望的民俗学家的骄傲离开了我们。这也许是我这一生中最大的遗憾。乌教授曾说过,抢救民俗文化空间乃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当务之急,我也会带着这份对民俗文化保护的坚持去完成我研究生三年的学习,为我国民俗文化的保护出一份力。

——辽宁大学民俗学研究生赵志浩


以前在读乌老师的书的时候就在想,乌老师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那时候觉得自己离他很远很远。后来,我考入辽大民俗学专业,有幸在课上见到了乌爷爷。发现,那是一个可爱、可敬、充满着精气神儿的同时又给人带来满满的力量与愉悦的人啊!可是,我与乌爷爷的缘分终究只有一面希望乌爷爷一路走好。

——辽宁大学民俗学研究生王鹤铮


追忆乌爷爷的二三事
犹记得昨日获知消息的那一刻,简直不敢相信,那么神采奕奕、充满精气神儿的乌爷爷走了,更不愿去相信,希望眼前的一切只是个梦该有多好。与乌爷爷有关的满满的回忆瞬间涌上心头,脑海中全是他慈祥的笑容,眼泪也夺眶而出。

早在开学期间,得知要为乌爷爷庆寿,还在为能见到乌爷爷而兴奋,后来得知乌爷爷要去德国休养,时间推后,便一直期待着老人家能够快些养好身体,回来相聚。可是消息传来,突然间无法接受这一事实,总以为乌爷爷会一直都在,伴随着中国民俗学,伴随着民俗学界,伴随着我们辽大的晚辈们。犹记得第一次见到乌爷爷的时候,自己是多么地惊喜。现在很感慨,我们这一届是多么幸运,拥有与乌爷爷相遇的缘分。还记得天气犹寒的时候,乌爷爷不辞辛苦从南到北穿越沈阳城给我们讲座,讲台上神采飞扬的他,语气十足,话语间充满了对民俗学事业的热情以及对后辈师生的热爱,还记得乌爷爷说过,他今年88岁,倒过来还是88岁,他很希望自己18岁,还能够做更多的事情。其实,乌爷爷在我的心里,真的像18那么年轻,不仅是对生活的激情,还有对民俗的热爱,充满着热血,鼓舞着我们每一个在场的晚辈。

人们称乌爷爷为“用双脚走出来的民俗学家”,乌爷爷对民俗学科的贡献每个人都有目共睹。但是在我的内心,乌爷爷不仅是学术泰斗,更是非常接地气的老者,正如我们亲切地唤他乌爷爷,每次见面都会亲切地关心我们,和蔼可亲的笑容和亲切的语气仍萦绕在心头。还记得教师节有缘与乌爷爷和老师们相聚,乌爷爷讲起他年轻时的回忆,那些年轻的岁月,以及那个被他们称为“猫”的女孩儿,那些属于乌爷爷的青葱岁月,仍旧是充满着对生活的热爱和睿智,以及略微的俏皮,让我们不禁爱上这个充满生活情趣的可爱老人。
很多与乌爷爷相关的回忆,至今仍旧历历在目,虽然只有几次相处的短暂时光,但乌爷爷对我们的影响,却非常深刻,乌爷爷对生活的态度以及对人生的追求都让我们倍感敬佩,其实,他并未离去,这个亲切的爷爷一直都与我们同在。此刻,晚辈惟愿乌爷爷一路走好,我们想念您!

——2018.7.12于沈阳

辽宁大学民俗学研究生祝何彦


你永远不知道意外和明天哪一个先来。
看到群里的消息,非常震惊,难以置信。殷切的话语还在耳畔,乌先生却永远的离开了我们。这些年,与先生相处的点滴不停地浮现在脑海中,他是我们最可爱的天蝎座型男,无论我走到哪里,只要相遇,他总会有亲切的问候,让我感受到家人般的温暖。
世间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脆。先生千古,一路走好

——辽宁大学民俗学研究生洪展




这是我和乌爷爷的最后一次聊天,昨天因为那句“有机会还会见面的!”哭到不行,但是,我觉得乌爷爷去的肯定很安详,最后的时光里他还那么开心。

——辽宁大学民俗学研究生张贞


       乌先生走了,留给我们的是无限的悲痛和无尽的思念,或许大家和小编有共同的感想,还有很多话还没来得及和乌先生说呢。我们将留言区设为“爱乌及屋”悼念专区,给大家提供一个对乌先生表达悼念的平台。


图文编辑:杨乐乐
原文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neyTu36Frjmy3QexTJFNJg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