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中国民俗通志·节日志》之寒食节

本帖已经被作者加入个人空间

《中国民俗通志·节日志》之寒食节

与出版时略有不同。



寒食节



寒食节,因其节俗是禁火、寒食而成为我国历史上一个独具特色的传统节日。寒食节始于汉代,历时两千多年,曾流行于全国各地。节期最初不定,或隆冬,或三月,或五月,魏晋南北朝时期相对固定于冬至后105日或106日;或以清明为参照,在清明前一日或二日。南北朝时期宗懔的《荆楚岁时记》中有明确记载:“去冬节一百五日,即有疾风甚雨,谓之寒食。……据历合在清明前二日,亦有去冬至一百六日者。”[1]此后,以二十四节气中的冬至或清明作为寒食节参照的做法成为惯制。以清明为参照的,一般认为,寒食节在清明前一日,如辽宁铁岭即以清明前一日为寒食节,也叫禁烟节。也有在清明前二日的,如山东滕州即是如此。还有在清明前三日的,民国十六年(1927)辽宁《兴城县志》载:“(清明)前三日家家多备饼饵食之,盖取寒食禁烟之遗义,故曰‘寒食节’,亦曰‘禁烟节’。云南建水一带,也以清明前三日为寒食节。另外,据民国三十五年至三十七年修浙江《杭县志稿》,“寒食节,俗以清明前五日为‘头寒食’,三日为‘二寒食’,一日为‘正寒食’。”在山东陵县,寒食节在清明当天,据民国二十五年(1936)《德平县续志》:“清明,插柳扫墓,闺阁亦有为秋千之戏者。是日不举火,食冷饭,故俗亦谓之‘寒食节’。”以冬至为参照的,通常以为在冬至后一百五日,故寒食节有百五节的别称。例如在山东齐河即是如此。还有若干地方如广西武宣、山东莱州,则以三月初三日为寒食节。
关于寒食节的起源,民间传说是为了纪念春秋时期晋国的名臣义士介子推。相传,春秋时期晋国内乱,公子重耳外逃,随行人员中有大夫介子推。在重耳一行人困马乏、粮草断绝之时,介子推割下自己大腿上的肉给重耳熬汤喝,帮助重耳渡过了难关。重耳外逃19年后重返晋国登上王位,是为晋文公。晋文公重赏追随他的诸位大臣,惟独忘记了介子推,介子推也看不惯那些人争功邀赏的丑态,干脆离开宫廷,一走了之。后经他人提醒,晋文公重又想起介子推,并对他大加封赏,却被他谢绝。为了躲避封赏,介子推和母亲离家隐居于绵山之中。重耳派人一路打听,也来到绵山。但是莽莽绵山,哪里去寻找?这时,就有人向重耳献策,说介子推是孝子,若放火烧山他必然出来。重耳采纳了这个建议,于是下令烧山。大火烧了三天三夜,介子推也没有出来。火灭之后,晋文公带人搜山,才发现介子推母子已死于一棵柳树下。重耳感慨万分,于是下令在介子推死的那几天禁止用火,只吃冷食,寒食节就是这样形成的。
寒食节的起源曾受到古今中外学者的普遍关注。但除了极少人认为认同民间对于寒食节的起源解释外[2],绝大多数学者对于寒食节起源于介子推其人其事的看法持否定态度。概括而言,关于寒食起因的观点,主要有不得不寒食说[3];不得不寒食及哀悼牺牲者说[4]、斋戒仪式说[5]等。而关于寒食、禁火习俗起源的观点,国内主要有周代禁火说[6]、古代改火说[7]、求雨说[8]等。此外国外学者也提出了自己的看法[9]
汉代寒食节主要流行于并州一带,魏晋南北朝时传播到南方,宗懔《荆楚岁时记》记载了当时寒食节的状况。唐代寒食节非常兴盛,人们在节日里举办各种活动,改火,吃冷食,冷食有饧、杏粥、麦粥、煮熟的鸡蛋之类,镂鸡子、斗鸡子、斗鸡、走马、蹴鞠、荡秋千则是寒食节深受唐人喜爱的娱乐活动。另外,上坟扫墓习俗也兴盛起来。两宋时期,人们在许多方面继承唐人寒食节的做法。元明清各朝以后,禁火、寒食习俗渐渐衰落,但是一直到二十世纪仍在不少地方依然保存着寒食节的名称并举行约定俗成的活动。

