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文化资讯】以口述史形式呈现辽宁艺术精神

【文化资讯】以口述史形式呈现辽宁艺术精神

       12月18日,记者从省文化厅了解到,我省承担的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项目“辽宁艺术名家口述史研究”即将结题,记者采访了该项目负责人、沈阳市艺术研究所副所长郑永为。据了解,课题组由九人组成,自2013年12月12日开题以来,历时四年完成。完成基础卷三册60余万字。形成辽宁艺术学研究第一手素材。

     “辽宁艺术名家口述史研究”主要聚焦辽宁各舞台艺术门类的领军人物,以及为辽宁艺术发展作出突出贡献的艺术名家,不仅考虑其艺术成就与社会影响,也兼顾其与所属艺术门类发展的历史性关联。
       他们是辽宁艺术史的亲历者和见证者,也是辽宁艺术精神的承载者

  辽宁艺术名家口述史研究工作分为基础卷和深入研究,目前该项目的基础卷《辽宁艺术名家口述史》三册60余万字的成果已经完成,其中汇集了83位艺术家的口述实录,形成了辽宁艺术学研究的第一手素材,也是研究辽宁文化不可多得的珍贵史料。

 “辽宁艺术名家口述史研究”记录着李默然、筱俊亭、周仲博、秦咏诚、徐占海、单田芳、张护立等文艺名家的精彩叙述,引导读者走进辽宁艺术的历史。

  老艺术家承载着大量艺术资源和文化信息

  新中国成立后,辽宁的艺术发展不仅基础坚实,并构建了中西兼备的舞台艺术体系,形成均衡的舞台艺术结构。辽宁的舞台艺术体系完整、历史沿革清晰,话剧、歌剧、歌舞、芭蕾、京剧、评剧、曲艺、杂技等艺术门类各领风骚,同时,辽宁的舞台艺术名家云集,“关外唐”“韩花筱”等,他们作为所属艺术领域的领军人物,承载着大量宝贵的艺术资源和文化信息,他们的艺术经历、经验、成就、人生感悟成为他们所处时代风貌的缩影。目前,那些支撑辽宁舞台艺术发展一个时代的老艺术家正在渐渐老去,他们的艺术人生经过时代的考验与沉淀更加显得弥足珍贵。因而,对老艺术家的珍贵资料进行抢救、挖掘、整理和研究,对于抢救、保护珍贵历史资料,记录和丰富辽宁艺术发展史有着深远的历史意义。正是在这样一个背景下,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项目“辽宁艺术名家口述史研究”显得适逢其时。

  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项目第一个口述史立项课题

  口述史是史学研究学科分支,如今在我国其研究方法越来越多地被运用到各个学术领域。2011年2月,国家社科基金将艺术学从文学中独立出来,正式列为独立学科,口述史研究也成为艺术学科基础理论建设的基石。“辽宁艺术名家口述史研究”是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项目该类别第一个口述史立项课题,不仅对于辽宁省艺术研究领域抢救珍贵史料,丰富研究手段,突破研究领域局限有着重要意义,同时也肩负着为全国同类研究探索方法、体例、结构的重任。目前,在省文化厅的大力支持下,经过省艺术研究院全力推进,带动了沈阳市艺术研究所等口述史研究的展开。因此,辽宁艺术学口述史研究的前期成果、硬件投入、研究规模,在全国均呈现出优势。

  还原辽宁艺术发展的重要节点

 “辽宁艺术名家口述史研究”力求以口述史的视角反映地域文化艺术发展的全貌,在辽宁文化与艺术家个案之间构建体系完整的学术空间。其成果形式既有专著,也有影像资料,立体地呈现了波澜壮阔的辽宁艺术发展史。该项目无论选题立意、研究形式、呈现方式均具有创新性和挑战性。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是大视角,以具备一定高度的学术研究视角,涵盖我省所有具备历史厚度和代表性的舞台艺术门类;第二是大纵深,力求全面梳理各艺术门类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发展脉络和艺术成就; 第三是大主题,以点带面从艺术主旨、审美追求、艺术风格、创作手段等多个层面,总结、提炼深具地域文化特质的辽宁艺术精神。“辽宁艺术名家口述史研究”主要采用人物传记和艺术史论相结合的研究方法,把对艺术史发展的梳理与学术问题的思考有机地结合起来。注重第一手资料收集的原始性,并在此基础上通过辨析和研究,以历史的角度,以点带面地还原辽宁艺术发展的重要节点。


文章来源:辽宁日报
原文链接:http://mp.weixin.qq.com/s/XWpzakCXBjy7phNfWlaE0g

[ 本帖最后由 想要飞的猫 于 2018-3-6 16:48 编辑 ]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