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东兰山歌走进《民歌·中国》

东兰山歌走进《民歌·中国》

东兰山歌走进《民歌·中国》

【作者: 覃咏梅 】【编辑: 蒙卫芝 】

【广西新闻网  时间: 2009年03月19日 】【来源: 广西新闻网-广西日报 】

广西新闻网-广西日报记者 覃咏梅




  红色东兰正以其本色成为人们关注的新焦点——优美的传说,激情的鼓韵、古朴的蚂拐歌会、奔放的舂榔舞、铜鼓舞、猴鼓舞,以及会唱歌的石琴、有着神话色彩的马骨胡和随手可吹的木叶等器乐……越来越多的人透过这些多姿多彩的民族民间文化看到革命传统老区深厚的文化根基。

  这几天,全国各地许多东兰籍的人都在关注央视音乐频道《民歌·中国》栏目播出的“东兰壮乡美”系列专题片。但更多的人看到这一系列专题片后,都非常惊叹以红色著称的广西东兰有如此深厚的文化底蕴。

  《东兰壮乡美》引发爱乡热潮

  “你在哪里?你身边有电视吗?请马上看看央视《民歌·中国》正在播有关东兰的节目!”这几天,一个个这样的短信或电话在许多身居南宁、桂林、柳州、河池乃至全国各地的东兰人之间传递。因为《民歌·中国》自3月16起至21日连续6天播有关东兰民族民间文化专题片。

  无形之中,一股暖流把许许多多分散各地的东兰人联系了起来,许多人感叹:“家乡的文化走上了全国关注的央视大厅,唤起了我们内心里深埋的那份自豪!”广西《三月三》杂志副总编、被誉为学者歌王的覃祥周先生,更是底气十足地说道:“东兰壮族原生态歌舞及富于特色的铜鼓文化如此系统而全面地亮相于全国关注的央视大舞台,其重要意义在于,它不仅让更多的人了解红色东兰背后的历史和文化,更是由此看到壮族具有鲜明的特点,并力证了广西壮族是一个具有文化积淀的民族。”

  许多人熟知的是,位于广西西北部的东兰县,是一块红色的土地,作为右江革命根据地的腹心地,东兰县更是闻名全国的“将军之乡”。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这块红色的土地留下了邓小平、张云逸等老一辈革命家战斗的足迹,锻造了韦拔群、陈洪涛等一大批壮族人民的优秀儿女,涌现出了韦国清、韦杰、覃健、韦祖珍、覃士冕等五位共和国第一代将军,成为全国闻名的少数民族将军之乡。近年来,随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呼声的加强,被授予“中国民间铜鼓文化艺术之乡”的东兰拥有的铜鼓也日益被更多的人所了解。在全世界目前仅有的2400多面铜鼓中,东兰就有612面。铜鼓是东兰民族文化中的奇珍异宝,现存收藏品中已有2000多年历史,是保留铜鼓文化的“活化石”。而围绕铜鼓所流传下来的文化,更是凭其独具一格的特色,成为中国少数民族文化瑰宝的奇葩。自1990年以来,先后有日本、法国、泰国、澳大利亚、新加坡、俄罗斯等国家的学者陆续到东兰进行铜鼓文化习俗考察。

  《民歌·中国》力荐东兰歌舞

  《民歌·中国》是中央电视台的精品文艺栏目,以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为宗旨,向全世界电视观众介绍中国各民族丰富多彩的民族民间歌舞艺术。去年5月,东兰县文体局带领一批原生态演员携着东兰特有的铜鼓进京参加“中国景区博览会”广场演出,成为北京媒体报道的热点,引起了央视音乐频道的关注。优美的传说,激情的鼓韵、古朴的蚂拐歌会、奔放的舂榔舞、铜鼓舞、猴鼓舞,以及石琴、马骨胡、木叶吹奏等具有壮民族地方特色的民间歌舞、器乐吸引了《民歌·中国》栏目编导。中央电视台音乐频道《民歌·中国》摄制组决定以东兰民族民间文化为核心,录制电视专题片“东兰壮乡美”,通过讲述展示《壮锦献给毛主席》、《山歌联唱》、《瑶族猴鼓舞》、《铜鼓竹杠舞》、《布努瑶二声部瑶歌》、《民歌歌种》等十多个铜鼓表演、山歌演唱节目的民族元素和历史渊源,集中反映东兰多姿多彩的民族民间文化,同时以东兰铜鼓文化为线索,深层次地挖掘东兰民族民间乐器。

