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史金波]千年活字印刷史略

[史金波]千年活字印刷史略

千年活字印刷史略


史金波 

光明网 发布时间: 2009-04-01 08:00 光明日报




  印刷术是举世闻名的中国四大发明之一,它包括雕版印刷和活字印刷。中国的中古时期,文教浸盛,科技发达,在隋唐之际就发明、应用了雕版印刷,这一重要发明对中国和世界的文化发展起了重大推动作用。北宋庆历年间(1041-1048)毕昇又发明了省时省料、方便快捷的活字印刷术。活字印刷术是印刷史上第二个伟大的里程碑,它的应用开创了印刷史的新纪元。活字印刷术的使用延续了近千年的时间,对促进世界文明的进程作出了历史性的伟大贡献。

毕昇的发明和进一步实践

  毕昇发明活字印刷术这一科技伟业被当时的著名政治家、科学家沈括在其著作《梦溪笔谈》中如实记录:“其法:用胶泥刻字,薄如钱唇,每字为一印,火烧令坚。先设一铁板,其上用松脂、蜡和纸灰之类冒之。欲印,则以一铁范置铁板上,乃密布字印,满铁范为一板,持就火炀之,药稍熔,则以一平板按其面,则字平如砥。若止印三二本,未为简易;若印数十百千本,则极为神速。常作二铁板,一板印刷,一板已自布字,此印者才毕,则第二板已具,更互用之,瞬息可就。”毕昇发明的活字印刷术由于沈括的科学记录而得以继续播扬。南宋绍熙四年(1193年)著名文人、政治家周必大在写给朋友的信中记录了这样的事:“近用沈存中法,以胶泥铜版移换摹印,今日偶成《玉堂杂记》二十八事。”其中所记“沈存中法”,即毕昇发明的活字印刷法。这一记载说明在毕昇之后是有人继承其法,并加以实践的。遗憾的是,这部《玉堂杂记》的泥活字印本没有保存下来。

  此后,关于活字印刷的记载不绝于史。元代忽必烈的谋臣姚枢在隐居讲学时“以《小学》书流布未广,教弟子杨古为沈氏活板,与《近思录》、《东莱经史说》诸书,散之四方”。所谓“沈氏活板”也是指沈括《梦溪笔谈》中所记毕昇的活字版印书法。时在蒙古庚戌年(1250年),上距毕昇发明活字印刷已两个世纪。



唐代雕板印刷品《金刚经》局部



西夏和回鹘的应用与发展

  活字印刷术作为一种文化积累,一种科学技术,除在文化发达的中原地区辐射传播外,还传播到中国西北的西夏和回鹘地区,开创了非汉字使用活字印刷的先河。

  1909年俄国的一支探险队在中国的黑水城遗址(今属内蒙古额济纳旗)盗掘了大批西夏文献、文物。其中有西夏文泥活字《维摩诘所说经》,可推定为12世纪中期印本,比毕昇发明泥活字晚一个世纪。这是目前世界上现存最早的活字印本。黑水城文献中还有西夏文世俗著作《德行集》、佛教著作《三代相照言文集》等。1991年宁夏贺兰山方塔出土的西夏文木活字本佛经《吉祥皆至口合本续》,也是现存最早的活字版本之一。

  1917年在宁夏灵武县发现了一批西夏文佛经。其中包括几十卷活字版西夏文《大方广佛华严经》,现多藏于中国国家图书馆。在此经第五卷西夏文题记有“令雕碎字”,第四十卷也有西夏文题记“作选字出力者”。“碎字”即活字,“选字”应是拣字、排字之义。这两条西夏文题记更证实这种《华严经》为活字印本。

  可见,在毕昇发明泥活字印刷后,西夏人也学会使用泥活字印刷,并发展到木活字印刷。黑水城出土文献中的西夏文佛经《胜慧到彼岸要语学禁现前解庄严论显颂》,在经末题款中两个人的称谓有“御前注补印活字都案头监”头衔,可知活字印刷在西夏政府中还有专门机构和官员进行管理,证明当时活字印刷术已步入普及使用阶段。

  过去西方有人说,中国发明了方块字的活字印刷,欧洲人发明了字母活字印刷。活字印刷难能可贵的是其伟大创意思想,即把整板雕刻印刷变为分割成更小单位的活字印刷,至于分割成词、字还是字母,只不过是对活字印刷的应用和发展。实际上,字母活字应用也肇始于中国人,回鹘民族早在13世纪已经应用了字母活字。1908年在敦煌北区的洞窟积沙中发现了960枚回鹘文木活字,近些年来敦煌研究院又发现了几十枚回鹘文木活字,这些是现存世界上最早的木活字实物。

