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第六代现状分析 王小帅解读当代独立影像
相比较于这些生存于民间的新一代电影人,王小帅笑说自己是“半生不熟”了。不过虽然时间已经过去,那多少年前,一个人到处筹钱,背着床褥拍到哪睡到哪的往事,王小帅依然是记得的。因为从那时候他们才知道,除了单一的制片厂生产外,原来是可以通过胶卷表达自己的。数码时代的来临,为新一代的独立电影人提供了前人不敢奢望的便利,面对这些自己掏钱手拿DV就拍起来的新导演们,王小帅向我们述说了他眼中的当代独立影像。而他所提到的这十个关键词,正是承载了包括他自己在内的这些电影人,从理想到实践,个人到市场的漫长路程。
Ⅰ 理想
“曾经我们的理想是把独立影像做到市场上去,所以这是一个阶段性的东西。”
这个问题,确实现在我自己都有一点糊涂。我们有一段时间也经历过这样的事情,也有过一些民间放映,例如酒吧式放映或者影像展。但是其实我一直在说,不希望电影分地上、地下,只是态度和立场问题。我自己现在每一部片子都要跟发行的渠道来发行,倒是现在很多民间的影像,因为没有办法在影院里面发行,形成新的一批这种独立影像的概念。因为我们中国的市场容不下这么多电影,这么多哪怕很小很小,几乎无成本的电影就会需要有一个自己的土壤,所以我觉得像这样的一个影像节,就是积聚一些力量来搭一个平台,来展现一些这样的电影。对我自己来说,好像半生不熟了(笑)。现在我要去争取一个更公众化的空间去放映,曾经我们的理想就是把独立影像做到市场上去,所以这是一个阶段性的东西。
Ⅱ 意义
“现在来说,独立影像的意义其实是更深远,含义更深更宽泛了。”
还是成长起来的,就是说我们一开始经历了十几年的这个地下的过程,也是慢慢地成长起来,过渡过来的。像现在的一些民间影像,导演的一些特质或者导演要做的事情在未来有可能变成也要走到这个市场化的环节,但他们中有一些有着比较坚决地执行自己的态度和勇气,那都是一种很好的方向。现在来说,独立影像的意义其实是更深远,含义更深更宽泛了,并且还有一些开始和当代艺术结合,这个范围更扩大了。它们自身的生存条件已经具备了,不是商业上的,是艺术探索上的,但我相信里面有的人还是会慢慢从里面出来,走向市场化发展。
Ⅲ 平台
“这其实是一个平台,是一个基础,从里面能够发现优秀的导演。”
这些通过DV的一种媒介形式拍出来的东西,它是不是有更多的往电影上发展的想法。像这样的一种媒介的形式,其实是一个平台,是一个基础,从里面能够发现优秀的导演,或者通过自身的作品能够通过各种渠道出来之后往下一步走,当然下一步走不见得马上就变成商业化。他去做电影,做更大规模的,但他依然能够保持自己DV时候的特性和特点,这样的话就可能既能保持自己的独立性又能够进入体系。但在这两者之间,有的导演就消失了,有的由于某一两部作品被更广泛认可后,他可以继续往下做,然后会进入一个新的流通渠道,这个流通的渠道可能就不局限在一个像现在这个环境或者是很自由的环境,他可能更公众化,但是我说这个公众化不见得一定是商业片的公众化,美国大片的公众化,是一个在独立电影和作者电影领域更广泛的一个范围。像这样的独立影像,我觉得就是一个平台,是一个过程,有些人会慢慢走下去,有些人表达完自己的情绪和态度之后就转向了什么,我觉得这是有可能的。
Ⅳ 转变
“我觉得比较有影响转变的应该是《铁西区》《铁路沿线》那批纪录片出来。”
我做《冬春的日子》的时候,整个民间影像也好,地下电影也好,都还没有形成。当时的气氛就是政策上不允许这么做,民间也不认可,包括电影圈里的从业人员也不理解这样的一个事情。当时电影还是比较单一的制片厂似的生产。但现在很多的纪录片也好,DV的影像也好,已经发展成为一个很广泛的群体,因为现在很多人以及很多的平台在认可和接受这个,形成一个自我交流,或者往电影节交流的空间,自身成立一个空间,让很多作者在这个空间里也能够生存,但当年是不存在这个群体。
比较有影响转变的应该是《铁西区》《铁路沿线》那批纪录片出来,像小贾他们还是通过胶片的形式,真正从DV的形式上说,是王兵和杜海滨这两个作品,可以说是突然变成一个现象,就是这个时候才开始,DV开始真正的被很多人来运用。所以到了DV时代,每家每户几千块钱就可以买到一个可以成影像的东西,让很多想要表达的人来掌握它,所以是媒介造成的,媒介的作用非常大。但媒介越简单有些人会越放松,所以粗制滥造的或者不专业的东西也会很多。
Ⅴ 生存
“戛纳电影节已经有高清的放映环节。这给独立导演提供了很大一个平台和生存空间。”
