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忙年时节

本帖已经被作者加入个人空间

忙年时节

忙 年 时 节


                                                                                                  刘锡诚
  过了腊月二十三,“忙年”的活动就更加紧张了。老北京的民谣说:“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炸豆腐(也有说贴窗户的);二十六,炖锅肉;二十七,宰只鸡;二十八,白面发;二十九,蒸馒头(也有说贴道有的);三十晚上熬一宿(饱饺子守岁);大年初一忸一忸(拜年)。”店铺里张灯结彩,热闹非凡。画棚、鞭炮摊、玩意摊、饮食摊,生意空前兴隆起来。从这天开始,家家户户请人写对联,写福字,打扫家室,清除环境,蒸馒头、煮肉,准备食品。因为年初五(破五)之前是不准杀生的,所以一切过节的食品都必需在节前备齐。
  进了腊月,朋友已经邮来了一个精美的潍坊年画挂历,我的老伴舍不得送人,把它挂在了自己的客厅里。那韵味儿谁见谁爱,是那些印刷精美的女人挂历所绝对无法比肩的。不久前我又回了一趟老家潍坊,到杨家埠买了一些当年印的年画,当然都是老版的。其中有我喜爱的灶马、门神和财神一类的神像画。还有一张《镇宅神鹰》,画的是两只鹰各叼着一个从魔鬼脑袋里揪出来的狐狸精,特别有意思。几天前,正在研究财神的好友吕微,又给我送来一张在北京的地摊还是跳蚤市场上买来的喜神福神像。我还希望能弄到一些门签。看来我的年货已经准备得差不多了。就等着除夕一到,买红纸写对联了。
  去年过年时,我们楼里就很热闹了一番。我家和亦吾兄家的对联就是我捉刀涂鸦的。那对联是:“风开湖山貌;雪尽天地明。”虽是借句,却体现了我的心境。现在那对联还挂在那里。一到写对联的时候,就不由得想起以前在农村的那些情景。这活儿我曾经不只干过一年。大雪弥漫着辽远的天空,家家的房顶上盖满了皑皑的白雪。兴高彩烈的农村孩子们耐着滴水成冰的严寒,给大人们研墨,而那些由于种种原因流落在农村里的秀才们和粗通文墨的知识分子,大显身手,用嘴里呼出来的热气哈着冻僵的手,根据传统或标新立异地创作出一些尽量能够鼓舞人们情绪的春联来,写在红纸上。那些没有识字人的村子,常用拔火罐蘸了烟囱里的烟子盖上几个圆圈,也就是权当对联的意思了。一副副红纸写成的春联,在那些喜庆吉祥的词句的后面,隐藏着农家丝丝缕缕人生的悲凉,预示着冬季的结束、春季的到来,民间的春联与那些名胜古迹的文人名联自然是有别的,无疑是民俗艺术的一枝奇葩。
  村子里那些粉墙草顶或青砖红瓦的宅院,骤然间在或高大的或简陋的门楼两旁,全都贴上了辞旧迎新、抒写心愿的对联和横批,在进门的影壁上贴上了倒写的“福”字和以兽头为一点的“福”字,在门外的墙头上或树干上贴上了“抬头见喜”,在两扇房门上贴上了神荼郁垒或其他文武门神。连儿子儿媳的房门上也出现了“麒麟送子”一类的年画,炕头上错落地贴着种种具有象征含义的年画,仓房、磨盘、厕所、车辆等农具上,也都贴上了有各种特殊含义的喜联。女人们换上新窗纸,在窗户上贴上不同内容窗花(剪纸)。有葫芦收灾的,因为她们怕灾;有老鼠嫁女的,因为她们希望借以把灾祸送出去。这些用大红色纸写的对联和主要是用红绿黄色木版套色印制的年画,给终年劳苦的大众的家庭里增添了喜庆的气氛,却也显示了他们潜在心理和埋藏着的智慧。“爆竹一声除旧;桃符万户更新”,表示的是人们共同的心愿。
  春节贴春联和年画是我国悠久的文化传统。这个文化传统跨越千百年的时空,在广大农村里代代承继下来。其所以中断不了,无非是因为它与我们的民族心理有着密切的联系。春联的兴起,是与人类希望能够平安的生活这一愿望相联系的。据《玄中记》里的一个神话说,远古时,桃都山有大桃树,盘屈三千里。树上有天鸡。天鸡一叫,世上的鸡就都跟着叫,天就亮了。鬼怪们就不敢来骚扰了。有两个名叫做神荼和郁垒的鬼,把守着东北方向的大门,抓住来犯的鬼魅魍魉,便交给老虎吃掉。大概从这时起,桃木便具有了辟邪驱鬼的功能了。最早的春联是用具有辟邪功能的桃木牌做的,上面画上鸡的图形或神荼郁垒的像片,挂在门旁和窗户上。后来便有了“桃符之制”。据宋成元靓《岁时广记》卷五“写桃版”条引《皇朝岁时杂记》云:“以薄木板长二三尺,大四五寸,上画神像狻猊白泽之属,下书左郁垒右神荼,或写春词,或书祝祷之语,岁旦则更之。王介甫诗云:‘总把新桃换旧符。’东坡诗云:‘退闲拟学旧桃符。’”南朝梁宗懔《荆楚岁时记》说:“正月一日,……帖画鸡户上,悬苇索于其上,插桃符其旁,百鬼畏之。”意思是把桃木牌褂在门旁,不管什么妖魔鬼怪都不敢来进犯。后来发展为在红纸上写对联。红色是生命的颜色,是喜庆的颜色,适应了人们的普遍心理,所以能历久而不衰。
  相传五代后蜀孟旭在桃符上题写了两句词:“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据说是我国第一副联语对联。而明太祖朱元璋对于对联的盛行,也起过重要作用。明太祖定都南京,下旨要军民人等,在除夕张贴对联。他还在除夕微服出巡察看,有一家人家没有张帖,便询问户主是何原因。得知他是一个阉猪的,因不识字,正为此而发愁时,朱元璋便亲自动笔为他写了一副春联:“双手劈开生死路;一刀割断是非根。”他还常写春联赏赐臣下。在他的竭力倡导下,明代文人逐渐把春联推向一个高潮,把民间的俗文化与文人的雅文化交融起来。
  对联传遍了世界各个角落,有华人的地方就有对联,对联甚至成了中华文化的一个小小的标志。有一次,我到意大利南端悬于大海中的西西里岛上一个很小的旅游小镇去观光,不意中竟然在那里看到在一家食品店兼餐饮店的门口两旁,刻着一副红字的对联。经打问,才知道那店是一个中国人的后裔开的;但现在的主人,已经不会说汉话了,服务员也都是些蓝眼睛的欧洲人,却仍然保留着一个赫然入目的店名招牌和一副汉字的对联!
  近十五年来,深深扎根于民间的贴春联和年画的文化传统,得到了很好的继承和发展。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高涨,城市里各色人等,也把贴春联和福字当做迎春和求吉的一个重要内容。大至国门(机场、车站、码头)、城门(城市的界首处),小至各类工厂、商店、庭院、楼堂管所、亭台楼阁等建筑,都纷纷邀请诗、书、联名家为之命联写联,遂蔚成风气,并业已成为现代企业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1994年1月24日

TOP