  该节目于2008年7月1日在中央电视台录制,东兰土生土长的农民和歌舞剧团部分演员一行36人走进了央视第6演播室。于是,《民歌经典》推出“东兰壮乡美”;《民歌发现》揭示“壮乡铜鼓与马骨胡”;《民歌故事》讲述“蚂拐节上的歌声”;《民歌版图》展示“版图上的东兰民歌”;《民歌博物馆》收藏了“壮锦献给毛主席”;《新民歌》推介“东兰壮乡新民歌”。栏目分6期播出,每期30分钟。2008年10月27日到11月1日在广西五十大庆前夕第一次播出。2009年3月16日至21日第二次重播。该栏目导演张堃说:“东兰的文化如此深厚超出了许多人的想象。这是中央台献给广西五十大庆的一份特殊礼物,也是我们对红色东兰表达敬仰的一种方式。”

  壮乡民歌插上飞翔的翅膀

  “广西农民上京城,今日走进演播厅;我们上台来亮相,经典民歌唱不停。”去年录制此片时,在中央电视台圆楼第6演播室,东兰歌王韦荣生亮嗓高歌,喜悦之情溢于言表。伴随着悠扬动听的铜鼓声,身着壮家服饰的歌手们放开了嗓子:“山歌越唱心越开,井水越挑越有来,山歌好比车筒水,这筒去了那筒来。”、“有了雨露花才鲜,有了阳光瓜才甜,有了夜草马才壮,有党才引幸福泉。”一首首发自内心的歌谣从节目中飞出,唱出当今东兰儿女安居乐业的幸福心情。

  这些原汁原味的壮族民歌曾经深深地打动过中央歌舞团词曲作家的心弦。《壮锦献给毛主席》是一首流传很广的经典歌曲,但可能很多人并不知道这道优美动听的歌曲取调于广西东兰的民间歌谣。在《民歌·中国》推介东兰的这组专题里,编导特意请来了这首歌的词曲作者——中央歌舞团曲作者麦丁和词作者高守信,向观众讲述《壮锦献给毛主席》的创作初衷及其音乐源头。为了充公展示广西壮族民歌发展的连贯性和持续性,《民歌·中国》栏目组还专门请来了当前活跃在全国歌坛的广西歌手罗宁娜、严当当、唐彩妹、谢华和雷佳为观众献上一首首脍炙人口的壮族山歌。中央民族大学原副校长、教授、博士生导师梁庭望、东兰县宣传部长覃剑、河池市群众艺术馆副馆长黄仲裕等作为特邀嘉宾,也在节目现场接受访谈。

  节目第一次播出后,澳大利亚的一个政府机构致电东兰有关方面,希望邀请赴澳展示铜鼓文化;许多国内外媒体也纷纷与东兰联系,希望更深一步了解壮族民间民族风俗和悠远深厚的铜鼓文化。

  各种超出意料的反响极大地鼓舞了东兰各族人民,中共广西东兰县委宣传部、广西东兰县文化体育局特意为此给央视写了一封《感谢信》,信中写道:“节目播出后,老区人民反响强烈,认为节目录制质量非常精彩,是中央电视台为宣传东兰,扩大东兰影响做了一件十分有益的大事、实事。”

  东兰县文体局局长周华强自豪地告诉记者:“东兰民歌插上了强有力的翅膀!铜鼓的声音将从远古传向更广阔的世界,越来越多的人会了解广西壮族是一个文明多彩的民族!”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