现在一些电影节特别是顶级电影节,像戛纳电影节已经有高清的放映环节,可能还不具备DV的放映环节,但高清的放映环节有了,这个给独立导演提供了很大一个平台和生存空间,所以就看作者怎么去掌握了。
也就是说媒介这个瓶颈已经解决了,接着就是看作者怎么看待。不要看它是一个小DV,麻雀虽小,任何东西都要更专业化的进入,这样你呈现出来的影像,你的镜头或者你一切氛围都是电影的,只不过你的媒介是这个时代的,所以这个媒介相对来说不重要,真正重要的是制作影片的态度。
Ⅵ 回收
“第一考虑的一定不是回收,如果这就考虑回收,那肯定是不行的。”
我觉得做这样的东西,第一考虑的一定不是回收,如果这就考虑回收,那肯定是不行的。这些作品的成本可能会很低,几万,10万、20万就可以做一个作品。实际上真作为电影的话,这几十万不存在回收的问题。这些资金来的源有很多种,有的是自己赚钱省钱攒钱来做,有的是不同社会关系的进入,所以这是一个全新的概念来考虑独立影像的概念,包括和当代艺术的联系,因为当代艺术它的渠道跟电影渠道又是不一样,如果某些作品能够跟当代艺术联系起来,它的渠道又是跟电影的渠道不一样的。
Ⅶ 流通
“在欧洲或者美国,电影是一个系统,独立制片都是以电影的流通为基础的。”
台湾、香港我接触得少,但是美国或者欧洲的民间影像非常少,只有在中国我觉得最发达了。就是说其实在美国的时候,我就看到他们在酒吧里面或者在一些私人空间里面会玩一些视频艺术,它跟电影是完全没有关系的。只有中国是因为太多的年轻人想介入电影,没有办法,所以就变成拿这个东西来完成他们的电影梦,以一个电影的形态来呈现他们的作品,我既然进不了电影这个循环的渠道,我就首先保持在我的这个影像的范畴里面。
在欧洲或者美国,电影是一个系统,独立制片都是以电影的流通为基础的,只是流通渠道的不同,它是没有办法进入更大的像好莱坞级别的这样的一个范围。他们的目标可能一旦出来就是电影,就是市场化的电影,或者就是独立电影市场或者是好莱坞电影市场,这样的话,你在制作的过程中就知道方向,那么如果你排除这个市场,排除这个流通渠道,那就是完全个人化的。只有中国现在它是交织在一起,有一些用DV拍的东西,甚至我都没有看过,像《牛皮》什么,我听说,它其实是很DV化的一个东西,但是因为做得不错,在一些电影节或者在一些市场上作为电影在流通,所以它是给了作者一个可能性。
Ⅷ 突破
“好像现在很遗憾,这方面看得比较少,突破点少。”
好像现在很遗憾,这方面看得比较少,突破点少。个人电影最大的特点是,就像我们曾经做过的一样,拿到自己的生活周边来,表达自己的感受,这个时候就变成有点儿会看到一些题材雷同,然后表达的情绪雷同,表达的这种社会态度和世界观、人生态度雷同,会有这样的情况,因为初始阶段都是有这个,同样的心境,所以会形成雷同的现象。
我不责怪这些雷同,像我们也曾经经历过这种现象,因为年龄、社会还有他的心态,对社会的认知都有一个共识,这些东西潜意识里造成雷同。但是,这里面不怕这个,不怕他的态度,他们都有表达和想法,我想要看的就是说,既然是剧情片,既然现在的这个DV影像、高清影像已经进入拍摄的这个环节里面去了,应该是一个很专业的状态来掌握这个东西。
Ⅸ 审美
“当我看到有一些作品完全依赖于DV形式,完全纯自然主义去做的话,我倒是觉得不可取。”
我觉得是这样,当我看到有一些作品完全依赖于DV形式,完全纯自然主义去做的话,我倒是觉得不可取,因为这就变成好像因为它方便来解释这个东西。其实你要做剧情片进来参赛的话,里面的导演元素,电影的结构元素,什么元素都应该是让我看到非常成熟和专业的才行。因为对我来说影像不是问题,你做了90分钟甚至100分钟的长片,我就要用长片的态度来看待你作为一个导演的构架。
如果把独立电影看成一种在题材上的局限性的话,那就本身是个错误,我觉得不应该限制任何题材,所以对于任何它描述的对象的身份,我都认同,都没有问题,只不过你在描述的过程中,你所透露出来的这种可信度或者作者的能力,构架能力,看这个。你所面对的任何一种生活形态,只要保持你的审美,保持你的立场去看待的话,其实都是独立,只不过你做得好不好。
Ⅹ 前景
“我现在看起来就不会消减,会越来越多。因为提供的平台会越来越多。”
我现在看起来就不会消减,会越来越多,因为提供的平台会越来越多,不管是影展,不管是交流,不管是当代艺术,都会给影像提供很大的一个空间,所以会越来越多的人做这个,只不过做的方式完全不一样,有的人更剧情片一点,有的人更纪录片一点,有的人更视觉艺术一点,会有很多人去来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