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甘期平:下岗12年,只为修家谱

本帖已经被作者加入个人空间

甘期平:下岗12年,只为修家谱

甘期平:下岗12年,只为修家谱
本文首发师说微信公众号(RJSWKSS


数日阴雨,润湿了心情,让人沉闷低哑,不得开怀。百味群(84134126)中,昨晚相约,雨中打伞,畅游西乡,别有一番滋味的。
晨起七时,西去数十里,过中峰观,遇老人而问,逢古院即访,有叉道必进,却是我们的原则之一。听说,2013年纳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甘宗祠,入选全国首批传统古村落,去年得到国家519万元专项资金用于修缮,近日即将完工。
且去看看吧。
武陵旧有“三大狠”之说,排名首位的,甘家祠堂规矩狠。
甘家祠堂始建于清乾隆十九年(1754年),二十二年(1757)建成。乾隆五十年(1785年)扩建,五十二年(1787)完成。其正门东侧有民国三年(1914年)修建的官厅。2007年再次维修。宗祠,又称宗庙、祖祠、祠堂。是汉族人祭祀祖先或先贤的场所,又是从事家族事务活动的地方,是宗族的象征。宗庙制度产生于周代。上古时代,士大夫不敢建宗庙,宗庙为天子专有。《礼记.王制》载:古代天子建七庙,诸侯五庙,大夫三庙,士一庙。祠堂这个名称最早出现于汉代,当时祠堂均建于墓所,曰墓祠。民间建造家族祠堂,可追溯到唐五代时期。南宋朱熹《家礼》立祠堂之制,从此称家庙为祠堂。每个家族建立一个奉祀高、曾、祖、祢四世神主的祠堂四龛。当时修建祠堂有等级之限,汉族民间不得立祠。到明代嘉靖采纳大学士夏言的建议,“许民间皆联宗立庙”,正式允许民间皆得联宗立庙,从此宗祠遍立,祠宇建筑到处可见。大规模营造祠堂,则在明清两代,祠堂成了宗族祭祀先祖、举办宗族事务、修编宗谱、议决重大事务的重要场所。宗族规定族人之间或族人家庭之中发生争执,都要到祠堂中裁决。所以,在封建时代,祠堂在一定意义上又成了衙门,具有一族“公堂”的性质。
本地四大宗祠,甘宗祠居首位。只为族规严格与残酷。各大宗祠的规则,以甘家宗祠每年十月一日做会最为吸引各族人注目。就好象今天的总结会,全家族的总结会。把一年来家族内部各支各宗各房情况进行汇报,以示奖惩。据老一辈子人说,每年甘家宗祠“做会”,总是有他们族人“罚请吃”“站笼”及“沉潭”的。顺便补充一句,百余年前的甘家,一父四子远离家乡,据传即触犯族规,至今未回祠堂,每逢年节,开枝散叶的近百后人,遥远的异地,朝向甘宗祠的方向,上香敬酒祭祀祖先。
甘氏家族的规矩狠,年年奖良善,岁岁惩卑劣,家风熏陶之余名人辈出,近年来出了一位下岗12年,只为修家谱的名人甘期平。