  中国发明活字印刷术记录清晰,传承有序,特别是西夏和回鹘大量活字印刷实物的发现更加确证了中国发明、发展活字印刷的史实无可怀疑。

中原地区的发展和金属活字的使用

  活字印刷术在中国不断发展。在中原地区使用泥活字印刷的同时,以其他材料制作活字进行印刷的实践活动陆续展开,木活字、金属活字的印刷先后走上了印刷术的舞台,同时在改进检字方法、提高印刷质量方面也不断有新的进展。

  元大德二年(1298年)农学家王祯成功使用了木活字。王祯撰写的《农书》卷尾附“造活字印书法”一文,介绍了他的木活字印刷情况,并分门别类地记录了写韵刻字法、锼字修字法、作盔嵌字法、造轮法、取字法、作盔安字印刷法,对各个细节都加以具体描绘。他还用此法印制自己编纂的《旌德县志》,效率很高。王祯使用木活字印书后的20多年,在浙江奉化做知州的马称德也制作木活字印刷了《大学衍义》。可见当时中原地区的木活字印书已不是个别现象。

  在中原地区还先后出现了铜、锡、铅等金属活字印刷。有的专家研究指出12世纪中叶已经有使用铜活字的记载。王祯在《造活字印书法》中明确记录:“近世又铸锡作字,以铁条贯之,作行,嵌于盔内,界行印书。”这一记载足证中国在13世纪末,已有金属活字印刷。

  明、清以降,活字印刷有了更大的发展。明代在东南地区发展了铜活字(或为铜版锡活字),分布地域广,印书种类多。至今北京图书馆还藏有明初无锡会通馆排印的《锦绣万花谷》等活字印本。明弘治至正德年间常州有人“用铜、铅为活字,视板印尤巧便”。清朝康熙、雍正年间由政府组织,用铜活字排印《古今图书集成》,计万余卷,规模浩大。

  清代大规模使用木活字印刷。乾隆年间由政府组织刻制了15万个木活字,印制《四库全书》及其他重要著作,总称为《武英殿聚珍版丛书》,是历史上制造木活字最多、印书量最大的一次。清代泥活字印书虽已不是主流,但也屡有应用。康熙年间山东泰安州有人“锻泥成字,为活字版”。清代用泥活字印刷成就最大的是道光、咸丰年间的安徽泾县人翟金生,他竭尽30年之力,发动子侄,印制自己的著作多种,所印《泥版试印初编》等书传世至今。



木活字转轮排字盘和少数民族木活字



活字印刷术的向东西方传播

  科技成果的发明是属于一定的国家,但受惠者可能是整个人类。活字印刷发明在中国发展、成熟后,逐步向境外传播。

  朝鲜借地利之便,在10-11世纪首先从中国借鉴了雕版印刷,印制了很多书籍。元朝统治者征服朝鲜后,中国和高丽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十分频繁。这期间活字印刷术也传到了朝鲜。朝鲜的文献记载“活板之法始于沈括”,也就是说朝鲜的活字印刷来自中国毕昇的发明。1377年铸字施印的《佛祖直指新体节要》,是现存最早的韩国金属活字印本。此后朝鲜设置铸字所,大力发展活字印刷,其活字种类计有铜、铁、木、陶、瓢等,对活字印刷的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

  另一个中国近邻日本在8世纪已经自中国传入雕版印刷。16世纪前后在中国和朝鲜的影响下,开始了活字印刷,主要使用木活字。除汉字外,又依民族特点发展了日本假名活字。

  活字印刷不仅向东方传播,也远播西方各国。中古时期的中国和西方经济、文化交流频繁,活字印刷也通过丝绸之路逐步传到欧洲。德国人约翰·古登堡用铅锡合金制作拉丁文活字,于15世纪中期印制了《四十二行圣经》,对活字印刷的发展和在欧洲的传播作出了杰出贡献。国际学术界不乏真知灼见的科技史专家,他们承认和尊重中国对活字印刷术的发明权。西班牙著名作家门多萨16世纪出版的《中华大帝国志》中明确提出古登堡的活字印刷术是从中国辗转传入德国的。著名科技史专家李约瑟也充分肯定了中国活字印刷术对古登堡的启发和影响。后来欧洲使用机械铸字和印刷,大大提高了活字印刷效率,使活字印刷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作者单位:中国社科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
附件: 您所在的用户组无法下载或查看附件

TOP

史先生是西夏学研究的重头人物,贡献颇大。我在2005年第二届西夏学国际学术研讨会上临听过教诲。看到此文,感到十分亲切。

[ 本帖最后由 张润平 于 2010-2-13 12:26 编辑 ]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