[1] 宗懔原著,谭麟译注:《荆楚岁时记译注》,页57,湖北人民出版社,1985

[2] 参见Donald Holzman The Cold Food Festival in Early Medieval China,  Harvard Journal of Asiatic Studies, Vol.46,No.1,1986.6。张勃:《寒食节起源新论》,载《西北民族研究》2004年秋季刊。

[3]  这种观点认为寒食节要禁止用火,就不能不寒食。参见庞朴:《寒食考》,载《民俗研究》19904)。汪宁生:《改火的由来》,载作者论文集《民族考古论集》,文物出版社,1989

[4] 这种观点认为“焚死的介子推的原型应该是改火中被当作谷神的代表而烧死的人牺”,因此,“寒食恐怕不仅仅是由于停火而产生的消极结果,它原来应该有哀悼在改火中代表神而死的牺牲者的意义”。参见裘锡圭:《寒食与改火——介子推焚死传说研究》,载作者论文集《古代文史研究新探》,江苏古籍出版社,1992

[5] 这种观点认为寒食是一种斋戒仪式。它有两层含义。一是让旧火完全熄灭以免死灰复燃,与新火相见,造成灾害……寒食的第二层含义是用来表现迎接新火的庄严敬重,以期博得新火神的欢心,保佑人们新年平安。” 参见杨琳:《中国传统节日文化》,宗教文化出版社,2000

[6]   周代禁火说将寒食节的禁火、寒食习俗与周代禁火旧制联系起来,认为周代就有的禁火制度是寒食节的起源。率先提出此观点的当是隋朝的杜公瞻,他注《荆楚岁时记》时说:“《周礼·秋官·司烜氏》:‘仲春以木铎修火禁于国中。’注曰:‘为季春将出火也。’今寒食准节气是仲春之末,清明是三月之初,然则禁火盖周之旧制也。”这一看法为不少后世研究者所认同。参见陈久金 卢莲蓉:《中国节庆及其起源》,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1989

[7]这种观点认为寒食禁火与古老的改火习俗有关。持此说的近现代中国研究者当推李玄伯、汪宁生、裘锡圭、杨琳诸先生。参见李玄伯:《中国古代社会新研》,上海文艺出版社,1988年据开明书店1949年版影印。汪宁生:《改火的由来》裘锡圭:《寒食与改火——介子推焚死传说研究》。杨琳:《中国传统节日文化》。

[8] 这种观点认为寒食习俗起源于古代求雨礼俗。参见李道和:《寒食习俗源于求雨礼俗考》,载《民俗学刊》第四辑,澳门出版社,2003

[9]法国学者侯思孟曾发表一篇《中古世纪早期的寒食节》的长文(The Cold Food Festival in Early Medieval China,  Harvard Journal of Asiatic Studies, Vol.46,No.1,1986.6。),在文章中他对其他一些观点做了概括性的论述:法国J.J de Groot 认为寒食节不是为了纪念介子推而是为了庆祝太阳春季的新生,庆祝太阳战胜阴暗势力,使人间走向温暖。法国Max Kaltenmark认为寒食节是改火的节日,跟祈求太阳有关,而且与春季的焚畋及祈雨巫术也有联系。英国弗雷泽(James Frazer)认为寒食节与周代的仲春禁火相关联,点燃新火是为了烧毁种种有害物质,净化人和动植物,使之生长顺利,繁衍旺盛。日本守屋美都雄和中村乔都认为寒食的起源与介子推无关,而跟古代的改火礼俗不可分割,后者还认为介子推的原型是古代祈雨仪式中被焚的巫觋。亦可参考李亦园:《寒食与介子推——一则中国古代神话与仪式的结构学研究》,载苑利主编《二十世纪中国民俗学经典·社会民俗卷》,页168—186,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
附件:
[张勃]《中国民俗通志·节日志》之寒食节.doc
[时间:2009-4-1 07:33 - 下载次数:0]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