1953年腊月初三甘家岭甘家老院子,甘期平出生。老院子两重天井院,住第二重天井北厅房三队,建国初期政策好生活改善,家人增添迅速,甘期平爷爷甘泽蒲1949年底分家迁出老院子。他们是甘氏六大房第六院子内住六房五房数家。自三队迁至一队后,大院格局至今未动,现住六房数户现今住家仍旧甘家岭1队人,门牌5号。姊妹4人,甘期平是老大,脚下两妹一弟。父母在家庭生活极为困难情况下,坚持四个儿女读书,多为高中毕业。
1959六岁半时,发蒙于甘祠,读育红班,相当于今天的幼儿园。这在极少让孩子进学的农村,是罕见的。这正是三年困难时期,人为错误是:在1958年大办食堂中的“放开肚皮吃饭”,在安排1959年农业生产计划中的减少粮食播种面积二亿亩,以及实际工作中的超额征收统购粮。19597月,华东地区长江发洪水。据灾害中心数据, 因为淹水和接下来歉收所带来的饥荒,洪水直接带来的死亡人数估计达两百万,而且别的地区也多少受到影响。这场灾害被列为20世纪死亡人数最多的灾害的第七名。1960年,55%的耕地或多或少遭受到干旱或者其它恶劣天气,其中60%的耕地根本就没有降雨。大英百科全书1958年至1962年年鉴也报告了异常天气。这些天气包括香港在1959年六月的5天之中超过30英寸的总降水,这也代表了同期整个华南天气状况。1959年中国粮食产量较1958年下降15%,而1960年产量又在此基础上再下降15%,中国大陆地区的粮食、棉花产量跌落到相应1951年的水平。直到大跃进结束之后的1962年,粮食产量才开始回升。
甘期平时读时辍,这与三年困难时期有关。正式读书是1961年秋季了,时年八岁,在当时极少让孩子读书的班上,仍然是年纪较小的。甘宗祠时称光芒红大队小学,只有一年级。李明保老师教算术何国斌,小个子何老师,教语文,喜写简体字,草国字一眼看去,多数孩子认成口于是就叫他何口斌。何老师性格温和,特长多,文体理化均擅甘继芳,字体元,康熙年间率兵抵抗吴三桂之乱,你们知道不?你们姓甘,是他的后人呢?我们学校,这座祠堂,就是纪念他而建造的啊。这在幼小的甘期平心底,埋了一粒种子,负责小学的校长,多才多艺的老师,能文能武的课堂,并且通晓学生家族历史,成为这样的人,有一天,并且把家族人与事写下来,成为一颗稚嫩心灵的梦想
    1962,各大队小学一年级撤销,中峰观的三合中心小学二年级集中办校。中峰观街由国道分成两片。正北初小,正南高小,隔道斜斜相对。路北一场院东校门,学校座东朝西,与现346国道垂直。当面正中大门,石拱圆门,两块石板合成。全石头构成的门,这在武陵是独一份吧?石门在古代很早就有了,它有多方面的解释,统称为门楼。包括石牌楼,石牌坊,古代用于表彰、纪念、装饰、标识和导向的一种建筑物,又多建于宫苑、寺观、陵墓、祠堂、衙署和街道路口等地方。三合中心小学由双河庙改成。我在《竹溪寻觅之13——观庙寺祠路何在?》一文中,提到“在中峰镇,又如大南沟小学,1964年建于该村财神庙,同庆沟小学建于该村武昌庙,彭裕沟小学于1937年建于该村老君观,长岭小学1956年建于邹公祠,寺沟小学1949年建于该村魏公祠,青凉小学1951年建于该村魁星楼庙。当然,这些学校现在均改建,旧时遗址多不见,与观庙寺祠无关了。由中峰观南行,经三合农场到甘家岭,那所学校现在依然在宗祠所在地的。这所学校建于1963年”
小学石门楼,进门后石板路数步,正中一字天井,低凹泥地,长方形,东西向。四围走廊,屋檐伸出数尺遮雨。南北各三间教室,南教室与国道平行,北边天井退步为大厅,数柱支撑,厅内木桌高大,长木为椅,成为空旷辽阔的教室,通风透亮,只是冬天寒风吹拂,呜呜作响。数丈后才是教室,与河道平行。天井院东一门,北侧靠东又一门,门外厕所信菜地
三合中心小学內,北侧大厅及三间教室,为中峰观小学的育红班及一年级,南边小学二年级。二(1)甘家岭柏扬树垭南片来的学生,二(2)大小南沟以西等东片来的学生,二(3)乐园黑沟小坝子北片来的学生甘期平印象中,后数年未招新生,原教室不动,直至六年级毕业。其实不然,三合中心小学当时两部,南北均为一校,入校时北片初小,南校高小,后教室变,初小高中混杂了。光芒红等大队小学撤,集中于中峰观,何国斌老师仍带二(1)语文,也就是原甘家岭原班学生娃,李明保带算术。班上新增添陈闻瑜老师,教美术算术音乐,三角尺不离手,粉毛画农村气息厚,简笔勾勒逼真形象,圆口布鞋光头布扣便衣,纺绸白衫,风吹晃动,艺术范十足。常弹风琴,摇头闭目瞑思,微侧耳似听天籁。陈艳,男教师,算术老师,上门齿银牙,带蓝硬檐帽,中山装,吹鼓弹唱无所不能,校内若有请假老师,无论何人何课,均由他顶,各科极佳,上课一纸夹备课粉笔盒,飘然进教堂。两陈老师成为甘期平少年时代所追之“星”,也成为班上,不全校同学的以目中的“明星”。双河庙与甘氏家族的故事,家乡风物与名人传说,课里课外,断断续续地,走进他们一代人的心底,沉淀着,积累着,有的消散无迹,有的孕育成种,有的风过飘落,也有的时隐时现,遇机或可发。
    1967小学毕业,到三合中心小学对面读中学,原校舍是尹公祠和湖南馆两座古庙。实际上是戴帽初中。当时大办教育网,各地小学有条件的戴帽办初中,无条件创造条件也要戴帽办初中。三合中心小学于1968年,开始增设初中班。1979年,小学部与初中部才分开。国家在1969年,实行“四废四改”,中学六年改四年,也就是初高中各两年,招生改农民工人老师评定,考试开卷,班级改军队连排制。高中1970年开始春季招生,普及九年教育,小学五年初中二年高中二年制。要求大队办初中,公社有高中,至1976年高中达30所。三合初中旧址,现为金叶小学。
甘期平是三合初中首届毕业生,应该在三合初中就读二年,1969年毕业的正遇上初中改制为两年了,时值文化大革命高潮,复课闹革命年混一年。初二三年级生,串联上北京,初一在校到是扎扎实实地念书一年。初二开始,课堂上政治地位高于老师,学生随时可以叫老师滚下来。后来学校决定加学一年,本县外校均为二年制初中,只有三合中学仍然为三年制初中,也算是独一份。铭刻在甘期平记忆深处的,是语文李派兰老师,女,极为负责,备课仔细,上课活泼,作业面批指导,逐字逐句,用词造句语气标点,温柔可亲。算术没固定老师,陈闻瑜陈艳李明保陈所同错杂交替上。陈闻瑜老师风格依旧,可惜后下放马家沟锅厂小学(事见日前我的《马家沟三奇》)陈所同老师口哨极好,陈艳诗歌顺口而出,当堂或批评或表扬,学生印象深刻,校园内板报上时有可见。
1970年初中毕业,高中上蒋堰读二年,中峰区中学。下街头拐弯处,现过黑沟桥头,旧食品所地址。班主任张昌奇,孝感人,带数学。有主见,有原则,认为对学生学校有好处的事必做,即使领导不采纳。听说,甘期平说,我们毕业后升校教导主任。语文袁永涛,后为班主任,教室后铺板,夜为宿舍,学生多课桌拼床,甘期平个子小抢`不赢。大南沟尹宁奎亦抢不到,七八个课桌凑齐,失手碰伤尹宁奎,出血,尹大哭,同学起哄,班主任扣去甘期平的助学金,次年袁永涛任班主任,给甘期平恢复下发。学金,老师依大队证明评定,家庭成分为主要依据,贫下中农优先,1.2.3级,每月发,各一元二元三元。甘期平二等,每月2元。本地壮劳力一天10分工分,一角五分钱,极少数壮劳力,重活儿,可得两毛。女工一天5分工分,7分钱一天。奖学金相当壮劳力一月二分之一收入,女劳力一月收入。甘期平说,他的学习不算好,可是勤快好劳,常帮校內老师做事。龙山凹背木,给学校砌屋基盖房子,常常任劳任怨多做少说的。新盖成了两层土坯房,一楼教师寢室,二楼学生通铺,楼面铺草,无床,挤。校北李公祠拆,盖学校。大柏树挂钟,厨房负责敲,钟声各异。上课,当,当当;当当,当当;集合,当当当当当当。军事化管理甘期平依旧是第一个进教室,最后一个出教室,第一个到操场站队的。哪个老师不喜欢这样听话顺心肯劳动的学生呢。
1972年高中毕业后,回队上做活儿,当过记分员,任过队长会计。1975年元月,中峰区培养公社畜牧兽医人员,郭国林,封盛生,甘期平,敖景忠4人,到丹江右岸农校学习。南山区4人学农学栽培专业。郧阳农业科技学校新迁丹江口市右岸,住工棚,抬石头,建设学校。校长姓李,长征干部,大个子,幽默,喜欢甘期平校长屋两半截,内寝外办公,甘期平常年就在外半截,刻钢板油印教材,学校教材散发油墨香味,多为刚劲甘体因为油印技术精湛,轻重均称,别人只能印百十份,甘期平能印刷数千份的缘故,数年后学生采用的教材,据传仍为甘体教材。短训半年,郧阳农业学校的首届毕业生,阴历六月初结业。从第二届开始三年,招收高中毕业。甘期平培训结业后当分配兽医站,要求到区里报到。公社安排时,别人顶替报到,同家族兄弟,不好指明,遂未到岗。从此与国家干部身份绝缘。因学习的是畜牧兽医专业,区里安排到大队合作医疗19762011年,工作了三十五年。
下岗编家谱起意2001年,2013毕,历时12年!清朝三修谱合计十四册,清末四修谱六册,细读深思数年后,开始资料,市区各县跑遍,劳累中的欣慰,辛苦中的欢笑,甘期平不愿多说。谱成之后,甘期平先生又起意校注二十册清时旧谱,筹备五年,近日着手动笔了。
为什么想到修家谱?依我愚见,第一归于家庭教育,他的爷爷本来就是家族蒙学的老师,深厚的家学渊源,日常中的熏陶磨砺,种下了这粒种子。第二咧,在他的求学生涯中,遇到了几位好老师,他们的言谈举止,为人处事,一点点的提升了他的眼界,进一步滋养茁壮了这粒种子。当然,数十年的生活经历,更使得这粒种子萌芽成长了。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